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寶乾(山東大學法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西方古典時期法律與修辭學教育及其影響
焦寶乾
(山東大學法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古希臘修辭學教育較為發(fā)達,但很難說有嚴格意義上的法學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往往是附隨于修辭學教育,而法律也被作為修辭學教育的一個運用領(lǐng)域。古羅馬時期,獨立的法學教育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長期依然跟修辭學之間存在密切關(guān)聯(lián)。古典時期西方法律與修辭學教育傳統(tǒng)之間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這對后世的法學研究及法律教育都產(chǎn)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使法學教育具有明顯的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品格。
法學教育;修辭學教育;修辭學;法律方法
目前,我國法律方法論研究不斷向縱深推進,法律方法教育逐漸引起人們關(guān)注。法律修辭是一種重要的法律方法,而國內(nèi)學界近年來興起了對法律修辭學的研究[1]。特別是以舒國瀅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已經(jīng)對古希臘以來的法律修辭學做了一些扎實的研究[2]。本文擬另辟與此相關(guān)但又不同的研究路向:對西方古典時期,即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法律與修辭學教育傳統(tǒng)予以發(fā)掘、整理和評論。
修辭是一種論辯技藝,以說服聽眾為目的。在西方,修辭學在教育史上備受重視。修辭學在正式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使它能夠從古代到近代一直存在下來并保持影響,即使是在政治辯論機會很少的時候也是如此[3](P331)。修辭學之所以在教育史上一直備受重視,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社會生活中,有太多的或然性領(lǐng)域為修辭提供了用武之地。而這其中,法律就是這樣一種或然性領(lǐng)域。其實在西方法學史上,法律恰恰一開始就受到修辭學的巨大影響,修辭也是塑造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一大要素。西方法律與法學傳統(tǒng)一開始就與修辭學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但遺憾的是,這一傳統(tǒng)長期以來隱而不彰,往往不為人所知。在西方,法律與修辭、法學與修辭學、法學教育與修辭學教育這幾對范疇之間一直有著密切的對應(yīng)聯(lián)系。如德國的維騰貝格爾談到,法學與修辭學聯(lián)系非常密切。在古代,人們就已經(jīng)將法學視為修辭學科[4]。美國的列維等認為,法律與當代修辭學同根同源,這種根源現(xiàn)在被稱作法庭修辭學[5]。在古代,學習法律與學習修辭學是并立的。在卡西奧多(Cassiodor,卒于570年)看來,文法學習、修辭學習與法律學習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不言而喻的;伊西多爾(Isidor von Sevilla,卒于636年)干脆把修辭學稱為通律者的學問(scientia iuris peritorum)[6]。當然,法律與修辭、法學與修辭學、法學教育與修辭學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具體說來是個較為復(fù)雜的問題。本文僅將研究范圍限定于西方古典時期。
公元前5世紀,修辭學教育在古希臘已經(jīng)蓬勃開展起來。公元前5世紀的后半段,論辯的技能大有市場,智者派提供了急需的教育服務(wù)。他們?yōu)檠诺溆薪甜B(yǎng)的年輕人提供培訓(xùn),以便其進入公共生活的職業(yè)生涯,練就當中清晰表達的本事。有學者嘗言:“他們所教授的,是在一個民主的城邦中,你不屬于處在
據(jù)考證,修辭學約在公元前465年誕生于西西里。它的發(fā)明有賴于一種新的司法框架——格隆和耶羅這兩位專制君主掠奪和霸占了一部分公民的財產(chǎn)。他們被推翻后,人們設(shè)立了法庭,旨在使公民們得以收回他們的財產(chǎn)。由于尚不存在律師,當事人必須自我辯護。正好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名副其實的大眾話語的教育[8]。一般認為,西西里人科拉克斯(Corax)和提西亞斯(Tisias)是最初的職業(yè)修辭學者。他們倆除了提供實踐服務(wù),還將自己的技能概括成一套可以授之他人的體系。根據(jù)昆體良的說法,他們是“最早撰寫有關(guān)教材的人”(《演說術(shù)原理》,Ⅲ,ⅰ,8)[9]。而且,早期這些修辭學者與法庭實務(wù)之間有著穩(wěn)定牢固的關(guān)系??评怂?Corax)從公元前480年起開始從事寫作與教育工作。那時,希臘城邦正在試行一種民主的政府形式——這是一種前人聞所未聞的全新概念。法律程序允許被控犯罪的人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但是不允許辯護人有律師,他們必須自己為自己辯護。于是,這一體制衍生出了在這方面進行教育指導(dǎo)的需求[10]。大約公元前470年,科拉克斯及其學生提西亞斯,創(chuàng)作了第一本法庭有效演說的手冊,主要內(nèi)容是法庭演說應(yīng)該分為幾個部分:導(dǎo)論、案件事實的敘述、支持演說者觀點的論證和結(jié)論[11]。諸如此類的手冊對所謂的“根據(jù)可能性的論證”比對直接證物(direct evidence)更為關(guān)注。這是法律修辭學的早期形態(tài)。
