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波
(長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涪陵 408100)
由于各種原因,中國的英語教學過分注重語言基本功的強化訓練,卻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尤其是本國民族文化的輸入??缥幕浑H英語教學的課程也只是學習西方的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的相關概念。學生不僅缺乏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對于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更是知之甚少。由此,培養(yǎng)所謂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便無從談起。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學生:“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具有較強的漢語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當前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與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不相符合。也造成了大學生在和外國人談論中國文化的時候,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癥?!?/p>
著名哲學家,已故的國學大師張岱年老先生曾經(jīng)指出:“一個民族謀求文化的發(fā)展,更必須具有堅定的民族自信心。如果一個民族喪失了自信心,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只知匍匐于外國文化的影響下,甘心接受人家的‘同化’,這勢必喪失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而喪失了文化的獨立性,也將喪失民族的獨立性”。
教育具有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和作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是為了在跨文化場合更得體地進行交際,同時還具有對外傳播本國和本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使命。所謂的跨文化交際就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交換,這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熟悉對方的文化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建立在對本國、本民族文化具有充分認知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順利開展對等的交際和學習。
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是掌握了中、西方的文化知識就自然形成了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文化知識積累得越高并不代表跨文化交際能力越強。單純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理論和知識的傳遞卻不進行正確引導的話,容易造成兩種不好的傾向:1.盲目排外。對于民族文化介紹過多,過分強調(diào)學習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視外國先進文化的學習,容易形成盲目排外、固步自封的意識,然而重新回到清政府閉關鎖國的老路上是沒有出路的;2.全盤接受西方文化。只字不提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又容易使學生形成這樣的觀念:西方什么東西都是好的,全盤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潮流等,對于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不屑一顧,認為民族的東西都是落后和過時的。
當前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內(nèi)容過分單一,主要是局限在英、美兩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習俗的介紹。當今社會,英語在事實上扮演著世界語的角色,世界上講英語的國家并非只有英、美兩個國家。英語在許多國家被列為了第一語言、官方語言或者第二語言以及第一大外語等。學生們步入社會后面對的是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并非只有英、美兩個國家的人。跨文化交際教學過分強調(diào)英、美兩個國家的文化而忽視其它國家的文化,以致于也忽視了自己民族的文化,這與當前的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不相符合,也與學生將來面對的世界格格不入。
學習西方的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學習自己民族的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英語課畢竟不是中文課。如何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英語這個工具結(jié)合起來是十分重要的。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用英語進行闡釋,以及采用對比的視角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學習是比較好的方法。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平等的意識。當前,外國人來到中國,中國人被要求充分尊重他們的隱私和習俗,充分尊重他們文化和習慣的差異。但是當中國人去了外國,卻又被要求入鄉(xiāng)隨俗。如此一來,中國文化如何受到尊重?如何為外國人所熟知?如何發(fā)揚光大?“世界上既沒有高人一等的文化,也沒有低人一等的文化。各種文化應該是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是平等基礎上的不同文化的交流,雙方文化在地位上是絕對平等的,雙方應該坦誠相待、互諒互讓,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習慣,不能強迫別人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文化,中國人也不必一味遷就西方人,容忍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無知,把自己拴在別人設定好的游戲規(guī)則里面,在準確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適當?shù)刈屚鈬肆私夂蛯W習下中國文化也是必要的。
對于英語學習應該分為兩個方面:1.了解別人,比如學習者努力去學習西方文化、學習地道的英語發(fā)音、標準的英語語法,學習者努力去了解西方的好萊塢、麥當勞、歐美大片;這些方面中國學生一直在努力去做。2.表達自己,如何利用英語這個語言工具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并利用跨文化交際的知識,讓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國人的觀點則是更為重要的。做好這一點的前提就是熟悉民族文化的精髓并能用流利的英語進行表達,同時能顧及中西方的差異,恰如其分地表達并讓對方充分理解中國的關切,這是在國際談判和國際事物中勇敢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并讓自己的聲音能夠有回音、有呼應的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中國自1840年以來,經(jīng)歷了鴉片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民族浩劫,民族文化上烙上了悲情文化的印記。一方面,對于西方的東西比較熱衷、希望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對于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卻不是很熱衷,對于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力。當今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成績令人矚目,我們不僅要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應該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華民族的國際自信力”。
