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甘肅 蘭州730000)
王昶,字德甫,號述庵,一字蘭泉,又字琴德,江蘇青浦(今上海市)人。生于雍正二年甲辰,卒于嘉慶十一年丙寅,年八十三。乾隆十九年進士,乾隆二十二年,隨高宗皇帝南巡,因召試一等第一名,授內(nèi)閣中書,協(xié)辦侍讀,直軍機房,轉(zhuǎn)刑部山東主事。乾隆三十一年升授刑部浙江司員外郎。乾隆三十二年升授刑部江西司郎中。乾隆三十三年兩淮鹽使提引事發(fā),言語不密,罷職。十月大學(xué)士阿桂副將軍總督云貴,為隨行佐事。乾隆三十七年升授吏部員外郎。乾隆四十年,補吏部文選司郎中。乾隆四十四年,擢大理寺卿,補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又授河南布政使。乾隆四十五年授江西按察使。乾隆四十八年,補授直隸按察使,又調(diào)陜西按察使。乾隆五十三年授江西布政使。乾隆五十八年,以病乞歸,上鑒其老病允之,于明歲春融回籍。①參見清王昶著,陳明潔、朱惠國、裴風(fēng)順點?!洞喝谔眉?,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7 至1179 頁。
王昶一生于學(xué)無所不究,在金石考證方面、方志編纂方面、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以及文學(xué)文獻學(xué)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一生著作豐富,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著有《春融堂集》《金石萃編》,輯有《青浦詩傳》《湖海詩傳》《湖海文傳》《明詞綜》及《國朝詞綜》等。這些集子不僅在文學(xué)上有很大的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吳中七子”得名于沈德潛所選刻的《七子詩選》。沈德潛字確山,號歸愚,江蘇蘇州人。晚年辭官歸鄉(xiāng)后,任紫陽書院院長,選錄門下弟子王昶、趙升之、錢大昕、王鳴盛、曹仁虎、吳企晉、黃文蓮七人早期在紫陽書院肄業(yè)期間的詩歌作品,編成《七子詩選》,在當(dāng)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使“吳中七子”這一稱號廣泛流傳下來?!皡侵衅咦印鳖櫭剂x,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涵。首先從地緣上來看,七子中,王昶是青浦人,吳泰來是長州人,趙升之、黃文蓮為上海人,王鳴盛、錢大昕、曹仁虎是嘉定人,從廣義上來看都屬于吳中地區(qū)。其次從七子來看,青年時代同入紫陽書院就學(xué),師從沈德潛,這期間他們之間彼此唱和,相互往來交游,在思想傾向和興趣愛好上有一定的交錯性和融合性。②參考陳小鳳著《沈德潛七子詩選研究》,安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30 至34 頁。
錢大昕,字曉征,號辛楣,又號竹汀居士,晚號潛研老人,江蘇嘉定(今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進士。他是清代的漢學(xué)大師,乾嘉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著作宏豐,有《潛研堂詩集》《潛研堂文集》《二十二史考異》等重要著作數(shù)十種。
王昶與錢大昕定交于乾隆九年秋,錢大昕年譜云:“九年甲子,年十七歲,學(xué)使開公泰科試,取一等第七名。是秋鄉(xiāng)試,始與王蘭泉定交?!?《錢辛楣先生年譜》)[1]由于錢大昕家鄉(xiāng)嘉定與王昶家鄉(xiāng)珠街角相距不百里,兩人經(jīng)常扁舟過訪,交往甚繁。乾隆十四年,二人同肄業(yè)于紫陽書院,以沈德潛為師,學(xué)問上相互砥礪。暇日一起游覽吳中名勝,并賦詩唱和,例如在“蕭條景物近殘冬”(《同曉征過慈門寺》)[2]38的季節(jié)里,二人相邀同游慈門寺。又在“秋涼未來暑欲退,紙窗殘雨風(fēng)凄凄”(《雨中滄浪亭同錢秀才曉征作》)[2]36的季節(jié)里,同游滄浪亭。乾隆十九年,二人同中進士,錢大昕授庶吉士,而王昶因驗看揀選入三等不得用,命歸班銓選。