公元前4世紀起,柏拉圖和伊索克拉底分別創(chuàng)建的“學園”和修辭學學校,亞里士多德的呂克昂學園,伊壁鳩魯和芝諾的哲學學校,共同成為古希臘時期著名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是西方早期傳授哲學和修辭學的四大學府。在修辭學問題上,如所周知,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對當時實行的演講術(shù)抱著極為輕蔑甚至否定的態(tài)度,將演講者的藝術(shù)比作面點師傅的手藝,并且把口才視為拍馬屁。
但是,和柏拉圖同時代的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公元前436—前338年)則一致致力于修辭學教育。其實,伊索克拉底本人的修辭實踐并不成功,他一生中只宣讀過一篇辯護詞——而且還輸了官司。然而他卻因為撰寫了一些虛構(gòu)的演講——即與實際案情不符的辯護詞或從未發(fā)表過的政治演講——而名聲大噪[12]。但伊索克拉底在修辭學教育方面卻極為成功,他于公元前4世紀90年代在雅典創(chuàng)立了一所當時最系統(tǒng)正規(guī)的學校。同樣,伊索克拉底教授的是政治和司法領(lǐng)域中的雄辯術(shù)[13](P301)。這是一所不同于智者學派的修辭學校,傳授有關(guān)辯論的藝術(shù),所培養(yǎng)的學生后來很多都成為演說家和政治家。伊索克拉底已把修辭學看作是一個培養(yǎng)思想和精神的完整教育和文化體系,必須把這個體系當作一個整體加以考察[14]。一般說來,為了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演講家,有幾個條件必不可少,其中任何一種條件都不能忽略,必須:(1)擁有良好的天賦,(2)受過良好的教育,(3)有過實踐經(jīng)驗。天賦比其余兩項都重要得多[13](P309)。但是,修辭術(shù)是要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在《駁智術(shù)師》文中,伊索克拉底批駁了那些將修辭術(shù)等同于寫論文的作者,寫作什么都傳遞不了。“因此,老師更應(yīng)該讓學生大量練習,這樣他們就能把老師的演說和他的為人……當作典范來學習??梢赃@么說,所謂學習就是指在老師微妙的精神同學生微妙的精神之間直接進行接觸,并使之產(chǎn)生模仿?!盵13](P307-308)伯利克里從兩個老師那兒學過修辭這門技藝。這說明了照民主派的觀點來看,此種能力是可以傳授的,并不是只有天資秉異者或出身名門望族且秉承此種傳統(tǒng)的人方可學習[13](P307)??梢?,受教育者本人的實踐和學習中的主動性非常重要。到后來,伊索克拉底的教育理念,以及實踐這些教育觀念的教育體系,幾乎是未遭異議地支配著西歐,一直到我們的時代。在西方教育史上,伊索克拉底被譽為古希臘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修辭學家,也是現(xiàn)代文科教育的先驅(qū)和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的源頭,并奠定了修辭在西方教育傳統(tǒng)中長期享有的中心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
之后的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了自由教育理論,這種理論要求人的身心及心靈各部分全面均衡發(fā)展。這種教育應(yīng)該是非常廣泛的普通教育,而不是狹隘的專門教育。自由教育的理想意味著個體身體、道德和智慧的和諧發(fā)展。亞里士多德的呂克昂學園進行的也是百科全書式的教育,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形而上學、數(shù)學、倫理學等都是必須學習的課程[15]??梢?,修辭學教育屬于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理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歷史上,一種真正的修辭理論的確也是隨著亞里士多德誕生了。亞里士多德對修辭學做過深入研究,并且在教學中試圖對智者派教授修辭的方法進行改進。他強調(diào)利用歸納和推理進行邏輯論證。針對智者派的修辭學理論和教育在技術(shù)上的缺陷,亞里士多德在晚年(公元前322年之前)寫出一本不同于智者派修辭學的《修辭學》。這種不同就在于:亞里士多德把修辭學與辯證法(論辯術(shù))、倫理學(或政治學)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把修辭學看作是“辯證法的對應(yīng)物”或辯證法的分枝,同時也強調(diào)它是“倫理學的分枝”[16]。亞里士多德將辯證法、修辭學與論題學看作跟邏輯學在本質(zhì)上不同,是因為它們構(gòu)成了在討論中說服對手的,而不是建立真理的手段[17]。但修辭學不僅僅只是一種單純訴諸情感說服的東西,也有作為理性說服這一方面。如伽達默爾所論:“如果在修辭學中只看到一種純粹的技術(shù),甚至只看到一種操縱社會的工具,那就貶低了修辭學的意義,其實修辭學是一切理性行為的本質(zhì)方面。