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署名張衡《同聲歌》真?zhèn)慰急?/h1>
      2014-04-07 15:06:16邱君奎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五言詩張衡曹植

      邱君奎

      (臺灣中山大學 中文系,臺灣 高雄80424)

      歷來學者皆認為《同聲歌》為東漢張衡之作,且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同聲歌》之完成,標志五言詩走向成熟,就形式而言,通篇用韻,不用虛詞,觀其內(nèi)容,描寫大膽,感情炙熱,體現(xiàn)作者一改漢代文人空泛言志的審美情趣,對后代五言詩的發(fā)展貢獻極大。雖然后世學者對于《同聲歌》的創(chuàng)作目的看法不一,認為張衡以比興技巧“以喻臣子事君之心”如:郭茂倩、吳兢、朱干;或言此為男女艷情之作,則有鄭文、吳世昌、鐘來因、章培恒、駱玉明與王偉勇等人,然而對于此詩為張衡之作,皆無所疑。

      近年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提出了新說①參見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認為具有“窮情寫物”藝術(shù)特征的成熟五言詩作,產(chǎn)生年代應(yīng)在建安十六年之后,如古詩中的《蘇李詩》、《陌上?!放c《孔雀東南飛》及最具價值的《古詩十九首》等。王偉勇與趙羽亦皆認為古籍所載枚乘、蘇武、李陵、班婕妤等人的五言詩歌,經(jīng)考證多是后人偽托。②參見王偉勇,王璟《張衡〈同聲歌〉篇旨及所透顯之房中文化析論》,載《中國學術(shù)年刊》,2010年3月,第107 頁;趙羽認為“《文選》中又有題為蘇武、李陵的五言詩共七首,合稱‘蘇李詩’?!段男牡颀垺っ髟姟吩赋?‘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于后代?!铣晤佈又嘣?‘李陵眾作,總雜不類,元是假托,非盡陵制’現(xiàn)代學者一般都認為這是托名蘇武、李陵的偽作,其創(chuàng)作時間大致與《古詩十九首》同時,又蘇李詩中亦有男女情愛之作?!眳⒁娳w羽《兩漢文人艷情詩述要》,載《新學術(shù)》,2009年4月,第113 頁。特別是宇文所安提出:“一首五言艷詩《同聲歌》被匪夷所思的系于張衡名下;《飲馬長城窟行》不再像《文選》中那樣是無名的作品,現(xiàn)在成了蔡邕的作品?!保?]這便給我們對《同聲歌》作者重探的動力,通過考辨源流、去偽存真的過程,以期厘清《同聲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與真實作者等謎團。

      一、古今諸多說法辨析

      《同聲歌》最早見于《玉臺新詠》卷一,內(nèi)容描述一位新婦對夫婿的愛慕之情,有幸能結(jié)為連理,定當恪守婦道,侍奉夫君。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云:“《同聲歌》,漢張衡所作也。蓋以當時士君子事君之心焉?!保?]認為此詩乃張衡利用興寄手法,表達臣子侍奉君王之心。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此詩于《雜曲歌辭》中,承繼吳競說法,在《樂府解題》中提到:

      思為莞簟,在下以蔽匡床;衾裯,在上以護霜露。繾綣枕席,沒齒不忘焉。以喻臣子之事君也。[3]

      清代朱干《樂府正義》:“張平子初為侍中,后卒外補,此疑追敘其事;而其愿出入禁闥之思,故托為婦人之言如此?!保?]與上述二人看法相同,就此詩內(nèi)容來看,“幸得充閨房,愿勉供婦職”表面上描述一位新婦自陳與夫婿新婚之愛,愿意恪盡婦職,實際乃是張衡藉此興寄,表達渴望侍奉君王的愿望;“恐栗若探湯”則是形容其既興奮又戒懼的心情(實則為男女交合的用語)。

      另有一說,認為本詩寫作背景與張衡擔任南陽主簿之事相合,據(jù)《后漢書·張衡傳》記載:“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5]張衡自十六、七歲即離開家鄉(xiāng)南陽負笈遠游,期間曾被推舉為孝廉,朝廷征召他出仕,但他并未應(yīng)承。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時任南陽太守的鮑德邀請張衡擔任主簿一職,張衡原就景仰其人品及治才,便欣然應(yīng)邀,因而有部分文人認為此首《同聲歌》乃是張衡感激鮑德知遇之恩的作品?!安徊琶阕越?,賤妾職所當。綢繆主中饋,奉禮助蒸嘗。思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為羅衾幬,在上衛(wèi)風霜。”就這些句子似乎都可解讀成張衡對于新職滿懷理想抱負,亟欲協(xié)助鮑德處理好郡中政務(wù)的決心,并藉本詩表達他對鮑德的崇敬之情,亦體現(xiàn)了他倆間的深厚情誼。①參見王偉勇、王璟《張衡〈同聲歌〉篇旨及所透顯之房中文化析論》,載《中國學術(shù)年刊》,2010年3月,32_1 期,第102 -103 頁。王志堯等人所著之《張衡評傳》分析《同聲歌》具有雙重主題,其云:

