○馮莉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筆者是一名教授《國際結算》課程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反映出不同的問題。會計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與自己將來就業(yè)關聯不大,態(tài)度就不是很認真;金融系的學生雖然態(tài)度認真,但涉及到具體的結算業(yè)務,如何跟貿易商打交道又不太理解。此外,在對知識點的把握上,對諸如國際結算的分類、票據的性質、銀行借記和貸記的方法、匯款的當事人、信用證的業(yè)務流程等可以識記;但涉及到實際業(yè)務就不容易理解。舉個例子,在講完了匯票相關內容,提出“一張商業(yè)匯票該如何填制”的問題,或者給學生看一張曾經使用過的匯票,大部分學生念不出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專業(yè)英語沒有跟上,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們沒有接觸過實際銀行結算業(yè)務,沒有接觸過實際單據,故而感覺新奇而陌生。
銀行的結算業(yè)務比較多,匯款三種、托收四種、信用證的種類更是多達十幾種,還有備用信用證和銀行保函等等,各種各樣的業(yè)務既有相似點,也有區(qū)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弄混淆。討論到信用證業(yè)務流程中各當事人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及如何防范;學生也說不上來,缺乏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結起來,突出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與實際業(yè)務操作嚴重脫節(jié),光借助PPT或者黑板講述理論上的業(yè)務流程,學生接受效率很低。
首先,我們不能否認傳統(tǒng)的教學在我國教學實踐中,仍然占有主導地位,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與我現在提出的“課堂教考互動+實訓模擬操作”,有很大區(qū)別,無法比擬。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比純粹的傳統(tǒng)教學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更高更嚴格。傳統(tǒng)的板書設計和板書實踐、備課、課堂提問、改作業(yè)等,與現代的課堂教考互動、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實務操作、多媒體參與等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從抽象變?yōu)橹庇^、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明顯優(yōu)勢。
其次,傳統(tǒng)教學注重于老師的客觀教授,而現在提出的方案是注重學生的主觀學。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yǎng)”活動?,F在提出的教學過程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過程,在這期間,老師和學生都在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利用網絡上機模擬操作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習效果好,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最后,傳統(tǒng)教學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以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然而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置身銀行實務解決問題以及理論結合實際的綜合能力。拋開“滿堂灌”、“填鴨式”、“一言談”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過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加深鞏固教學內容,結合未來工作環(huán)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喜悅,寓學于樂。因此,這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式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益于學生快速上手今后銀行國際結算業(yè)務方面的工作流程。
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質、極高的責任感。做到對每一節(jié)課、每次考核、每個學生等認真負責。教師還應該多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學習情況,多與學生交流和溝通,盡量做到師生之間如親友。
教師要有管理、創(chuàng)新的能力,要“可親”。課堂中穿插自己曾經對待學習這門課程中的經驗教訓、結合分析目前現實工作環(huán)境來引導學生,通過詼諧幽默的方式傳授理論知識。既然是實務課程,期末考試盡量少出一些理論性的選擇判斷題,多出一些主觀題,最好是實際業(yè)務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合情合理即可,考試也可當成一次模擬社會實踐。
考慮到《國際結算》課程的實務性與特殊性,對于沒有從事過銀行實際業(yè)務的教師,應該利用一些機會參加相關的培訓與實習,努力提高自己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所學的理論,最后要回到實踐中去;再與專業(yè)理論相結合,總結出一套將實際操作融合到教學中去,也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授課方法。
傳統(tǒng)教學是指教師在講臺黑板上講解并輔以黑板板書,學生在座位上聽講與練習的教學方式。傳統(tǒng)教學手段課堂上單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已遠遠不能適應教育的優(yōu)先發(fā)展,更不能滿足學生愈來愈強的求知欲望。所以,為了適應現代高校教學,也為了讓學生扎實學習到專業(yè)知識并能予以運用,教師必須在教學對象和教學手段上做出改進。針對《國際結算》課程的性質,提出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案。
