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周必大與范成大交游考述

      2014-04-06 01:50:18王聰聰
      關(guān)鍵詞:石湖孝宗范成大

      王聰聰

      (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上海200241)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初字洪道,自號省齋居士、青原野夫,又號平原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歷仕高孝光寧四朝,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他是南宋前期的著名宰相、文學家和學者,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傳世,“德業(yè)文章為一代之望”[1]89。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又字幼元,早號此山居士,后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蘇州吳中)人,官至參知政事,卒謚文穆。存詩1900余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合稱“中興四大詩人”。這是兩位在當時和后世都聲名顯赫的人物,他們詩詞唱和、書信往還、同聲相應、惺惺相惜,堪稱文壇佳話。目前學界對其交游尚缺乏全面的考證和論述①浙江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楊瑞的《周必大研究》在附錄中論及周必大與范成大的交游,屬概述性質(zhì),頗有參考價值。惜過于簡略,如蘇州重逢僅一句話帶過,書信往還僅指出周必大有書來,祭奠僅指出周必大作神道碑和祭文,未考證具體事件,未涉及具體內(nèi)容,未展開具體敘述,且未提到平江再晤、相繼罷官等事件。河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郭蘭的《周必大研究》有一節(jié)敘述兩人交游,內(nèi)容較楊文豐富,但仍以概述為主,缺乏具體考證,不免時有舛錯。范成大的詩文基本未提,書信往還和祭奠僅有數(shù)句提及,另有范次韻賦詩、周作祭文、相繼罷官等事件未論到。徐珊珊的《周必大翰苑詩歌與南宋詞臣文化心態(tài)》(中國文化研究2013春之卷)也有一處提到周必大作詩安慰范成大的情況,其觀點筆者則不盡贊同。,本文試圖索隱鉤玄、考其本末,推究其交游中呈現(xiàn)的思想變化軌跡,以推動南宋前期的文學研究走向深入。

      一、淵源

      周必大與范成大同歲[2]2,生于靖康元年(1126)[1]103,正逢金人入侵、戰(zhàn)事頻仍。兩人皆出身于官宦之家,襁褓中隨家南遷,父母亦均早亡,身世坎坷。

      周范兩人的淵源起自王葆。王葆(1098-1167),平江昆山人,宣和六年(1124)進士,累官左朝請大夫,以善于識人著稱。紹興二十一年(1151),周必大二十六歲,登進士第,授徽州戶曹。時任司封郎官的王葆看中了他的才華,“知其為國器也”[3]395,將女兒許配于他。五年后,周必大因事罷官,遂攜家眷投靠岳父,并在其激迫下再度參加科考,得中博學宏詞科,從此參歷清秩、仕途暢達[4]1。王葆的恩德不可謂不深。

      而范成大在父母雙亡后心灰意冷,無意科舉,欲隱居山林。此時,正是王葆的勉勵扭轉(zhuǎn)了他的人生:

      友生御史王公彥光勉之曰:“子之先君,期爾祿仕,志可違乎?”因課以舉業(yè),遂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1]605

      王葆慧眼識英,在二人人生的關(guān)鍵時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周范二人也以王葆為結(jié)點,綰結(jié)起一生情誼。正如周必大在范成大神道碑中所言:

      某與公齊年。御史王公,予外舅也,以是與公善。[1]611

      二、臨安唱和

      范成大紹興二十四年登進士第后,歷仕徽州司戶參軍、徽州戶曹參軍、新安戶曹參軍,直到紹興三十二年年初方抵達臨安,監(jiān)太平惠民和劑局[1]605。而在此前兩年的紹興三十年,周必大已進入秘書省,出任秘書省正字,三十一年又兼國史院編修官[1]104-105。此時陸游、洪適、洪邁、劉儀鳳、林栗、尹穡等俱在臨安,詩酒風流,一時極彬彬之盛。這一時期,周范兩人的詩詞唱和也最為頻繁。

      周必大家中有紅、碧二色桃花,是年二月他以之折贈陸游,并作詩一首《以紅碧二色桃花送務觀》:

      碧云欲合帶紅霞,知是秦人洞里花。俗眼只應窺燕麥,不如送與謫仙家。[1]156

      他自謙俗人,不配看花,不如將花送給“小李白”①孝宗嘗問周必大曰:“今詩人亦有如唐李白者乎?”必大以游對。人因呼為小李白。事載吳之振《宋詩鈔》第16冊《劍南詩鈔》。北京:商務印書館,1671頁。吧。范成大見詩后,作《次韻周子充正字館中緋碧兩桃花》:

      碧城香霧赤城霞,深出劉郎未見花。憑仗天風扶絳節(jié),為招萼綠過羊家。[5]101

      此處用劉晨、萼綠華的典故,以花擬仙女,以己為劉晨、羊權(quán),分明是以詩求花之意。周乃折花贈之,并用韻作《范至能以詩求二色桃,再次韻二首》:

      霓裳舞罷醉流霞,翠袖頻揎眼欲花。丈室蕭然那用此,春深料得客思家。

      翰墨場中蔡少霞,如今悟徹頌桃花??粗斐杀涛岱窖?,試把橫枝問作家。[1]156

      前一首將紅、碧二色桃花比作身著霓裳翠袖翩翩起舞的舞女,自謙陋室不配夭桃,不如相贈,以慰藉友人春深思鄉(xiāng)的寂寥。后一首自謙看花目眩,文思枯竭,故折花贈予大詩人你,望一展才華。于是范成大又次韻賦詩:

      海上三山冠彩霞,六時高會天雨花。步虛聲里隨風下,吹落尋常百姓家。[5]101

      將周家比作海上三山,謙稱自己這尋常百姓居然得到了仙家的桃花。抑己揚彼,情誼甚是融洽。此后某日大雨時,必大復折花相贈,范再賦詩一首:

      一天云葉翳朝霞,風卷泥沾不惜花。群玉山高春好在,人間煙雨暗千家。[5]101

      亦為稱頌對方的應景之作。詩這種體裁被用得圓熟,成為雙方交往的重要手段。圍繞著紅碧二色桃花,兩人賦詩往還,酬唱作答,其樂融融,甚為相得。

      此外,兩人還與其他好友聚會共餐,周氏在《龍飛錄》中記載:

      (紹興三十二年十一月)壬子,旬假,雨中訪務觀。務觀約紹美、少稷、至能共飯。[4]604

      然而,好景未長,第二年,即隆興元年,因反對孝宗重用潛邸舊人曾覿、龍大淵,周必大奉祠歸鄉(xiāng),四月出城,“李平叔大監(jiān)、陸務觀編修、鄒德章監(jiān)丞、王致君判院、范至能省干攜詩相送?!保?]607范成大的贈別詩為:

      黃鵠飄然下九關(guān),江船載月客俱還。名高豈是孤臣愿,身退聊開壯士顏。傾蓋當年真旦暮,沾襟明日有河山。后期淹速都難料,相對猶憐鬢未斑。[5]110

      此詩境界闊大,胸襟灑脫,激賞周氏不以名利為念,而以氣節(jié)自矜的仕宦態(tài)度,論及兩人傾蓋如故的真摯友誼,勉勵與己同歲的好友猶在壯年、萬事可為,對其期許與熱望溢于言表。全詩情辭懇切,意氣奮發(fā),非一般送別詩可比,足見兩人政見的一致和情誼的深厚。

      送別周必大之后,是年春天,秘書省正字張宋卿折下家中碧色桃花送給范成大,勾起了他對去年相聚時光的回憶,于是步前韻再賦詩一首:

      滿枝晴雪照青霞,舊識桃源暈碧花。俯仰京塵隔年夢,東風猶認故人家。[5]101

      詩人看到碧色桃花,有似曾相識之感,不禁憶及故人,感慨舊時時光恍然如夢。是為前述桃花酬唱的裊裊余音。

      詩詞唱和的背后體現(xiàn)了兩人共同的興趣愛好和相近的政治理念,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范二人在臨安的相聚僅一年有余,卻奠定了一生友誼的基石。

      三、兩度重逢

      臨安送別的四年之后,乾道三年三月,周必大得知岳父王葆病篤,即從江西吉安出發(fā),攜眷乘船趕赴宜興。二十七日抵達,方知王葆已于二月十九日去世,遂停駐其地,料理后事。因蘇州與宜興臨近,他于五月初赴蘇州探望姨母,初八到達蘇州,而范成大一年前已領(lǐng)宮祠,此時正在家閑居,兩人得以晤面。此次會面在周氏的《泛舟游山錄》中有詳盡的記載:

      (乾道三年五月)乙巳……晚抵平江,入閶門。……丁未,赴范至能吏部會?!L老師璨約唐致遠及仲謨昆仲過萬壽禪院素飯,并招范至能。……乙卯,早別從母登舟。同濟之至崇真宮,相別于閶門。范至能、顏休文相別于門外。[4]629-630

      周氏到蘇州的第三天,范成大就邀他相聚,而周與佛門禪師的聚會也不忘叫上范。臨行,成大等在閶門外與之揮別,可謂情深意重。周必大走后,范成大不僅派仆役送上熏香、松黃、新茶,還修書一封,將天平山的妙處一一道來:

      來日登天平,須攀援至遠公亭及諸石屏處。白云泉名在《水品》,其色凝白,蓋郛泉也。張又新以虎丘石井在第三,松江在第六,而此泉未知如何,試一別之。向壽老作亭泉上,及別筑遠公亭,而范氏媼居寺中擾之,遂退。寺右上山路旁有石龜,極形似,向亦有名,近無知者。忠烈廟具有文正公以下畫像,宜掛壁謁之。[4]630

      此信將登臨的佳處、泉水的來歷、建亭的始末、拜謁的方法都細細交待,算得上較為詳細的旅行指南了。由信可以見出南宋文人高雅閑適的生活趣味,更能見出范氏情意之眷眷。

      是年八月十三日,范成大復來,陪必大至王葆下葬處,晚間相與投宿洞靈觀。中秋,范成大赴溧陽,三日后返宜興,再晤必大。翌日,必大以卮酒餞別之,并送其至北門。[4]637-638隨后必大亦離開宜興,折返江西,可見范成大此次是特意趕來相送。此年的三次相見,可以算作一次久別重逢。

      三年后,乾道六年,必大造朝,四月自吉安出發(fā),閏五月抵昆山,六月至蘇州探視伯母,遂再晤范成大。

      (乾道六年六月)庚午……是日范至能借大資政、醴泉使、侍讀使大金,求陵寢及正受書儀,過此,晚謁之姑蘇館。[4]669

      范成大即將奉旨使金,完成一生中最為艱巨的使命。故友重逢,大任當前,兩人會有怎樣的對話呢?由于史料闕如,我們已無從得知,但從其后范成大使金不辱使命、以及范、周兩人同因反對外戚擅權(quán)而奉祠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理想的堅守和為之奮斗的勇氣。

      四、相繼罷官

      范成大使金歸來后,乾道六年十月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周必大在其年七月除秘書少監(jiān)、兼權(quán)直學士院。兩人同登朝堂,也幾乎同時卷入了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乾道七年三月,孝宗任命外戚張說簽書樞密院事,作為中書舍人的范成大不僅不草詔,反而面諫孝宗,雖然成功地阻止了對張說的任命,卻因此得罪了孝宗,此后,許多本該由范成大草詔的制詞,孝宗卻讓周必大起草。周氏這樣形象地敘述兩人的際遇:

      乾道七年四月甲子,詔皇太子兼判臨安府,用至道故事也?!纾籍斎毡恍?,中書舍人范成大先以侍講遞宿,蒼黃而出。[1]218

      其后,周必大除禮部侍郎、兼權(quán)直學士院、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其升遷制詞雖仍由范成大起草,但孝宗已生罷免之意。不久,范成大出帥靜江府,于乾道七年的下半年先行返鄉(xiāng)。乾道八年正月,必大暫兼權(quán)中書舍人,二月,孝宗再次任命張說簽書樞密院事,周必大堅持不草答詔,這大大惹怒了孝宗,于是必大當日便領(lǐng)宮祠返家了。

      兩人相繼出任中書舍人,又相繼因為不草張說的任命詔書而外放或奉祠,這在南宋前期的政治史上是不多見的。南宋一朝,以孝宗寵信藩邸舊人和外戚最為嚴重,這些“近習”大多無德無能,招權(quán)納賄,他們的得勢深刻危害了政局,“造成了吏治的混亂和黑暗”[7]241,是以文臣官僚紛紛不以個人功名為念,不遺余力地反對其升遷。周必大和范成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他們在反抗強權(quán)中結(jié)下的友誼也愈加堅固。