亞里士多德就沒有把修辭學稱作技術(shù)而是叫作力(Dynamis),因此它也屬于對人的一般規(guī)定,即人是一種理性生物?!盵18]亞里士多德對修辭學的這種定位對當時以及后來學校的修辭學教育具有重要影響。在亞里士多德為修辭學的歸納中,他想指出修辭學是一門真正的藝術(shù),可以傳授學習。在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書中,同樣也對法律與司法問題作了一些論述。但遺憾的是,“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無論是在希臘語言,還是在拉丁語言的修辭學教學中,都很少產(chǎn)生過直接影響?!盵3](P336)這是因為,亞里士多德的作品長期被埋沒,被真正發(fā)掘出來予以研究則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由于亞里士多德把修辭學看作是“辯證法的對應(yīng)物”,故在后來中世紀學校的修辭訓(xùn)練中,要理解邏輯論證的話,學生們還需要研究辯證法。
公元前4世紀中葉之后,修辭學教育不僅與希臘自古以來視為高級學問的哲學教育并駕齊驅(qū),共同構(gòu)成高等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影響不斷擴大。后來希臘化時期 (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1世紀初),學習哲學與修辭學已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此時的修辭學教育成為希臘高等教育,乃至希臘文化的主流。修辭學教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哲學教育,逐漸取代了后者,成為當時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的內(nèi)容[19](P19)。在公元前1世紀,修辭學的使用已大致孕育成一個完整體系——整個技術(shù)系統(tǒng)已全面被探索過,已十分具有邏輯性,而教授的方法也更精純。修辭學不但把教育系統(tǒng)普及化,更滲透到公眾演說的方法中[20]。但對這一時期的學者而言,雄辯術(shù)和修辭學卻逐步演變成了華而不實、空洞無物、單純追求技巧的一門學問[19](P27-29)。頗具悖謬意味的是,修辭學教育逐漸遠離了其最初的目標。
在古希臘,修辭是當時公民參與城邦政治事務(wù)的一種技藝。而且,這種技藝被大量運用于司法訴訟場合。故有人認為,從修辭學的起源來看,修辭學原本就是運用于訴訟領(lǐng)域的,但我們現(xiàn)在又不能把法律修辭學僅僅局限于訴訟領(lǐng)域。事實上,修辭學在整個法律適用領(lǐng)域都有其重要的運用價值。因此,有人主張應(yīng)該恢復(fù)修辭學的本來面目——法律用途[21]。但是,在法律史上,希臘城邦的立法,盡管很豐富,但流傳給我們的僅是稀少的零散的碎片——有時是碑銘原件,有時是在辯護人發(fā)言中引用的法律片斷[22] (P266)。在學界,關(guān)于古希臘是否存在法律還有爭議。如得克薩斯大學古典學教授加加林持一種堅硬的法學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希臘早期存在著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而我國程志敏教授恪守理解古代思想最基本的前提:用古人的眼光看古人,認為古希臘存在著法律,也許是羅馬法的重要源頭和參照系[23]。拋開這種理論上的爭議不談,有這樣一種看法頗為令人信服:“實際情況似乎是,古希臘人雖然有一個司法制度,但就法律一詞在羅馬和現(xiàn)代的意義上而言,很難說他們有一個法律制度。他們沒有制訂法典,他們沒有推理縝密的判決。他們沒有寫出富有學理的論著。他們產(chǎn)生了建筑師、哲學家、雕塑家和畫家,但卻沒有職業(yè)的法官和法學家。他們在司法上的一個貢獻——公民陪審法庭,采取了一種最易為一時沖動所左右的形式,在本質(zhì)上是與任何一種法律科學不相容的?!盵22](P286)古希臘沒有一種相對成熟的法律制度,不存在特定的法律職業(yè),當然在古希臘時期也沒有嚴格意義上成熟的法學教育。畢竟,古希臘法學教育方面也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當時的法律制度與法律思想大多淹沒在哲理學家們的著述中,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也沒有形成一個法學家階層,等等。在此情況下,法學教育在古希臘就難以產(chǎn)生[24]。古希臘法學教育也都未能開展。雖然出現(xiàn)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物,但卻沒有能夠形成一門關(guān)于法律的學問——法學。但在當時,存在“某種意義上的”法學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往往是作為附隨于修辭學教育而出現(xiàn),法律作為修辭學教育的一個主要運用領(lǐng)域。前文論及的著名修辭家的教育活動,往往即涉及法律與司法方面的問題。
