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法理學研究中的“身份”焦慮

      2014-04-02 05:42:59陳金釗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法理學法學身份

      陳金釗

      在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的影響下,近些年來,很多法理學者認為,現代法治建設的目標在于取消基于身份的特權。梅因之所認為法治是對身份的革命,是因為這里的“身份”暗指特權,并非指所有的身份。只要我們使用簡單的邏輯推理便可以發(fā)現,即便在法治較為完善的國度,特權會逐步減少,但是“身份”問題依然是法治理論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中的“身份”,不是刑法、民法意義上的法律身份,而是指法理學的社會“角色”以及法理學研究者對自身主體地位的渴望,〔1〕在本文中,筆者認為法理學與法哲學同屬于家族近似的概念,因而在使用過程中不做細致的區(qū)分。筆者之所以要做這一題目,除了因未曾謀面的《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李建軍教授對本人研究風格的肯定之外,還因為自己長期以來的“身份”焦慮。自上學開始,筆者就感覺到那些縣城的中學生就比鄉(xiāng)下的多了一份優(yōu)越感;大學期間,因為所在的是師范??茖W校就羞于說是在上大學;參加工作以后,又因為是中學老師,雖然具有干部身份但仍感覺到地位遠遠不如機關干部;研究生畢業(yè)以后到很多單位求職因為“第一學歷”是大專備受歧視,而在大學工作以后又有985、211、京滬廣等單位級別、地域身份的差異。最近這種焦慮又觸及了自己安身立命已經三十年的法理學科。是一種追求自由、平等并想獲取社會認同的思想狀態(tài)。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的法哲學或法理學的研究者甚是努力,有些人甚至因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而積勞成疾。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中國的法哲學依然“貧困”,基本沒有擺脫或改變“西方法理學在中國”的格局?,F在,雖然法治成了中國執(zhí)政者治國理政的方式,法理學者所孜孜以求的法律思維、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也成了當今化解社會矛盾的主要工具,但是,法理學的研究者依然苦悶,在心理上始終沒有擺脫基于身份的尷尬。因為直到今天,什么是法治以及法治思維,法理學者依然不能正面回答;對法律思維、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這些原本屬于法哲學研究的基本概念,也只能在特征上把握,難以形成定義。并且,因為法治與法治思維的核心意義不明,導致在法治與法治思維方式上沒有形成基本的共識。法哲學的看家本領是在本體論意義上回答“什么是法律”以及在方法論意義上實現法治。雖經長期爭鳴,但法理學科呈現給讀者的卻是各種各樣好像都有說服力,卻又都存在很多爭議的理論。通過對中國法理學者的觀察以及自身的體悟,筆者發(fā)現,中國法哲學或法理學學人在“身份”上的焦慮已經形成,甚至有走向“抑郁”的可能。

      一、中國法理學者的“身份”焦慮及其表現

      法理學的“身份”包含其他學科對法理學的接受程度,但這里的身份并不都是特權。中國法理學者所追求的是一種被認可,并可發(fā)揮積極作用的身份;是一種要努力改變法理學缺少話語權,謀求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心態(tài)。而中國法理學的研究者之所以會產生身份焦慮,不僅是因為身份在中國有著特殊的意義,而且還在于法理學者身份的多重性。

      (一)渴望躋身于治理者身份而衍生的政治焦慮

      早期,法理學者的身份焦慮來自于作為知識分子能否被認同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他們唯恐自己的觀點不屬于馬克思主義陣營,因而在陳述法哲學或法理學觀點的時候,拼命地把自己置于無產階級的立場,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修辭來闡述對法哲學問題的思考。在持續(xù)十多年的法律的階級本質的爭論中,階級斗爭為綱的觀念被打破了,學者們少了階級身份的焦慮,開始承認法律形式的普遍性以及法律價值的普世性。實際上,中國法理學的研究者,在大力強調法律階級本質的時候,中國大陸并沒有嚴重的階級對立,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極小,那時的中國社會只存在觀念中的資產階級。可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中國大陸實際上已經出現財富不同的階層,此時,法哲學的研究者剛剛擺脫了對統治階級身份的焦慮。這時候知識分子已經被宣布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成了“統治階級”。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法理學者的研究轉向了對體制限制自由和權力濫用的不安,主張改革之聲不絕于耳,各種抱怨表達了對身份的不滿。在一定程度上,法理學研究的沖動源自于個體對自由的憧憬,對無權利的憤懣,對只愿享受權利而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的憂思,但這也是一種基于身份的焦慮。

