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德感知與評價中的信息嬗變和道德焦慮

      2014-04-01 21:13:54郁樂重慶文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重慶402106
      關鍵詞:負面滑坡道德

      郁樂,重慶文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重慶402106

      在對當前社會現(xiàn)象進行道德評價的聲音中,道德滑坡論及其相關道德焦慮對人們的道德感知與行為預期(behavioral expectations)有著極大的負面暗示與消極影響。事實上,人們并未對引發(fā)這種道德焦慮與滑坡論之相關信息的篩選、傳遞、接受與解讀過程的諸多環(huán)節(jié)所產生的認識論效應(類似于望遠鏡與顯微鏡)與信息-道德心理學的內在機制進行深入分析。從道德相關事件的發(fā)生,到制作成適宜傳播與接受的信息,經(jīng)過媒體的篩選與加工,傳播到現(xiàn)場之外的公眾,然后經(jīng)過受眾的篩選、接受與解讀,形成對相關事件的道德感知與判斷,引發(fā)公眾的道德焦慮情緒,形成“道德滑坡論”評價;在這一傳播、認知與解讀過程中的篩選、扭曲與失真的可能性被嚴重忽略與低估。毋庸置疑,當前某些領域確實存在道德失范現(xiàn)象,然而,太陽底下無新事,當前的道德極端事件與“滑坡”感慨,古人也曾有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社會轉型、利益復雜與價值多元的背景下,超越泛道德化的思維方式與絕對化的道德斷言,對道德相關事件中的篩選、傳播、接受與解讀等內在機制進行深入分析與闡明,有助于理性看待當前的道德焦慮與道德滑坡論,避免負面的道德預期與消極的社會情緒。

      一、道德事件的存在與知曉:現(xiàn)代傳媒與道德感知

      傳統(tǒng)社會無疑是保守封閉與信息匱乏的,信息流動的渠道與速度都非常有限。世界上真實發(fā)生的事情,除了少數(shù)親歷者,大多靠轉述甚至八卦讓公眾知曉,難以實事求是地了解真相。即使知曉相關事實,也并無可靠媒介予以傳播,只能以書籍或私人圈子小范圍傳播,失真的可能性很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法治建設、媒體繁榮與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尤其是近年隨著新媒體與自媒體的發(fā)展(以微博為代表),人們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時代。信息量總體有爆炸性的增長,毫無疑問,負面信息隨之也必然有爆炸性的增長。人們面對總量爆炸的負面信息,在傳播、篩選、接受與解讀等環(huán)節(jié)均可能隱藏著值得注意的重要社會心理機制。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結構與功能形成于信息匱乏的石器時代,如今卻必須面對信息爆炸的智力與心理沖擊。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一個重要的認識論區(qū)別(epistemological difference),事件(事物)存在與發(fā)生是一回事,知曉它們的存在與發(fā)生又是另一回事情。換句話說,人們現(xiàn)在知道了某類事件,并非意味著它們現(xiàn)在才存在,以前就不存在;完全可能的是,它們一直存在,只是由于諸多原因,人們無法知曉而已。否則,貝克萊的箴言就是正確的了:“存在就是被感知”,沒有被人們知曉,這些事情就不存在。事實上,對比傳統(tǒng)社會與現(xiàn)代社會在法治、技術與傳媒這幾個獲知信息的必要條件上的差別:現(xiàn)在能夠通過微博向全世界直播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如敘利亞戰(zhàn)爭),傳統(tǒng)社會卻主要通過經(jīng)典文獻與主流媒體來了解世界,必然有很多信息人們無法知曉。

      在認識論區(qū)別這一概念中,關鍵問題是技術可行性(feasibility of technology),技術是現(xiàn)代社會的顯微鏡與望遠鏡。首先,在傳統(tǒng)生產生活方式中,產品即使有衛(wèi)生、質量與安全問題,實際上也是沒有可靠技術手段予以檢測的(絕大多數(shù)問題產品也不會立即致病致命);其次,即使有問題也沒有大眾傳媒(信息技術)可以讓大規(guī)模的公眾在很短的時間內知曉;事實上,家庭主婦為家人制作的食品,也未必能夠通過現(xiàn)代的衛(wèi)生檢驗與質量檢測,家釀葡萄酒與手工香腸菌群也可能超標,但絕對不會有人認為這也是道德問題。因此,基于傳統(tǒng)社會的技術水平與信息狀況,人們難以真實地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傳播與迅速地知曉相關事件的信息。因而,當前某些道德失范被簡單化地稱之為道德滑坡,建立在一個假設(assumption)之上,以前沒有或者較少此類現(xiàn)象。這一假設是難有根據(jù)的。傳統(tǒng)社會中的同類事件要么難以檢測與發(fā)現(xiàn),要么影響范圍小,要么傳播范圍小,但并不意味著就不存在。