      從它所隱含的深層含意看,它實際上是一首政治抒情詩,作者在詩中以男女關(guān)系自比君臣,抒發(fā)了自己充任鮑德主簿的興奮心情,并表達了幫助鮑德處理好郡政的決心。[6]

      從表面上看此為一首愛情詩,就詩歌內(nèi)容而言,是以女性口吻自敘對自己情人的愛戀,但其主要所欲表達之意涵猶如“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感念鮑德知遇之恩。元代曾繹曾《詩譜》便推崇張衡詩“興寄高遠、遣詞自妙”[7]。

      然而此種“以喻臣子之事君”之興寄說法,也引起許多學者的批評,趙羽認為這種生搬硬套的興寄比附之說未免太陷于迂腐,并且以《同聲歌》的夫婦房事之樂比擬君臣魚水之歡,也顯得有些不倫不類?,F(xiàn)代學者大都傾向于把《同聲歌》理解為男女艷情之作,吳世昌先生《<同聲歌>跋》評此詩曰:“古今艷辭,除明人之直詠秘戲者外,當無艷于斯者矣?!比娨孕履锏目谖?,描述了她在洞房花燭之夜的經(jīng)歷和感受。②轉(zhuǎn)引自趙羽《兩漢文人艷情詩述要》,載《新學術(shù)》,2009年第1 期,第110 -111 頁。鄭文《漢詩選箋》云:“昔人泥于夫婦以比君臣之說,謂此詩‘以喻臣子之事君也’,不為無據(jù),但孔、孟所示:君君而后臣臣;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倘臣之事君,竟至以閨房燕昵之私,擬君臣之魚水,則臣之自視已成草莽,焉能‘以道事君,不可則止?’”[8]鄭文說本詩乃“以喻臣子之事君”雖不為無據(jù),然而以閨房燕昵之私來比喻君臣關(guān)系,如詩中“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甚至詩末“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等句,認為這種比喻已逾君臣倫理。鐘來因則批評郭茂倩這種“喻臣子之事君”的說法乃迂腐之見,是對《同聲歌》最大的曲解。他說:

      張衡一生,對于從政做官極無興趣,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科學研究、發(fā)明創(chuàng)造上,因此他既無興趣,更無必要用《同聲歌》中女子繾綣之情向漢皇邀寵。詩中男女邂逅、和諧極樂來比喻君臣也實在是不倫不類,因而這是強加給張衡的。宋儒把這種雜曲樂府中愛情硬要說成“臣事君”,完全抹殺了詩的內(nèi)容特色,去適應(yīng)君主專制的需要。[9]

      鐘來因從張衡人格特質(zhì)的角度,反對郭茂倩的興寄說,章培恒、駱玉明則根據(jù)張衡《七辯》一文的內(nèi)容,反對《同聲歌》篇旨興寄的說法:“《樂府解題》認為此詩是“喻臣子之事君也”,乃是迂闊之見。與此詩內(nèi)容相類的描寫,另見于張衡的《七辯》,可見描寫這種生活情景,在張衡來說并非覺得有什么忌諱,必須套上一個大題目。其實,張衡的詩所存雖不多,喜歡描寫男女情愛的特色卻很明顯?!保?0]這里點出《同聲歌》的確是一首艷情詩,以真切熱烈的筆法,毫無忌諱地歌頌?zāi)信閻?,并非所謂興寄之說,陳新亦認為《同聲歌》是“合歡詩”,一首大膽、炙熱、赤裸的愛情詩。③參見陳新《優(yōu)美的婚歌─以“詩”解讀張衡〈同聲歌〉》,載《閱讀與寫作》,2004年第9 期,第14 頁。王偉勇評價此詩,“認為本詩雖將極為私密的閨房體驗大膽呈現(xiàn),但所表現(xiàn)的并非男女間的淫樂貪歡,而是自然情欲的真誠流露,成功表達新婚夫妻生活的圓滿和諧;亦即雖寫私褻之事,但讀來并不讓人覺得淫邪低俗。這樣的寫作技巧也反映了張衡在創(chuàng)作時汲取民歌自然率真的特點,但又不失文人創(chuàng)作的溫雅,因此《同聲歌》可說將‘情’發(fā)揮到極致,卻未流于‘色’無怪乎張溥說它:‘麗而不淫’”。[11]