      法理學科的產生是與對法治的追求密切相關的。法治雖然也是統治的一種方式,但與統治者直接用權力進行統治不同,在權力行使中加上了法律的柵欄。人們希望從法治平臺上獲得身份的自由,但是法治在目標傾向上的兩面性決定了法治在為個體提供身份自由的時候,也會設置很多限制。可以說法治中有自我、個體的身份,基于這種身份有自由、權利等等,但是法治也有對主體身份的限定。法治理想的實現離不開對主體身份積極性的調動,這也就意味著法治不完全是契約,契約只是一種保障,而身份的確認以及主體積極性的調動對法治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國的官方政治哲學已經確定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在革命年月對人民積極性的調動起著積極的作用。然而,盡管“人民”在政治學中的地位很高,但在法治理論中卻是一個難以操作過度抽象、難以個體化的概念。從法律方法論的角度看,所有的權利只要不能轉化為個體的權利就都不是真正的權利。因而,在法治中國的建設中我們已經很難用“人民”來調動積極性。法治社會需要確定公民身份地位,賦予權利與自由,當然也包括責任與正義,來引導法治的實現。

      (二)“西方法理學在中國”所引發(fā)的“國別”身份困惑

      有學者斷言在中國根本就沒有“中國法學”或中國法理學,中國現有的法學基本是西方法學(或法理學)在中國,這個判斷一直使中國法理學者耿耿于懷。過去,我們常嘲諷在民法學中“言必稱羅馬”,而今天在法理學中則存在著言必稱德沃金、哈特、波斯納的現象,因而所謂的中國法學實際上是漢字化的西方法學。這種中國法學既沒有承繼中國的文化之根,也沒有連接中國現實社會的土壤,所言說的只是通過翻譯傳輸過來的西方法學;而對于傳來的西方法學我們既沒有嵌入相應的中國文化,更沒有進行深入靈魂的深刻透視。中國學者缺少自主性的貢獻,所進行的工作基本是翻譯或簡單的比較,而沒有進行認真的反思。我們對此不由感到困惑,中國的法理學是在為西方人拓展學術、傳承學術思想,還是為中國人創(chuàng)建新的學科?由于中國法哲學缺乏中國的根基,因而總是難以得到中國政治、社會和其他學科的承認。很多觀點一旦觸及社會生活就顯得格格不入。

      雖然對法理學來說“國別”似乎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法治推崇的法律治理是一種普世的價值和規(guī)范。但是,源自西方的法理學,其“國別”的自豪會引發(fā)研究者身份的焦慮。研究者的國別身份,牽涉到對學科和研究者社會角色的認可,涉及社會其他成員對研究成果的承認以及研究人員地位與榮譽問題。由于中國的法哲學研究者,把法理學看成是一門具有普遍性的學問,因而缺乏對中國問題的特殊關懷,總是想著把西方法理學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現實結合起來。這原本沒有什么錯誤,但是,這種結合不是帶著中國的問題進行法理學式的研究,而是想著用西方法哲學的原理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這是一種“國別”的錯位。因為西方法理學即使號稱是具有普遍性的學問,也都有各個國家的問題意識,用源自于西方的法理學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根本就是無的放矢,是一種法理學功能上的錯覺。其實我們在身份的“國別”問題上沒有必要產生太多的焦慮,引進西方法理學是中國法理學發(fā)展的必經階段。目前身份尷尬只因為我們還處在學科發(fā)展的原始階段,“西方法學在中國”的局面經過若干年后就會逐漸消解。〔1〕參見陳金釗:《探尋“中國法哲學”的意義》,載《湖北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中國法哲學的最基本任務是為中國的法治建設提供理論說明。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以及法治實現的路徑,是中國法哲學研究的最基本任務?!?〕參見陳金釗:《中國法哲學立場對法治思維的影響》,載《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不明白這一點,中國法理學永遠會存在身份的焦慮。而解決好這一點,法理學才能確立自身學科的地位。法理學的身份都不是天賦的,是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贏得的。因而,中國法理學不能像西方后現代法學那樣以解構法治為己任,而應該是建設性的為中國法治建設服務的理論法學。