      例如,對道德焦慮影響較大的社會現(xiàn)象有假冒偽劣、騙子騙術與人情冷漠,事實上,這些社會道德現(xiàn)象并非是全新的,規(guī)模與性質的比較也沒有客觀標準,很難說現(xiàn)在就“滑坡”了?;仡櫄v史,有源遠流長的三十六計、厚黑學等悠久傳統(tǒng),甚至還有一本《騙經(jīng)》[1]。當前食品藥品相關問題對民眾的道德感知沖擊最大。提及道德滑坡,人們就想起地溝油與注水豬肉,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認為這是新問題。乾隆初年,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安森就在廣州灣見識過:“他們花了大價錢買來的雞鴨除了缺斤短兩,肚內填滿沙礫和石塊;買到的豬肉也灌滿了水以增加斤兩”[2]。事實上,傳統(tǒng)社會與文化具有雙重結構,人們在教育與閱讀中較多注意了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精英文化傳統(tǒng)(鄉(xiāng)土與市民),忽略了廣泛存在的另一面(江湖與游民)。在如下一些的詞匯中,這種雙重結構有所體現(xiàn):儒表法里,廟堂與江湖,石民與游民,精英文化與江湖文化,等等;在法家、江湖、游民、江湖文化的世界里(實際上是更加廣闊的生活世界),已經(jīng)將謀略文化與江湖騙術等傳統(tǒng)發(fā)展到“博大精深”的程度,而大部分人并不會從傳統(tǒng)教育的主要經(jīng)典與主流文化中知曉這些信息。

      對于這個問題,還有幾個方面需要加以說明:首先,假冒偽劣就是“以假亂真”計,但在商品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情況下絕對數(shù)量有所增加,究其原因是陌生人社會造假收益高風險低,但是,相對數(shù)量與比例是否大幅增加并無量化研究來予以確認;其次,在傳統(tǒng)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中,為自己生產是沒有制假動機的(家庭主婦為家人制作食品并無制假動機,但也并非一定能夠通過現(xiàn)代衛(wèi)生檢測),并不能因此就能斷定道德水平真的很高;第三,作為自然經(jīng)濟之補充的傳統(tǒng)小商品生產的顧客是鄉(xiāng)土社會中的熟人,利益-風險矩陣不利于造假。因此,以泛道德化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問題,就根本上誤判了人類行為的真實機制:具體情境是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行為的具體情境不同,行為方式就有所不同。以食品安全為例,出口食品面對比較完善的監(jiān)管體制所決定的收益-風險矩陣,產品質量就很高,“聯(lián)合國報告稱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3]。

      在信息時代以前,道德相關事件(包括罕見的極端事件)的持續(xù)發(fā)生與存在,由于媒體與技術及其他諸多原因,絕大多數(shù)無法迅速地大規(guī)模地為公眾知曉。近年來,由于法治進步、媒體繁榮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曝光了一些激起道德焦慮的事件,引發(fā)了道德滑坡論與道德焦慮。但是,能夠發(fā)現(xiàn)、傳播與知曉某些事情發(fā)生,都是奠基于真實的社會進步,并將進一步推動社會進步。當人們?yōu)槟承┦虑槠毓舛@呼道德滑坡,卻是建立在“是古非今”的道德評價的假定基礎上,這一假定并沒有真實客觀的根據(jù)。從這一假定的論證邏輯來看,面對復雜多元的社會與信息的爆炸性增長,人人都能列舉某些事例(簡單枚舉)來支持自己對社會道德樂觀或者悲觀的看法。這種以某些特殊事例對整個社會做出整體斷言,邏輯上稱為輕率概括甚至以偏概全。人們借助于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媒體提供的望遠鏡與顯微鏡,前所未有地正視了社會道德生活的客觀事實,開始了魯迅先生所言的“睜了眼看”,感受到了需要深刻反思與理性面對的震驚與焦慮,不能悲觀地以簡單化、情緒化的“滑坡論”來評價當前道德生活的復雜多元的現(xiàn)實。

