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4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為何沒民主也能增長?隨著中國的社會經濟現代化和文化全球化逐漸深入,可預見的是,溢出效應亦將進入政治舞臺。其他東亞地區(qū)的專制帶動型發(fā)展大多持續(xù)二三十年,在人均收入達到特定水平時往往不可避免地轉向民主。中國也在朝這個方向邁進?每條“定律”都有例外,中國或許能在非民主化的情況下繼續(xù)增長,因為西方嚴格的專制對民主的二元劃分并不適用于東亞。一,中國自認為是民主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并不認為民主價值觀和中共領導存在明顯分歧。某種程度上,中共的成功宣傳和媒體控制或可解釋這種現象,但關鍵因素似乎在于截然不同的民主觀念。調查表明,中國人的民主觀念與平民主義密切相關,這折射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以及對仁慈威權制度的信任,而后者能追溯至中國歷代王朝。與之類似,中國人對政府機構的信任也反映出中國強調等級和集體主義的儒家傳承。二,經濟民主化。盡管其他東亞國家的中產階層不斷要求獲得更多影響力,但中國的狀況或許不同,因為中國正采取顯著措施促進經濟民主化,并以此防止因日益不公而引發(fā)社會動蕩。從十一五規(guī)劃以來,中國政府的政策就出現重大轉變,朝更包容和更具社會責任感的增長模式邁進。三,中國仍將保持例外。首先,中國百姓似乎已在當前狀況下感受到某種程度的民主。其次,在傳統(tǒng)等級觀念和集體主義的基礎上,中國民眾對本國政治機構的信任高于其民主的鄰居。最后,盡管中國的經濟表現可能注定下降,但中國政府似乎已開始打造使其未來可輕松執(zhí)政的新的經濟支柱。中國經濟正朝顯而易見的民主化方向發(fā)展并擴大受益者的范圍,而這一過程的成功或許終將使中國保持例外。▲(作者麗思貝絲·默勒,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