      (三)在法哲學或法理學學科獨立性問題上的苦苦掙扎

      “在大多數法學院校,法學教育經歷著雙重貧困:理論貧困,即缺乏真正高端的理論教育;實踐貧困,即脫離于中國立法與司法實踐。法學教育往往只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法律體系的基本輪廓,而且教育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是用西方引進的種種原則來批判中國法律體系。這樣的教育本身就具有一種激進與革命的性格,缺乏真正的保守性”?!?〕孫弩:《中國法律人:激進還是保守?》,來源:http://shiwupindao.fyfz.cn/b/793852,2014年2月21日訪問。其實,法律哲學天然地具有保守性,但是保守的內容,在中西有著截然不同的趨向。西方法哲學保守的是傳統法律價值,如自由、平等、秩序和人權,但這些在西方法哲學看來的保守價值,在中國卻被視為是一種激進的思想。自由主義作為法治的思想基礎,長期受到抑制。在中國奉行的是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否認法律的獨立性,進而一些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就開始否定法學的獨立性,法哲學也深受其害。

      法理學沒有學科上的獨立性,還因為法哲學在中國大陸恢復法學教育以后才產生,有一些學者直接套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來解釋法律現象,有些馬克思主義法理學者,在沒有經過認真論證的情況下就直接將馬克思主義原理擴張到了對法律本質與現象的解釋。這樣,就逐漸出現了一個自稱為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研究群體。因而在20世紀80、90年代具有翔實內容的法理學科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只是把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原理直接套到了對法律的認識,想當然地認為法律實踐需要法學理論的指導。

      近三十年來,法理學者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從不同的角度充實法理學的內容,建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法理學知識體系。而建構法理學體系的基本思想來源是西方的法理學。雖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也是來自西方,但是,由于已經和中國官方意識形態(tài)結合起來,因而對于那些非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各種法學流派基本是堅持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將各個流派的實用主義立場和中國固有的整合性思維結合,把各種相互矛盾的觀點捏合在一起,成了中國法哲學的鮮明特點。這使得中國的法哲學沒有向西方那樣的法學流派,當然也沒有獨立的學科。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很多學人都抱有指導實踐的宏大目標,因而基于“身份”的焦慮自然產生,盡管他們對社會、甚至同行的不認同多有抱怨,但很少反思本學科存在的問題。這是一種不承認學科焦慮的現象,“諱疾忌醫(yī)”是法理學科難以進步的原因之一。

      二、“身份”焦慮的積極意義以及可能引發(fā)的問題

      在學科發(fā)展問題上的“身份”焦慮問題,如果是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就是一種對于學科發(fā)展的憂患意識。但是,焦慮過度也會產生負面作用。

      (一)適度焦慮所引發(fā)的憂患意識可能會引發(fā)對法治的精深思考

      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一生受盡了磨難,一直都處在身份的焦慮之中,但他卻對法治、自由、平等思想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創(chuàng)作的《社會契約論》蜚聲世界,為論證法治提供了到目前為止最恰當的理論預設。一般認為,盧梭是因為對法國的不平等以及專制的反思才提出了法治、自由、平等等思想。然而,從盧梭個人的成長及生活歷程來看,社會契約論的提出與盧梭長期的身份焦慮的“病態(tài)”有很大關系?!笆耸兰o,現代醫(yī)學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盧梭由于反復發(fā)作的病痛而游離于科學、倫理與信仰的灰暗地帶,在現實中難以獲得確定的身份。于是他訴說、他抗爭,在孤獨中由啟蒙者轉變?yōu)槔寺?,并?chuàng)造了現代性批判的話語世界”。〔4〕徐前進:《盧梭的病:醫(yī)學與史學的綜合解讀》,載《歷史研究》2013年第5期。就像徐前進所說的:“盧梭以身體話語塑造了在艱難中尋求真理的形象,對受難者的同情與對壓迫者的憤怒是革命的原始情感?!薄?〕徐前進:《盧梭的病:醫(yī)學與史學的綜合解讀》,載《歷史研究》2013年第5期。所有的理解都是自我理解,所有的思想都是個體思考的產物。很多著名的理論,既是社會歷史的產物,也與思想家個體的身心狀況有很大關系。