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世紀左右,希臘的文法學校和“修辭學校”(Rhetorical School)開始大量在羅馬建立。教學語言使用希臘語,教學內(nèi)容也幾乎照搬自希臘。自公元1世紀以后,使用拉丁語進行教學的文法與修辭學校相繼出現(xiàn)。但直到3世紀末,羅馬這些學校的教學內(nèi)容還深受希臘影響[19](P38)。古羅馬時期,一開始跟古希臘相似,并沒有獨立的法學教育,而是被作為修辭學教育一部分。修辭學由古希臘傳入古羅馬后在法律實踐中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當時設(shè)立的那種修辭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者的任務(wù)。修辭學院的教育具有極強的實踐面向。在修辭學院中有專門的修辭學教材向?qū)W生傳授修辭原理,而且教師還會指導(dǎo)學生聆聽富有經(jīng)驗的修辭家的演說和論辯,朗讀和背誦優(yōu)秀的演說辭。目的在于觀察、體會和模仿這些演說的風格和謀篇布局等技巧,分析其優(yōu)缺點,并由指導(dǎo)教師進行點評。此外,學生還必須參加有關(guān)公共事務(wù)的實踐演講和論辯[25]。依民國著名教育史家雷通群之見,Rhetorical School是屬專門性質(zhì),收容十六七至十八歲的青年。其中又分為三種:(1)以修辭為主者,(2)以哲學為主者,(3)以法律為主者。修辭學校是習修辭學、辯論術(shù)等,哲學學校則教哲學、論理學、數(shù)學、物理學等,法律學校則除講義之外,加以討論[26]。到后來,獨立的法學教育逐漸產(chǎn)生。
在公元前2和1世紀,羅馬法學家拒絕采納希臘化的教育制度,法律訓(xùn)練依舊主要采取非常不正規(guī)的、在一個年長的開業(yè)者家中私人授徒的方式[27]?!傲_馬之有法律教育約在共和時期(公元前100年),經(jīng)名法學家斯蓋伏拉(Scaevola)闡揚法學思想及法律制度……彼時法學家于執(zhí)行律務(wù)及著述外兼授法學,是為羅馬法律私塾之濫觴?!睋?jù)考證,第一個被奧古斯都皇帝授予法律解答權(quán)的法學家薩賓(Sabinius)創(chuàng)辦了最早的私人法律學校[28]。羅馬帝國初期的法律學校,都是私立性的。只是到后來,才出現(xiàn)了專門的公立法學教育學校。公元425年,狄奧多西帝(Theodosius)在君士坦丁堡創(chuàng)設(shè)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所法律大學[29]。由此,公立性的法學教育在羅馬時期獲得發(fā)展。
談到這個時期的法學教育,需要論及“七藝”這種學科建制。這里的“七藝”其實是為學習神學而準備的。據(jù)考證,我們現(xiàn)在所接受的“七藝”概念,在古希臘有所萌芽,成型于古羅馬晚期。而“七藝”成為制度化的固定課程則始于中世紀。正是在中世紀,“七藝”的影響達到頂峰[30]。到了古代后期,人文學科的數(shù)量被確定為七種——語法學、修辭學、辯證法、數(shù)學、幾何學、音樂和天文學。前三種(后被稱為“三藝”或“三科”,trivium);后四種(四科、四藝,quadrivium)則更為深入和專業(yè)化。這些學科當中,很明顯,修辭學是最重要的。直到公元4世紀中期,它一直作為希臘教育的核心課程,并在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8年以后),拓展到了整個地中海[31]。在學校教育中,七藝各科一般是密切圍繞演說家和培養(yǎng)具有理性的完整個性的人這些目標而展開。
羅馬時期的法學教育與當時的修辭學教育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狄奧多西帝在設(shè)立公立法律大學時,通過立法嚴禁私授法學。按照當時的詔文:“……公立學校內(nèi)部組織,應(yīng)有拉丁語、拉丁文學、演說學教授3人,拉丁文法教授10人,希臘語、希臘文學、辯論學教授5人……?!笨梢?,當時公立法律學校在課程、師資方面對演說學、辯論學的設(shè)置,體現(xiàn)出修辭學在法科教育中的重要性。按照芝加哥大學的馬克斯·萊茵斯坦(Max Reinstein)的看法:“在古羅馬,‘法律’事務(wù)是由三部分人來分擔的:法學家、雄辯家,以及實務(wù)的政客、政治家和帝國后期的官僚。法學家們主要忙于法律規(guī)則,實務(wù)性的司法活動不在他們的視野之內(nèi)?!盵32]法律事務(wù)這種主體身份的多樣性,顯示出在古羅馬時期,雄辯家、修辭學家在法律活動中的擔負有特殊的使命。從西塞羅和凱撒時代起,直到古典世界終結(jié)止,每一個拉丁語作家都學習過修辭學,其影響在文獻中也隨處可見。在學校學習時,重點總是放在法庭演說中的修辭能力上(司法和辯論修辭),但人們對于在公眾集會或議會上的演說技巧(集會演說)以及頌揚性演說也給予某些關(guān)注??梢?,在這一時期,修辭論辯跟法律活動息息相關(guān)。
在西方教育史上,與“七藝”概念密切相關(guān)的一個概念是“博雅學藝”或“博雅技藝”(Liberal Arts或artes liberales)。目前所知最早使用artes liberales的是西塞羅,他還談到各門自由學科(artes liberales)之間的關(guān)系[33]。在羅馬,“博雅學藝”(Liberal Arts)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性的概念,它還是一個法律概念,指的是“那些符合自由人身份的活動”,諸如哲學家、演說家、建筑師、土地測量者和教師所從事的活動[34]。liberal arts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指一種針對自由民的教育課程,到羅馬帝國晚期固定為后來的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shù)、幾何、天文、音樂。在此教育觀念下,古羅馬時期涌現(xiàn)出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的著名修辭家西塞羅、昆體良等。
