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朱熹訓詁著作的指導思想

      2014-04-03 05:47:33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期
      關(guān)鍵詞:卜筮王逸章句

      賈 璐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淺析朱熹訓詁著作的指導思想

      賈 璐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分析了朱熹著述《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和《周易本義》的指導思想,認為這些訓詁著作表現(xiàn)了朱熹獨到的詩學思想、史學思想、易學思想,以及理學思想,作為宋代訓詁學的代表作,奠定了朱熹在漢語訓詁學史上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

      朱熹; 訓詁著作; 創(chuàng)新思想

      一、 關(guān)于《詩集傳》

      宋代的《詩經(jīng)》學研究興盛,僅據(jù)《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宋代的《詩經(jīng)》詮釋學著作就達46種之多。其中,朱熹的《詩集傳》“是在宋學批判漢學和宋代考據(jù)學興起的基礎上,宋學《詩經(jīng)》研究的集大成著作,是《毛詩傳箋》、《毛詩正義》之后,《詩經(jīng)》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盵1]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宋代是訓詁學的變革時期,歐陽修的《詩本義》、王安石的《詩經(jīng)新義》、鄭樵的《詩傳辨妄》、王質(zhì)的《詩總聞》等對傳統(tǒng)詩說基本上持排斥的態(tài)度,朱熹雖然在《詩集傳》中亦頗多創(chuàng)新,但是他首先經(jīng)歷了一個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

      “因說學者解《詩》,曰:‘某舊時看《詩》,數(shù)十家之說一一都從頭記得,初間那里敢便判斷那說是,那說不是?看熟久之,方見得這說似是,那說似不是;或頭邊是,尾說不相應;或中間數(shù)句是,兩頭不是;或尾頭是,頭邊不是。然也未敢便判斷,疑恐是如此。又看久之,方審得這說是,那說不是。又熟看久之,方敢決定斷說這說是,那說不是。這一部《詩》,并諸家解都包在肚里。公而今只是見已前人解《詩》,便也要注解,更不問道理。只認捉著,便據(jù)自家意思說,于己無益,于經(jīng)有害,濟得甚事!凡先儒解經(jīng),雖未知道,然其盡一生之力,縱未說得七八分,也有三四分。且須熟讀詳究,以審其是非而為吾之益。今公才看著便妄生去取,肆以己意,是發(fā)明得個甚么道理?公且說,人之讀書,是要將作甚么用?所貴乎讀書者,是要理會這個道理,以反之于身,為我之益而已。’”[2]191

      可見,朱熹并不贊成沒有讀懂先儒對《詩經(jīng)》的注解便妄下己意的做法,認為“凡先儒解經(jīng),雖未知道,然其盡一生之力,縱未說得七八分,也有三四分。且須熟讀詳究,以審其是非而為吾之益?!蹦欠N“才看著便妄生去取,肆以己意”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結(jié)果只會落得“于己無益,于經(jīng)有害”。

      朱熹對類似做法的批評又如:“曾見有人說《詩》,問他《關(guān)雎》篇,于其訓詁名物全未曉,便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骋蛘f與他道:‘公而今說《詩》,只消這八字,更添“思無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詩》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2]191

      從這些觀點中可以看出,朱熹的詩學思想是在對以往《詩經(jīng)》研究成果繼承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揚棄,是通過批評毛傳、鄭箋以來詩學傳統(tǒng)的不足而提出的,并非是為了標新立異。朱熹在《詩集傳·序》中說:“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于《雅》,以大其規(guī),和之于《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盵3]朱熹的《詩集傳》以其鮮明的特色把中國的《詩經(jīng)》學研究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與朱熹寫作此書的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

      二、 關(guān)于《四書章句集注》

      宋孝宗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在浙東提舉任上,首次把“四書”合為一集刊刻于婺州。據(jù)束景南先生考證,“這個在婺州的刻本(寶婺本),是朱熹第一次把《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與《孟子集注》集為一編合刻,經(jīng)學史上與‘五經(jīng)’相對的‘四書’之名第一次出現(xiàn),標志著儒家十三經(jīng)經(jīng)學體系中四書學在經(jīng)學文化史上的出現(xiàn)與確立?!盵4]在儒家諸經(jīng)中,朱熹對“四書”傾注的精力最多,僅關(guān)于“四書”的著作就有《論語集解》《論語要義》《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評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孟子要略》《論孟精義》(后改名為《論孟要義》《論孟集義》)、《中庸集解》(又名《中庸詳說》)、《中庸集解記辨》《中庸輯略》《新定中庸》《大學集解》《新定大學》《四書音訓》《四書集義》《四書或問》等多部。《四書章句集注》是在此基礎上不斷修訂而撰成的,刊刻之后又反復修改、完善,集中體現(xiàn)了朱熹的“四書”學思想。