      與此同時,“‘思維方式’決定人生方向”?!?〕[日]稻盛和夫:《活法》,曹蚰云譯,東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頁。由于法哲學或法理學者主要是研究法治如何實現的理論,因而難以做到隱居的生活,它本身就是一種入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要把實現法治當成自己的最重要任務。文學家式的那種市隱式的、率性恣意、平淡從容的生活與法理學者的方式無關。法理學者的焦慮主要來自對社會矛盾難以解決、法治難以實現的無奈。這種身份焦慮首先來自于建構“中國法理學”的迫切心態(tài),也來自于學術界對“中國法哲學者”學術貢獻較低的認同度。季衛(wèi)東教授說:司法改革是中國社會下一步進步發(fā)展的關鍵問題。在中國背景下推動法治,僅僅從理論入手意義不大?!?〕未名:《問政中國——改革如何升級》,載《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9日第2版。這是一個法理學家對理論地位的側面評價,我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來自法理學內部的希望擺脫尷尬身份的表達!

      (二)身份焦慮對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角色有積極作用

      與世界法理學學科相比,中國的法理學地位并不低。在中國恢復法學教育的初期,就將其確定為首先開設的課程,后來又確定為法學教育的十六門必修的骨干課程。這與國外把法理學或法哲學當成選修課開設形成鮮明的對照。然而,這并不能減少法理學者的身份焦慮。20世紀80年代,由于以馬克思主義法學觀作為主導學說,法理學與其他的政治課程多有重合之處,所以并不受學生們歡迎,法學同行們也因為其專業(yè)性太弱而輕視之。盡管中國法理學在世界同類學科中地位較高,但中國法理學研究者的身份是多元的且呈現出分裂狀態(tài)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法理學的主流都是在為當下流行的政治話語進行辯護,沒有對法治做出獨特的貢獻。身份焦慮使法理學者逐漸認識到應該有自主、自立的意識和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

      美國學者安樂哲認為:“人的角色的動態(tài)性質,意味著其在共同體中的權利和義務,在其一生中是持平的。一個人作為子女的義務會被其作為父母的權利所平衡。個人的關系領域會在人際關系中產生一定程度的對等?!薄?〕[美]安樂哲:《以禮儀為權利——儒家的選擇》,梁濤、高如辰譯,來源: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3738/,2014年3月11日訪問。身份的動態(tài)性,使法理學者不安于現狀,因而正在努力改變現狀。

      近些年來法理學研究的總體發(fā)展趨勢是:在推進法治的過程中,法哲學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身段來滿足權利的欲望。法治對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經有了相當的包容度,但問題依然不少。法治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對身份的渴望,這還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中國的法理學者想實現法理學的社會角色和學科自身所追求價值的統一,但社會角色和學科價值卻呈現分裂的狀態(tài)。不僅有政治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阻力,還有道德的呼喚。法治在諸多價值追求方面的思維沖撞,使法理學的研究者深感茫然。法治的邏輯是個人高于集體。而在中國的現實社會中,集體是高于個人的,社會的主流意識與法治的邏輯之間存在著錯位,個人的努力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常常使人們的思想陷入困境。在集體主義之下人們更渴望社會的認同。一旦認同度較低就難以擺正自己與集體的關系。也許在社會真的實行對個體身份的法治保護時,這種基于身份追求的焦慮才會減少。倡導規(guī)范主義的法理學會尊重法律的權威,但不會屈從于法律社會學的正確結論。他們所希望的是法社會學的研究成果,應當通過立法形式轉變?yōu)榉梢院笤侔l(fā)揮作用。