      二、負面信息的篩選與夸張:媒體的認識論效應

      “道德滑坡”作為對社會道德狀況的描述(謂詞),也需要進行仔細分析。漢語的語法與邏輯結構具有簡單化傾向,這一簡單化的判斷就缺乏兩個必要的邏輯詞項:主詞與量詞。就主詞而言,社會是由個人構成的,說社會整體道德滑坡,涉及面似乎太大了。有論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每每遇到一個公共道德事件、問題,都會譴責不義者,指責社會人心不古、道德冷漠;唯獨把自己置之度外”[4]。因此,這一判斷中的量詞應該只能是“有些”(特稱量詞),而不能是“所有”(全稱量詞);問題關鍵就成了“有些”的外延范圍到底有多大?事實上,沒有量化抽樣調查、統(tǒng)計比較,是難以確定當前社會的道德水準與以前相比是否真的有所滑坡(舉例論證是沒有盡頭的)。因為道德失范行為與道德高尚行為在所有時代、所有社會中都真實地存在,對相關道德爭議事件產生負面感知與焦慮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能以此作為嚴謹?shù)目茖W評價。

      在形成道德感知與悲觀判斷的信息傳導過程中,媒體的認識論效應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大眾傳媒在現(xiàn)代社會有無冕之王的稱號,在西方還有“第四權力”的說法,可見其在整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毫不夸張地說,媒體影響著普通民眾的知識范圍與世界觀,因為它們基本上控制了普通民眾獲取知識的渠道,如電視、報紙與網(wǎng)絡。如今,蓬勃發(fā)展的新媒體與自媒體雖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對信息的壟斷,但這種媒體樣式更是受到諸多篩選與夸張機制的作用,對信息的傳播與解讀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媒體在相關事件發(fā)生后的篩選、傳播環(huán)節(jié),以及人們接受相關信息的選擇與解讀的心理機制,在道德滑坡論與道德焦慮的形成中發(fā)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媒體在激烈的商業(yè)競爭中,服從注意力經(jīng)濟的運行機制,傾向于報道高度吸引注意力的消息。什么樣的消息高度吸引注意力呢?影響新聞吸引力的諸因素有影響力、接近性、沖突性、新奇性、異常性等,如約翰·伯卡特(John B.Bogart)所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此說雖然有所夸張,卻不失深刻。事實上,人們打開網(wǎng)站的新聞頁面就能看到不少車禍、空難、火災、搶劫、警匪追逐等相關報道。媒體作為在競爭中生存的、追逐利益(注意力與影響力乃媒體利益的源泉)的組織,難免會努力追逐甚至放大負面消息。隨著信息技術與媒體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媒體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媒體都把眼球效應作為第一追求,負面消息也就會加速傳播。

      不僅如此,媒體在報道這些相關事件的時候,為了追逐新奇性,有將所報道的事件娛樂化與戲劇化的傾向。這一傾向不免增加許多的新奇與戲劇性的因素,甚至有少數(shù)直接編造充滿沖突性與戲劇性的假新聞來吸引注意力的不良事例。非常諷刺的是,假新聞中有相當比例涉及或暗示“道德滑坡”,以“2010年十大假新聞”[5]為例,三條直接涉及道德滑坡,四條涉及重大安全事故(暗示),這些假新聞顯然會引發(fā)一定的道德焦慮?!缎侣動浾摺冯s志連續(xù)十年評選年度假新聞,并對十年百條假新聞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片面追求新聞的顯著性、反常性、趣味性,放松了對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要求,這也會造成假新聞的惡性膨脹。”[6]假新聞的危害在于:很多人會讀到該新聞,受到一定的消極暗示或影響。但是,卻只有很少人會讀到關于該新聞為假的澄清,因而誤解與影響是難以消除的。