懷才不遇的王昶離別京師時,錢大昕、王鳴盛相送于宣武門外,執(zhí)手凄咽,望著友人的車子漸行漸遠,恨恨不能去,在道旁佇立良久。王昶亦說:“最苦是,新侶無人,待誰與,尋詩斗酒?!?《長亭怨慢》)[2]534此時沒有結(jié)交新的朋友,卻又要告別舊知,今后該與誰把酒論詩呢,心中充滿了惆悵。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獻賦。三月,欽定一等第一,賜內(nèi)閣中書。王昶再次入京,與友人錢大昕同朝為官,公事之余,詩酒唱和,豈不為人生快事?乾隆四十四年,王昶乞假歸葬父親王士毅,請友人錢大昕為父親撰神道碑,錢大昕在碑文中說:“大昕弱冠后,即從當(dāng)代賢士大夫游……其交最久而莫逆于心者,則今大理寺卿王公昶也?!保?]739-741錢大昕七十生辰時,王昶寫壽文予以祝賀,曰:“余少與君同學(xué),又同登于禮部試,在內(nèi)閣又同為后進,知君之深者,洵莫余若也。”[2]756乾隆四十三年,王鳴盛先以光祿寺卿吿歸,十二年后錢大昕也致仕歸田。乾隆五十九年,王昶致仕,三人晚年常聚在吳中,詩酒唱和,有“嘉定三老”之目。同時在學(xué)問上三人相互傾慕,“無時不以學(xué)問文章相質(zhì)”[2]955。王昶七十生辰時,錢大昕撰《述庵先生七十壽序》一文,洋洋灑灑,稱王昶“風(fēng)度凝遠,外和內(nèi)介”“壁立千仞,旁無依附”“暮夜之饋,不及其門”“重名義而輕勢力,獎庸退而薄脂韋”[3]378-380,對王昶的高尚風(fēng)格極備贊美之詞。此外對王昶“以文章經(jīng)濟揚立中外垂三十年”的經(jīng)歷,錢大昕以“始同學(xué),繼同舉進士,又同官于朝,嗜好也略相同”[3]739-741又“從公游最久”[3]378-380的身份一一敘述,淋漓盡致??傊?,王昶與錢大昕早期交往主要集中于紫陽書院。后同中進士,同朝為官。致仕后,詩酒文會,相互砥礪,可謂一生摯友。
王鳴盛,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晚號西沚居士,上海嘉定人。累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遷光祿寺卿,告歸。乾嘉時期著名學(xué)者,精??笨加?,詳于輿地職官。有《十七史商榷》《蛾術(shù)編》《耕養(yǎng)齋集》《西沚居士集》《尚書后案》等。
王昶與王鳴盛定交于乾隆十二年丁卯秋。王鳴盛說:“曩丁卯秋,初與述庵會于長干水榭,自后離合不常?!?《春融堂詩序》)[2]7此年二人同應(yīng)試于江寧,遂定交。乾隆十四年,王昶入紫陽書院肄業(yè),時王鳴盛已在書院,二人同從師于沈德潛,在學(xué)問上亦相互切磋砥礪。乾隆十五年,王鳴盛游楚中,王昶作詩送別,云:“寒風(fēng)蕭瑟送行舟,一片孤帆上鄂州?!?《送家鳳喈之楚中》)[2]33后二年,王鳴盛從楚中歸,抵蘇州,晤紫陽書院諸友,王昶再次作《鳳喈從楚中歸,相遇吳門,仍次前韻》一詩以贈。乾隆十九年,王昶、錢大昕、王鳴盛三人同中進士,王鳴盛以一甲第二人及第,被授予官職,而王昶卻歸班候選。在赴濟南途中,王昶作詩懷想王鳴盛:“吾家坡老才雄絕,落紙新詩萬口傳。惆悵生平三度別,中宵煙雨憶同眠。”(《懷家鳳喈》)[2]86獨身在外,羈旅漂泊,思念故人之情溢于言表,輾轉(zhuǎn)三度離別,回憶曾經(jīng)在一起同榻而眠的景象,是如此溫馨。乾隆二十三年,王昶進京為官,抵京師后,小憩于王鳴盛齋中,王鳴盛喜賦一詩:“開門果見故人至,入門笑擲馬上鞭。驚看鬢邊發(fā),各問別后年。有如調(diào)饑獲大嚼,又如痼疾欣初痊……騾網(wǎng)才卸堆滿屋,通宵鄉(xiāng)語還蟬聯(lián)。猶記廣寧門外柳絲牽,路旁悢悢送爾旋?!?《喜琴德至信宿敝齋移寓椿樹衚衕,心余有詩,予亦作一篇并懷來殷》)[4]當(dāng)聽到好友的死訊時,王昶悲痛不已,含淚寫下《聞鳳喈訃》:“五湖煙水久樓遲,歲在龍蛇竟不支。無復(fù)對床同夜雨,何由夢草向春池。古文案定千秋業(yè),雜著編成百卷垂。誰識弟兄師友似,人琴一動九原知。”[2]458不僅追憶與好友徹夜長談的溫馨畫面,而且對王鳴盛一生的文學(xué)貢獻加以高度肯定與贊揚。
趙文哲,字升之,號璞庵,江蘇上??h(今上海)人。年十九補博士弟子,乾隆二十七年帝南巡,召試賜舉人,歷官戶部主事。乾隆三十八年殉木果木之難,恤贈光祿寺少卿。有《媕雅堂集》《娵隅集》《媕雅堂詩話》等著作。
