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心陽
(北京語言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 100083)
從2013年11月21日開始至今,原蘇聯(lián)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的政局持續(xù)動蕩。從大規(guī)模群眾示威活動升級為暴力沖突,到政府與反對派簽訂旨在結(jié)束暴力沖突的協(xié)議;從反對派通過議會“政變”奪權罷黜總統(tǒng)亞努科維奇,到亞努科維奇逃往俄羅斯尋求庇護;從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通過獨立公投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聯(lián)邦,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俄羅斯踢出八國集團;從烏克蘭舉行亞努科維奇下臺后的首次總統(tǒng)選舉,到烏克蘭東南部各州爆發(fā)脫離基輔中央政府的獨立浪潮……以上所有這些事件,構成了持續(xù)至今的新一輪烏克蘭危機。
此輪烏克蘭危機是蘇聯(lián)解體后烏克蘭混亂政局的延續(xù),其起因是多方面的,地緣政治因素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烏克蘭危機也間接影響了中國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對中國的和平崛起產(chǎn)生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地緣政治與烏克蘭危機;烏克蘭危機與中國崛起的地緣政治機遇;烏克蘭危機對中國崛起的地緣政治挑戰(zhàn)。
烏克蘭危機是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上較量的結(jié)果。烏克蘭因蘇聯(lián)解體獲得獨立,至今已逾二十載,但政局一直不穩(wěn),危機不斷,2013年末至今的新一輪危機只是烏克蘭政局混亂的又一體現(xiàn)。究其原因,俄羅斯與西方在烏克蘭的地緣政治較量不可忽視。
烏克蘭位于黑海北岸,東鄰俄羅斯,西接波蘭,處于中東歐的“中心地帶”,“歷來是兩種主要地緣政治力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地緣政治力量和俄羅斯地緣政治力量——作用的地帶”[1]。冷戰(zhàn)以來,中東歐地區(qū)便是地緣政治沖突的重要地帶[2]。冷戰(zhàn)之后,烏克蘭屬于所謂“新東歐國家”之一,而這些國家被認為是東歐地緣政治的棋子[3-4]。烏克蘭因處于兩大地緣政治力量之間的地緣政治優(yōu)勢,被布熱津斯基評為“地緣政治支軸國”之一[5]。如果能夠協(xié)調(diào)好兩種地緣政治力量的作用,走一條不偏不倚、左右逢源的中間道路,那么烏克蘭就能如基辛格所說,成為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橋梁”[6]。
但現(xiàn)實中烏克蘭并沒有成為“橋梁”,反而成為俄羅斯與西方的地緣政治“角力場”[1]和“對抗的前哨”[6],使得危機一再出現(xiàn),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烏克蘭領導人的對外政策沒有走中間道路,而選擇非親西方即親俄,難以在兩大地緣政治力量之間做到真正的平衡,造成兩方反復爭奪和烏克蘭國內(nèi)政局動蕩。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優(yōu)勢既為它成為“地緣政治支軸國提供了機遇”,同時也使其“感受到了抉擇的艱難”[7]。
蘇聯(lián)解體前夕,俄羅斯為了“甩包袱”,加速瓦解蘇聯(lián),同時也為了排除西方在其傳統(tǒng)勢力范圍的影響,牽頭成立了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并把包括烏克蘭在內(nèi)、除波羅的海三國外的其他所有原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拉入[8]。獨聯(lián)體是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維持大國地位、實現(xiàn)地緣戰(zhàn)略利益的重要平臺,也是其抗衡西方的重要依托[9]。烏克蘭地位尤為特殊,其作為原蘇聯(lián)第二大加盟共和國,在俄羅斯的“獨聯(lián)體戰(zhàn)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烏克蘭倒向西方,則俄羅斯西部門戶洞開,“失去穩(wěn)定周邊,抗衡北約的戰(zhàn)略基點”[10],不成其為歐亞大國。若失去烏克蘭,俄羅斯“仍可爭取帝國地位,但所建立的將基本是個亞洲帝國”[11],并造成其他獨聯(lián)體國家脫離其控制的連鎖反應,甚至丟掉戰(zhàn)略重地塞瓦斯托波爾軍港,這和俄羅斯“以獨聯(lián)體或以歐亞主義為基礎重建帝國”[12]的理想是背道而馳的。所以,俄羅斯絕不會輕易放棄烏克蘭,2010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當選烏克蘭總統(tǒng)就是俄羅斯對西方的最好回應。