      二、《同聲歌》非東漢之作

      近代學者們似乎普遍認為《同聲歌》乃是東漢張衡以寫實手法來歌詠男女性愛之事,且不流于淫俗,對后世五言詩的發(fā)展歷程上有著重要意義,無論在題材上或風格上都有它一定的價值。然而,筆者卻不敢認同此說,其一、兩漢文人不太寫詩,自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詩》已被神圣化與經(jīng)典化,學者僅透過章句訓詁,闡發(fā)經(jīng)典的微言大義與旨趣;其二、就兩漢儒家經(jīng)術(shù)傳統(tǒng)道德思想氛圍,很難想象東漢士人無論是為了表達“士君子事君之心”或是“歌詠男女性愛之事”,有必要寫出如此露骨之詩,而不顧當時的道德束縛。以下筆者就此二點,提出己見。

      (一)儒家《詩》教說:

      儒家素有《詩》教傳統(tǒng),重視詩歌的諷諫功能,認為詩歌可以“興觀群怨”,故孔子以六藝教弟子,特重《詩》的道德教化與社會政治之作用?!对姶笮颉吩?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12]

      《詩大序》揭示了詩歌和政治的密切關(guān)系,明確地道出詩的“教化美刺”功能,面對世道衰微,國家動蕩之際,臣子透過“主文而譎諫”的方式,使君王了解王政之得失。張克鋒《儒家《詩》教傳統(tǒng)與漢代詩歌諷諫論》提出:“孔子強調(diào)詩歌諷諫功能的詩教、詩學觀,對漢代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毛詩》大小序、三家《詩》、司馬遷、班固、王逸、鄭玄等皆繼承了諷諫論詩的傳統(tǒng)。漢儒不但在文學批評中強調(diào)詩歌的諷諫功能,還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以《詩經(jīng)》當諫書,是漢代詩學的重要特點?!保?3]

      (二)儒家道德教化與清議制度

      就《同聲歌》內(nèi)容而言,若是如前者所言,或喻臣子事君之心,或言男女情愛之作,在兩漢儒家教化的時代,如此搧情之詩作,恐怕不為世人所接受,何況是飽學儒術(shù)之士,皆須受到嚴格的道德標準審視。自西漢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shù),儒家道德教化的核心思想“三綱五常”,朝廷以此為法制,“所謂三綱,《禮緯·含文嘉》云: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14],主要闡述“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的精神。所為五常,則是指仁、義、禮、智、信,用以規(guī)范人倫關(guān)系的行為準則。至東漢白虎通會議,則又提出“三綱六紀”,對于道德的要求標準更加周延,并且立為法典,以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清議乃是東漢時期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時論,當時皇室腐朽,宦豎擅權(quán),致使朝政日非,生靈涂炭?!逗鬂h書·黨錮列傳》對清議的時代背景有這樣的描述:

      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zhí)政,婞直之風,于斯行矣。[15]2185

      清議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所謂“品核公卿,裁量執(zhí)政”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項,士人評論公卿的優(yōu)劣,主要識其為官是否清廉,品德是否高尚,以及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為何,此種清議制度是頗具力量的,因此公卿士大夫相當重視個人的言行舉止是否合乎于禮教。

      在這種儒家道德思想氛圍環(huán)境下,臣子不管是為了向君王表明自己忠誠之心,或真是抒發(fā)個人情愛思想,寫作《同聲歌》這種艷詩內(nèi)容勢必遭致嚴苛的批評。

      三、《同聲歌》非張衡之作

      《同聲歌》既然不太可能產(chǎn)生于東漢,還有可能是張衡之作嗎?首先我們先探討原詩內(nèi)容:

      邂逅承際會,偶得充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湯。不才勉自竭,賤妾職所當。綢繆主中饋,奉禮助蒸嘗。思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為羅衾幬,在上衛(wèi)風霜。灑掃清枕席,鞮芬以狄香。重戶結(jié)金扃,高下華鐙光。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素女為我?guī)?,儀態(tài)盈萬方。眾夫所希見,天老教軒皇。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16]

      此詩主要以女子第一人稱的口吻,自述有幸與丈夫邂逅從而結(jié)為連理,及其初為人婦的復雜心情與對自己能否扮演好婦職的擔心,期勉自己能奉守禮節(jié)、恪盡婦職來服侍丈夫的生活起居?!八紴樵飞m席,在下蔽匡床。愿為羅衾幬,在上衛(wèi)風霜?!贝怂木鋭t透露出新婚女子對丈夫的纏綿深情,此詩自“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直至詩末,大膽吐露新婚男女享受魚水之歡的床笫風情。