在修辭學教育問題上,西塞羅特別強調(diào)雄辯家應(yīng)該具備百科全書式的知識,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yǎng)雄辯家,而要成為一個雄辯家就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西塞羅主張:一個雄辯家應(yīng)該學習如文法、修辭、算術(shù)、幾何、天文、音樂、政治、軍事、哲學等范圍廣泛的科目。另外,還要根據(jù)演說的需要隨時學習有關(guān)的知識。雄辯家需要擁有“各種重要的知識和全部的自由藝術(shù)(liberal arts)”。西塞羅《論演說家》書中的一個重要爭論,也是他的核心觀點,是演說家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他應(yīng)該在法律、歷史、風俗方面是專家,特別地,他應(yīng)該受到哲學的訓(xùn)練,具有智慧,養(yǎng)成審慎的行動習慣[35]。尤其是,在《論演說家》中,有多處關(guān)于法律知識對演說家的重要性的爭辯。而且,羅馬法獨特的特點,即它是以通過爭辯的方式創(chuàng)造的法(ius controversum)。在公元前2世紀和公元前1世紀之間,通過爭辯方式創(chuàng)造的法最終得以確立,其結(jié)構(gòu)也不斷走向成熟。隨著該制度最終確立,可以認為演說術(shù)在私法訴訟中(不僅僅在事實認定方面)能夠起著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法學的作用[36]。演說術(shù)與法學在古羅馬時期的這種密切關(guān)聯(lián),為修辭學與法學在教育中的結(jié)合奠定了基礎(chǔ)。
西塞羅發(fā)展了古希臘伊索克拉底的教育思想,提出跟他的大修辭觀相稱的一種大修辭教育觀,主張只有認識到修辭無所不在,并以這一認識作為教與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努力從包括道德、心智、生活、習俗、法律、政治實踐在內(nèi)的人類社會活動所有方面汲取力量,才是修辭教育的正道[37](P109)。西塞羅提出的教育理想實際上是自由教育,他極為注重從實踐中學習修辭。他認為,“致力于傳授技巧和規(guī)則的修辭教育體系雖然也能培養(yǎng)出具有一定表達能力的言說者,卻培養(yǎng)不出真正的雄辯家。”[37]其實,西塞羅本人即曾投身于大量的修辭論辯實踐,留下大量的相關(guān)作品[38]。他還提倡技能與倫理并重的教育方法。對于修辭的五個方面——構(gòu)思、編排、風格、記憶、演講,亞里士多德的論說尚欠透徹和系統(tǒng),不過到了西塞羅時代,這五方面已經(jīng)非常普及,成了修辭教學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39]。西塞羅開創(chuàng)了西方教育史中的雄辯家教育傳統(tǒng)。“西塞羅心目中的雄辯家并不是普通的羅馬雄辯術(shù)教師所培養(yǎng)出來的狹隘化的、專業(yè)化的雄辯家,而是受到全面的文化訓(xùn)練并將哲學與修辭學結(jié)合起來的‘哲學家—雄辯家’?!蔽魅_在博雅教育思想史上的意義,一方面在于他強調(diào)雄辯家應(yīng)該具有全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則在于他強調(diào)雄辯家應(yīng)該將智慧(sapientia)與雄辯(eloquentia)結(jié)合起來[40]。西塞羅對后來中世紀及文藝復(fù)興時期西方的修辭學研究與教育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西塞羅對法學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據(jù)學者研究,古希臘的辯證法或邏輯學主要通過西塞羅進入羅馬法[41]。西塞羅完成了古希臘哲學的法律化、羅馬化。比如,他的《Rhetorica ad Herennium》一書保留了亞里士多德的遺產(chǎn)。這本拉丁文教材結(jié)構(gòu)精巧,但簡單易學,為中世紀的學生們代代相習。
羅馬時期的法學教師昆體良(Quintilian,也有譯為“昆體利安”)是另外一位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修辭學者和教師,也為后世留下了法律實踐和辯護者的藝術(shù)完全結(jié)合的典范。他是第一個被任命的官方法學教授,連續(xù)20年(公元68-88年)教授辯論藝術(shù)。他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系統(tǒng)的修辭學研究與教學體系。他將修辭學定義為“善言的科學”。昆體良繼承和發(fā)展了西塞羅的修辭學教育思想,同樣也很注重雄辯術(shù)以外的能力和素質(zhì)。在他看來,一個完美的雄辯家,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作為一位富有修辭實踐經(jīng)驗的修辭家,他對于抽象出來的一般性規(guī)則對修辭作為一門實踐和一個領(lǐng)域究竟用處多大持懷疑的態(tài)度。他明確表示“別指望從我這兒得到大多數(shù)修辭手冊作者制定的那一套苛嚴規(guī)則,別期待我強制學生遵守一系列似乎跟命運一樣恒定不變的法則”[37](P123)。昆體良主張學生在學習雄辯理論與技巧的同時,還應(yīng)掌握相關(guān)法律知識。這一點類似于西塞羅,而且對后世影響巨大,如有人所論:“他關(guān)于‘辯護人的教育’的論著,充滿深刻的觀察力與真知灼見,不僅適用于18個世紀前的羅馬法律界,甚至也適用于今天英美的律師界。”[22](P353)可見,作為一個修辭家,昆體良的影響波及兩千年后的法律界。