同樣,西方也不會任由烏克蘭倒向俄羅斯。所謂“敵之要點即我之要點”,在西方與俄羅斯依舊存在地緣政治矛盾甚至對抗的今天,對俄羅斯重要的烏克蘭對西方同樣重要。西方學者把烏克蘭所在的中東歐地區(qū)稱為“中心地帶”,認為這一地區(qū)是取得歐亞大陸主宰地位的重要跳板,控制了“中心地帶”就能控制世界[13]。尤其是美國,為了掌握世界霸權,俄羅斯是最大障礙之一,烏克蘭正是制約俄羅斯的最佳棋子。西方支持烏克蘭保持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并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以離間俄烏關系。為此,西方支持包括烏克蘭在內(nèi)的獨聯(lián)體四國組成的古阿姆集團,推動獨聯(lián)體內(nèi)部的離心傾向以達到遏制俄羅斯的目的[14],表明組成這一集團的國家(包括烏克蘭)地緣政治意義重大[15]。烏克蘭還加入了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與北約開展軍事合作[16],并與歐盟開展一體化進程[17],成為獨聯(lián)體中離心傾向最重的成員國之一[18]。至于2004年“橙色革命”[19]和如今的新一輪危機,其背后都有支持烏克蘭國內(nèi)親西方派的西方國家的身影。
新一輪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索是親俄的烏克蘭總統(tǒng)亞努科維奇拒絕簽署與歐盟的聯(lián)系國地位協(xié)議,暫停與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亞努科維奇的作為引發(fā)親歐盟群眾與反對派的全國性抗議活動[20],導致其總統(tǒng)職權被反對派控制的議會罷黜,親西方的反對派控制了國家政權[21]。但之后烏克蘭局勢急轉(zhuǎn)直下,俄羅斯強力介入,推動俄羅斯族占多數(shù)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通過公投脫離烏克蘭,將兩地并入俄羅斯版圖,并積極干預烏克蘭東南部各州的獨立運動。俄羅斯的舉動不可避免地遭到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22]。
烏克蘭新一輪危機與該國先前的各次危機一樣,從外部來看是俄羅斯與西方地緣政治矛盾的產(chǎn)物,而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半島的行為使這種矛盾激化并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基辛格甚至有“導致又一場冷戰(zhàn)”的擔憂[6]。在俄羅斯看來,危機發(fā)展至今,短期內(nèi)基輔中央政府已鐵定倒向西方,吞并克里米亞半島能夠確保重要軍港不失,并煽動俄羅斯族占優(yōu)勢的烏克蘭東南各地仿照克里米亞模式反抗基輔,作為與基輔和西方談判的籌碼;而在西方看來,絕不能容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肢解和蘇聯(lián)的“復活”,必將采取一系列對俄羅斯制裁措施,同時大力支持基輔,促使其在擺脫俄羅斯影響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新一輪危機仍在繼續(xù),但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已成既定事實,其與基輔和西方的地緣政治矛盾也將繼續(xù)。
中國雖與烏克蘭相距遙遠,但在全球化的當今世界,中國利益遍布包括烏克蘭在內(nèi)的世界各國,烏克蘭危機必會對中國產(chǎn)生影響,更不用說危機背后俄羅斯與西方兩大地緣政治力量與中國密切相關了。烏克蘭危機雖然還看不到解決的前景,但已經(jīng)并將會對中國的和平崛起與民族復興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地緣政治影響。
中國背靠亞歐大陸,是世界上少有的兼具陸地大國和瀕海大國雙重身份的國家,處于陸權和海權之間的樞紐位置,并連接著“大陸心臟地帶”和“邊緣地帶”這兩大地緣政治“地帶”,所以無論從控制兩種權力的角度還是結(jié)合兩大地帶的角度,中國都可以發(fā)揮獨特作用,利用這一地緣政治優(yōu)勢,為自身的崛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23]。
