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慧 韓萍萍 夏欣欣 周冬枝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西安 710061)
周冬枝教授遵循周期補瀉兼施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體會
袁 慧 韓萍萍1夏欣欣1周冬枝1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西安 710061)
痛經;中藥療法
周冬枝,教授,碩士生研究導師,主任醫(yī)師,陜西省名中醫(yī),現工作于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周教授從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及科研工作40余年,對原發(fā)性痛經采用“遵循周期補瀉兼施”法,臨床效果明顯。
痛經為婦科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是指婦女在經期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痠或其他不適。以月經初潮后2~3年的青年女性多見[1]?,F代學醫(y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2類,原發(fā)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我們在周冬枝名中醫(yī)工作室跟師學習期間發(fā)現原發(fā)性痛經以腎虛肝郁、寒凝血瘀型為主?,F代醫(yī)學目前治療多采用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劑,效果很不滿意。古今醫(yī)家對其認識各具卓識,辨證用藥更是百家爭鳴,臨床上多數醫(yī)家從瀉實的角度治療。周教授在中醫(yī)藥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實踐中潛心研究,創(chuàng)立了“遵循周期補瀉兼施法”,臨床療效顯著,現將其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封藏之腎和疏泄之肝調節(jié)月經周期。非經期以腎之閉藏為主,期望達到血海滿盈的狀態(tài),為月經來潮奠定基礎?!敖浰鲋T腎”提示月經的產生以腎為主導,治以填補精血為主,佐以助陽益氣之品,使陰生陽長,腎氣充盛,血海滿盈。周教授認為青少年女性,多先天發(fā)育不足,本身很難達到血海滿盈的狀態(tài),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多表現藏血不足、化經無力、推動不暢,形成了“不榮則痛”的發(fā)病基礎,故治療多從“補滿”的角度入手,即以溫補腎陽為主。而經期或經期前后以肝之疏泄為主,即血海溢瀉,經過了非經期的積累,血海已滿,只有通過血海的適當溢瀉,才會有下個月的封藏,如此循環(huán),構成月經的周期,周教授強調如果但滿不瀉或溢瀉不暢,不但影響非經期的功能,而且會導致經血排出不暢,構成了“不通則痛”的發(fā)病基礎,故治療多從“通利”的角度入手,即以疏肝理氣、溫經活血化瘀為主。
2.1 現代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生主要與經期子宮內膜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增加有關,前列腺素含量的增高可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痙攣,造成子宮缺血、乏氧狀態(tài)而出現痛經[2]。
2.2 中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以實證居多,而虛證較少,臨床以寒凝氣血,氣滯血瘀型多見,如劉書婷[3]認為原發(fā)性痛經多由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以至“不通則痛”。楊常青等[4]主張青春期痛經大多乃由先天肝腎不足,氣血虧損,血??仗撝聸_任、胞宮失于濡養(yǎng),或運血無力、經行滯而不暢所致。王義亮[5]同樣指出青春期痛經臨床總以精血不足為本,氣滯、血瘀、寒凝、濕滯為標。周教授在臨證中指出原發(fā)性痛經并非純實無虛,反以虛實夾雜者多見,原發(fā)性痛經以青春期多見,常在月經初潮后1~2年內發(fā)病,可見其發(fā)生與先天肝腎不足,氣血虧損,血海空虛有直接或間接關系;青少年女性愛美,衣著單薄,任性,喜食冷飲等又造成了其寒凝、氣滯的實證。
2.3 周教授注重原發(fā)性痛經與患者體質之間的關系,認為在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瀉溢,氣血由盛實到驟虛,子宮、沖任氣血變化較平時急劇,更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加之氣郁質的影響,更易導致痛經[1]。鄭良琴等[6]調查發(fā)現,偏頗體質、復合體質者更易出現痛經,其中氣虛夾氣郁質者占46.15%,而熊玲[7]的調查也顯示女性氣郁質明顯多于男性,對全國9省市21 948例流行病學調查亦顯示女性氣郁質明顯多于男性[8]。綜上痛經的發(fā)生與氣郁質本身有關,所以在用藥中往往強調疏肝理氣。
