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偉,顧曉靜
(南京工業(yè)大學法學院,南京2118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信任結構論析
盧 偉,顧曉靜
(南京工業(yè)大學法學院,南京2118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層次的結構或子系統(tǒng)構成和運行的有機系統(tǒng),師生信任結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系統(tǒng)中最基本的結構之一。從對社會學中信任結構的剖析、對目前學界研究成果的論證、對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本質的確證中發(fā)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信任結構具有“兩面性”,它既是一種特殊主義信任,又是一種普遍主義信任。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信任的結構內涵或特征,不僅在學科建設上而且在實踐維度中都具有基礎性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信任;信任結構;
如同生物有機體,社會有機系統(tǒng)也是由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結構(子系統(tǒng))組成的,各個結構或子系統(tǒng)功能的發(fā)揮、適應與整合是形成穩(wěn)定和良好的社會秩序、確保社會系統(tǒng)平穩(wěn)、高效運行的前提和基礎。同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自身存在和運行的有機系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由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層次的結構(子系統(tǒng))構成和運行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系統(tǒng)中,各個構成要素的可信性和各個構成要素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信任關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系統(tǒng)高效運行的基礎。所以,信任結構便是這個有機系統(tǒng)中基本的結構之一。“所謂信任結構就是信任是如何構成的,就是因什么而信任?!保?]信任的結構內涵是研究信任的基礎,即探討信任建立的基礎、構成的方式與分布的狀態(tài)等。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是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系統(tǒng)中最基本的兩個要素,因此,師生信任結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結構中最基本的結構(子系統(tǒng))之一。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信任的結構內涵或特征,不僅在學科建設上能夠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在實踐維度上能夠幫助我們分析和指導現(xiàn)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在觀照現(xiàn)實中凸顯其價值意義。
《牛津英語辭典》解釋中,信任的含義是對某人或某物之品質或屬性,或對某一陳述之真實性,持有信心或依賴的態(tài)度。在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信任既是個人對他人的信任,也是個人對物的信任,即信任包括“人對人的信任”和“人對物的信任”兩種類型[2]。此處“對人”和“對物”的信任結構的劃分和馬克思·韋伯基于其社會結構理論“二分法”對社會信任結構的劃分(即特殊主義和普遍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疤厥庵髁x(particularism)關系則是指憑借與行動者之屬性的特殊關系而認定對象身上的價值的至上性的關系,普遍主義(universalism)關系就是指獨立于行動者與對象在身份上的特殊關系的關系?!保?]特殊主義信任就是一種人格化的信任,普遍主義信任就是一種非人格化、系統(tǒng)化的信任。這也和愛森斯坦德對于“信任結構”的分析有著異曲同工之處[4]。此外,以批評現(xiàn)代性而聞名于世的社會學家吉登斯也對這種信任結構的觀點持肯定的態(tài)度。
他在《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和《現(xiàn)代性的后果》中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闡釋。他把信任結構分為人格信任結構與抽象系統(tǒng)信任結構(也叫系統(tǒng)信任結構)兩類。他認為傳統(tǒng)社會孕育了人格信任結構,即特殊主義信任結構,現(xiàn)代社會則急需非人格信任結構,即普遍主義信任結構。
信任結構(structure of trust)是由著名社會學家愛森斯塔德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信任結構包括兩種形態(tài):特殊主義信任結構和普遍主義信任結構。特殊主義信任結構主要包括人際信任和權威信任兩種主要的信任形態(tài),普遍主義信任結構是一種以具有普遍化和制度化為特征的信任形態(tài)[5]。而所謂結構,是指一種“決定經(jīng)驗的隱秘模式”[6],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現(xiàn)象,也有自身的運行模式和結構。信任的結構問題,簡單言之,就是信任是如何構成的,以及它們構成的方式與分布的整體狀態(tài)?,F(xiàn)代主義的觀點認為,信任結構從特殊主義到普遍主義的轉化,是從傳統(tǒng)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必然邏輯[7]。董才生也認為,信任結構與社會制度有著巨大的關聯(lián),“社會信任的模式與結構是由制度形塑而成,不同的制度類型塑造了不同的社會信任的模式與結構,隨著制度的變遷,社會信任的模式與結構相應地也要發(fā)生變化”[8]。因此,不同的制度和社會結構造就不同的社會信任的模式和結構,也就是說,結構決定信任。社會結構的特點決定了信任的模式和特點,有什么樣的社會結構就會有什么樣的信任結構與之相契合。
要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信任的結構內涵,必須分析師生信任所依托的外在的制度和結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體(即教師)和教育客體(即學生)在高校內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師生信任的產生、維持和發(fā)展都是在校園場域內完成的。受教育者即大學生是在校園共同體內學習和生活的,因此他們的生活面向是向內的、穩(wěn)定的,他們能夠形成較長時期較為穩(wěn)定的互惠關系和共同體意識。學生能夠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與同學和老師之間建立起比較熟悉和信任的人際關系,教師也在教學和管理中建立起了自身的權威,使學生信任自己。校園場域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簡單性,我們可以將高校校園看作帕森斯社會系統(tǒng)理論中的“傳統(tǒng)社會”,它基本上符合特殊主義信任結構(即“人格信任”)存在的外在制度和結構特征。