      五、石湖之會

      在反對近習的斗爭中,范、周兩人為堅持理想前赴后繼,更生惺惺相惜之意。乾道八年三月初一,周必大應范成大之約抵達蘇州石湖,侍堂兄周子上與之同游,相與甚歡,并對石湖評價極高:

      徑赴范至能石湖之招,過橫塘……風橫而逆,薄暮方至?!?,吳王筑姑蘇前后兩臺,相距半里,為城三重,遺基儼然,……至能之園因城基高下而為亭榭,所植多名花。別筑農(nóng)圃堂,對楞伽山,臨石湖,……。飲酒至夜分,留題壁間云:“吳臺越壘距盤門才十里,而陸沉于荒煙蔓草者千七百年。紫微舍人始創(chuàng)別墅,登臨得要,甲于東南。豈鴟夷子成功于此,扁舟去之,天貽絕景,須苗裔之賢者然后享此樂耶?乾道壬辰三月上巳,東昌周某子充侍家兄子上來游。紫微方要桂林組,過家,實為東道主云?!保?]637

      而范成大在《驂鸞錄》中的記載則繪聲繪影,頗為有趣:

      始,余得吳中石湖,遂習隱焉,未能經(jīng)營如意也。翰林周公子充同其兄必達子上過之,題其壁曰:“登臨之勝,甲于東南?!庇嗬Ⅰ?,曰:“公言重,何乃輕許與如此。”子充曰:“吾行四方,見園池多矣,如薌林、盤園,尚乏此天趣,非甲而何?”子上從旁贊之。[6]51

      周氏認為石湖“甲于東南”,不是從雕琢經(jīng)營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從富于“天趣”、得自然之妙的角度著眼,這既是對石湖景致的評價,也是對范成大審美趣味的贊賞,體現(xiàn)了兩人意趣的契合。

      其后必大在蘇州各地游玩,三月初五范成大從天平山來,把酒言歡,初六又隨必大等游延壽堂,過偃松堂,登琴臺,望昆山慧聚寺,講論奇聞異事。初七,成大歸蘇州城。

      三月十五日,必大約成大再游石湖,興致極佳,稱“此景此樂未易得也”[4]675,兩人相約六十歲辭官歸隱,是為六十掛冠之約[1]611。當晚同宿石湖農(nóng)圃堂,詩詞唱和。范氏的詩重在描寫石湖景致,清麗暢達,沛然有歸隱之意:

      幽春馥蕙帳,清夢安且吉。蘿月墜蒼茫,松風隱蕭瑟。曉禽啄且鳴,喚我起盥櫛。鉤窗納云濤,灔灔浴初日。金鉦忽騰上,倒景落書帙。佳晴有新課,曬種催萟秫。從今不得閑,東皋草過膝。[5]138

      周必大次韻一首:

      荒淫吳以顛,戰(zhàn)勝越云吉。是非兩安在,阡陌眇蕭瑟。公來開別墅,草莽手爬櫛。陰晴及寒暑,每到皆勝日。新詩吊興廢,收拾滿箱帙。有課師元亮,甫謝彭澤秩。幸分北窗風,容此易安膝。[1]174

      在這首詩里,周氏感慨是非興廢,似乎依然心系廟堂,雖勉力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眼前景物上,到底顯得心不在焉。如果說范成大厭倦了官場的紛繁擾攘,全身心地向往著歸隱的生活,那么周必大則猶有不甘之意,此后的重入仕途并全心投入就不難理解了。

      次日,兩人跨馬同游橫山寶積寺,登楞伽塔,范成大因畏風,僅登后臺,遂返城。三月二十日,兩人于友人酒筵上再度相會。

      石湖之會是周范交游的華彩樂章,在彼此心間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直到九年后的淳熙六年三月十五,范成大仍對石湖之約記憶猶新,他以詩寄必大,詩題為:“頃乾道辛卯三月望夜,與周子充內(nèi)翰泛舟石湖松江之間,夜艾歸宿農(nóng)圃,距今淳熙己亥九年矣。余先得歸田,復以是夕泛湖,有懷昔游,賦詩紀事?!?/p>