烏克蘭危機給中國崛起提供了地緣政治機遇。俄羅斯與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角力一時難分勝負,這讓在西方、尤其是美國戰(zhàn)略壓力下的中國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小布什當政時忙于在中東進行“反恐戰(zhàn)爭”,不得不改變上臺之初對中國的不友好態(tài)度,轉(zhuǎn)而與中國合作反恐,這給中國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戰(zhàn)略機遇期,這一時期中國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奧巴馬上臺后,美國及時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爭泥潭中抽身,宣布“重返亞太”,并以擊斃拉丹為契機,將戰(zhàn)略重心從中東轉(zhuǎn)往亞太,實施“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雖然美國一再聲明“再平衡戰(zhàn)略”不針對中國,但畢竟對中國造成了壓力,更遑論日本、菲律賓等與中國有領土糾紛的美國盟友會判斷美站在它們一邊,從而更加有恃無恐地對抗中國?!霸倨胶鈶?zhàn)略”和不友好國家的挑釁,加上周邊一系列不確定因素,使中國的安全環(huán)境進入 “問題多發(fā)期”[24],客觀上對中國崛起造成了地緣政治上的負面影響。
在美國深入實施“再平衡戰(zhàn)略”的關鍵時期,烏克蘭危機使俄羅斯與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矛盾再次提升到顯要位置。歐盟各國與日、菲同為美國的盟友,歐、俄在烏克蘭對立,美不會袖手。俄羅斯作為蘇聯(lián)地緣政治的主要繼承者,也繼承了美國地緣政治對手的地位,而烏克蘭既是“地緣政治支軸國”,對美俄同樣重要,美國不會放棄爭取烏克蘭,從而無可避免地與俄羅斯對立,烏克蘭危機后美國的一系列對俄反應就是證明。所以,無論出于支持盟友還是自身的戰(zhàn)略目的,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都會與俄羅斯對立,這固然不會使美停止“再平衡”,但會對美實施這一戰(zhàn)略形成牽制,就像“反恐戰(zhàn)爭”牽制了美國對華遏制戰(zhàn)略一樣,從而減輕美國對華的戰(zhàn)略壓力,客觀上為中國崛起提供機遇。同樣,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與西方對抗,也需要中國的支持抵消被西方孤立的負面影響。正如俄羅斯專家所說:“俄羅斯與西方關系越糟糕,就越想向中國靠攏。如果中國支持俄羅斯,就沒人可說俄羅斯是被孤立?!盵25]中俄歷時十年的天然氣合約談判于2014年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訪華時最終達成協(xié)議,合同總額高達4000億美元(約合2.5萬億元人民幣),被媒體評論為“中俄蜜月”的最佳“證婚詞”,也是烏克蘭危機升高后俄轉(zhuǎn)向中國尋求支持的真實寫照[26]。雖然中俄天然氣價格談判的細節(jié)并未公布,但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因為烏克蘭危機而在與俄方議價時“擁有更多的籌碼”[27]。正如普京在訪華前夕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的那樣,中俄兩國正“朝著建立戰(zhàn)略能源聯(lián)盟的方向前進”[28],天然氣協(xié)議正是中俄“戰(zhàn)略能源聯(lián)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中國在崛起過程中獲得更多能源安全保障。
中俄接近是兩國共同的利益和地緣戰(zhàn)略需要,也是中國向美國施壓的籌碼,可以“敲打美國”不要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問題上站錯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也同樣需要中國保持亞太地區(qū)的安定,以集中精力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付俄羅斯[29]。西方更希望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與它們一道孤立俄羅斯,或者至少不偏向俄羅斯,所以也在尋求中國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在客觀上會減輕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改善中國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