國際結算這門課屬于銀行實務課,因此教學中不僅要學習國際結算的相關原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原理的基礎上學生要能夠自主操作,這樣一種基本專業(yè)技能對從事金融、貿易等相關工作的學員尤其重要。也就是說其學習是以前期相關專業(yè)課程知識為基礎的,那么前期課程一般應包括國際金融學、國際貿易原理與實務、國際保險等。學生需要從這些前期課程中了解國際結算的基本原理,銀行處事行為的原則與基本業(yè)務類型,進出口業(yè)務的業(yè)務流程與支付風險等等。
針對學生反映的教材上和課程學習中都出現了許多英文而難以理解的問題,那么我們在課外之余將會創(chuàng)辦英語學習角、英語論壇。實際上,國際結算學習的難點之一也就是其中的英文。學習中有些知識點上的英文是必須掌握的,如:如何簽發(fā)一張匯票,如何開立信用證,如何寫電文等等。根據國際票據法的規(guī)定,匯票要具備八個法定要項,而這八個法定要項都應該是用英文表示的,也就是說在繕制匯票時必須用英文繕制。因此在繕制匯票時要求我們一則要看懂各繕制要求(這些要求往往也是用英文提出的),再則要能用英文出具匯票。所以學生有必要豐富英語知識,增強其英語綜合能力,重點加強學習商務英語相關方面的知識,可以從教師到學生互相配合,可先吸收部分好學生先加以培養(yǎng),使他們成為未來英語角和英語論壇的骨干成員,從而能帶動其余學生,在教學中我們力求循序漸進,希望學生慢慢習慣、熟悉,力爭能克服困難、學好知識。
對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要有區(qū)別地傳授知識:對于國際商務方向的學生,更多地站在貿易商立場上,分析貿易商在各種結算方法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對于金融方向的學生,以銀行為考察對象,詳細講述結算業(yè)務流程,銀行的操作方法。
既然是實務課程,案例更是必不可少。對于每一種具體業(yè)務,都要有合適的案例來支撐。在陳述完案例后,教師可以說“假如你就是這個銀行國際業(yè)務部的業(yè)務人員,碰到這種情況你該如何處理?”這樣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且可以讓學生產生“代入感”。
當然,討論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樣,在熟悉案例背景資料后,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或者分組分角色分析案例,然后提出對策、解決方案,最后老師點評指導,做出總結。每節(jié)課可留10—15分鐘給學生,讓其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此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
就國際結算課程教學而言,國際結算中的票據和信用證業(yè)務為其教學之重點和難點。針對這一方面老師和學生應該充分利用課外和生活中的一些資源。例如信用證的特征、信用證的基本業(yè)務流程、信用證的一般內容、信用證法律關系、不可撤銷與保兌、議付信用證、可轉讓信用證等實際業(yè)務,可以聘請一些從事銀行相關業(yè)務的人員來講授經驗,做出指導;也可將一些匯票、信用證等各種實務單證拿來作實物展示,參照實物進行模擬講解;此外,“參考案例”可以利用網頁形式,向學生展示開立銀行賬戶、銀行承兌匯票、票匯業(yè)務、不可撤銷保兌信用證、不可撤銷可轉讓信用證等國際結算案例的操作過程。
答疑是一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答疑,方可消除學生心中疑惑。老師每周可在固定時間為學生答疑,課后與學生開展廣泛的課外交流。如通過自習、電子郵件、電話、QQ等手段來交流思想、探討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給予及時指導,同時使師生關系更加密切。師生的交流頻繁對學生的進步促進很大,多與老師交流的學生,一般會比那些羞于交流的學生好一些。老師可以進入該班學生的QQ群,或者建立專業(yè)課程的QQ群,讓學生可以很方便的聯系到老師,一來縮短了師生交流的時間,二來促進了師生感情的培養(yǎng)。
如今的專業(yè)教學模擬軟件比較多,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款,讓學生直接在電腦上操作業(yè)務。上機模擬可直觀為學生提供實務操作、得分查看、知識庫、課件下載、案例查看。模擬操作提供了直觀的流程圖和具體流程,并且能將抽象、生澀、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比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更具體更生動更形象。學生將自己置身于現實工作環(huán)境中,將今后工作的過程形象化地顯示出來。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可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僅熟悉地掌握國際結算的流程和操作,同時為學生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經驗。教師可對學生的操作結果進行評分,方便地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既讓學生得到了自我鍛煉的目的,初步理解所學課程在現實中的應用,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外老師以通過多種途徑,如留言板、電子郵件、資源欄目等擴充課程的實踐效果。
如果條件允許,學校和老師也可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兼職工作的平臺,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和節(jié)假日參與相關的實習實訓,或者到銀行參與實習工作,帶著理論學習的成果到實務中接受檢驗。一方面可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對所學理論的認識,另一方面又實現了課堂和社會實踐的有效對接。
[1]王貴江、栗寧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技術孰優(yōu)孰劣[N].中國教育報,2006-03-10.
[2]徐曉颯: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之辨[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