      由此詩的內(nèi)容來看,明明即是女子對新婚生活的直白陳述,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張衡為表達“士君子事君之心”的興寄之作,猶其自“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以下,言及寬衣解帶、陳列春圖等房中之事,以及享受床第魚水交歡之愉悅心情,如此詳盡的描繪,作為興寄之題材,不僅為當時的社會所不齒,禮教所不容,恐怕就連君王看了都覺得惡心,王偉勇亦認為“以床笫交歡來比擬臣子之事君,就君臣倫常分際而言,實在難以站得住腳?!保?1]考察張衡生平素養(yǎng),《后漢書·張衡傳》云:“才髙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15]1897,由這些敘述可見其生性淡泊、不慕榮利的性格,決不至于為了名利爵位,背離社會倫理道德,來引起君王的關(guān)注與眷顧,是故趙羽、吳世昌、鄭文與鐘來因等學者反對《同聲歌》篇旨興寄的說法。

      既然張衡不因功名利祿折腰,難道真如學者們所認為,張衡創(chuàng)作此詩的價值,即在“突破儒家禮教禁錮,大膽歌頌人類至真至性的原始需求”[11]。然而,既然學者們認為以“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如此露骨的男女初夜之樂,來比擬臣子之事君,以張衡的儒者性格及史書可考的學養(yǎng)修為,可能性實在不高。如何認定張衡能夠沖破兩漢道德思想的禁錮,蕩其思慮,為床上男女的歡愛之情大唱贊歌呢?吾人可從《后漢書·張衡傳》記載來看:“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徳之不崇”[15]1901;朱潔則提出“張衡以圣人之道做為衡量美德之標準”,[17]顯示其對于圣人高尚品德的推崇,亦難以讓人信服《同聲歌》為張衡之作。

      其次,東漢五言詩作寥寥可數(shù),木齋、宇文所安與王偉勇等人皆提出古籍所載枚乘、蘇武、李陵、班婕妤等人的五言詩歌,經(jīng)考證多是后人偽托,這便不免令人懷疑張衡是否有能力完成,通篇用韻,音律諧美,語言流麗,全詩不用虛字的《同聲歌》,以下筆者將從張衡文學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視角來看。

      張衡(79 -139),自子平,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發(fā)明家,在天文與地理等自然科學領(lǐng)域有著卓越的貢獻,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最優(yōu)秀的文學家,在文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后的地位,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列漢賦四大家,最著名的賦篇是《二京賦》,雖然體制因襲前人之作,但諷喻的精神和批判色彩更見顯著,內(nèi)容也更加宏觀。晚年眼見朝廷日漸衰敗,貪官污吏充斥,加上仕途不順,遂有歸隱之意,《歸田賦》道出其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張衡晚年作品已由華麗的大賦轉(zhuǎn)變?yōu)槭闱榈男≌{(diào),運用清新的言語,描寫自然風光的美妙,也抒發(fā)了自己恬淡安適的心情寫照,《歸田賦》帶給缺乏生氣的漢賦一股清流,這種抒情小賦,很快就被漢賦家所接受,并開啟魏晉南北朝歸隱與田園抒情小賦藝術(shù)之路,雖然張衡的寫作風格以從早期模擬漢大賦時期,走向晚年歸隱與田園抒情小賦,其作品主要還是以賦體為主。

      歷來文學史對于張衡的詩歌創(chuàng)作評價甚高,認為《同聲歌》通篇用韻,音律諧美,語言流麗,全詩不用虛字,標志著漢代文人五言詩走向成熟,其內(nèi)容大膽的描寫手法,將炙熱的情愛思想表達出來。此外,在文學史上貢獻最卓著的即是他的《四愁詩》,從形式看來,語言整齊,韻隨意轉(zhuǎn),被喻為七言之祖,對于七言詩的發(fā)展有著深切的影響力。然而觀看其晚年之作《四愁詩》的寫作風格,尚未擺脫《離騷》藉物托詞,以比興手法委婉抒寫他們在政治上懷才不遇的失意,《四愁詩》同樣承襲了屈原以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以美人、珍寶象征理想君王的化身,藉以寄托政治理想。誠如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所說:

      《四愁》,漢張衡所作,傷時之文也。其旨以所思之處為朝廷,美人為君子,珍玩為義,巖險雪霜為讒諂。其流本出于《楚辭·離騷》。[18]

      再看《定情賦》也是借著嘆詠“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艷而秀容。斷當時而呈美,冠朋匹而無雙”,感慨“秋為期兮時已征,思美人兮愁屏營”的愁緒,同樣也是以美女喻賢王的手法。[11]在用字遣詞方面,《四愁詩》也尚未擺脫虛詞的使用。曹魏時期,曹操寫五言詩,也是經(jīng)歷了虛詞使用的轉(zhuǎn)換期,自此以后能寫出整齊的五言詩,若是東漢末就有如此完美的五言詩,以曹操的聰明睿智,寫出成熟的五言詩早已駕輕就熟,此外,五言詩的寫作方式必定流行于后世,然而為何有種時空中斷,好像大家都突然忘記如何寫作五言詩,為何除了三曹六子等少數(shù)人會寫,其他人都無作品留下,若再仔細深究,為何蜀國與吳國也沒有任何五言詩的作品流傳?木齋認為:

      就詩人詩歌寫作的規(guī)律而言,能寫出一首好詩,往往意味著會有很多詩作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才有可能達成,而不會出現(xiàn)原本不會寫詩,突然寫出一首傳世之作的現(xiàn)象。漢魏之際出現(xiàn)這么多一生只會寫一兩首好詩的現(xiàn)象,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論證。其結(jié)果無非兩種:或是僅有的這一兩首詩作并非真實之作品,或是這當下?lián)碛幸粌墒變?yōu)秀詩作的詩人還有其它詩作遺失。[19]

      若是張衡有能力寫如此好的五言詩,為何作品只有留下一首,何況張衡真有能力創(chuàng)作五言詩,就其晚年寫作風格來看,似乎應(yīng)以清麗抒情的文句來描寫個人的懷抱和感情,怎么可能寫出如此煽情的字句?宇文所安在《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一書中提出:

      劉勰毫不遲疑把“怨篇”系于張衡名下,正如鐘嶸之列入班固詩一樣,是為了試圖填補江淹所留下的從班婕妤到建安之間長達兩百余年的空白,所以人們不斷把現(xiàn)有的詩系于知名作者名下。一首五言艷詩《同聲歌》被匪夷所思的系于張衡名下;《飲馬長城窟行》不再像《文選》中那樣是無名的作品,現(xiàn)在成了蔡邕的作品。[20]

      木齋與宇文所安皆認為,這首窮情寫物,音律諧美,語言流麗的《同聲歌》,應(yīng)是建安時期的作品,至于真實作者為何,值得吾人去探索,至少我們可以大膽地推論,《同聲歌》非東漢張衡之作。

      四、試析《同聲歌》真實作者

      辨?zhèn)喂旁娮髡叩难芯坑卸喾N可能性,既然《同聲歌》非東漢文人之作,亦非出于張衡之手,那么真實作者究竟為何人?筆者的推論或許正確,亦或許有誤,然而我們要有求真的欲望與勇氣,去探索《同聲歌》或其他古詩背后所隱藏的諸多謎團,以還原歷史的真相。既然木齋與宇文所安皆認為,這首窮情寫物,音律諧美,語言流麗的《同聲歌》,應(yīng)是建安時期的作品,那么何人有能力寫作此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點為何?為何最后會被匪夷所思的系于張衡名下?以下筆者將就此三點分述之:

      (一)《同聲歌》真實作者為何人

      漢代選官任用以道德考察為標準,王符《潛夫論·論榮》:“今觀俗世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命賢”[21],建安十五年,曹操頒布“求賢令”,以“不官無動之臣;不賞無戰(zhàn)之士”為任官標準,并言“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22],認為承平之世以有德之人作為榜樣,但在亂世之際,任官選人須“唯才是舉”,打破了漢代儒家政治以德取士的觀念。在此開放的風氣之中,士人不再拘于禮教限制,人們憑借著自身實力大展其才。曹操不但解放了儒家政治思想,也連帶解放了漢代長久以來的經(jīng)術(shù)教化思想,詩人創(chuàng)作不再是為政治服務(wù),宣揚儒家教條,詩歌創(chuàng)作回歸到個人生命的體現(xiàn)。建安十五年冬,銅雀臺建成,提供了曹魏集團的文人宴飲享樂,交際詩賦的場所,加上清商樂興起①清商樂始于曹魏三祖的記載見于[梁]蕭子顯撰《南齊書·王僧虔》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94 頁:“今之清商,實由銅爵,三祖風流,遺音盈耳,京、洛相高,江左彌貴?!??!蔡啤澄赫鞯茸端鍟ひ魳分小?,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77 頁:“清商其始即清商三調(diào)是也,并漢來舊曲。樂器形制,并歌章古辭,與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相較傳統(tǒng)雅樂的嚴肅,輕快愉悅的清商樂,更富娛樂性與抒情性,符合宴飲享樂的需求,愛好文學的曹操,便率領(lǐng)諸子文士,游宴享樂,創(chuàng)作詩賦。當時的文學作品除了以賦為主之外,以曹操為首的三曹六子,開始嘗試四言、五言、六言與雜言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別是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木齋先生認為:

      清商樂對先秦兩漢雅樂的革新,反映到詩歌領(lǐng)域中,就是五言詩的興起和建安文學的自覺。從漢魏之際五言詩作的實際情形來說,主要有兩大變化:一是數(shù)量之變,建安之前的文人五言詩,尚屬偶然零星之作,建安時期始出現(xiàn)大量文人五言詩;二是質(zhì)量之變,或說是寫法之變,兩漢之作,囿于言志之詩學觀念,故多空泛議論之作,后來所漸次形成的眼前景、身邊事的情景交融式的寫法,實際上開始于建安詩壇。這一轉(zhuǎn)型,與曹氏父子倡導并參予的清商樂樂府歌詩寫作關(guān)系密切。[23]

      三曹六子的五言詩創(chuàng)作,擺脫了漢代經(jīng)術(shù)的禁錮,將文學與藝術(shù)結(jié)合,透過對生活事物的具體描繪,搭配輕松莞爾的清商樂,使詩歌充滿生命力與審美效果。依據(jù)木齋的新說,此種“窮情寫物”的五言詩,創(chuàng)作的年代應(yīng)發(fā)生于建安時期,同時有能力創(chuàng)作五言詩的文人,尚僅限于三曹六子。那么《同聲歌》的作者是否為三曹六子之一人?其實不然,兩漢時期之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尚處于興寄手法,自建安十六年后,三曹六子的五言詩作,擺脫漢詩之興寄,由代言轉(zhuǎn)向自言,多以第一人稱表述,不再有男子自稱妾婦之言,故《同聲歌》既然是以第一人稱的新婦口吻自陳新婚歡愉之事,此詩就應(yīng)為女子所作。那么在建安時期,有哪位女子有機會與能力能創(chuàng)作五言詩?木齋認為:

      曹植甄后之間,這種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在曹操易代思想革命的大背景之下,在曹操“盜嫂受金”《求賢令》頒布的鼓勵之下,從純粹精神的愛戀而走向靈與肉的結(jié)合,而曹丕曹植兄弟均為當時代第一流的大詩人,甄后自身的個性稟賦,近朱者赤,遂使之具備同樣成為五言詩人的諸多因素,從而成為漢魏時代唯一能寫詩的女性,正如有學者所說:“魏婦人能詩,僅甄后一人而已”甄后現(xiàn)有《塘上行》傳世,未被流傳之作,或說是被有意湮沒埋藏從而成為“古詩”“樂府”之作,不知還有多少首。[19]

      在曹植的諸多詩作中,透露出他與甄后兩情相悅的事實,這段不倫戀亦造成日后兩人乖舛之命運,但不可否認的,就當時的環(huán)境背景,惟有經(jīng)歷植甄二人這般驚天地泣鬼神的刻骨銘心之愛,才有能力創(chuàng)作如《同聲歌》、《塘上行》等諸多愛情五言詩作,故筆者推論《同聲歌》之作者非“甄后”莫屬。

      (二)《同聲歌》之寫作時間

      關(guān)于植甄戀情的最早記載,李善注《文選·洛神賦》引《記》:“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24]。曹植于建安九年在鄴城初見甄氏,便“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镀邌ⅰ贰毒旁佡x》《芙蓉賦》《離友詩》《遠游篇》與《秋胡行》皆是曹植對甄后傾述愛慕與相思之情的詩作,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采遺芙蓉:曹植詩文中的愛情意象——兼論建安十六年對曹植的意義》與《論建安二十二年為曹植的人生轉(zhuǎn)折——兼析曹植《美女篇》《蟬賦》《節(jié)游賦》的寫作背景》等篇章,提供吾人許多有關(guān)于曹植與甄后相戀互贈的情詩考證,藉此亦可推論甄后《同聲歌》之寫作時間。

      依據(jù)裴松之注《文昭甄皇后》引王沈《魏書》云:

      二十一年,太祖東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東鄉(xiāng)公主皆從,時后以病留鄴。二十二年九月,大軍還,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見后顏色豐盈,怪問之曰:“后與二子別久,下流之情,不可為念,而后顏色更盛?!保?5]161