法律修辭的制度運作實踐中,“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的古典時代并未完全走出法律辯論與謾罵比賽難以區(qū)分的階段。伯里克利與菲迪亞斯時期雅典人的法律辯論,仍然主要是一種修辭技巧的比賽,這種比賽允許任何可能想到的說服計謀。法庭與公共論壇被認為是可以學到辯論術(shù)的地方?!盵42]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修辭不過是一種游戲,即修辭學家僅僅關(guān)注于如何贏得訟案,或給出說服性的意見來將某種政治立場正當化,而不是關(guān)注法律的正義性或正確性[43]。這種觀點似乎不妥,將法律中修辭活動的不確定性極端化、片面技術(shù)化未能看到修辭學的另一面。如前文,亞里士多德就沒有把修辭學稱作技術(shù)而是作為對人的一般規(guī)定,具有一定的理性意義,絕非純粹的非理性??偟膩碚f,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典時期修辭學教育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高度,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古希臘人“持久的成就在于使教育首先成為一種智力的訓(xùn)練,特別是把雄辯的技藝——修辭學——放在希臘教育的核心,而且在后來的所有高等教育中,修辭學也一直這樣處于核心地位,直到中世紀大學的興起”[44]??梢?,古希臘修辭學教育在那個時代的重要性,并且對西方后世的影響非常巨大。當然,古典時期的希臘、羅馬世界還沒有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的確,那時有高等教育,并且是高深的法律、修辭和哲學教育,但并沒有組成擁有固定課程和學位的系科和學院[45]。盡管如此,后世的法律及法學均是在西方古典時代法律與修辭學教育的基礎(chǔ)上才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在古希臘、羅馬之后,又經(jīng)歷了中世紀法學從修辭學中分離,法學及法學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領(lǐng)域。乃至到后來,近代修辭學研究及教學隨著理性主義興起后而趨于沒落,而法學教育在近代則不斷理性化。再到20世紀后半期隨著修辭學復(fù)興,修辭學在法學研究及教育中也逐漸受到人們重視。從法學角度看,西方法學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知識論上的變遷。舒國瀅教授認為,這個變遷的突出之處在于:法學的修辭學知識—技術(shù)范式逐漸被形式邏輯(幾何學)的知識—技術(shù)范式所遮蔽,甚至被取代[46]。以追求確定性為特征的邏輯學對整個西方文化影響顯著。邏輯對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形成也提供了至關(guān)重要的方法支持。在歷史上,邏輯學也成為塑造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一種重要力量,邏輯性已成為西方法律一個基本屬性。不過,這一整體趨向隨著20世紀修辭學研究的復(fù)興,在諸多思想家與法學家的努力下,修辭學對法學的方法論意義重新受到人們關(guān)注,長期以來被形式邏輯迷霧所遮蔽的修辭學思維與方法,在法律領(lǐng)域其實大有用武之地。由此,逐漸形成了法律方法論研究的一種新領(lǐng)域——法律修辭學。
古典時期西方法律與修辭學教育傳統(tǒng),對后世的法學研究及法律教育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主要體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塑造西方法律和法學傳統(tǒng)的影響。前文的研究表明,修辭(學)自古以來就一直都在支配著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形成、發(fā)展和變化。修辭學在法律中留下了大量的實際影響。“正如大量的民事與刑事訴訟規(guī)則,若干法律一般原則被直接烙上了其修辭學起源的印記。應(yīng)該感謝修辭學……在法律中的引進,這使得高度形式化的古羅馬法被改造成更為理想的服務(wù)于正義的工具?!盵47]法律與修辭學的這種關(guān)聯(lián),在古希臘、羅馬、中世紀乃至近代都有一定的表現(xiàn)。修辭學及其教育也對塑造西方法學傳統(tǒng)具有一定影響。演說術(shù)和法學的關(guān)系問題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它涉及法學家思維的特殊性、法學、法學家的形成以及在紛繁復(fù)雜的公共觀點面前進行交流的形式等關(guān)鍵問題。限于篇幅,在此不擬展開。
二是對當代法律方法研究的影響。跟邏輯學方法相反,修辭學方法(還有論題學方法)“試圖觸及活生生的生活,這種法學在老傳統(tǒng)(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復(fù)蘇的情況下,建立了一個‘詰難案’(aproretisches)的程序,以使人們能在‘敞開的體系’中找到方向?!盵48]人們已經(jīng)證明,希臘和羅馬的法學家以及中世紀的經(jīng)院法不從先定的規(guī)則出發(fā)使用具有約束性的演繹方法,而是通過辯論的形式,施展一切修辭和亞里士多德式辯論術(shù)的本領(lǐng),在對立的觀點之間找到一種盡可能廣泛的一致,從而達到可能的真理[49]。因此,受古典時期修辭學及教育的影響,在20世紀后半期出現(xiàn)了法律論證理論研究,法律論證成為一種新的法律方法。