      某些市場化媒體傾向于負面報道來吸引眼球,是為了迎合人們的負面信息偏好(negative information preference),類似于人們常說的“壞消息綜合征”,即喜歡注意傳播與分享負面信息與消極評價。當然,這一心理機制并非新發(fā)現(xiàn),俗語有云“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人們在八卦中也傾向于較多地傳達他人的負面信息。這并非所謂“人性之惡”的表現(xiàn),也不需要對此進行道德譴責,因為知曉生活世界中危險的人或物,乃是保障安全的必要條件。因此,交流關于周圍世界的危險(負面)信息,是表達關懷與鞏固信任的交流方式。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形成了一個根本性的心理機制:在環(huán)境壓力與生存競爭中,進化出對危險的感知偏好,傾向于在眾多外部信息中尋找可能的危險線索,并分配以較多的注意力;同時,危險信息會引發(fā)害怕與焦慮,而“害怕這種情緒對人類的適應性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讓我們及時處理所面臨的危險,以便存活下來”[7]106。危險感知偏好與害怕體驗是生存與進化所必須的。感知危險時的害怕情緒讓人們對危險信息印象深刻,從而忽略了其他信息。危險在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不遵守道德規(guī)則的行為,在媒體上就體現(xiàn)為道德負面信息,閱讀這些信息的人們就會受到消極暗示或產生道德焦慮。

      如上所述,不僅媒體為了迎合人們對危險(負面)信息的感知偏好,會較多地傳播(或者略微夸張地傳播)、甚至(少數(shù)媒體)編造虛假負面信息,而且受眾也在這一心理機制的支配之下,將較多的注意力分配給負面信息。不僅如此,閱讀者知曉此事之后,以講述與轉發(fā)的方式傳播類似道德負面信息的可能性也大大高于傳播其他信息的可能性。在這個漫長的信息制作、傳播與擴散過程中,諸多機制共同形成一種對人們的道德感知具有強大的選擇與夸張作用的認識論效應(epistemological effects),人們所感知的世界圖景深受信息篩選、傳播、接受過程的影響,人們所知曉的世界并非真實世界的全貌,而是選擇性地知曉的部分(危險信息偏好),并傾向于從該部分感知出發(fā),去推測世界的全貌。

      三、負面傾向的解讀與評價:道德焦慮的心理機制

      在道德相關事件的信息篩選與傳播過程中,諸多機制產生的認識論效應會對人們的道德感知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在此環(huán)節(jié)之后,信息受眾的解讀與評價方式開始產生作用,影響人們對相關事件的道德感知與判斷。如下這些道德解讀與評價機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與支配著受眾對道德相關事件的接受與解讀:個人的道德生活經(jīng)驗代替對以往時代的道德判斷(用“小時候”替代“以前”),傳統(tǒng)泛道德化的思維方式(強調德性因素,忽略道德情境對行動的決定性影響),對他人動機進行推測時的諾布效應(Knobe effect),以及判斷行為相關方是否值得信任的塔西佗陷阱,等等。這些內在機制均不同程度地傾向于推動人們對道德相關信息進行消極或者負面的解讀與評價。

      首先,將現(xiàn)在的道德狀況與過去進行比較時,實際上是將當前的道德感知與記憶中的道德感知進行對比。換句話說,當人們對當前某些事情搖頭嘆息的時候,心里想的卻是自己早先的經(jīng)歷。然而,一個重要的事實不能忽略:大部分人的人生經(jīng)驗中,幼年時代都在父母一定程度的關愛下生活,在兄弟姊妹與童年玩伴的嬉鬧中長大,雖然也難免矛盾與齟齬,但與成人之后面對陌生世界的冷漠、艱難與復雜相比,還是值得懷念的美好歲月。因此,從大部分人的人生經(jīng)驗來看,有理由認為幼年經(jīng)歷是道德生活的黃金時代,父母長輩、兄弟姊妹、朋友玩伴、傷害與背叛如果不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可以諒解淡忘的。成年世界就不一樣了,競爭壓力與冷漠敵意都是嚴肅認真的,也沒有那么容易達成理解與原諒,相互之間的道德直覺與評價也就可想而知。人們進行道德評價主要依賴于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因此略有年齡的人們容易哀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種“是古非今”的評價傾向,實際上是一種道德思鄉(xiāng)癥(moral homesick)的表現(xiàn)。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的泛道德化(moral oversimplification)傾向,嚴重影響了對事件諸多其他重要因素的客觀分析,將本應建立在事實細節(jié)與理性推理之上的道德討論引向情緒化的道德譴責與人身攻擊,甚至妖魔化有道德疑點的相關方。在傳統(tǒng)的泛道德化思維方式中,傾向于首先對事件進行道德解讀與判斷,從而容易忽略事實細節(jié)與理性因素。事實上,人類行為都是諸多要素的作用過程,泛道德化思維方式專注于道德評價,忽略了對當事人的具體行為情境的理解,一味對當事人進行道德判斷與譴責,以此彰顯與強調自己的道德正確。不僅如此,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美德教育,而不是權利義務、行為規(guī)則與實踐技術的教育。譬如,號召助人為樂,學校卻很少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各種情況下的急救訓練,譬如如何救治溺水者與扶起跌倒老人。國人是在性善論的文化傳統(tǒng)中長大的,主流教育灌輸?shù)亩际浅绺叩拿赖聜惱砼c高大全的道德形象,一旦看到事實與理想標準不一樣,便可能驚呼道德滑坡了。