      (三)過度的身份焦慮會導致學科發(fā)展走向抑郁

      雖然法治的根本是規(guī)則之治,但推動法治進步的原初動力是個人對權利或利益的追求。權利是與個人身份聯系在一起的,有相應的身份才有對等的權利。所以,在法治社會中追求身份是有正當性的。然而,過度的追求會產生身份的焦慮。英國學者阿蘭德·波頓曾在其著作《身份的焦慮》一書中指出,經濟自由的進步使得數億人過上了富裕生活。在這繁榮的經濟大潮中,一個長期困擾西方世界的問題東渡中國——那就是“身份的焦慮”。身份的焦慮主要是自我主體性的缺失以及所渴望的利益難以得到滿足?!按嬖谥髁x認為,人來到世界,他的未來有許多選擇的可能,他要自己做決定,也是為了未來而活。因為強調‘存在先于本質’,所以人不可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否則上帝創(chuàng)造人時,必然賦予他以本質。人不是上帝,所以他孤獨無助,痛苦、完全靠自己奮斗。然而,痛苦不也是一種快樂嗎”!〔9〕夏烈:《生命的真相是什么?》,載《讀者》2014年第4期。適度的焦慮是一種生存的常態(tài),但過度的焦慮就會產生抑郁。對此,我們應該正視焦慮,避免使焦慮變成病態(tài)。海德格爾曾說過:“人是一種走向死亡的存在”?!?0〕參見郭文成:《經驗死亡——論海德格爾的死亡思想》,來源:http://www.aesthetics.com.cn/show.aspx?ID=826&cid=40,2014年3月13日訪問。面死而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因而對于身份的焦慮,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積極地應對。

      中國的法理學應該解決在法治之下,對身份如何恰當地安置的問題;應該指明在法治的劇場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除了知道遵循哪些活動規(guī)則外,甚至還應該知道個人在哪些問題上可以選擇和創(chuàng)造。我們應該在法治理念之下,正確對待身份以及基于身份的焦慮。

      三、如何矯正“身份”的焦慮?

      為消除法理學的身份焦慮,很多政治思想家不僅從整體主義入手,而且在整體主義之下還大講辯證法,試圖用中國固有的中庸思想來協調來自西方的民主法治。比如,我們隨時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統一”的觀點,但是在統一之中,法治、民主、自由、權利最后都在整體主義和辨證之下更加含混。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實質主義的思維方式。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是缺少操作方法。

      中國法理學要想發(fā)展,就需要克服這種實質主義的思維方式,而不能在優(yōu)質民主的呼聲中等待。多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化的主導精神是科學發(fā)展、公平和諧和民主法治?!?1〕參見俞吾金:《當代中國主流文化三論》,載《湖北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然而,當今的主流話語依然是政治掛帥,權力獨尊還有很大市場,以權利為本位的法理學不僅沒有身份地位,而且其基本教義也沒有得到多少人認同。這種狀況需要加以改變,否則法治中國建設不可能真正開展。

      (一)中國法理學“身份”焦慮的原因

      要解決中國法理學的身份焦慮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在中國法理學的研究中,為什么會有身份焦慮。

      法理學的研究者有多重社會角色,因而需要在政治身份、道德身份、倫理身份和法律身份等之間不停地轉換,法理學者所固守的法律之理、政治之理、道德之理和倫理等也常常發(fā)生沖突。與規(guī)范法理所強調的“一斷于法”的法治思維不同,法理學研究者需要協調各種“理”之間的沖突。法理學者,甚至所有的法律人都必須苦苦思考,但卻很難直接斷言“什么是法律”。法理學者的思維給人的感覺是:法理始終是一個含混的概念。說不完的“化”,道不盡的“性”。高度概括與抽象的大詞言說是法理學的特色。

      多種法理學流派的交融使法理學學科失去了原來體系的獨立性,從而加劇了身份的焦慮。構成法理學原理的除規(guī)范主義法學外,還包含了價值法學、法律社會學、法律經濟學,法律人類學等,這就使得在法理學科之內也存在社會立場、價值立場、規(guī)范立場和權利主體的身份區(qū)分。出于在思維方式中對形式邏輯的尊重,法理學的原理或者說主要內容在西方本來是清晰的,但是在傳到中國以后,由于綜合、整合思維方式的存在,使得各種學派的法理學思想都融合到了一個人的頭腦之中。自然法學與規(guī)范法學、法律社會學與規(guī)范法學等常在腦子中“打架”,相互矛盾的思維傾向難以協調。這就使得中國的很多法理學研究者呈現出來的都是思維分裂的狀態(tài)。