三是對當代法學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古希臘、羅馬,“由于沒有印刷的書籍,沒有報紙或其他交流媒介,公共事務(wù)都是在議會和法院里面面對面進行的,因此演講術(shù)的精通掌握是獲得權(quán)勢的鑰匙。但是這并不僅僅指把話說得動聽的能力——羅馬人認為有別于動物就是由于說話的能力——而且還指能夠抓住和提出論點或者批駁論點的思維能力,這就需要在文科學科中受到全面的教育。對這種全面教育,希臘文叫enkyklia paedeia(英文Encyclopaedia[百科全書]一詞即源于此),西塞羅在拉丁文中找到了一個對等的詞humanitas。”[50]這一希臘和羅馬的全面教育傳統(tǒng)一直到19世紀末都對西方教育發(fā)揮著異乎尋常的影響。以七藝科目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亦有稱“博雅教育”)長期以來一直支配著西方大學的課程。而且,古代學者或演說家身兼教育、實踐和研究數(shù)職,也就是說,既是法庭與公民大會上的演說者,也是向希臘年輕人傳授演說術(shù)的教師。在身份上,法律家、修辭家及法律教育家這幾種角色在古典時期往往會疊加出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這極大便利了在法律與修辭學教育中,避免理論與實踐相分離這一困擾后來各國法學教育的難題,因而頗具啟示意義。有人認為,希臘人這種演說家的教育方式實質(zhì)上就是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而這種有機結(jié)合就是自由教育。古典自由教育以人為中心,以善為導(dǎo)向,以人性的完整、和諧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去通過教育而使人獲得完整、圓滿的人性。這對后來一度被職業(yè)教育完全支配的法學教育觀念而言,古典時期的法律與修辭學教育的深刻啟示在于,法學教育不應(yīng)是純粹的職業(yè)教育,還應(yīng)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應(yīng)是職業(yè)教育基礎(chǔ)上的通識教育。
四是對當代法學課程的影響。長期以來備受壓抑的修辭學,在當代跟法律學科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法律修辭學,更已成為國外學者關(guān)注的一個新興前沿領(lǐng)域。法律修辭學也成為國外一些國家法律教育的一門課程和實踐技能。如德國有法學院開設(shè)“法律修辭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表達技能、交流和談話能力。英語世界國家開設(shè)有法律寫作(Legal Writing)、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法律論辯等。如哈佛大學法學院第一學年全部課程包括六門必修課,其中有“法律推理和辯論”;在二、三年級開設(shè)有選修課“審判辯護技巧”等課程。美國各法學院都普遍開設(shè)了法律寫作等課程,還有相應(yīng)教材。當代西方國家這些法學課程,說到底均可追溯至古典時期的法律與修辭學教育傳統(tǒng)。
本文的研究展現(xiàn)出:西方修辭學教育傳統(tǒng)跟西方法律及法學教育傳統(tǒng)之間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這進而也使西方法學教育具有深厚的人文教育品格。對西方法律修辭學教育傳統(tǒng)的研究,也將對我國法律方法教育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啟示意義。
[1]焦寶乾等.法律修辭學導(dǎo)論——司法視角的探討[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2]舒國瀅.論題學:修辭學抑或辯證法?[J].政法論叢,2013,(2).
[3][英]理查德·詹金斯.羅馬的遺產(chǎn)[M].晏子紹祥,吳舒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1.
[4][德]托馬斯·維騰貝格爾.法律方法論之晚近發(fā)展[A].張青波譯.鄭永流主編.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8)[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8.
[5][美]林達·列維,桑德爾斯.像修辭家一樣思考[A].劉兵譯.葛洪義主編.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第6輯)[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99.
[6][德]菲韋格.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chǔ)研究[M].舒國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67.
[7][美]邁克爾·畢利希.論辯與思考[M].李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3.
[8][法]克琳娜·庫蕾.古希臘的交流[M].鄧麗丹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7.
[9][美]斯東.蘇格拉底的審判[M].董樂山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105.
[10][美]約翰·哈斯林.演講力 從聽眾出發(fā)[M].馬昕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3.