      曹操此次東征,隨行者有卞太后、曹丕及甄氏所生的兩個孩子,甄氏因病留在鄴城。《魏書》明言武宣皇后、曹丕、曹叡與東鄉(xiāng)公主皆隨行,但并未提及曹植,說明曹植留守鄴城的可能性很大。其中令人不解的是,卞太后歸來時,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甄后一別夫婿與子女時間長達九個月之久,不僅容貌不僅沒有因憂傷而枯槁,反而“顏色更盛”,筆者推論,自是曹植的呵護,不僅讓她病體痊愈,更使戀愛中的甄后容光煥發(fā),越發(fā)美麗。①胡旭亦認為:甄氏與孩子丈夫分別如此之久,不僅沒有憂傷枯槁,反而“顏色豐盈冶,不禁大為吃驚。甄氏的回答雖然表面沒有漏洞,但顯然經(jīng)不住仔細推敲。來自曹植的愛情,不僅讓她病體痊愈,而且越發(fā)健康,煥發(fā)出特別的神采。參見胡旭《〈文選·洛神賦〉題注發(fā)微》,載《中國韻文學刊》,2013年第2 期,第65 頁。再者,隨著曹植與甄后的戀情漸漸曝光,熱戀中的兩人,行徑越發(fā)大膽,此次曹操東征,便為兩人帶來難得獨處的機會,就《同聲歌》內(nèi)容而言,即是甄后自述與曹植單獨相處的生活寫照,詩文中也透露出甄后能與心愛之人朝夕相處的雀躍之情。

      (三)《同聲歌》因何系于張衡名下

      愛情的偉大在于彼此能為對方犧牲,隨著曹植于建安二十一年以后“夜沖司馬門”與“醉酒未能受命”,為愛放棄太子之位,甄后于黃初二年前夕上表請求另立新后,兩人的戀情已漸漸從地下浮出臺面,加上灌均、王機與倉輯等人的彈劾,曹植終至獲罪。在兩人臨別之際,甄后吟唱《塘上行》,而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則為曹植回復之作。①參見清人宋長白云“甄逸女將終,作《塘上行》曰“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旁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弊咏▊?,作《蒲生行·浮萍篇》曰“浮萍寄清水,隨風東西流。恪勤在朝夕,無端獲罪尤?!币姟度軘?shù)據(jù)匯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 頁。兩人這段不倫之戀,令皇室蒙羞,也令身為甄后之子的魏明帝曹叡,處心積慮的想要湮滅兩人這些不堪入目的來往書信。

      曹叡由于不能容忍這種曖昧關(guān)系,對皇室的侮辱和損害,遂有景初中臨終前整理曹植文集的行為。曹植作品的版本有二,一是曹植手自編次的,另一是曹叡下令編輯的。根據(jù)景初編輯的,計賦、頌、詩、銘、雜論凡百余篇;曹植所寫的《前錄自序》所載,賦是七十八篇,兩相比勘,顯然已存在詳略的差異。曹植《前錄自序》所指的七十八篇,僅僅指的是“少而好賦”的文賦之作,并不包括詩作。而景初中所撰錄的,則是諸體并包的曹植文集,景初中對曹植作品的重新“撰錄”,數(shù)量為“百余篇”。就王玫先生引樸現(xiàn)圭文章所說:“宋人纂輯曹植集所載的篇數(shù),增至二百余篇,近人所編的則有三百余篇,故知曹植集曾經(jīng)聚而又散,散而又聚?!保?6]可知曹植作品流失之多。從《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記載來看,曹叡表面上對曹植是寬宥的,說:“陳思王植雖有過失,既克己慎行,以補前闕,且自少至終,篇籍不于離手,誠難能也”[25]576,但其實質(zhì),是要對所有有關(guān)曹植的檔案材料進行掩蓋封殺。從曹植文集的重新撰錄“副藏內(nèi)外”,以替代外面流行的曹集文本,就是要讓不該出現(xiàn)的詩文全面消失。據(jù)《晉書·曹志本傳》記載:“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遭母憂,居喪過禮,因此篤病,喜怒失常?!保?7]在曹志喜怒失常的情況下,原先視為一家之傳家珍寶的曹植“手所作目錄”的喪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曹志之后,世人再也沒有人提起曹植的這“手所作目錄”。當然,若這份目錄至今猶存,就不會有十九首和蘇李詩存在與否的問題了。由上述曹叡下令對曹植詩集的重新刪定,就不難理解為何才華洋溢的甄后僅有一首《塘上行》流傳于世。

      然而《同聲歌》為何系于張衡名下,筆者推論魏明帝在替《同聲歌》尋覓適合的歸屬時,為了不露破綻,找上了相似的內(nèi)容語句,以掩人耳目,根據(jù)張衡《七辯》其中“指圖觀列”的“圖”與《同聲歌》中“列圖陳枕張”所列之“圖”皆有“圖”字。又或是如宇文所安在提出:“是為了試圖填補江淹所留下的從班婕妤到建安之間長達兩百余年的空白,所以人們不斷把現(xiàn)有的詩系于知名作者名下。一首五言艷詩《同聲歌》被匪夷所思的系于張衡名下?!保?]則有待更多的文獻來解開這個千古謎團。