當然,中國不會在烏克蘭問題上偏袒任何一方,可以從中國在安理會有關烏克蘭問題決議草案表決時投棄權票及表決后的講話[30]中得出這一結(jié)論。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利用俄羅斯與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對立,在雙方之間搞平衡,讓它們都尋求與中國的合作,這是中國實現(xiàn)和平崛起與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
正如2014年7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澳大利亞前總理霍華德時所說的那樣,未來“中國仍將處在重要發(fā)展機遇期”[31],這是習主席基于當前中國所處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對未來中國的發(fā)展做出的正確預判。有利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是中國崛起的必要條件,而烏克蘭危機正是締造當前這一環(huán)境的間接因素之一。
烏克蘭危機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中國崛起帶來了地緣政治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中國想要借此次危機迎來又一個戰(zhàn)略機遇期的愿望未必能完全實現(xiàn)。
首先,中國所處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其崛起的天然優(yōu)勢,另一方面也使其面臨較為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23],尤其是在與周邊許多鄰國存在領土爭端的當下。烏克蘭危機不能根本消除中國當前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即使美國因此次危機不可避免地減少對中國的直接壓力,但中國與周邊鄰國因領土糾紛而引發(fā)的地緣政治矛盾并未根本解決。盡管美國的注意力因為烏克蘭危機而有所轉(zhuǎn)移,但它對日、菲等盟國的支持不會減少,日、菲等仍然會在領土問題上與中國對抗,因而短期內(nèi)中國所處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不會得到根本的改善,這就使中國的戰(zhàn)略機遇期存在較大變數(shù)。
其次,中俄兩國同被布熱津斯基列為歐亞大陸上“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國境之外運用力量或影響去改變現(xiàn)有地緣政治狀況以致影響美國的利益”的所謂“地緣戰(zhàn)略棋手”[32],美國為掌握歐亞大陸乃至世界的霸權,對中俄的地緣政治地位都很重視,絕不會只顧俄羅斯而不顧中國,像小布什時期那樣因忙于反恐而坐視中國坐大。米爾斯海默就認為美國應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妥協(xié),以集中精力“遏制中國——這個美國未來唯一的對手”[33]。艾伯特·B·沃爾夫(Albert B.Wolf)也認為,應“在對美國次要利益的問題上(如克里米亞問題)向俄羅斯讓步”,“避免俄羅斯與中國進一步靠攏”。[34]西方與俄羅斯并不會真的希望長期對立,爆發(fā)新冷戰(zhàn),這對雙方都無益。雙方在烏克蘭問題上存在妥協(xié)可能性,使中國利用危機迎來戰(zhàn)略機遇期的愿望存在不確定性。若美國真的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讓步,就有可能騰出手來對付中國,進一步深化“亞太再平衡”,而俄羅斯會因為美國之前的讓步保持中立,屆時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就會更大。從烏克蘭危機爆發(fā)至今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一系列動作來看,美國由于國力的相對下降,加之烏克蘭危機的發(fā)展以及接踵而來的伊拉克國內(nèi)局勢動蕩,或多或少被牽制了部分精力,但它不會放棄“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自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后面臨的越來越大的地緣政治壓力在近期似乎有所緩解,但短期內(nèi)仍不容樂觀。
第三,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行為充分說明它對于一切試圖染指其勢力范圍的外部力量都會予以堅決回擊,甚至不惜動武。中亞的情況與烏克蘭類似,在俄羅斯看來,原蘇聯(lián)各國(波羅的海三國除外)是其當然的勢力范圍,西方欲干涉尚且遭到頑抗,中國也不會是例外。中俄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的主導權之爭已是公開的秘密,事實上反映出來的是兩國在中亞的主導權之爭。對中國來說,中亞是其背靠的大陸“心臟地帶”,在東向的海洋“邊緣地帶”為美國及其盟友控制、暫不能大力經(jīng)略時,西向中亞“心臟地帶”發(fā)展是中國地緣戰(zhàn)略的必然選擇[23]。但從俄羅斯對烏克蘭問題的態(tài)度看,它絕不會輕易讓任何勢力(包括中國)進入包括中亞在內(nèi)的傳統(tǒng)勢力范圍。尤其是在基輔政權短期內(nèi)必然倒向西方的情況下,中亞成為俄羅斯唯一能夠倚仗的地緣戰(zhàn)略縱深,俄羅斯必然加強在中亞的存在,這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是對中國西向戰(zhàn)略的牽制和障礙。