      第三,人們在解讀道德相關信息的時候,對相關事件中個體動機的解讀與評價中存在一個諾布效應:“副作用的道德效價影響行為意圖的判斷”[8],使人們傾向于從負面去解讀與評價行為者的動機,從而助推了道德滑坡論與道德焦慮。換句話說,一個失誤如果后果是負面的,人們就可能傾向于認為行動者是故意的:“當副作用是好的,人們認為行為實施者是無意圖地引發(fā)該副作用,當副作用是不好的時候,人們則認為行為實施者是有意圖的?!保?]在這一動機解讀與評價機制的作用下,人們可能將普通的失誤或者事故解讀為行為者具有故意(通常是惡意)動機,從而推測出行為方的道德滑坡,這就意味著可能對許多意外事故進行道德負面的解讀與評價(同時也是泛道德化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除此之外,在面對相關方的解釋與澄清時,又出現(xiàn)了信息解讀與評價中的“塔西陀陷阱”:“通俗地講,就是指當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保?]這一評價機制意味著一旦相關方有失誤和失真的記錄,那么后面的行動與辯解都可能被負面解讀與評價。

      如上幾種機制的綜合作用之下,當前許多道德相關問題都被負面解讀與評價了。轟動一時并對道德滑坡論有極大推動作用的彭宇案就是如此,事實上,“彭宇曾承認確實與老太徐壽蘭發(fā)生碰撞”,由于約定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10],于是,經(jīng)歷諸多環(huán)節(jié)的誤讀,此案竟然成為道德滑坡論的標志性事件。由此可以看出,道德問題的討論確實是很艱難的,因為涉及難以妥協(xié)的立場與情感,某些情況下并以自己的道德形象為賭注,很容易激起強烈道德義憤,滑向情緒化的譴責、攻擊甚至妖魔化。因此,在這些討論中事實與理性經(jīng)常被忽略,彰顯與強調自己的道德立場(通過指責與批評他人)才是最重要的,注重事實細節(jié)與理性論據(jù)的聲音在情緒化的話語喧囂中往往無人注意。因此,有不同意見者往往被迫附合在道德上以更顯崇高的立場,或者明智地保持沉默。

      例如,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激起極大情緒化的討論,甚至有評論感嘆“衛(wèi)生部的《指南》扶不起跌倒的道德”[11]。技術細節(jié)對扶起跌倒的老人重要嗎?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正確地扶起跌倒老人,不僅對老人的安全有利,而且在產生不利后果的情況下,是保護扶人者的重要證據(jù)(好心人免責)。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看到老人跌倒的反應都是:一是想去扶,二是不知道怎樣扶,三是不敢去扶(有多少國人受過急救培訓?)。這就說明,這不是(至少不僅僅是)道德問題,因為“想扶”;而是技術問題,因為“不知道怎樣扶”;同時是法律問題,因為“不敢去扶”,需要好心人免責條款。

      世界上沒有簡單的事情,人們需要反思將很多問題簡化為道德指責的泛道德化思維方式。扶老人的行為涉及醫(yī)學技術、法律制度(侵權責任與好心人免責制度)與道德動機多個層面,泛道德化思維方式僅僅強調道德動機,將其他不可或缺的因素都忽略了,誤導了視線,激化了情緒,助推了道德滑坡論。每當出現(xiàn)道德相關事件時,輿論中出現(xiàn)最多是義憤填膺的譴責,甚至妖魔化的攻擊,激起負面的輿論氛圍與道德情緒。當然,近年也有可喜的進展,相對理性的技術與法律分析已經(jīng)漸漸出現(xiàn),行為中的技術細節(jié)、法律制度與道德動機將逐漸被闡明與完善,道德行動的內在機制有望不再停留在晦暗之中。