      對于治“四書”的先后次第,朱熹提出了這樣的見解和要求:

      “學問須以《大學》為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規(guī)模大。”[2]249

      “《論》、《孟》、《中庸》,待《大學》貫通浹洽,無可得看后方看,乃佳。道學不明,元來不是上面欠卻工夫,乃是下面元無根腳。若信得及,腳踏實地,如此做去,良心自然不放,踐履自然純熟。非但讀書一事也?!盵2]250

      朱熹寫作《四書章句集注》的基本思想是以闡發(fā)義理為主的,而不是以訓詁注疏為主。但是朱熹也不忽視訓詁,他主張在以追求義理為宗旨的前提下,把訓詁與義理結(jié)合起來,“這是對宋學學者過分強調(diào)義理而輕視訓詁治經(jīng)方法的揚棄,亦是對漢魏諸儒‘只是訓詁’而不及義理治經(jīng)路數(shù)的辯證的發(fā)展。既體現(xiàn)了當時以闡發(fā)義理為主的宋代經(jīng)學的時代精神,又對宋學流弊有所修正。這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漢宋學的對立,體現(xiàn)了朱熹經(jīng)學的兼容包含精神?!盵5]264

      在闡發(fā)《大學》的義理時,朱熹把“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三綱領(lǐng),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八條目,對《禮記·大學》篇區(qū)分了經(jīng)、傳并重新編排了章節(jié),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認為總述三綱領(lǐng)八條目的第一章為“經(jīng)”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經(jīng)”以下為“傳”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中庸章句》亦是朱熹重點闡發(fā)義理的著作,在《中庸章句·序》中,朱熹首次將“道”“統(tǒng)”二字連用:“《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6]并且在注解《中庸》的過程中,朱熹也論述了包括道統(tǒng)思想在內(nèi)的多種理學思想,對《中庸》進行了全面的義理闡發(fā)。

      在《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中,朱熹闡發(fā)義理的地方更多,但他同時不廢章句訓詁:“某解《語》、《孟》,訓詁皆存。學者觀書,不可只看緊要處,閑慢處要都周匝。”[2]184朱熹在注解古籍時,正如他自己所說:“某釋經(jīng),每下一字,直是稱等輕重,方敢寫出?!盵2]2626例如《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敝祆浼?“許氏《說文》:‘侃侃,剛直也?!澯?和悅而諍也。’”關(guān)于“侃侃”和“訚訚”的解釋,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注云:“侃侃,和樂之貌。訚訚,中正之貌?!敝祆湮磸目鬃⒍囊馈墩f文》,他的弟子問:“先生解‘侃侃、訚訚’四字,不與古注同。古注以侃侃為和樂,訚訚為中正。”朱熹答曰:“‘衎’字乃訓和樂,與此‘侃’字不同?!墩f文》以‘侃’為剛直。《后漢書》中亦云‘侃然正色’。訚訚是‘和說而諍’,此意思甚好?!盵2]998可見,朱熹對于一字一詞的訓釋,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

      程樹德對朱熹《論語集注》的評價云:“《論語》一書,言訓詁者則攻宋儒,言義理者則攻漢學。平心論之,漢儒學有師承,言皆有本,自非宋儒師心自用者所及?!都ⅰ窞橹熳右簧λ?其精細亦斷非漢儒所及。蓋義理不本于訓詁,則謬說流傳,貽誤后學;訓詁而不求之義理,則書自書,我自我,與不讀同。二者各有所長,不宜偏廢?!盵7]這是非常中肯的。

      三、 關(guān)于《楚辭集注》

      朱熹在《楚辭集注》的序言中說:“然自原著此詞,至漢未久,而說者已失其趣,如太史公蓋未能免,而劉安、班固、賈逵之書,世不復傳。及隋、唐間,為訓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騫者,能為楚聲之讀,今亦漫不復存,無以考其說之得失。而獨東京王逸《章句》與近世洪興祖《補注》并行于世,其于訓詁名物之間,則已詳矣。顧王書之所取舍,與其題號離合之間,多可議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至其大義,則又皆未嘗沈潛反復、嗟嘆詠歌,以尋其文詞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說,旁引曲證,以強附于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滯而遠于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義理,使原之所為壹郁而不得申于當年者,又晦昧而不見白于后世。予于是益有感焉,疾病呻吟之暇,聊據(jù)舊編,粗加櫽括,定為《集注》八卷。”[8]