女性的經、孕、產、乳與氣血關系極為密切,月經為氣血所化。正如《圣濟總錄》所云:“婦人純陰,以血為本,以氣為用,在上為乳飲,在下為月事。”原發(fā)性痛經多發(fā)于青春期少女,腎陰陽虧虛,氣血不足,無以充養(yǎng),血海難以滿盈,具備了“不榮則痛”的病理基礎,青春期少女,追求形象,經常衣衫單薄,同時經期保健意識淡薄,生活調適能力不足,再加之腎陰、腎陽相對不足,一旦經期感受寒邪、冒雨涉水,或過食寒涼冰冷,致使寒邪客于胞中,血運凝滯,氣失溫養(yǎng),沖任、胞脈血行不暢,不通則痛。通過臨床觀察,我們發(fā)現原發(fā)性痛經以氣滯寒凝為主。周教授指出,月經的發(fā)生包括了2個生理過程,故臨床治療也多分階段治療,體現了“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
以往在治療痛經的過程中,人們多選擇在經前期使用藥物對其進行干預,可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往往需要反復多個周期。我們采用遵循周期補瀉兼施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往往在一兩個周期后可取得一定的效果,經過臨床總結,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具體方案。分經期或經期前后(經前7 d~經期第2 d)與非行經期(經盡第3 d~經前7 d)治療,經期或經期前后以少腹逐瘀湯化裁,基本方:炒小茴香、炮姜、制乳香、制沒藥、延胡索、當歸、白芍藥、川芎、蒲黃(包)、五靈脂(包)、甘草;非行經期以右歸丸隨癥加減治療,基本方: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杜仲、肉桂、當歸、制附子。隨癥加減如下:痛經劇烈伴惡心嘔吐加吳茱萸、半夏;伴小腹冷痛加艾葉;伴口渴發(fā)熱加梔子、連翹;腰部痠困加續(xù)斷、杜仲;血瘀明顯加丹參、桃仁、紅花;氣滯明顯加川楝子、香附;氣虛加黨參、黃芪;脾胃弱加白術、茯苓。
少腹逐瘀湯出自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為五逐瘀湯之一,取溫經湯和失笑散的方意,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之功效。本方以當歸、川芎、赤芍藥養(yǎng)血活血行瘀;川楝子、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五靈脂甘溫入肝經血分,散寒止痛,活血化瘀;干姜、肉桂、小茴香溫經散寒。諸藥配合調理沖任氣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小茴香有己二烯雌酚樣作用,可增強子宮收縮,加強腸蠕動及解痙鎮(zhèn)痛作用[9];肉桂、延胡索有解痙、鎮(zhèn)痛作用[9];當歸為血中氣藥,同樣具有加強子宮收縮,促使淤血排出,或弛緩子宮痙攣以鎮(zhèn)痛的雙相作用[9];沒藥、延胡索等藥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前列腺素的作用[10];溫經活血化瘀藥有明顯抑制前列腺素的活性和解痙作用,能增加血液灌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11]。綜上可知本組方藥具有解痙止痛、改善子宮血液循環(huán)、提高雌激素水平、鎮(zhèn)靜及鎮(zhèn)痛作用,故選用少腹逐瘀湯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既符合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亦符合現代醫(yī)學理論,因而臨床療效頗佳。
右歸丸為張景岳治療腎陽不足的名方,善于溫補腎陽,用于治療腎陽虛衰諸證。如《景岳全書》所云:“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痹l(fā)性痛經多見于初潮不久的未婚或已婚而未孕的年輕女性,此期因腎氣未充,天癸初至或稟賦素弱,往往表現為腎氣不足,調和沖任氣血的能力較弱,對于經期及行經前后的急驟變化不能疏通條達,故而發(fā)病。然而非行經期屬于閉藏積累期,此時溫補腎陽極為重要。右歸丸用附子、肉桂溫壯腎陽;鹿角膠溫腎益精;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滋補腎陰;菟絲子、杜仲補腎強腰;當歸補血和血。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右歸丸有一定的促進性腺發(fā)育及分泌的作用[12],故臨床應用此方隨癥加減,用于非經期的治療。
李某,女,22歲。2011-10-20初診。患者14歲初潮即有痛經,4年前加重,痛經以第1 d痛甚,需服用止痛片才可控制。量中等,色紅,有黯紅色血塊流出,伴惡心、嘔吐,曾因痛經而暈厥,平素月經周期尚準,偶有錯后,末次月經2011-10-03,行經期7 d,現為月經周期第18 d,本次行經期,痛經明顯,有血塊,伴腰困。舌淡黯,苔白膩,脈沉細。證屬腎虛肝郁血瘀。治宜滋腎疏肝,活血化瘀。予少腹逐瘀湯合右歸丸加減。藥物組成:炒小茴香10 g,炮姜15 g,制沒藥10 g,川楝子 15 g,當歸12 g,川芎10 g,蒲黃(包)15 g,五靈脂(包)15 g,山藥12 g,枸杞子10 g,鹿角膠(烊化)15 g,杜仲 15 g,肉桂 10 g,制附子 10 g,茯苓12 g,甘草6 g。6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經前7 d開始服用。右歸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仁堂制藥廠,國藥準字Z11021040)1丸,每日3次,周期第14 d~經前7 d口服。
