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書》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時候,大地、萬物、生靈,皆同于一四維空間,思念成經緯。
我瞧見,海峽無水。
兩岸同胞同源同祖同宗同種同文,清明祭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信仰行為。
清明時間,海峽通衢,公孫兄攜一干人馬前來大陸,像多數臺灣鄉(xiāng)親回鄉(xiāng)祭祖,順便踏青會友。我是友人之一。從陜西橋山祭祖至京,公孫兄約見,兩岸咖啡,午后的店里只聞咖啡香,少見人影,這倒成全了我與公孫兄的茶敘。公孫兄乃生意人出身,沒想到也學富五車,談到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公孫見解確實獨到,言之鑿鑿,如指諸掌,令為弟汗顏。公孫兄稱,中華古代的發(fā)明統(tǒng)統(tǒng)都歸因于黃帝,而黃帝的名字原叫公孫軒轅,可是我的鼻祖呵。公孫自豪,鼻祖黃帝在其稱呼中,之所以引用“黃”字,則是因為取“黃”有黃土地、黃皮膚、黃種人之義,取“帝”則因為是早年的“帝”字是地球的“地”,后來取同音字,改為帝王的“帝”了。公孫繼續(xù)自豪,就是從那時起,黃顏色在中國被視為上色,最高貴的顏色,只有皇宮才能使用……
公孫不愧為帝王之后,談吐即“正”(朕),語氣里多些定奪。從公元前27世紀到26世紀之間的黃帝年代,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兩岸同胞,同根同源,都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公孫談論,感恩先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繼往開來,是炎黃子孫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承與行為規(guī)范。雖歷經改朝換代,內憂外患,兩岸隔絕,但強烈的民族認同、綿延的文化傳承,始終是維系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的……
人要認祖、念祖,如果連祖先都不要,談何為人?公孫兄議及眼前在島內發(fā)生的“太陽花學運”,稱,不管何種目的,為何而發(fā),心生何意,有一點定不能諒,那就是借機搞“臺獨”,分裂我中華。
公孫有識,公孫大義,公孫明理。一如連戰(zhàn)攜夫人連方璃出席“己丑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吳伯雄攜夫人戴美玉參加“壬辰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等等臺胞鄉(xiāng)親,他們?yōu)閭鞒忻褡寰?、弘揚中華文化,率先垂范,做出表率。
清明時節(jié),大地潔凈,綠意盎然。兩岸兄弟當以恭祭始祖,共思未來,同筑民族大廈,為我中華偉大復興,描繪當代的更加輝煌燦爛的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