      朱熹指出歷來注釋《楚辭》的書,或者“已失其趣”,或者“漫不復存”,唯獨王逸的《楚辭章句》和洪興祖的《楚辭補注》并行于世。朱熹認為二人對名物的考證是很詳盡的,但對于王書的可議之處,洪興祖卻“皆不能有所是正”。此外,王逸作《章句》和洪興祖作《補注》都是逐句作注的,且忽略了對作品大意的闡釋。朱熹依照《詩集傳》的體例,以章為單位進行注釋,通常以四句、六句或八句(句數(shù)不等)為一章,先釋字詞,然后通釋章內(nèi)大意,這是針對王逸的《楚辭章句》偏于字句名物訓詁,“皆未嘗沈潛反復、嗟嘆詠歌,以尋其文詞指意之所出”,而從宋儒的立場出發(fā),對漢儒的說經(jīng)習氣所做的糾偏。例如:

      《楚辭·離騷》:“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王逸在注解時是逐句為訓的,洪興祖一依王逸的體例,二人注解如下:“瞻前而顧后兮”,王逸注:“瞻,觀也。顧,視也。前謂禹、湯,后謂桀、紂。”《補》曰:“《說文》:‘瞻,臨視也。顧,還視也?!薄跋嘤^民之計極”,王逸注:“相,視也。計,謀也。極,窮也。言前觀湯、武之所以興,顧視桀、紂之所以亡,足以觀察萬民忠佞之謀,窮其真?zhèn)我?。?一作人?!薄堆a》曰:“相,息亮切。言觀民之策,此為至矣。計,策也。極,至也。相觀,重言之也。下文亦曰:‘覽相觀于四極’,與《左傳》‘尚猶有臭’、《書》‘弗遑暇食’語同?!薄胺蚴敕橇x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王逸注:“服,服事也。言世之人臣,誰有不行仁義而可任用,誰有不行信善而可服事者乎?言人非義則德不立,非善則行不成也?!盵9]

      朱熹在注釋時雖然繼承了部分前人的故訓,例如:“相,息亮反?!?臨視也。顧,還視也。相觀,重言之也。計,謀也。極,窮也?!?事也?!钡祆溥€是能根據(jù)自己對句意的理解給出不同于前人的看法的,如對“前”、“后”的訓釋:“前,謂往昔之是非。后,謂將來之成敗。”更重要的是,朱熹對他按照自己的標準所劃分的章節(jié)的大意予以了概括和總結(jié):“言瞻前顧后,則人事之變盡矣,故見民之計謀,于是為極,而知唯義為可用,唯善為可行也?!盵10]這是王逸和洪興祖逐句為訓所不及的。

      四、 關(guān)于《周易本義》

      朱熹的易學思想在易學史上自成一家,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周易本義》中,這里不展開論述,只通過朱熹對《易經(jīng)》的一些認識,來分析朱熹的創(chuàng)新精神。

      朱熹認為《周易》是卜筮之書,通過追本溯源,糾正了治《易》的兩種偏向?!啊兑住繁静敷咧畷?后人以為止于卜筮。至王弼用老莊解,后人便只以為理,而不以為卜筮,亦非。想當初伏羲畫卦之時,只是陽為吉,陰為兇,無文字。某不敢說,竊意如此。后文王見其不可曉,故為之作《彖辭》;或占得爻處不可曉,故周公為之作《爻辭》;又不可曉,故孔子為之作《十翼》,皆解當初之意。今人不看卦爻,而看《系辭》,是猶不看《刑統(tǒng)》,而看《刑統(tǒng)》之《序例》也,安能曉!今人須以卜筮之書看之,方得;不然,不可看《易》?!盵2]1622故應從《易》為卜筮之書的觀點出發(fā)來探求經(jīng)文的本義。

      朱熹在《周易本義》中還主張將《易》的經(jīng)傳部分分開排列,即分為上下經(jīng)和《十翼》的經(jīng)傳兩個部分。朱熹反對把經(jīng)傳合一而混同其差別的做法,指出“學《易》者須將《易》各自看,伏羲《易》,自作伏羲《易》看,是時未有一辭也;文王《易》,自作文王《易》;周公《易》,自作周公《易》;孔子《易》,自作孔子《易》看。必欲牽合作一意看,不得?!盵2]1622因為經(jīng)和傳分別講的是卜筮和義理,如果把經(jīng)文和傳文混雜在一起,則會以闡發(fā)義理取代對經(jīng)文本義的探求。但這并不表示朱熹反對卜筮和義理的結(jié)合,相反,朱熹還很贊成以卜筮、象數(shù)來求義理的方法。