      現在,法理學者的身份已經由實踐行動的虛假指導者(源自于自己相信的理論指導實踐的觀點)轉變?yōu)榉蓪嵺`行為中不合格的解釋者。這不僅因為我們的解釋能力和解釋結果總是落后于實踐,也因為對已經踐行的與法治相關的命題(比如“用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識”、“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等等),多數的法理學者解釋不出它們的意義。身份焦慮問題始終存在,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特別是知識分子產生身份焦慮的可能性更大。“知識分子形象的復雜化和詭秘性,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作為敘述者主體的知識分子對其身份從屬的焦慮。這種‘焦慮’緣于知識分子‘為社會立言’的同時又是‘為自我立言’的雙重人格,同時緣于知識分子‘時代鼓掌’與‘啟蒙者’并存的雙重身份”?!?2〕惠雁冰:《身份焦慮與當代知識分子形象系譜的衍化軌跡》,2004年陜西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議論文文選,第102頁。知識分子是權威意識形態(tài)的構造者,也是權威意識形態(tài)的瓦解者。因而,中國法理學研究中存在的身份焦慮,實際上是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的一種形式。

      現在的中國,本不應該出現法理學研究的身份焦慮。因為中國的法治建設已經開啟,法治已經成為執(zhí)政者和公眾的共同追求,法理學已經有了用武之地。然而,在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中國法理學的研究者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簡約的法治理論,在中國深厚的歷史和整體性思維中,顯得蒼白無力。中國的法理學對中國的法律和法治,只有解釋,沒有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建。換言之,中國法理學者之所以會出現身份焦慮,是因為中國法理學既沒有成熟的思想市場,也沒有核心價值追求,還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法理學者應該建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話語系統

      正是對個體獨立、平等身份的焦慮,引發(fā)了人們對行為自由、權利保障問題的思索。在提升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完善法律體系和法治體系的呼聲中,人們并沒有減輕對個體身份的眷戀。身份焦慮是一種對平等、自由社會角色的期待。當身份得不到正常對待的時候,就會產生基于特定角色的焦慮,并且極有可能將其所受的職業(yè)訓練用于反對現行體制。

      中國的法理學是大國的法哲學,以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手段是一種大智慧、大戰(zhàn)略,因而需要法律話語權,需要充分激發(fā)國民的理性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中國的法理學者需要大的擔當,需要為法治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身份地位是與歷史使命聯系在一起的,要通過完成歷史使命來強化身份地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為中國法哲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法治環(huán)境是最重要的軟環(huán)境,要讓法治成為改革發(fā)展的重要資源。

      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因為法治需要推進,而動用傳統的權力。在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國家治理模式需要改變,這種改變不是在社會中簡單地增加一些法律,而是要首先改變話語權系統。法治不是強化行政管理的手段,而是完善國家治理的工具。法理學的重要任務就是以法治為核心建構理論體系。只有為法治建設提供系統的話語,才能彰顯法理學的功能和法理學研究者的身份。然而,這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

      (三)重視方法論塑造中國法理學的實用功能

      要想緩解法理學者的焦慮,就應該明確把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為法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用法律方法論重新塑造法理學的功能。對于法理學的學科屬性,一般都認為是法學體系的組成部分,很少有學者把法理學歸屬于哲學學科。法學具有實用性,它的實用性主要是通過法律方法來展現的,學以致用是法科學生的基本追求。但是,離開了法律方法論,法學的實用性就會大打折扣。

      一些法理學研究者模仿哲學,認為法哲學也包括四個組成部分:本體論(模仿哲學試圖回答法律是什么)、認識論(借助哲學的認識規(guī)律,回答如何認識法律以及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價值論(法治、法律能滿足什么樣的需求,如正義、公平、自由、權利、秩序、效率等)、方法論(如何發(fā)現、理解、解釋、論證和運用法律的方法)。在關于這四個組成部分認識中,常常遇到的問題有:既然有了那么多法律條文,通過閱讀法律文本就可以知道法律是什么,那么還在法哲學層面理論研習“法律是什么”有什么用?一個又一個的關于“法律是什么”的法哲學觀點,不僅沒有幫助人們搞清楚“法律是什么”,反而使很多學生在學完法理學以后,更加不清楚“法律是什么”了。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法理學研究過程中,相對來說比較重視認識論,西方各個法學流派如何認識法律的思維形式幾乎都被介紹過來了。與西方學派林立所不同的是,中國法哲學的研究者能夠運用特有的整體性思維方式,把各種在形式邏輯上看似矛盾抑或沖突的觀點予以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把建立在辯證法基礎上的認識論和形式邏輯為主的法律方法論混在一起。這種不分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的思維模式最后演變成了一種混沌的實用主義思維路線。

