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國際筆會美國中心日前宣布,將2014年芭芭拉·戈德史密斯自由寫作獎授予目前處于關押中的中央民族大學教師、“維吾爾在線”網(wǎng)站創(chuàng)建人伊力哈木·土赫提。 伊力哈木今年1月被捕,警方隨后宣布了他涉嫌“分裂國家”的罪名。國際筆會美國中心稱,44歲的伊力哈木是個“真正的作家”,他們希望這次授獎能在全球范圍內掀起致力于使他獲釋的運動。 伊力哈木究竟是“真正的作家”,還是“分裂國家”的罪犯,這件事除了由中國法律裁定,別人還有誰有這個權力嗎?國際筆會的美國中心想表達他們的看法,中國是管不了的。但中國肯定不會接受那些美國人的指手畫腳,事情就是這么簡單。 我們的直覺是,那些美國人有影響不了中國司法判決的自知之明,他們這樣做更多是想為難一下中國,排解一下他們對中國崛起的不滿。此外他們這樣做還可以順便刷新一下自己的影響力。 這幾年來自境外的獎項“像雨點一樣”落到中國人頭上,這些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是“異見人士”,處于服刑或羈押中的比例尤其高。涉“分裂國家”的邊疆籍人士也容易進入這個圈子。但大概是西方各國機構這種獎項頒得太多了,中國社會見怪不怪,開始麻木了。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們有點猶豫。因為中國很少有人知道伊力哈木這個人,知道芭芭拉·戈德史密斯自由寫作獎的人也不多。為這件事寫篇評論多少有點“小題大做”。 但還是決定寫了,因為這件事當中,美國一些人熱衷與中國做對的勁頭表現(xiàn)得特明顯。在全球數(shù)不清的寫手中,他們一竿子就搜到了并不出名、而且只能算是“業(yè)余寫手”的伊力哈木。他們找中國的異見人士發(fā)獎,總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美國人發(fā)這個獎,我們當然不高興,但也僅此而已。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西方這樣做不可避免,同時也發(fā)現(xiàn)他們的這些小動作沒什么了不起。因此中方回擊兩句,也就過去了。 看得出,美國人、包括一些歐洲人還是把自己的影響力看得很重的。價值觀優(yōu)越感驅使他們不自覺地、或者忍不住地像文化和政治貴族一樣行事,非西方國家都是他們眼里的“農(nóng)村”或“外地”,是需要他們幫助改造的行為古怪之所。 中國一時還在這方面斗不過他們,但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不搭理或者少搭理他們,可以讓他們的影響力大大縮水。其實重視這些專門來搗中國亂的獎項,它們就是“炸彈”。我們不重視它們,它們就是一堆泡沫。 中國處在越來越輕視外部獎項騷擾的過渡狀態(tài)中,但由于社會的價值觀分裂,會有部分人為西方的行為叫好。這使得西方獎項影響力式微的過程看上去有些搖擺、反復。徹底解決“西方干涉”的問題,關鍵還在于凝聚國內團結。全球化時代,西方影響中國社會的途徑可謂四通八達,“長城”是修不成了,人心是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線。當西方給“異見人士”發(fā)獎完全得不到中國境內輿論的收益時,他們做這種虧本買賣的熱情就會減少一半?!ㄗ髡呤黔h(huán)球時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