第四,烏克蘭危機也顯示出以俄羅斯為龍頭的獨聯(lián)體的未來存在變數(shù)。雖然俄羅斯已拿下克里米亞半島,但基輔政權對俄離心傾向愈發(fā)明顯,更有其已啟動退出獨聯(lián)體程序的報道[35]。從長遠來看,基輔政權脫離獨聯(lián)體可能導致其他獨聯(lián)體成員國的效仿和獨聯(lián)體的最終瓦解,為西方擴大在歐亞大陸、尤其是中亞的影響力提供了可能。獨聯(lián)體是阻止西方“全面控制歐亞大陸”、“直抵中國家門的西面屏障”[36],若它不復存在,西方勢力將比現(xiàn)在更容易進入中亞,中國的西部門戶也會直接暴露給西方,這給中國帶來的地緣政治壓力將是巨大的。
此外,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中不顧國際法,利用公投公然吞并克里米亞半島的做法也是一個危險的案例。雖然之前有科索沃獨立,但西方一再聲明科索沃是“特例”,其他地區(qū)不能仿效??死锩讈啺雿u通過公投獨立再加入俄聯(lián)邦的案例使科索沃不再是“特例”,事實上鼓勵了世界各地的分離主義運動。中國也面臨著臺灣、西藏、新疆等地獨立運動的威脅,克里米亞半島的公投案給分裂分子以 “有先例可循”的口實,他們有可能在分裂國家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給外部勢力干涉臺灣、涉藏、涉疆問題等中國內(nèi)政提供了更多借口,這對中國的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地緣安全都是巨大的威脅。
綜上所述,烏克蘭危機是俄羅斯與西方在地緣政治上較量的結(jié)果,烏克蘭因其重要的地緣戰(zhàn)略地位成為雙方的必爭之地。新一輪烏克蘭危機與先前的各次危機一樣,從外部來看是俄羅斯與西方地緣政治矛盾的產(chǎn)物,只要這種矛盾存在,短期內(nèi)危機仍將持續(xù)。
烏克蘭危機給中國的崛起同時帶來了地緣政治機遇和挑戰(zhàn)。中國會因俄羅斯與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對立而獲益,從而迎來又一個戰(zhàn)略機遇期,也有可能因俄羅斯與西方很快妥協(xié)而面臨短期內(nèi)來自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更大的地緣政治壓力,中國國內(nèi)的分裂勢力也會受到克里米亞問題的鼓舞,對中國的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地緣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脅。不過,由于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及美國不可避免的相對衰落,美國的壓力對中國崛起的影響也越來越有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阻擋,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信心。
烏克蘭危機、尤其是俄羅斯的強勢介入也給中國以啟示。鄭永年老師認為,烏克蘭危機說明如今地緣政治語境下的國際政治本質(zhì)仍是“大國政治”,“主導國際政治的仍然是基于‘大炮’原則之上的強權政治”,烏克蘭等“中小國家很容易成為大國政治的犧牲品”,這就是“烏克蘭悲劇”?!皩χ行?,尤其是處于地緣政治夾縫中的國家,要生存和發(fā)展,最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任何大國都難以依靠。只有自身具有了足夠的‘大炮’,才可享有主權、民主和人權?!盵37]其實,鄭永年老師所說的“烏克蘭悲劇”對中小國家的啟示,對中國這樣的大國同樣適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也經(jīng)歷了百年屈辱,不因是大國而幸免,反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正所謂“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免于“烏克蘭悲劇”的重演。
[1]汪金國,劉 海.古阿姆:地緣政治較量的產(chǎn)物[J].當代世界,2010,(5):55.
[2]龍 靜.變動的地緣政治與中東歐地區(qū)[EB/OL].[2014-07-09].http://euroasia.cass.cn/news/126874.htm.