      用認識論代替方法論,使得我們的思維經常在法治的實現路徑上出現偏差,在司法政策上經常出現一些相互矛盾的理念。我們的統治者不清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如果出現一些相互矛盾的理念會減損法律或政策的效力。由于具有實用主義傾向的混沌思維的存在,使得在中國即使沒有自然法學思想,也很少出現機械司法。在中國整體性文化中,對價值高于法律的觀點可以無師自通,在理解、解釋法律的過程中,對法律價值的吸收或者用價值替代法律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從整體情況看,整個中國的法理學知識系統對法律意義的安全性很不重視,從而使得法律的言外之意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法律系統,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法律的意義。中國的法理學研究必須重視法律方法論的指引作用,以彰顯法理學的實用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法理學者的焦慮。

      四、結語

      中國法理學的身份焦慮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沒有擺脫法理學的“鼻祖”〔13〕之所以帶引號是因為在這一問題上有爭論。有人認為是邊沁開創(chuàng)了法理學科,還有一些人認為法理學是奧斯丁首創(chuàng)的,還有其他的一些說法。奧斯丁的尷尬。當年這位仁兄開創(chuàng)法理學的時候,想給學生們講解純粹的法理學,試圖拋開法學中的“雜質”,使法學學科更具有獨立性,然而他的“法理學”課程開了幾次就沒有人聽了。中國法理學遇到的問題雖然與奧斯丁不一樣,卻有相通之處?,F在,由于我們對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律方法定義不明、解釋不清,因而需要結合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充分認識法律之理、法治之理和法律方法之功能。法理學雖然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但不能完全屈從于后現代法學或法律社會學所建構的法律之理;對中國的法治建設來說,法理學不能僅僅適應社會,還應該改造社會。中國的法理學需要自強,不能完全接受對規(guī)范主義法理學的唱衰理論。之所以有些法官、有些部門法學者、還有很多的學生,一提到法理就有抵觸情緒,一方面是我們這些法哲學的研究者沒有研究好法理,另一方面實際上是整個社會對法治的接受程度有限,他們只看到自己所認定事務的重要性,而沒有看到法理學對整個法治的意義。對官員來說,只有懂得法律之理、法治之理,才能知道法治的未來;只有懂得法律之理,才能抵御強權對法治的干擾。否則,在法治進程中就會有更多的挫折感。實際上,中國法哲學的焦慮就是來自這種挫折感。當然,問題還不止這些,因為,在一個專制國家法律之理的興盛固然不可能,而在一個法治國家法理學不成為顯學也是不可思議的。當然,這里的法理學是指在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等法律價值目標的前提下,所講究的規(guī)范之理或法治之理?,F在中國法理學研究者有法治的追求,但又常被政治、道德所困擾,總想在整體之中統合各種價值與規(guī)范,但很多社會規(guī)范被納入法治之中時又難以得到準確定位,法治思維的通暢性常常受到干擾。因此,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需要規(guī)范主義法理學的支持。

      猜你喜歡
      法理學法學身份
      論周公的法理學說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跟蹤導練(三)(5)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法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互換身份
      探析法理學在審判實踐中的應用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論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及在法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康马县| 永定县| 和顺县| 乌审旗| 谷城县| 台湾省| 松滋市| 凤冈县| 德钦县| 黑龙江省| 城口县| 平果县| 宁远县| 宜宾县| 林州市| 图们市| 利辛县| 客服| 鞍山市| 鄯善县| 阿克陶县| 蕉岭县| 邢台市| 子洲县| 双牌县| 望城县| 娄烦县| 青海省| 香港| 望奎县| 武隆县| 井冈山市| 周至县| 龙江县| 二连浩特市| 三亚市| 怀仁县| 武穴市| 永清县| 永州市|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