[11]武宏志,張海燕.論式:修辭學、辯證法和邏輯學的關(guān)系紐結(jié)[J].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5).
[12][法]克琳娜·庫蕾.古希臘的交流[M].鄧麗丹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5.
[13][法]菲利普·內(nèi)莫.民主與城邦的衰落[M].張立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4][英]F.L.芬利主編.希臘的遺產(chǎn)[M].張強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8、219.
[15]張金福.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jié)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38-39.
[16]舒國瀅.論題學:從亞里士多德到西塞羅[J].研究生法學,2011,(6).
[17]Jerzy Stelmach,Bartosz Brozek,Methods of legal reasoning [M].Dordrecht:Springer,2006.114.
[18][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下冊)[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755.
[19]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0][美]楊克勤.圣經(jīng)修辭學:希羅文化與新約詮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46.
[21]程哲淵.法律修辭學及其在法律實踐中的運用[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9.15.
[22][美]約翰·H·威格摩爾.世界法系概覽(上)[M].何勤華,李秀清,郭光東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3]程志敏.古典法律論——從赫西俄德到荷馬史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4]朱立恒.西方國家法學教育比較分析及其啟示[J].比較法研究,2009,(3).
[25]E.Patrick Parks,The Roman rhetorical schools as a preparation for the courts under the early empire[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45.62-68.
[26]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51.
[27][美]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M].賀衛(wèi)方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163.
[28]王文摸.羅馬之法律教育[A].孫曉樓.法律教育[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212.
[29][美]哈斯金斯.大學的興起[M].王建妮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30]沈文欽.論“七藝”之流變[J].復(fù)旦教育論壇,2007,(1)
[31][美]科爾·達勒姆.西方兩大法系比較視野下的論題學[A].張青波譯.鄭永流主編.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總第14期)[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65.
[32][美]杰羅姆·弗蘭克.初審法院[M].趙承壽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266.
[33]沈文欽.何謂“l(fā)iberal arts”——概念史的考察[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7,(1).
[34]沈文欽.Liberal Arts與Humanities的區(qū)別——概念史的考察[J].比較教育研究,2010,(2).
[35]胡傳勝.公民的技藝——西塞羅修辭學思想的政治解讀[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112.
[36][古羅馬]西塞羅.論演說家[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譯本前言,10-1.
[37]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09.
[38][古羅馬]西塞羅.西塞羅全集(修辭學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9][美]施文娟.西方文化教育謬誤之源[M].吳暉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169.
[40]沈文欽.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發(fā)展和現(xiàn)代轉(zhuǎn)型:概念史的視角[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9-90.
[41]徐國棟.共和晚期希臘哲學對羅馬法之技術(shù)和內(nèi)容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3,(5).
[42][荷]胡伊青加.人:游戲者——對文化中游戲因素的研究[M].成窮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10.
[43]James E.Herget,Contemporary German Legal Philosophy [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6.70.
[44][英]大衛(wèi)·瑙爾斯.中世紀思想的演化[M].楊選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98-99.
[45][美]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12世紀文藝復(fù)興[M].夏繼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5.
[46]舒國瀅.走近論題學[J].現(xiàn)代法學,2011,(1).
[47][比]Ch.佩雷爾曼.法律與修辭學[A].朱慶育譯.載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2卷)[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147-8.
[48][德]阿圖爾·考夫曼,溫弗里德·哈斯默爾主編.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dǎo)論[M].鄭永流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7-128.
[19][法]雅克·蓋斯旦,吉勒·古博.法國民法總論[M].陳鵬,張麗娟,石佳友,楊燕妮,謝漢琪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5.
[50][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5.
【責任編輯:張西山】
Law and Rhetoric Education in Classical Antiquity and Its Influence
JIAO Bao-qian
(Shand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Weihai,Shandong 264209)
In ancient Greece rhetoric education was widespread,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say law education in strict sense existed;law education was usually attached to rhetoric education.Rhetoric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used in legal areas.In ancient Rome,independent legal education appeared but was still closely connected to rhetoric.In the classical era,law’s close link to rhetoric produced a lasting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legal studies and legal education.Especially,it makes legal education an obvious part of the humanistic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West.
Law education;Rhetoric education;Rhetoric;Legal method
DF 0-051
A
1000-260X(2014)01-0090-09
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法律方法課程開發(fā)研究”(批準號12SFB2007)
焦寶乾,法學博士,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從事法律方法論研究。統(tǒng)治地位的民主團體,又想要獲得成功所需的技藝,尤其是你在法庭上受到攻擊時,如何擺脫不利局面的技藝?!盵7]修辭術(shù)由此成為智者學派的重點傳授科目,專門的文法與修辭學校也隨之產(chǎn)生。智者傳授的知識主要包括辯證法、修辭學和文法等。實踐表明,這方面的知識不僅是可以傳授的,而且知識傳授者本人也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而存在。
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