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董 越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籍《趙熙書札》,經折裝,樟木封面,姜黃色箋紙,縱21.2厘米,橫32.5厘米,其上分別印有淡朱紅“解懸”、“無量壽佛”和“衷圣齋詒墨”字樣,亦有無量壽佛的朱紅圖案。
書札共計13篇,均為一代名儒趙熙寫給近代名人周善培的。值得注意的是,周不僅是清朝、民國和共和國三朝元老,還曾是趙熙的學生。1890年,23歲的趙熙,曾在營山縣令周位東家任私塾,教其子周善培兄弟,從此接下趙、周師生弟子終生情誼。
該信札的第一封,其中內容談到趙熙的另3個友人,即冉慈(字方倩)、向楚(字仙喬)和周竺君,敘述中管窺趙熙的著書立學,為人經世的真知灼見。值得一提的是,此信札所用箋紙與趙熙平日所用的完全不同,平時他用長方形小信箋,此次用的為大號箋紙,尺寸為橫32.5厘米,縱21.2厘米;并且其上印有朱紅字樣“解懸”和“衷圣齋詒墨”。
顯然,這不是趙熙本人的箋紙。筆者經考證認為,“衷圣齋”系晚清詩人、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也是趙熙的同鄉(xiāng)劉光第自稱,趙熙在此借用了劉光第的信箋,按照古人“親友投箋互拜”之習俗,足以說明他與劉光第的關系不同尋常。不僅如此,他還與其他改良變法人物交往甚密,如康有為、梁啟超等,說明趙熙不僅是詩人學者,同樣對民族的興衰存亡抱有深切的關注。
趙熙作為巴山蜀水的的一代詩人,題字留墨遍及全川多處名勝山川,其中不乏峨眉山、樂山大佛和縉云山等。他一生與山城重慶結下了不解之緣,無數次來重慶授業(yè)傳道,賦詩填詞,交游會友,巴渝大地亦留有多處趙熙的墨跡。
趙熙從26歲在京授翰林院起,曾多次來重慶,主持府考(即府試,為明清封建科舉制度的一種,其規(guī)格高于縣試,低于院試),任重慶川東書院院長。1912年,與周善培、王人文同游日本,與康有為、梁啟超盤桓數月。同年冬,攜眷回川抵渝,曾住友人李湛陽浮圖關之下“禮園”(今鵝嶺公園),為“禮園”題名,并留有一首題為《禮園絕句》的詩:
山園二月女如云,水上花紅萬種春,
莫笑農家種荊棘,醉中留護往來人。
小園攤書即是家,上元燈火過天涯,
漸看春去三之一,紅到山頭幾樹花。
吟詠這首詩時,人們依稀可見上世紀20年代,嘉陵江岸、鵝嶺公園一帶煙花春色,佳人流連的景象。
1935年,趙熙69歲,病中思蜀,由宜昌返渝住黃家埡口,賦詩一首名曰《花朝》:
黃家埡口過花期,無限歸期宋壩遙。
一片海棠開正好,酒紅沙嫩夜吹簫。
此詩表現了趙熙的思鄉(xiāng)情懷,同時再現上世紀30年代,重慶黃家埡口一帶作為重慶的商業(yè)、文化活動中心之一的生機活躍的一面,勾勒出抗戰(zhàn)前夕老重慶平和、繁茂的都市生活小景。
1936年,應重慶門人之邀,預祝趙熙70壽辰,來渝留住觀音巖下“慈香閣”半年,并與當時的文人詩友常在此吟詩頌詞,唱和諸作,回榮縣后編《慈香小集》一書,其中一首“慈香閣”為題:
掠影西烏翅不停,久晴霜葉裊余青。
故園心系今雙月,夜火山圍電萬星。
往事朱三娛帝號,多年黃九賦龜亭。
荒時不奈嘉陵岸,江上漁歌雜醉醒。
詩歌表達了趙熙身處燈火闌珊的山城,心系遙遠的故鄉(xiāng),以古喻今,感嘆世道的渾噩,民不聊生,對當時巴蜀大地災荒的無奈和嘆息。
趙熙久居重慶,對山城懷有深厚感情,在重慶期間賦詩填詞多達數百首,其中最引人注意的當屬詩歌《重慶》:
萬家燈火氣如虹,水勢西廻復折東。重鎮(zhèn)天開巴子國,大城山壓禹王宮。樓臺市氣笙歌外,朝暮江聲鼓角中。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
趙熙作為巴蜀名儒,通曉音韻,詩詞有大成,其書法地位亦不僅享有“榮縣趙字”之稱,赫然于巴蜀,以致其盛名華廣及華夏大地。當時士林流行諺語稱“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四川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余中英,在《趙熙書法》序中寫道:“先生書法,初出于顏趙,中年以后端莊勁重,上追唐賢,不規(guī)于一家者,蓋由學問性情使然?!?/p>
近人陳兼與稱其“書法最工,初為帖學,近小歐陽,后泛涉漢魏諸碑,于北魏之張猛龍,尤有入處。故所作峻整栗密,而又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并”。值得一提的是,陳兼與還對趙熙的書札作了專門的評述:“先生書札特精且勤,友朋有書必覆?;蚝喍虜敌?,或連篇累牘。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風格。而小行草筆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愛不釋手,得之者珍如拱璧。簡札散布人間頗多,有以學問商榷詩詞酬唱者,即素未識面,亦未嘗不予裁答?!边@些都是真實中肯的評價。
趙熙學一家成一家,食古能化,化能融合,任取一家自成一體,然而趙熙并不滿足于此,一生都在學習不同的風格,豐富著自己的書法,使自己的書法最終達到了秀逸樸厚、變化多端的藝術境界。
《趙熙書札》是研究和欣賞趙熙書法難得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