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張思德精神與當代公民的道德價值研究
王 敏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盀槿嗣穹铡弊鳛楣竦赖陆ㄔO的核心,也是張思德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在奮勇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當代公民應當把張思德作為我們的好榜樣,弘揚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匯聚精神的力量,立足本職,讓人生在“為人民服務”中流金溢彩。
[關鍵詞]張思德精神 當代公民 道德建議
1944年9月8日,遵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備團為因炭窯崩塌光榮犧牲年僅29歲的張思德同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親題“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并親自參加了追悼會,毛主席說:“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盵1](P1004)毛主席還對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貴品質作了高度評價,自此,張思德的名字與為人民服務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為人民服務也被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成功運用于解放戰(zhàn)爭和中國的改革與發(fā)展。60多年彈指一揮間,目前,我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之也產生了令人憂慮的問題,那就是公民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滑坡現(xiàn)象。今天,在我們全社會都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同時,我們重溫毛澤東主席的光輝巨著《為人民服務》,解讀張思德精神,對于我們的道德重建,提升當代公民的道德水準,使為人民服務精神內化為當代公民的自身修養(yǎng)、外化為自覺實踐,具有及其深遠的意義。
張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戰(zhàn)士,有著平凡的人生,卻成為為民的楷模,成就了偉大的精神。其光輝的一生,最大的閃光點就在于他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
一是張思德積極投身革命,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在公共生活中展現(xiàn)出良好品質。張思德自幼生活艱苦,自身經(jīng)歷使得革命事業(yè)、群眾利益在張思德的心中至高無上。1933年紅軍來到他的家鄉(xiāng),成立了革命政權,張思德第一個報名參加了紅軍,他在戰(zhàn)斗中成長,并逐漸樹立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長征途中,缺衣少食,可每次“開飯”的時候,他卻借故躲開,當他回來時,戰(zhàn)友們問他吃了沒有,他卻故意抹抹嘴說吃了??擅看尾烧安?,他總是搶著第一個親口嘗嘗,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張思德對身體較弱或者生了病的同志,照顧的十分細致耐心,寧可自己辛苦一點,盡量騰出時間讓其他同志多休息。為了少一個人的腳板受罪,晚飯后,張思德不顧白天行軍打仗的辛苦,趁著戰(zhàn)友們休息的時候,在油燈下打草鞋,打好了,他總是先讓戰(zhàn)友們穿上??梢哉f,他有著不怕苦、不怕累、先人后己的崇高革命精神,在他的帶領下,全連的戰(zhàn)士們都學會了打草鞋,張思德被大家笑稱為“草鞋師傅”。
二是張思德堅持“無私奉獻、毫不利己”,愛崗敬業(yè)、淡泊名利、服務群眾,是堅守職業(yè)道德的楷模。張思德自被任命為通信班長后,每當有公差勤務,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說:“我去!”后來因工作需要,由班長改當戰(zhàn)士,他就當好戰(zhàn)士,黨叫他干啥他就干啥,不像我們現(xiàn)在有些人老是講報酬,計較自己名利上的得失。張思德在工作中,還善于想點子,靈活地處理問題,比如在如何把豬一頭不少地從七八十里外趕回營地的問題上,在別人無法解決的時候,“張思德和小陳商量,先拿出一點干糧,在拾來的破瓦盆里加點水,攪和后讓豬吃上幾口,張思德提著瓦盆在前面走,陳耀在后頭晃著鞭子‘督促’,豬們?yōu)榱顺陨贤吲枥锏臇|兩,可勁兒跟著張思德跑了起來”[2](P224)。1940年,中央軍委警衛(wèi)營安排他帶領一個班執(zhí)行燒炭任務,很多人認為參加革命就是要上戰(zhàn)場,而且燒炭本身也是一件極為苦累且危險的任務,其戰(zhàn)友兼老鄉(xiāng)劉秉鐘得知此事后,對他說:“你是木頭啊,人家讓你干嘛你就干嘛!”可張思德卻愉快地接受了工作。他就是這樣,對上級交辦的任務,總是千方百計不折不扣地去完成,的確是毛澤東同志贊揚的“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P1004)。
三是張思德為革命甘當“父親”、“兒子”和“兄弟”等多種角色,在傳承家庭美德方面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張思德是一個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從苦水里泡大的苦娃子,他出生后七個月,母親就連病帶累離開了人間,生父外出謀生,流落他鄉(xiāng),張思德被托給了他的叔叔和嬸娘收養(yǎng),生活非常艱難。張思德十分尊敬長輩,嬸娘對他也視如己出,疼愛有加。參加革命后,張思德覺得黨的恩情一輩子也報不完,他給烈士孤兒做父親,甘當啞巴老八路的兒子。張思德是真實的,當他得知自己的同鄉(xiāng)兼戰(zhàn)友劉秉忠犯錯誤的情況下,在為其行為傷心難過之時,也沒有放棄這個失足戰(zhàn)友,仍然視他為“兄弟”,積極關心他、鼓勵他,激發(fā)他的革命熱情,最終使劉秉鐘抬起頭重新做人。張思德的習慣是,每到一處,放下背包,就挑起水桶,把房東家的水缸挑得滿滿兒的,還把院子掃得干干凈凈。熱情陽光的他幫著大娘從狼口中救出小羊,為了給老鄉(xiāng)抓回受驚的豬,不惜弄得滿身泥水……
“公民”屬于政治、法律的范疇,亦即是“特定政治共同體的成員”。2001年9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指出:“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qū)別和優(yōu)越于其他社會形態(tài)道德的顯著標志。它不僅是對共產黨員的要求,也是對廣大公民的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確實出現(xiàn)了一些道德失范現(xiàn)象,以至于“‘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目前總體道德水平有所下降’可能更符合人們的感性經(jīng)驗”[3](P15)。