      石湖花月浮春空,憶共仙人同短篷。三更半醉吹笛去,棹入濕銀天鏡中。鶴鳴喚歸斗未沒,卻步扶疏花底月。不知行到碧桃邊,但見天風吹積雪。月圓月缺今幾回?依舊滿湖金碧堆。仙人還上玉堂宿,合有片時清夢來。一笑流光飛電抹,嫦娥相對兩愁絕。桂枝應亦老無花,蟾兔不須疑鶴發(fā)。[5]288-289

      作此詩的前一年,即淳熙五年,范成大三月以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四月拜參知政事,才兩月,便為曾覿黨羽謝廓然論罷,奉祠還鄉(xiāng)。[1]283志向未酬,心境不免寂寥,但早有的歸隱之意又使其安于石湖的隱居生活,是以此詩的基調(diào)就顯得復雜多重。詩中滿懷對同游時光的眷戀、對故人的思念,又于清曠閑遠中透漏出些許寂寥之情,而這份寂寥又最終消融于山川風月的大美之中。種種情懷難以道盡,統(tǒng)統(tǒng)打包寄贈老友。是年兩人都已五十四歲,距離六十掛冠之約已然不遠,范先行歸隱,周卻即將升任參知政事,圣眷正隆,公務繁忙,石湖風月只能暫置腦后了,他步韻一首,贊許范成大的歸隱情懷,勉勵其再度拜相指日可待,并期待再度相聚時好友康壽:

      桃源非真亦非空,幾年誤轉(zhuǎn)漁郎篷。豈知石湖天尺五,不隔三萬弱水中。主公心伴白鷗沒,莫莫朝朝醉花月。邇來一念了世緣,蟬冕照人頭未雪。如今又作衣錦回,汀洲依舊玉成堆。聞道丹青憶賢佐,白麻早晚從天來。斷章批處階重抹,敢向坐中論禮絕。午橋他日倘重陪,庶見方瞳并綠發(fā)。[1]611

      此詩楊萬里亦有和詩,可謂一時之樂事。

      范去世后,周必大還在其神道碑中回憶了這段往事,可見六十掛冠之約也是他念茲在茲,殊難忘懷的:

      壬辰春,自春官去朝,過平江。游城西諸山,公訪余靈嚴,同宿石湖,望夜,小舟共載,湖心風露浩然,嘗有六十掛冠之約。其后或同朝,或相與于外,每以未踐言為恨。[1]186-187

      石湖之會,不僅當事人念念不忘,更成為文學史上一段難得的佳話。

      六、書信往還

      根據(jù)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乾道六年以后,兩人的交流僅憑書信往來,范成大的文集惜已久佚,我們只能從周必大的十封書信中窺見兩人的交往情狀。

      乾道九年,即石湖之會的次年,正月,周必大除知建寧府,他以痼疾力辭,等待朝廷答復。此時,范成大遣人送來書信,以及名香、厚幣,言及自己臥病月余,后已痊愈。周聞知范病愈,喜不自勝,寫信祝賀。并勸他保重身體,有“吾曹秉受素弱,少時尚作衰態(tài),況年已半百,飲食起居間倍宜自持也”[8]47等句,絮語間真情流露。在書信中,周氏還解釋了自己辭官不就的原因,即建寧府地理位置重要,而自己“心志凋落”[8]47,身體虛弱,難以勝任。次及自己行程,最后提到冬春之交對方將赴臨安,必能一晤。但事實上范成大其年并未入覲,兩人當亦無見面機會。

      淳熙元年,周必大寄去兩封信,第一封詳細敘述了朝廷上的人事,并約略介紹了自己家人的情況。第二封是接到對方書信的回復。范氏隨信送來自作之詞、文章,以及藥、果、桂粉等珍異之物。周在信中除慨嘆自己身體虛弱、介紹其他朋友近況外,主要評價了范成大在桂林期間的文章與詞:

      舍人……悉力于翰墨間,愈久愈工。如《亭記》、《館銘》,本原經(jīng)旨,遣詞峻拔,亹亹柳儀曹、劉賓客之上。天之賦予,一何偏也。樂府措之《花間集》中,誰曰不然?陳無己云“妓園窈窕,爭唱舍人之詞”,今在桂林矣。最后《七夕》篇猶道盡人間情意,蓋必履之而后知之耳,奇絕奇絕![8]47