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孤立和封閉的,它離不開千變萬化的社會環(huán)境。馬克思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保?]在高校內師生之間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離不開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把社會認可的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認識和行為實踐,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梢?,在這一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內化環(huán)節(jié)。“內化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0],內化是學生自身的內化,是在外在環(huán)境因素綜合作用下的復雜的心理認同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主體即學生是現(xiàn)實的人,能動的人,他們具有主體性和現(xiàn)代性。加上傳統(tǒng)社會邁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背景,人際交往變得廣泛,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再加上網(wǎng)絡等新媒體的普及,信息量變得龐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對根源于現(xiàn)代社會的教育環(huán)境的退化和教學內容的脫節(jié)的問題。由此看來,師生信任所依托的校園場域也基本符合普遍主義信任結構(即“系統(tǒng)信任”)的特征,也即“現(xiàn)代社會”[11]。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信任的結構內涵是由師生信任外在的制度和結構決定的,高校校園場域所兼具的特殊主義和普遍主義的結構特征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信任也同樣具有這樣的雙重結構特征。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學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基礎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第一篇并且也是唯一一篇就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信任理論展開系統(tǒng)研究和論述的是范碧鴻于2006年發(fā)表在《理論探討》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信任關系初探》一文。文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信任結構可以分為雙向人際信任、要素信任、認知信任及情感信任等”[12]。雖然文章從“關系”和“原因”兩個角度詳細論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信任結構,但是任然沒有逃脫照搬西方社會學信任研究結論的嫌疑。一是沒有橫向地分析中國社會結構環(huán)境與西方社會結構環(huán)境的迥異;二是沒有深入考慮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顯然,當今中國社會環(huán)境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社會各方面都正在或者將要面臨著轉型,而且這種轉型,不是局部的而是廣泛的,不是短暫的而是持續(xù)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刻的。從橫向分析來看,在以倫理關系為主軸的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人們的生活面向基本上是向內的,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部落和鄉(xiāng)村,加上“熟人”社會、“長老權威”等因素,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的信任結構主要是基于情感的人際信任和權威信任,即“人對人的信任”,因此,特殊主義信任結構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信任的基本特征。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是向外化的,隨著全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和傳統(tǒng)權威的消散,人們很難形成互利的社會關系和穩(wěn)定的集體意識,因此社會整體的運行只能是基于普遍性和制度性規(guī)則的信任,所以普遍主義信任結構則是中國現(xiàn)代社會信任的主要形態(tài)。所以,當今中國社會的轉型也是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變、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就信任結構而言,在“傳統(tǒng)”邁向“現(xiàn)代”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斷裂”現(xiàn)象,即處于傳統(tǒng)信任逐漸消失,現(xiàn)代信任尚未建立的現(xiàn)實窘境[13]。
從這樣的背景出發(fā),根據(jù)前面的分析得出,人際信任是一種“人對人的信任”,因而是屬于人格化的特殊主義信任結構。情感是人所特有的體驗,只有人才能有感情,因此情感信任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它也屬于特殊主義信任結構。認知信任的實質就是信任主客體之間知識和思維的評判而產生的信任,它既有“人對人”的認知,也有“人對物”的認知,所以,認知信任中既包含特殊主義信任結構,也包含普遍主義信任結構。要素信任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信任關系,諸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要素,因此要素信任的實質就是以抽象化、系統(tǒng)化的事物形態(tài)為信任對象的信任關系,它在本質上屬于普遍主義信任結構。由此可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范文所界定的四種類型的師生信任結構在本質上只有兩類,即特殊主義信任結構和普遍主義信任結構。雙向人際信任和情感信任歸為特殊主義信任;要素信任是普遍主義信任;認知信任是既含有特殊主義又含有普遍主義的信任結構。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從實際出發(fā),幫助人們實現(xiàn)思想認識上的飛躍,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而且要幫助人們運用正確思想指導實踐,完成從認識到行動的飛躍;不僅要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人們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并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知行統(tǒng)一、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tǒng)一、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的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本質屬性。”[1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活動”[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關鍵組成部分,在最一般意義上的本質就是一種教育,一種來源于實踐又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最后回到實踐中去的教育活動。