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實質上是“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為人民服務具有深刻的理論依據(jù)和堅實的實踐基礎?!按蜩F還需自身硬”,為人民服務是當代公民的精神鈣質,是我們凝聚智慧力量的重要法寶,也是保持頭腦清醒的思想武器,當代公民如果精神上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能夠促進道德水平的提高,然而,“等價交換”原則的濫用、“金錢可以買到一切”等觀念的盛行,確實使一些人放棄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的觀念而陷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也出現(xiàn)了權錢交易、唯利是圖等不道德行為。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沒有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被金錢趕著走,以至于高呼“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為人民幣服務”。毒奶粉、地溝油、假藥、瘦肉精等等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拷問著人們的良心,而“小悅悅”事件,也使得扶貧濟困、見義勇為的傳統(tǒng)美德遇到了新情況、新挑戰(zhàn)。
張思德的一生樸實無華,參軍以后,當過勤務員、通信兵、警衛(wèi)員,搞過生產、送過信、燒過木炭,干的都是平凡的事,但他的死被毛主席評價為“比泰山還要重”。一名普通的戰(zhàn)士何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就是因為張思德能夠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絲不茍的貫穿在工作和生活中,所以才能夠不為浮華名利所累?!盀槿嗣穹铡钡木翊砹怂枷氲赖陆ㄔO的主旋律、正能量。在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雖然說“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shù)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4](P146),但是,當代公民仍應當從一己私利中超越出來,不囿于個人主義的小天地,要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心系人民、扶危救困,把個人的理想與奮斗融入到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奮斗之中,強烈抵制和反對違背人民愿望的行為。
張思德以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詮釋了社會的主流價值,他以對國家的忠、對事業(yè)的誠和對同志﹑人民的愛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印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我們學習和研究張思德精神的目的在于實踐。
一是要崇尚無私奉獻精神,淡泊名利。張思德同志在從事過的每一項工作上都能夠作出令人矚目的成績,就是因為他始終老老實實干活、認認真真做事,永遠把組織要求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按時保質完成任務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毛主席對他的評價是:“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張嘴巴?!毙聲r期,雖然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對共產黨員的要求,對廣大公民來講,至少也應該用“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盡量做到替別人著想,力求有助于他人、有助于社會,才能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循環(huán)。
二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堅守思想道德底線。張思德同志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槍林彈雨中敢于“沖上去”,不怕犧牲。在今天的和平建設時期,當代公民亦要在物質利益面前“守下來”。學習張思德,就要堅守為人、處事、交友的底線,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絕不干違法犯罪的事。要為了人民的利益,在任何困難險阻面前勇于“沖上去”,鑄造無私奉獻的思想品格。
三是必須要熱愛學習、忠于黨和人民、有務實肯干的精神和行動,力戒高談闊論,練好內功,鍛造良好的個人品德。學習張思德,要在思想上提高覺悟,在行動上加大力度。張思德是實干家,是勤奮工作的務實模范。領導干部要心系群眾、埋頭苦干,不搞政績工程。當代公民也要學習張思德,能上能下,慎獨自律,兢兢業(yè)業(yè),通過做好本職工作來服務于人民,積善成德,不斷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并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
中國夢,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人民的夢。中國夢和加強道德建設一樣,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擔當。為人民服務,偉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他并非高不可攀、遠不可及。我們學習張思德,把張思德精神賦予和植入新的時代內涵,體現(xiàn)到自我的人生追求和價值理想中,做好本職工作,這就是為國家、為集體、為他人服務。在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輝征程中,張思德精神將在當代公民道德建設中得到豐富、熔煉升華、綻放異彩,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陳惠方,廖可鐸.張思德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3]吳潛濤等.當代中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圖分類號]D648
A
1671-2803(2014)03-0050-03
①[收稿日期]2014-0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當代公民的道德價值研究—以張思德精神探源”(2013SJD72001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敏(1978—),女,江蘇沭陽人,宿遷學院講師,法學碩士。
胡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