趙升之與王昶定交于乾隆十三年之前。二人“生同郡,長同學(xué),先后同官于朝”(《娵鰅集》)[2]699,又同從軍赴滇,生死相依,可謂一生摯友。趙升之喜歡作詩,每有所作總要拿給王昶看一看,二人在學(xué)問上相互切磋,正如王昶所言:“君顧喜為詩,有所作則以視余。”(《娵鰅集》)[2]700乾隆三十三年王昶因兩淮鹽使提引事發(fā),言語不密,罷職。趙升之同受牽連,二人一起參滇軍事,成為艱苦軍營生活中彼此心靈的慰藉。王昶說自己是“萬里嚴裝一葉身”,好在“艱難尚幸依良友”(《良鄉(xiāng)夜宿示升之》)[2]187,“長星配月好相依”(《涿州道中再示升之》)[2]187。但這兩位文友在軍中謀面的機會卻不多,一直用詩書往來保持著聯(lián)系,他們常常在燈下吟懷寄情,王昶先后寫下了《送升之回騰越》《即事次升之韻》《再次前韻》《別升之后有懷》等幾十首詩,表達彼此之間的相思之苦。偶爾兩人有幸在軍中相聚,則連宵夜話。有時王昶讀到升之的好詩,“驟驚強句如飛黃,忽向龍池生霹靂”,進而感覺到“依稀天問與招魂”(《讀升之放言一篇再疊前韻》)[2]246。升之的詩真實的記錄了戍邊三年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引起了王昶的強烈共鳴,從中也看出王昶與趙升之相交之厚,相知之深了。在木果木之戰(zhàn)中,趙升之不幸陣亡,消息傳來,對王昶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不久之前二人還在毳帳中夜坐,王昶還寫了《與升之夜坐》一詩記其事:“路滑城橋雪,寒深瓦寺云。今宵還見面,兩日惜離群。蠻酒何時覓,勞歌永夜聞。殘燈毳帳里,憔悴復(fù)何云?!保?]263行軍作戰(zhàn),聚散無常,兩人默默地坐在毳帳里,即使什么都不說,內(nèi)心也無比滿足,沒想到此次一別,卻是陰陽相隔,于是王昶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文采人爭羨,刀兵運忽屯。艱難惟汝共,悲痛與誰論。遽沒蠻奴手,聊酬國士恩。故人慚后死,剪紙為招魂”。(《將出西路,道出成都,南明留宿官齋,縷陳近事,并悼升之、鑒南,家太守丹辰三君》)[2]273
吳泰來,字企晉,號竹嶼,江蘇常州(今蘇州)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二十七年召試,賜內(nèi)閣中書。著有《凈名軒》《硯山堂》等集。
王昶與吳企晉定交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吳企晉《春融堂詩序》:“余以丁卯定交于秦淮,己巳從宿松假歸,隨先生于吳門蓋七八年,山水之游,花月之坐,無不共也?!保?]6自此以后,二人以文字相交,詩酒唱和,彼此相知甚深。王昶在《蒲褐山房詩話》中說:“吳中數(shù)十年來,自歸愚宗伯外,無能分手抗行者?!保?]吳企晉亦云:“我兩人以文字交久,知我深者莫如君。”[2]6吳企晉家業(yè)殷實,在郊外硯山下有“遂出園”,園內(nèi)有松門夕照、書堂晚香等十處景物,頗有花木亭臺之勝。園中建有“潢川書屋”,藏書萬卷。因此常常招集詩朋文友相會遂初園,飲酒唱和,王昶等欣然前往,作為東道主的吳企晉“往往倒徙勞相迎”[2]65,例如《企晉招集遂初園》《集潢川書屋觀伏波銅鼓同吳企晉、吉人、張策時、凌祖錫聯(lián)句一百二十韻》《冬夜再集吳企晉小査山閣同吉人,張策時曹仁虎聯(lián)句限月字》等,詩酒文會,為吳中盛事。乾隆十九年,王昶將往京師應(yīng)試,吳企晉置酒送行并作詩相贈表示鼓勵:“渡江門第人爭羨,入洛才名我不如……燕臺酒伴今憔悴,好向天涯問所居?!保?]71王昶也寫了一首表達對友人的惜別之情:“置酒燒鐙月上初,朋簪小集送征輿……最憐此后關(guān)河夢,時向潢川問起居?!?《企晉置酒送行即次原韻》)[2]71字字飽含深情,可見二人交往至深。乾隆四十八年,王昶調(diào)陜西按察使任。是時,吳企晉為關(guān)中書院院長,亦在西安,二人公務(wù)稍閑,則詩酒唱酬,其樂不減于吳下。當(dāng)多年后王昶回憶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歷數(shù)舊游的時候,寫道:“沙張曹趙并余子,諧虐間作調(diào)篪笙”“歸來小査山閣坐,痛飲不惜金罍傾”[2]435。對于這樣的文酒之會,大家都“相期佳會永朝夕,指似明月無虧盈”[2]435,可謂終生難忘。