在教育學中,信任具有普遍的價值意蘊,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智慧?!敖逃湃巍?,即“教育主體對教育世界及其人事的可信性的肯定性反映”[16],包括以下幾種含義:第一,教育信任是一種人格化的特殊信任,與教師的角色含義密切相關。這種信任結構是一種人格化的信任,它強調的是對人的信任以及人的可信性,是具體的、少數(shù)的,因而屬于特殊主義信任結構。第二,教育信任不僅包括對人的信任,而且也包括了對物的信任,即教師和學生對教育要素如教育環(huán)境、內容、手段、方法等的可信性的肯定性表達。這類信任結構是一種非人格化、系統(tǒng)化的信任,它強調的是對物的信任以及物的可信度,是抽象的、廣泛的,所以它必然歸為普遍主義信任結構。
所以,在一般教育活動中,存在著兩類基本的信任結構:以人格化、具體化為特征的特殊主義信任結構和以系統(tǒng)化、抽象化為形態(tài)的普遍主義信任結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具有教育活動一般意義上的本質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信任的結構內涵也同樣是這兩類結構特征。
[1]鄭也夫,彭泗清.中國社會中的信任[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308.
[2]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12-114.
[3]T.Parsons and E.Shils.Tow 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67-69.
[4]S.N.Eisenstadt,L.Roniger,Patrons.Clients and Friend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61-163.
[5]S.N.Eisenstadt,,L.Roniger,Patrons.Clients and Friend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61-163.
[6][澳]馬爾科姆.沃特斯.現(xiàn)代社會學理論[M].楊善華,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00.
[7]Talcott Parsons.The Social System[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1:223.
[8]董才生,聞鳳蘭.社會信任的模式與結構新解[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5,(5).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10]楊鮮蘭.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機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11]Talcott Parsons,The Social System[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1:58-67.
[12]范碧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信任關系初探[J].理論探討,2006,(6).
[13]顧曉靜,盧偉.社會學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信任危機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4,(2).
[14]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其發(fā)展[J].教學與研究,2001,(3).
[15]孫其昂.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16]曹正善,熊川武.教育信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7.
[責任編輯:趙天睿]
The Analysis of the Trust Struct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U Wei,GU Xiao-j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organic system which is consists of different functions, multi-level structures or subsystem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rust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basic structures in the basic organic systems it.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rustfrom sociology, to demonstrate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to confirm general natu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e found that the trust struct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politic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has "two sides". It is both a special trust doctrine and a universal doctrine of trust.Exploring the trust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education political edu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oth has the basic meaning and practical dimension in the disciplines.
I 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Trus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rust Structure
G641
:A
:1008-7966(2014)05-0151-03
2014-06-12
盧偉(1980-),男,江蘇鎮(zhèn)江人,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信任社會學研究;顧曉靜,(1956-)女,上海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