      四、結語

      良好的道德生活狀況需要系列的必要條件,一定的經(jīng)濟水平(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基本的教育程度(美德就是知識)與平和的道德理性。這三個必要條件在當前社會中均優(yōu)于以前的任何時代。不必回憶太過久遠的歷史,往上數(shù)三代大部分國人都是農民,現(xiàn)在人們仍然可以從老人們那里得知,那些貧窮的歲月中,多少家庭嚴重地重男輕女,甚至在女孩降生時采取極端措施?以管窺豹,至少不能認為這樣的時代道德水平會很高。當然,也不能因此就能認為當前社會道德水平已大幅地高于以前(準確說法應該是道德生活轉型,筆者在另文中有詳細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并無充分證據(jù)說明社會道德水平已經(jīng)整體性滑坡;知曉道德失范行為、出現(xiàn)道德爭議事件是一回事,斷定社會道德水平整體滑坡,卻是另一回事。人們天然葆有的道德情感,教育與交往中獲得的道德理性,改革開放以來獲得的經(jīng)濟與法治進步,都為道德生活的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馬克思說過,“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12]534;人們經(jīng)常在時代變遷之際,發(fā)出“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感嘆與焦慮;社會發(fā)展變遷常常伴隨著對過去“美好歲月”的懷念與對當前的較低道德評價。在這一情感化的評價中,直觀的、個體化的道德感知占據(jù)了優(yōu)勢地位,事實真相與道德理性(兩者是道德評價不可或缺的要素)卻可能雙雙缺席。相信過去的善良與美好,是一種讓人感覺良好的信念。這種“是古非今”的道德情緒卻是建立在不全面的道德感知之上,引發(fā)的懷舊情緒與對現(xiàn)實的負面評價需要理性分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滑坡論作為對社會與他人的道德評價,可能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與負面的行為預期,改變人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并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回應(不信任不友好的行為,引發(fā)不信任不友好的回應)。換句話說,道德滑坡論可能具有消極暗示的功能與自我實現(xiàn)的效應,對社會道德狀況會產生真實的負面影響,其社會心理機制值得人們高度重視與謹慎面對。

      [1]張應俞:《騙經(jīng)》,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張英:《從歷史看國民:二百多年前的灌水豬肉》,載《中國新聞周刊》2013年8月16日,http://culture.inewsweek.cn/20130816/detail-68837-all.html.

      [3]聯(lián)合國駐華系統(tǒng):《國食品安全的不定期報告》,載《新浪網(wǎng)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08-10-23/031116506260.shtml.

      [4]王強:《被讓座: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道德困境》,載《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 期。

      [5]賈亦凡、陳斌:《2010年十大假新聞》,載《采寫編》2011年第2 期。

      [6]張濤甫:《十年百條虛假新聞的樣本分析》,載《新聞記者》2011年第5 期。

      [7]D.M.巴斯:《進化心理學》,熊哲宏、張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8]杜曉曉、鄭全全:《布效應及其理論解釋》,載《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第1 期。

      [9]張音、張新苗:《破解“塔西佗陷阱”的輿論怪圈》,載《人民日報》2012年6月26日。

      [10]《彭宇案真相浮出,誰能淡定》,載《法制日報》2012年1月17日。

      [11]《衛(wèi)生部的〈指南〉扶不起跌倒的道德》,載《南方日報》2011年9月8日。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猜你喜歡
      負面滑坡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滑坡推力隱式解與顯式解對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脹土滑坡為例
      河北地質(2021年1期)2021-07-21 08:16:08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負面清單之后的電改
      能源(2018年8期)2018-09-21 07:57:22
      遠離負面情緒
      淺談公路滑坡治理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9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過程數(shù)值模擬
      “監(jiān)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0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新兴县| 隆安县| 翁牛特旗| 安义县| 陵水| 迁西县| 米脂县| 远安县| 河间市| 长沙市| 伊宁县| 海城市| 潮州市| 隆子县| 高碑店市| 农安县| 綦江县| 昭通市| 吴忠市| 湖北省| 青川县| 盱眙县| 泰来县| 得荣县| 邛崃市| 白玉县| 三明市| 尉氏县| 芦溪县| 海阳市| 黑龙江省| 德化县| 崇文区| 左贡县| 苗栗市| 永新县| 北海市| 枣庄市| 西乌| 威远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