      在信里,周氏還稱贊范成大的字“雄遒結(jié)密,蓋自莆陽外家一變而入顏、楊鴻雁行矣”[8]47。此信談文說藝,頗有價值,保留了他對好友作品的新鮮感受。周還隨信寄贈了鹿角霜和新刻的《詛楚文》。

      淳熙十年,范成大賦詩感慨“官事驅(qū)驅(qū)病里身”[5]317,堅決請祠,派人捎信到臨安,周遂去函與其討論請祠之事,稱孝宗不準,也勸勉范勿負孝宗厚望。盛夏,周必大去第二函,依舊討論周圍人事,仍勸范回到任上,不要請祠。但信中勸勉之辭只有一兩句,似已了然老友請辭之堅決,不再多言。八月,范成大奉祠歸里,又有書來。秋末,周復信,述及公事之難,對其羨慕溢于言表:

      緬懷明公釋管蘥之重,結(jié)香火勝緣,杖履石湖,日對奎畫,領(lǐng)略奇觀,想覺是身方為我所有,其樂何窮?[8]49

      但其時圣眷正隆,“君臣之間,恩意兩備”[8]49,只能勉力擔當。

      淳熙十一年,必大聽說范病愈后鉆研醫(yī)術(shù),遂寫信慰問,稱小病正是學醫(yī)良機,又稍談朝廷人事。

      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卒。周必大去信,論及高宗駕崩事,稱孝宗執(zhí)禮太過,寥寥幾句中,隱含著對高宗去世后政局的極大擔憂。不幾日,又修書一封,再提孝宗在高宗去世后的狀態(tài):

      只今圣上哀傷過禮,言逐涕下,每入侍輒哽塞。[8]49

      這兩封信的不盡之意在于言外,自淳熙七年除參知政事后,周必大一直是孝宗倚重的股肱大臣,而孝宗在高宗駕崩后不僅哀傷過禮,而且在十一月命令皇太子參決庶務,隱然有撒手不管之意,這無疑給周必大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他在危急時刻連連修書給好友,則顯示了兩人同心同德的親密關(guān)系。果然,兩年后,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禪位于趙惇,是為光宗。五月,周必大就被彈劾而罷相了。

      紹熙三年八月,范成大的幼女出嫁前不幸亡故,遠判潭州的周必大忙寫信勸慰:

      世間幻化,高明所達。既哭之慟,又津送以時,自應一筆勾斷,不復留實胸臆矣。[8]50

      文中對其喪女之痛勉力開解,老友的拳拳情誼躍然紙上。他還提到自己老病不堪,要速速請祠。此后周再未去信,也無法再去信了,喪女的次年,即紹熙四年,范成大的夫人去世,九月五日,六十八歲的范成大溘然長逝。

      七、祭奠

      范成大去世四個月后,紹熙五年正月,周必大作《祭范至能參政文》寄托哀思,并派俞允迪前往吳縣祭奠。祭文未收入通行本清歐陽棨瀛堂別墅本的《文忠集》中,僅見于明祁氏淡生堂抄本和明史繼辰選校本,彌足珍貴:

      維年月日,具位謹以清酌庶羞之奠,遣承信郎本府使臣俞允迪致祭于故參政文學范公之靈。惟公英邁秀杰,稟之于天,文學政事,獨擅其全。三館兩制,飛騰雋躔。儀曹省闈,秉執(zhí)文權(quán)。入贊大鉤,智略湊前。周旋四方,譽問日宣。南帥交廣,北使幽燕;西鎮(zhèn)梁益,柬表海堧。牧民御眾,揚善惟賢。交奏顯庸,度越拘孿。綽然余裕,灑翰飛箋。一紙晨出,萬夫夕傳。奉祠歸里,膂力未愆。主盟斯文,謂當百年。范村花竹,石湖云煙。猶曰世濁,遂蛻而仙。嗟我識公,實居眾先。齒則同甲,仕則差肩。早約投紱,今乃華顛。斯言未踐,公館遽捐。顧瞻吳門,道速綿綿。遙陳奠觴,迸淚如泉。嗚呼哀哉,尚享![9]210

