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眾,朱化軍
(江蘇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 江蘇省環(huán)境工程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36)
現(xiàn)階段,廚余垃圾單獨收集是居民垃圾分類現(xiàn)實可行的途徑。由于廚余垃圾的含水率大大高于家庭其他垃圾,因此在環(huán)衛(wèi)系統(tǒng)將廚余垃圾從居民垃圾中分離出來的做法被形象地稱為“干濕分離”,近年已在上海、廣州、昆明、青島等城市試點,取得了一定成效。
垃圾分類收集是解決我國垃圾處理困境的根本辦法,然而近20 a來我國的垃圾分類收集工作一直未見明顯成效。據(jù)調查[1],2010年北京市4 000多個居住社區(qū)中試點垃圾分類收集的僅有600個,盡管絕大多數(shù)試點社區(qū)居民知道什么是垃圾分類,但平均投放正確率僅為31.2%,實際僅有6.7%的居民能夠正確分類垃圾,其中廚余垃圾分類正確率僅為2.5%,社區(qū)中70%的居民覺得垃圾分類作用不大,不愿意進行前期分類。我國各地垃圾分類收集試點政策普遍存在著制度設計不夠細致周到,配套的收運和處置體系不完善[2],過于強調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3],垃圾分類方法不合理等問題,導致垃圾分類工作在我國仍處于呼吁、研究和試點階段。
我國居民垃圾與西方國家居民垃圾最大不同在于垃圾中含大量的廚余垃圾,而西方家庭由于一般購買半成品食材或凈菜,廚余物的產生節(jié)點前移出家庭,且采用分餐制進食,餐余垃圾很少。而我國的食材供應模式和家庭飲食習慣,使得居民垃圾中廚余垃圾含量普遍達50%以上,隨季節(jié)和地區(qū)飲食習慣的不同,小部分地區(qū)包括果皮在內的廚余垃圾可占居民垃圾總量的80%以上。因此,干濕分開可顯著地減少垃圾。
居民垃圾的惡臭來源于廚余垃圾,是居民對垃圾處理設施避之不及的原因之一,它既是垃圾滲瀝液的主要來源,也是孳生有害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溫床,又是造成各種在國外運轉良好的垃圾分類設施在國內無法正常運轉的主要原因。因此,當前最迫切的就是將廚余垃圾從居民垃圾中分離出來,之后居民垃圾就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再生利用,垃圾中的其他成分由于干燥、松散且不易腐敗,可采用機械或人工分揀的方式回收其中的可利用物質,降低末端設施處置負荷。
我國相當多地區(qū)在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中,希望居民能將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又不可能對全體市民進行垃圾識別知識的普及,造成在垃圾識別上的困惑,影響了實施效果。目前在公共場所最常見的是設置2個垃圾桶,分別標注“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實際上“可回收”與“有害”不是2個互斥的概念,而是有交集的,況且恐怕只有業(yè)內專家才能準確區(qū)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有害的。所以筆者認為,在垃圾分類初期,應降低對居民分類意識和分類知識的期望,采取最直觀、最簡便有效的分類方法,盡量減少居民在識別垃圾類別上的困惑,避免增加家務勞動的工作量和分類成本。干濕分離基本可以滿足上述要求,即居民可對廚余垃圾進行準確識別,基本不增加或只需要增加1個垃圾桶,基本不增加家務勞動量和盛裝成本,居民家庭分類實施難度較小。
一是廚余垃圾即使裝袋后,仍然特征明顯,便于垃圾收集人員識別;二是由于前期的垃圾分類試點,大部分城市居民區(qū)的垃圾投放點備有2只或2只以上的垃圾投放箱,具備干濕分類投放的條件;三是目前的垃圾轉運車在設計生產時都考慮了廚余垃圾含量高的特點,具備收運廚余垃圾的條件,不需另行購置專用轉運車輛,或者進行較小的改造就能適用。因此,現(xiàn)有生活垃圾收集和運輸體系能夠滿足垃圾干濕分離基本要求。
隨著各地餐廚垃圾管理規(guī)定的出臺,我國大中型城市已建成了一批餐廚垃圾再生利用設施,這些設施在建立之初主要處理對象是除居民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飲食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食物殘余和食品加工廢料,但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大多數(shù)餐廚垃圾處理企業(yè)處于開工不足的狀況。對居民垃圾實行干濕分離后,這些再生利用設施閑置的處理能力可用來接受居民生活產生的廚余垃圾,同時也可以促進餐廚垃圾再生利用行業(yè)發(fā)展。
干濕分離實施初期,僅要求居民將廚余垃圾與家庭的其他垃圾分開、使用專門的垃圾桶和質地較好的不漏的塑料袋盛裝,確保每天投入專門的垃圾投放箱,家庭的其他垃圾可以混合收集,定期投棄,不要求居民做過多的分類,也不要求居民將紙質飲料盒壓扁了丟棄,以及將有害垃圾單獨收集和投棄,因為沒有混雜廚余垃圾的其他生活垃圾,后期都可以較為便捷地通過人工或機械實現(xiàn)進一步的分類和資源利用;鼓勵居民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廢舊物資如廢舊紙品、飲料瓶易拉罐等單獨積存后出售。
垃圾分類宣傳,應以處置方法為導向,科學設計干濕分開的操作指導手冊,并確保發(fā)放到每一戶居民手中。操作指導手冊設計必須簡單明了,居民一看就能明白該怎么做,手冊的內容應包括干濕分離方法,廚余垃圾的范圍、包裝要求、投棄要求等。同時手冊應盡可能仔細,盡量解決居民在分類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如大骨頭該怎么處理、家庭綠化廢物屬什么類別、廁紙是該投入馬桶還是算作其他垃圾、衛(wèi)生巾該如何處理等等,以上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應根據(jù)各地垃圾處理和回收利用的情況給出處理建議。
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特殊作用,在學校中教授相關的分類知識,讓孩子回家后督促家長實施干濕分離,提倡每個家庭都由孩子來投棄垃圾。
組織經(jīng)過培訓的志愿者或保潔人員,在投棄環(huán)節(jié)對居民的干濕分離實施情況進行指導和督查,宣傳干濕分離政策,回答居民疑問,對實施不到位的居民進行勸說和指導。
實行廚余垃圾每日清運,其他垃圾定期清運的收運體系。由于目前對生活垃圾采取的是混合收集、日產日清的收運體系,因此對廚余垃圾實行日產日清完全不會增加現(xiàn)有清運負荷,甚至減少了日清運量。而由于其他垃圾不易腐敗變質產生異味,因此完全可以每周只收集1~2次。建議以現(xiàn)有的垃圾收運體系為基礎,建立日產日清的廚余垃圾收運體系,同時適當分流現(xiàn)有收運能力,以1周為收運時間單位,建立其他垃圾的收運體系,即建立“一大一小”2個收運和處置體系,解決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運和處置問題,達到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的最終目標。
[1]鄧俊,徐琬瑩,周傳斌.北京市社區(qū)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實效調查及其長效管理機制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3,34(1):395-400.
[2]李穎,許少華,周晶.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收運系統(tǒng)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S1):136-140.
[3]陳海濱,胡洋,劉芳芳,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引發(fā)的全民教育中的環(huán)境教育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S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