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堅
(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近年來,全球“漢語熱”持續(xù)升溫,漢語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世界范圍內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呈現(xiàn)較快的增長趨勢。據(jù)《中國日報》2014年3月13日的報道,自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起,孔子學院總部已在全球121個國家建立了445所孔子學院和664個孔子課堂。海外近1億人正在學習漢語,并以每年50%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教育事業(yè)還將有一個較長的高速發(fā)展期。
隨著漢語國際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加強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也越來越重要。開展?jié)h語國際教育的實踐是為了讓中文教育“走出去”,讓中國文化“潤物細無聲”。然而,以科研促進教學是提高教育教學實踐水平的重要途徑。加強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無疑能夠提高國際漢語教學的水平,幫助解決漢語教學學科發(fā)展和研究帶來新的挑戰(zhàn)、新的問題。再者,國家文化軟實力已日益成為大國競爭的重要指標,而漢語國際教育已成為國家軟實力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原有的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正以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并融入國際教育發(fā)展和建設的巨大洪流之中,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屬性和地位問題備受關注。通過開展?jié)h語國際教育研究可以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而且也有助于加強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建設與研究,建立符合形勢發(fā)展的科學的學科體系。
有鑒于此,同時也為了展示我院教師在漢語國際教育方面的最新思考,我們推出了本專欄的六篇論文,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漢語國際教育教學進行了研究。李利等在《日本留學生口語產生中非目標詞匯的激活》中,采用了改造的圖片命名任務,結合兩個綜合實驗,探討日本留學生口語產生中非目標詞匯的激活問題,研究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為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提供幫助和借鑒。商艷濤、楊恒的《全身反應法(TPR)在印度尼西亞幼兒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認為,全身反應法不僅適用于簡單的指令教學,也適用于詞語、課文的學習,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呂蔚、楊燕燕在《對外漢語高級階段文化因素研究》中,認為學習漢語應該加強對文化因素的理解和運用,并用靜態(tài)文本分析法對教材《發(fā)展?jié)h語·高級綜合Ⅱ》中語義、結構和語用文化因素進行了整理和解讀。劉書慧的《以內省法檢驗新HSK五級完型填空的效度:基于反應過程的證據(jù)》,運用內省法,根據(jù)考生使用的閱讀答題策略,通過對三個問題進行研究,檢測新HSK五級完型填空測試的效度。陳珺、李利的《同源殊途:漢字詞在韓語和漢語中的對應詞使用》從漢字在韓語中的常用度、漢字詞與相應漢語詞匯的同形程度、漢字詞在漢語詞匯中的常用度等方面考察漢字對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影響。周芍的《國際漢語教育視角下的虛詞詞典編撰方法論》以連詞“而”為例,結合印尼留學生的偏誤分析,從詞典編撰的方法論高度,探討了目前漢語虛詞詞典存在的問題,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希望通過該欄目進行學術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對漢語國際教育理論、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完善起到推動作用。[吳堅(1966—),男,海南萬寧人,工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