      祭文以文學的手法概括了好友一生事跡,寫出了其赫赫聲名、巍巍氣象:天賦異稟,文學政事兼長,屢為詞臣,被孝宗倚為股肱。出使金國,不辱使命;數(shù)為州牧,興利除弊。主盟詩壇,詩名遠揚;筑園石湖,飄飄欲仙。也訴及兩人的淵源與情誼:同年出生,仕途相繼,歸隱之約還未實現(xiàn),老友已遽然離世。不禁悲從中來,淚如泉涌。

      范成大去世兩年后,慶元元年,周必大作《資政殿大學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記載了好友一生的主要活動、思想言論和政治功績。其中,這樣稱頌其政聲:

      歷典名藩,所至禮賢下士,仁民愛物。凡可興利除害,不顧難易必為之。[1]610

      這樣評述其為人:

      樂善不厭,于同僚舊交喜道其所長,不欲聞人過。去思遺愛,所在歌舞之。[1]610-611

      對其詩文則品評為:

      公天資俊明,輔以博學,文章瞻麗清逸,自成一家。尤工詩,大篇短章,傳播四方。[1]611對其書法造詣及影響亦有概括:

      公,蔡氏所自出,故書法兼真、行、草之妙,人爭藏之;壽皇尤愛賞,相與極論古今翰墨,數(shù)被賜予。[1]611

      范成大的母親是蔡襄的孫女[1]605,其書法家學淵源,故能融眾體于一爐,得到自孝宗至庶人的鐘愛。

      雖然老友官至參知政事,但周必大依然為其才能未得盡展而惋惜:

      輔政既日淺,每出鎮(zhèn),輒以病免。故雖大用而未盡,識者惜焉。[1]611

      敘事性的神道碑比之文學性的祭文,更準確具體地評述了范成大的一生功績,由相交多年、相知甚深的至交好友擔此重任,不亦宜乎!是以周必大自云:“今公云亡,二子……來請銘,其敢以老悖辭!”[1]611

      至此,周范二人的友誼,因為范成大的驟然離世,遂成絕唱。

      周必大與范成大的交游在南宋前期士人群體的交往中具有相當?shù)牡湫托?。兩人?jīng)科舉入仕后由詞臣而宰輔,早年在臨安詩詞唱和,贈答往還,趣味相投。中年在嚴酷的政治斗爭中一致反對近習專權(quán),堅持理想,義無反顧,成為士人群體的中堅。晚年共同的歸隱情懷又使其葆有心靈的自由和寧靜??梢哉f,他們的友誼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礎(chǔ)上,故能歷久彌新,歷久彌堅。

      [1]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M].傅増湘校清歐陽棨瀛堂別墅本.宋集珍本叢刊:第5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2] 于北山.范成大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范成大.吳郡志[M].陸振岳點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4]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M].傅増湘校清歐陽棨瀛堂別墅本.宋集珍本叢刊:第5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5] 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 范成大.驂鸞錄[M].孔凡禮點校.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

      [7]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M].傅増湘校清歐陽棨瀛堂別墅本.宋集珍本叢刊:第5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9] 吳洪澤.道光刻本周必大集軼文雜考[A].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資料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C].第六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猜你喜歡
      石湖孝宗范成大
      明弘治時期的藩王賞賜與國家財政
      明弘治時期的藩王賞賜與國家財政
      水鮮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文徵明詩詠石湖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愛石家在線”微信群 石湖雅集記
      寶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1
      恣肆雄強,獨白古今——簡析王鐸《自書石湖等五首卷》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4
      千眼觀音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夏日田園雜興(其一)
      南宋孝宗朝的政治生態(tài)與周必大的政治活動
      盐边县| 绥化市| 桃园县| 临潭县| 朝阳区| 维西| 固始县| 图片| 读书| 新安县| 娄烦县| 敖汉旗| 惠东县| 麻阳| 吉安市| 临夏市| 宁化县| 延长县| 沂南县| 武山县| 固安县| 洪湖市| 丰原市| 江都市| 民县| 贵港市| 时尚| 新巴尔虎左旗| 武隆县| 昌江| 佛坪县| 红桥区| 万全县| 安平县| 明星| 呼图壁县| 富川| 牙克石市| 宝坻区| 大姚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