[3]顧志紅.俄羅斯與新東歐國家關系的若干問題[EB/OL].(2013-05-30)[2014-07-09].http://www.easdri.org.cn/_d276149020.htm.
[4]李允華.新東歐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特點及前景[EB/OL].[2014-07-09].http://euroasia.cass.cn/news/61802.htm.
[5](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zhàn)略[M].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5,62.
[6]Henry A.Kissinger.How the Ukraine crisis ends[N].The Washington Post,2014-03-05.
[7]汪金國,劉 海.古阿姆:地緣政治較量的產(chǎn)物[J].當代世界,2010,(5):56-57.
[8]鄭 羽.獨聯(lián)體(1991~200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16.
[9]鄭 羽.獨聯(lián)體(1991~200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28-329.
[10]鄭 羽.獨聯(lián)體(1991~200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18.
[11](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zhàn)略[M].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2.
[12](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zhàn)略[M].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48.
[13](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zhàn)略[M].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1-52.
[14]孫勇軍.“古阿姆”在變[N].人民日報,2000-08-04(6).
[15]滕 仁,古阿姆集團發(fā)展走勢的 地緣政治分析[EB/OL].[2014-07-09].http://intl.cssn.cn/gj/gj_gwshkx/gj_zz/201310/t20131026_587718.shtml.
[16]鄭 羽.獨聯(lián)體(1991~200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5.
[17]張 弘.烏克蘭危機:俄歐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對決[J].世界知識,2014,(1):52.
[18]鄭 羽.獨聯(lián)體(1991~200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4.
[19]孫壯志.獨聯(lián)體國家“顏色革命”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57-160.
[20]鄭 羽.獨聯(lián)體(1991~200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2.
[21]張 弘.烏克蘭政權危機與其“歐洲夢”[J].當代世界,2014(3):50.
[22]張曉東,等.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加入俄聯(lián)邦[N].人民日報,2014-03-19(21).
[23]李義虎.地緣政治學:二分論及其超越:兼論地緣整合中的中國選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43-265.
[24]陸俊元.中國地緣安全[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16-23.
[25]趙衍龍.俄專家:如果能獲中國支持 就沒人可說俄被孤立[EB/OL].(2014-03-21)[2014-07-09].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3/4922586.html.
[26]東方衛(wèi)視.中俄昨天簽署天然氣合作協(xié)議[EB/OL].(2014-05-22)[2014-07-09].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5/22/c_126532433.htm.
[27]何家星.報道稱中俄天然氣合約經(jīng)十年談判或?qū)⑦_成協(xié)議[EB/OL].(2014-04-10)[2014-07-09].http://finance.huanqiu.com/media/2014-04/4965150.html.
[28]張 免.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接受中國媒體聯(lián)合采訪(全文)[EB/OL].(2014-05-19)[2014-07-09].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19/c_126515421.htm.
[29]劉 猛.國際猛評:美國對華強硬為普京訪華鋪路[EB/OL].(2014-04-11)[2014-07-09].http://world.haiwainet.cn/n/2014/0411/c351939-20521655.html.
[30]聯(lián)合國會議記錄.S/PV.7138[EB/OL].(2014-03-15)[2014-07-09].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S/PV.7138.
[3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習近平會見澳大利亞前總理霍華德[EB/OL].(2014-07-09)[2014-07-09].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172953.shtml.
[32](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zhàn)略[M].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4-55.
[33]John J.Mearsheimer.Getting Ukraine Wrong[N].The New York Times,2014-03-13.
[34]Albert B.Wolf.Drive a Wedg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N].The National Interest,2014-04-04.
[35]中新社.烏克蘭啟動退出獨聯(lián)體程序 中止主席國任期[EB/OL].(2014-03-20)[2014-07-09].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3-20/5971366.shtml.
[36]鄭 羽.獨聯(lián)體(1991~200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序言2.
[37]鄭永年.國際政治中的“烏克蘭悲劇”[EB/OL].(2014-03-25)[2014-07-09].http://www.zaobao.com/forum/expert/zhengyong-nian/story20140325-32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