要增強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就要向他們介紹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作為一所地方大學,介紹本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名人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對于增強學生對于本民族、本地區(qū)、乃至本國文化的自信力都是大有裨益的。秦良玉將軍作為渝東南地區(qū)土家族的女土司,中國古代唯一列入正史的女將軍,不僅僅在中國國內(nèi)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也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關于秦良玉將軍的介紹最早見于朝鮮使臣黃中允(1577-1648)的記載:是日行至曹莊,遇馬門秦氏。體甚肥大,網(wǎng)巾、靴子、袍帶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書。馬上用八十斤雙劍,年可三十五六許。吹角打鼓乘轎而氣勢頗壯。厥夫馬姓云已死,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領各隊。凡女兵四十余名,著戰(zhàn)笠,穿戰(zhàn)服,黑靴紅衣,跨馬馳突,不啻男子驍健者。凡戰(zhàn)陣器械俱以車運。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征遼賊,蓋其自奮,非朝廷命也。朝廷壯之,官其子游擊云。
從他記載的內(nèi)容來看,四川、馬門秦氏、能文墨、熟兵書、“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領各隊”、“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征遼賊”等信息,完全符合明史的記載,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地認定黃中允遇到的就是秦良玉,因此,這段記載具有十分寶貴的價值。
秦良玉的事跡也引起了歐洲傳教士衛(wèi)匡國的關注,《韃靼戰(zhàn)紀》中描述了四川女英雄的形象,并且還配上了插圖。圖中,一個剛剛擊退滿洲人進攻的女將軍正去拜見明朝皇帝,她的周圍長槍如林,士兵們在歡呼。作者還提到:她(女將軍)帶著三千將士從遙遠的四川趕來,她身著男裝,具有男人的氣魄,她更配擁有男人的封號。
衛(wèi)匡國沒有提到這位女將的名字,但是稍加稽考我們便可在正史中找到這位女將的來歷,她便是躋身《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八》的四川女英雄秦良玉。
小說家克里斯蒂安·哈格冬(Christian Hagdorn)的《埃關》(又名《偉大的蒙古人》)中寫到了彭塔利塞亞(Pentalisea),又稱中國的“亞馬宗女王”(Amazonenkoenigin)。從她的性格和經(jīng)歷來看,又很容易令人想到明末四川女將秦良玉(1574一1645)。
近代以來,國際上以秦良玉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和描寫出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書籍中。通過Google: book來搜索Qin Liangyu,利用0.07秒的時間搜索到1190個結(jié)果。
關于秦良玉將軍的事跡涉及了國際紅學研究、中國地方會館研究、中國知名婦女研究、中國婦女教育研究、中國婦女教育史、中國民族電影史、中國女俠研究、中國三峽研究、中國的女權(quán)主義研究、中國性別研究等各個領域。
許多作品中對于秦良玉的評價都非常高,例如:作者將秦良玉比作中國的圣女貞德,(因為她的性格)秦良玉被認為是中國的新女性,秦良玉是最著名的女將軍, 秦良玉可能是正史中唯一一個英勇忠誠的女勇士;還有的作品贊揚秦良玉的軍事才能,有的作者將秦良玉與岳飛、文天祥、鄭成功等愛國英雄相提并論; Paul J. Bailey的專著三次提及了秦良玉的事跡,Susan Mann在專著中五次提到了秦良玉的事跡。
日本的專家學者們對于秦良玉的研究已經(jīng)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有許多關于秦良玉的著作。例如,田中芳樹等的專著《長江有情》,谷川道雄等的《中國民眾叛亂史(明~清)》都提到了秦良玉的事跡。學者井上佑美子詳細描述了秦良玉將軍一生的功績,并讓秦良玉的形象登上虛像舞臺。田中芳樹在《中國武將列傳》中列出了中國歷史上的九十九名武將,秦良玉和穆桂英是僅有的兩名女將軍。其中明朝有十位將軍,秦良玉與徐達、常遇春、姚廣孝(法名為道衍)、鄭和、于謙、王守仁(號陽明)、戚繼光、袁崇煥、鄭成功等男性將軍齊名。
從國別上來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加拿大、韓國、朝鮮、瑞士、荷蘭等國的專家學者都在研究秦良玉;從語言上來看,英語、日語、朝鮮語、德語、荷蘭語等都有關于秦良玉的專著;從作品的數(shù)量上來看,美國最多,其次是日本。
通過向?qū)W生介紹秦良玉將軍的事跡以及她在國際上引起的關注和國際影響力,能夠大大增強學生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力,這是能夠成功進行平等的跨文化交際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注釋
①《燕行錄全集》卷16,《西征日錄》,第43頁,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 2000-10-19.
[3]張岱年.文化與價值[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99.
[4]劉嘉菊.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J].東岳論叢,2008(1):199-201.
[5]童世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內(nèi)涵、背景和任務[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4):1-8.
[6]楊昕.朝鮮使臣筆下的明代中國女性形象[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58-60.
[7]Martini Martinus. Histori vom dem Tartarischen Kriege[M]. The Netherlands:Amsterdam, 1654:26.
[8]譚淵.德國文學中的“四川女英雄”[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2):59-61.
[9]夏瑞春,編選.德國思想家論中國[M].陳政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263.
[10] Caroline Walker,et al. On Leaving Bai Di Cheng: The Culture of China's Yangzi Gorges [M].Canada,Toronto: NC Press, 1993:73-74.
[11]Yiting Ethan Zheng.Selling Modernity: A Study of“All-Story Monthly”(“Yueyue Xiaoshuo”) in the Late Qing Context[D]. America, Chicago: UMI Dissertation Publishing, 2011:285.
[12]Bryna Goodman,Wendy Larson,ed.Gender in Motion: Divisions of Labor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G].America,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5:291.
[13]Roland Altenburger.The Sword Or the Needle: The Female Knight- Errant(xi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Narrative[M].Switzerland,Bern: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09:47.
[14]Lydia H. Liu, et al. ed. 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Essential Texts in Transnational Theory [G].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235.
[15]Qingyun Wu. Female Ru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Utopias [M].America,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5:154.
[16]Paul J. Bailey. Gender and Education in China: Gender Discourses and Women's Schooling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America, New York: Routledge.2007:38, 74,170.
[17]Susan Mann. 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 [M].UK,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2007:150,167,263,264,313.
[18]田中芳樹,等.長江有情[M].日本, 東京: 德間書店,2001.
[19]谷川道雄,等.中國民眾叛亂史(明~清)[M].日本,東京:平凡社,1983.
[20]井上佑美子.女將軍傳[M].日本,東京:學習研究社, 2001.
[21]田中芳樹.中國武將列傳[M].呂相儒,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