      根據(jù)《漢書·藝文志》中“《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11]的觀點,朱熹把易學的發(fā)展概括為兩大階段:以卜筮為教的階段和以義理為教的階段。朱熹指出:“《易》之為書,更歷三圣,而制作不同。若庖羲氏之象,文王之辭,皆依卜筮以為教,而其法則異。至于孔子之贊,則又一以義理為教,而不專于卜筮也。是豈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異,故其所以為教為法者不得不異,而道則未嘗不同也。然自秦、漢以來,考象辭者,泥于術(shù)數(shù)而不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談義理者,淪于空寂而不適乎仁義中正之歸。求其因時立教,以承三圣,不同于法而同于道者,則惟伊川先生程氏之書而已。”[12]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朱熹又把易學的發(fā)展分為四個具體的階段,即伏羲階段、文王階段、孔子階段和程頤階段。朱熹說:“孔子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伏羲之《易》;伊川《易傳》,又自是程氏之《易》也。故學者且依古《易》次第,先讀本爻,則自見本旨矣?!盵2]1648

      此外,朱熹還采用了以圖解《易》的方法。在《周易本義》卷首的《圖目》下,朱熹就征引了《河圖圖》《洛書圖》《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文王八卦次序圖》《文王八卦方位圖》《卦變圖》等多種圖,又證之以《系辭》《尚書》和《論語》等經(jīng)典,還結(jié)合《太極圖》來解釋《周易》,促進了宋代易學的發(fā)展。

      對于朱熹的易學思想,蔡方鹿先生曾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朱熹以義理思想為指導,重本義,重象數(shù),將義理、卜筮、象數(shù)、圖書相結(jié)合,把宋易之義理派與象數(shù)派包括圖書學統(tǒng)一起來的易學思想的提出,是對中國易學史上先前思想資料的吸取、借鑒、繼承、揚棄和發(fā)展,亦是對宋代易學的總結(jié)和發(fā)展,而集其大成。”[5]290可謂得其肯綮。

      以上分析了朱熹著述《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和《周易本義》的指導思想。這些訓詁著作作為宋代訓詁學的代表之作,奠定了朱熹在漢語訓詁學史上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同時,朱熹不墨守成說,敢于自創(chuàng)新解的精神,也值得后世不斷繼承和發(fā)揚。

      [ 1 ] 夏傳才. 詩經(jīng)研究史概要[M]. 鄭州:中州書畫社, 1982:141.

      [ 2 ] 黎靖德. 朱子語類[M]. 北京:中華書局, 1986.

      [ 3 ] 朱熹. 詩集傳[M]. 北京:中華書局, 1958:序言2.

      [ 4 ] 束景南. 朱熹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96-197.

      [ 5 ] 蔡方鹿. 朱熹經(jīng)學與中國經(jīng)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 6 ]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北京:中華書局, 1983:14.

      [ 7 ] 程樹德. 論語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凡例6.

      [ 8 ] 朱熹. 楚辭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序言2-3.

      [ 9 ] 洪興祖. 楚辭補注[M]. 北京:中華書局, 1983:24.

      [10] 朱熹. 楚辭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4.

      [11] 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 1962:1704.

      [12] 朱熹. 書伊川先生易傳板本后[M]∥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 朱子全書:第24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3842.

      【責任編輯王立坤】

      GuidingIdeologyofZhuXi’sExegeticalWorks

      JiaL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China)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Zhu Xi’s exegetical works,ShiJizhuan,SishuZhangjuJizhu,ChuciJizhuandZhouyiBenyi, is analy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se exegetical works reflected Zhu Xi’s unique poetic thought, historians thought, Yi-ology ideas and thought of Neo-Confucianism, and laid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connecting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xegesi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exegesis of the Song Dynasty.

      Zhu Xi; exegetical works; innovative ideas

      2013-11-30

      內(nèi)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4B066)。

      賈 璐(1983-),女,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講師,博士。

      2095-5464(2014)05-0628-04

      H 109.2

      : A

      猜你喜歡
      卜筮王逸章句
      劉玥辰
      中國篆刻(2022年9期)2022-09-26 02:21:54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工夫、歷史與政教:“學庸章句序”中的道統(tǒng)說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50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荊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簡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8
      圣人不煩卜筮
      大東方(2019年5期)2019-09-10 02:52:07
      俄藏黑水城文書《卜筮要訣》考釋
      西夏學(2016年1期)2016-02-12 02:23:52
      佛教的卜筮信仰——以藕益智旭卜筮活動為中心
      佛教的卜筮信仰——以藕益智旭卜筮活動為中心
      金龜記
      民間文學(2015年4期)2015-05-13 12:05:30
      乌苏市| 交口县| 苍溪县| 永福县| 宁晋县| 新兴县| 万安县| 达拉特旗| 许昌县| 弥勒县| 平利县| 阿坝| 宣武区| 瑞金市| 江北区| 合作市| 张北县| 海城市| 绥中县| 洛阳市| 天峨县| 砚山县| 岳池县| 左贡县| 万山特区| 聂荣县| 宁南县| 临邑县| 浦城县| 虹口区| 迁安市| 堆龙德庆县| 天柱县| 中方县| 蓬莱市| 公主岭市| 南江县| 小金县| 剑阁县| 柳河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