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新
馬克思曾說:“當千百萬個家庭在一定經(jīng)濟結構下形成一個與其它社會群體不同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文化時,并且當這一群體與社會其它群體形成了沖突性關系時,這一群體就形成了一個階級?!痹凇墩軐W的貧困》一文中,馬克思對階級概念作了進一步說明:“經(jīng)濟條件把大批的居民轉變成工人。資本的統(tǒng)治為這批人創(chuàng)造了同等地位和共同的利害關系。所以,這批人對資本說來已經(jīng)形成一個階級,但還不是自為的階級。在斗爭(我們僅僅談到它的某些階段)中,這批人逐漸團結起來,形成一個自為階級。”
馬克思認為構成階級的要素有兩個條件:在經(jīng)濟生產與流通領域中客觀地位的一致性;由這客觀地位所導致的主觀的利益和認同感的不同。
馬克思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工人階級在人數(shù)上會增多,生活方式會趨同。不同國家和不同工作性質的工人,不管中國的還是美國的,不管白領還是藍領,在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會越來越認同自己是工人,產生共同的階級意識,從自在階級變成自為階級,最后全世界工人階級聯(lián)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新政權。但前兩個世紀歷史顯示,各國工人不但沒能跨越民族國家認同感的限制,連在一個國家內發(fā)展階級意識都受到了很大阻礙。只有在極少數(shù)國家,工人才產生了強烈階級意識并成為革命生力軍。鑒于這一事實,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越來越強調以上階級形成要素中的第二點,強調認同感的構建在工人階級形成中的關鍵作用,認為資本主義文化對工人階級認同感的產生有很大阻礙。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上占據(jù)著“話語霸權”,給工人們灌輸了“虛假意識”和“順從意識形態(tài)”。這為工人階級意識的形成設立了根本性障礙。
1960年代,湯普森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提出:“工人階級是由一個個具體的、生活在特定歷史和文化條件下的工人組成的,其階級意識和行為方式因此受到歷史和文化因素的決定性影響?!惫と穗A級意識的“文化建構”這一論點得到廣泛接受。裴宜理在對1930年代上海地區(qū)工人運動的研究中,分析了幫會、地域、鄉(xiāng)情及工作性質等對上海工人運動發(fā)展的影響,其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湯普森思想的翻版。但文化意識雖然重要,卻不能解釋各國、特別是一些文化相近的國家之間工人階級政治的巨大差別。因此,目前世界上更多學者認為國家在面對工人運動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才是一個國家中工人階級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