      結(jié)語

      千百年來《同聲歌》理所當然的被署名于東漢張衡名下,所引起之爭議,亦僅止于針對詩中煽情的內(nèi)容,究竟是否是張衡為表達“士君子事君之心”的興寄之作,或是“突破儒家禮教禁錮,大膽歌頌人類至真至性的原始需求”的情愛詩,卻從未有學者懷疑過《同聲歌》作者的真實性。直至近年木齋與宇文所安等學者,提出具有“窮情寫物”藝術(shù)特征的成熟五言詩作,產(chǎn)生年代應(yīng)在建安時期之后,古籍所載枚乘、蘇武、李陵、班婕妤等人的五言詩歌,經(jīng)考證多是后人偽托。一首大膽描寫男女歡愛的艷詩《同聲歌》,其作者是否真為東漢張衡所作,值得吾人去辨析,考證張衡生性平淡,品格高尚,以及所處于兩漢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禁錮的時代背景,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張衡有勇氣違背禮教的束縛,再者,就張衡文學作品的分析,尚不構(gòu)成對《同聲歌》的創(chuàng)作能力。筆者通過考辨源流、去偽存真的過程,大膽推測《同聲歌》為建安時期“甄后”之作,至于為何一首寫給曹植的閨房艷詩,會被署名于東漢張衡名下,應(yīng)是魏明帝曹叡為免家丑外揚,在重編曹植詩集之時,有意識的將兩人來往的書信,刪除或修改偽托于他人名下。木齋于《古詩破譯曙光出現(xiàn)》一文中,同樣發(fā)現(xiàn)兩漢這些無名氏或偽托他人名下之詩,與植甄之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②參見木齋《古詩破譯 曙光出現(xiàn)》,載《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2 期,第73 -74 頁。究竟《同聲歌》真實作者為何人,值得吾人再去思索,然而就諸多證據(jù)來看,筆者推論應(yīng)不是東漢張衡所作。

      [1]宇文所安.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M].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12:59 -60.

      [2][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M].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66.

      [3][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臺北:里仁書局,1983:1075.

      [4]黃節(jié).漢魏樂府風箋[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61:185.

      [5][宋]李昉.太平御覽:服用部十三:笥:卷七一一[O]//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王志堯.張衡評傳[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172.

      [7]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626.

      [8]鄭文.漢詩選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4.

      [9]鐘來因.《同聲歌》簡論[J].貴州文史叢刊,1985(3):107 -111.

      [10]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275.

      [11]王偉勇,王璟.張衡《同聲歌》篇旨及所透顯之房中文化析論[J].中國學術(shù)年刊,2010(32_1):97 -127.

      [12]毛詩大序[M]/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毛詩正義(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 -13.

      [13]張克鋒.儒家《詩》教傳統(tǒng)與漢代詩歌諷諫論[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29 -32.

      [14][宋]衛(wèi)湜.禮記集說:卷九八[O]//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5][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16][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箋注[M].[清]吳兆宜,注.[清]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28 -29.

      [17]朱潔.張衡美學思想初探[J].理論月刊,2009(6):139 -141.

      [18][唐]吳兢.樂府古題解要[M].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12.

      [19]木齋.古詩研究的多種可能性[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 -11.

      [20]宇文所安.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M].胡秋蕾,王宇根,田曉菲,譯.田曉菲,校.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59 -60.

      [21][漢]王符.潛夫論箋校正[M].[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152.

      [22][晉]陳壽.三國志[M].臺北:鼎文書局,1979:24.

      [23]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0.

      [24]張可禮.三曹年譜[M].濟南:齊魯書社,1983:87.

      [25][晉]陳壽.三國志[M].[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161.

      [26][韓國]樸現(xiàn)圭.曹植集編纂過程與四種版本之分析[J].文學遺產(chǎn),1994(4):24 -32

      [27][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1389 -1391.

      猜你喜歡
      五言詩張衡曹植
      善于觀察的小張衡
      清 楊法 隸書五言詩四條屏
      中國書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楷書五言詩》書法
      張衡傳(節(jié)選)
      寫給曹植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20
      東漢全才張衡
      張衡數(shù)星星
      論曹植對于形式美的追求
      趙孟《陶淵明五言詩頁》
      老年教育(2017年4期)2017-05-10 05:27:34
      論曹植與《古詩十九首》無關(guān)

      太仆寺旗| 泾阳县| 临朐县| 柳江县| 乐昌市| 永安市| 文安县| 霍山县| 大厂| 张家界市| 保山市| 东莞市| 林甸县| 平江县| 定日县| 永康市| 德惠市| 道孚县| 塔河县| 岳池县| 容城县| 三明市| 什邡市| 岐山县| 旌德县| 旬阳县| 弋阳县| 正定县| 安吉县| 铜陵市| 工布江达县| 攀枝花市| 宝应县| 磐安县| 绥化市| 林州市| 神农架林区| 卢湾区| 云阳县| 罗山县|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