曹仁虎,字來殷,號習(xí)庵,江蘇嘉定(今上海市)人。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獻賦,召試一等,賜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二十六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侍講學(xué)士。有《宛委山房集》《秦中雜稿》《詠典齋》《春槃》等著作。
王昶與曹仁虎定交于乾隆十四年之前。《曹學(xué)士年譜》:“十四年己巳,十九歲。時中丞覺羅公雅爾哈善檄下蘇屬州縣,選俊才能文之士。聞先生名,招入紫陽書院。是時,院長常熟王次山峻深為獎許。而同時,青浦王述庵昶及王西莊、錢竹汀皆在院肄業(yè),居同舍,食同爨,晨夕切磋,務(wù)為經(jīng)史有用之學(xué)?!保?]王昶鄉(xiāng)試中式后,于乾隆十八年,寫信給座主夢文子,舉薦曹仁虎,書云:“竊見江南人士雖多,惟曹仁虎、吳泰來、趙文哲、張熙純、嚴長明為之最。仁虎齒最少,性情謹潔,其詩華贍富有,博士弟子中未有倫比。”[2]595(《與夢文子座主薦士書》)書中王昶對曹仁虎予以高度贊揚。乾隆二十二年,南巡獻賦,王昶與曹仁虎同時中式,授內(nèi)閣中書,遂同官于朝。乾隆三十三年,王昶隨軍赴滇,臨行前,曹仁虎等友人置酒餞別,多少離愁別緒充斥心中,令人萬般惆悵。赴滇途中,王昶一人孤獨寂寞,作詩寄來殷:“老淚豈堪頻洗面,短書何忍訴傷心。青山送客程程遠,白發(fā)依人種種深?!?《晚次安肅寄來殷》)[2]187艱苦的軍旅生涯中,來殷經(jīng)常寫信慰問好友,王昶亦作書以答,窮愁苦楚,只“惟知己審之”(《與曹來殷書》)[2]603。聽到好友曹仁虎去世的消息,王昶十分悲痛,含淚寫下“忽傳兇耗是耶非,知己傷心淚滿衣。文采共推徐孝穆,風(fēng)流誰似謝元暉。少攜詩酒同青翰,長侍星辰入紫微。今日羅浮仙去路,何人收入盡珠璣”(《聞來殷學(xué)士訃》)[2]375。在詩中,王昶稱自己是曹來殷的知己,飽含深情,可見二人交游之頻,相知之深。
綜上所述,王昶一生于學(xué)無所不究,他“邃于經(jīng),健于文,富于詩詞,精于考證,達于政治韜略,研窮于性理”(《王蘭泉侍郎事略》)[7],著作豐富,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同時,他亦是一位經(jīng)世能臣,一生為官南北,游宦四方,廣泛交游。早年入紫陽書院肄業(yè),以沈德潛為師,與“吳中七子”其他成員品詩論詞,結(jié)社唱和,或者尋訪勝跡,縱游山水之間,飽覽萬物,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考論王昶與“吳中七子”的交游史,可以讓我們看到一部乾嘉士人的文采風(fēng)流史,對全面進行王昶研究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史料價值。
[1][清]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一冊[M].陳文和,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6-7.
[2][清]王昶.春融堂集[M].陳明潔,朱惠國,裴順風(fēng),點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3][清]錢大昕.潛研堂集[M].呂友仁,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清]王鳴盛.西莊始存稿:卷一十[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9.
[5][清]王昶.蒲褐山房詩話新編[M].周維德,點校.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1.
[6][清]王鴻逵.曹學(xué)士年譜//周和平,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06 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489.
[7][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M].王蘭泉侍郎事略.長沙:岳麓書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