2011-11-02 二診:末次月經2011-11-01,量中,色黯,有少量血塊,自訴服藥后小腹疼痛緩解,未使用止痛片,無惡心、嘔吐,但仍感腰困,現為月經周期第2 d。納可,夜休差(易醒、多夢),二便調。舌脈同前,治遵前法。少腹逐瘀湯合右歸丸加減:炒小茴香10 g,炮姜15 g,制沒藥 10 g,當歸 12 g,川芎 10 g,蒲黃(包)15 g,五靈脂(包)15 g,枸杞子 10 g,鹿角膠(烊化)15 g,杜仲 15 g,肉桂12 g,制附子 10 g,白術 12 g,茯神 12 g,續(xù)斷 12 g,首烏藤10 g,甘草6 g。6劑。
2012-01-04 三診:末次月經2011-01-01,量較前增多,色黯,有小血塊,已無痛經,無惡心、嘔吐?,F為行經期第4 d,睡眠飲食可,舌脈同前,治遵前法。少腹逐瘀湯合右歸丸加減:熟地黃20 g,山藥10 g,山茱萸10 g,枸杞子10 g,菟絲子15 g,鹿角膠(烊化)20 g,杜仲 10 g,肉桂12 g,當歸10 g,制沒藥6 g,當歸12 g,川芎10 g,蒲黃(包)15 g,五靈脂(包)15 g,白術 12 g,茯神 12 g,續(xù)斷 12 g,首烏藤10 g,甘草6 g。6劑。連用6 d后開始用右歸丸至月經來潮前7 d停服。3個月后復診。2012-05-17四診:患者訴此3個月經周期痛經未發(fā),病告痊愈,囑其經期避寒涼。
目前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現代醫(yī)學通常以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為主。一般治療主要重視心理治療,對癥治療主要指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劑。但許多研究證明服藥后經血中前列腺素含量確有降低。根據相關報道,64% ~100%患者應用此類藥物后自覺癥狀減輕,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緩釋膠囊(芬必得)、奈普生、氟甲滅酸及吲哚美辛等,有效率30% ~80%[13],但其療效并不理想,且副作用明顯,以消化道癥狀常見,同時在下個月經周期到來之時,痛經還會發(fā)生。而中醫(yī)在原發(fā)性痛經的治療上表現出一定的優(yōu)越性,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并非單純的實證,常以虛實交雜、本虛標實多見。其病機特點以腎虛為本,寒凝血瘀為標。故痛經的治療不能僅僅局限于經期的溫經、化瘀、止痛治其標,更應把著眼點放到非行經期的溫補腎陽、調理氣血上。臨證中發(fā)現經過補瀉兼施治療痛經,一兩個周期后,即使經期不再用藥,痛經亦可不復發(fā)。
[1]張玉珍,譚萬信.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31-143.
[2]樂杰,謝幸.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18.
[3]劉書婷.婦樂湯治療痛經患者6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26(5):430.
[4]楊常青,袁菊.調肝湯加味治療原發(fā)性痛經40例[J].河南中醫(yī),2005,25(2):52.
[5]王義亮.桃紅四物湯合金鈴子散加味治療青春期痛經54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6,22(4):212-213.
[6]鄭良琴,畢建璐,占春旺,等.大學女生中醫(yī)體質與原發(fā)性痛經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yī)藥導報,2011,17(1):27-29.
[7]熊玲.氣郁體質及其臺北地區(qū)分布情況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
[8]王琦,朱燕波.中國一般人群中醫(y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基于全國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24(1):7-12.
[9]周慶,王奕.選擇性環(huán)氧化酶-2抑制藥對傳統(tǒng)非甾體抗炎藥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影響[J].醫(yī)藥導報,2010,29(7):949-953.
[10]宋寧銓.江蘇中醫(yī)學術活動文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8:55.
[11]談勇,趙可寧.中醫(yī)臨床家夏桂成[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103.
[12]方云蕓,黃金珠,馬潔,等.右歸丸對雄激素致排卵障礙型不孕大鼠血清E2、T和IGF-1水平影響研究[J].世界中醫(yī)藥,2010,5(6):427-429.
[13]于萍,黎清嬋,譚寶蓮.附沒痛經方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35 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3,35(8):27-28.
(本文編輯:董軍杰)
R711.510.531
A
1002-2619(2014)08-1125-03
1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陜西 西安 710061
袁慧(1987—),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學士。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腎病。
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