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永 紅
(安徽科技學院 體育部,安徽 鳳陽 233100)
奧林匹克運動在發(fā)展和傳播中,大眾傳媒是最佳傳播途徑,人們是通過大眾傳媒了解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大眾傳媒的傳播特性契合了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發(fā)展需求;奧林匹克運動多追求感官刺激,這也正是大眾傳媒的視頻畫面所能為,因此二者結合絕不是巧合而是順應社會、時代發(fā)展潮流,理所當然相輔相成,互相依存.新媒體不斷出現改變了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傳播方式,豐富了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新色彩,并賦予奧林匹克文化新內涵.起源于西方的奧林匹克運動,造就了西方的強勢,作為東方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沒有占到先機,不過我們要正視這種不利弊端,在看清西方體育文化是如何沉浮發(fā)展后,然后壯大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使我們的民族體育化作符號,從容寫進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美妙的章節(jié)中,從而更好地發(fā)揚奧林匹克精神.
現代媒體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傳播,是一種文化的廣泛散布,就其現實性而言,人們需要通過傳媒來更詳細地了解奧林匹克運動,這也符合傳媒的基本特征,即面對大眾、傳播文化[1].人們在觀看奧林匹克運動的同時,也會通過傳媒不同程度了解該競技項目的歷史、特點、規(guī)則等.另外媒體的廣泛性,也會帶來奧林匹克運動外的一些體育運動,這也體現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廣泛性.同樣是在傳播奧林匹克精神,也是在發(fā)展文化、造福人類、造福大眾.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自然擁有騰飛的翅膀,隨著時間的推移,飛出局限的狹小精英圈子并飛入尋常百姓家.鋪平大眾的界限,從而更有機會接軌大眾.因此,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大眾傳媒來接軌奧林匹克運動與大眾的距離.從另一個層面講,大眾傳媒也擁有一雙騰飛的翅膀,突破局限,飛出廣闊的天地,飛出國與國、地域與地域界限,使彼此交融、相互融合.奧林匹克和大眾傳媒都擁有雙重翅膀,以大眾為媒介,比翼雙飛無疑是最好的結合.
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像一棵參天古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躍性,這棵古樹在枝葉茂盛間爬滿生命活力.因這棵大樹能為大眾傳播,所以不斷吸引大眾目光,并發(fā)展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體育盛會——并擁有了自己屹立的姿態(tài)和高貴的特色,傲視著蕓蕓眾生.1948年倫敦奧運會開始,奧林匹克文化意識比賽被取消,令人惋惜[2].不過之后奧林匹克運動以更多的方式與藝術結緣.比如,奧運會開閉幕式、奧運會吉祥物設計等.藝術不斷為奧林匹克運動增添光色,使其容光煥發(fā)、永葆青春.通過傳媒的傳播,使得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從內容上更容易快速被大眾接受.而且大眾傳媒使奧林匹克運動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點,供給人們短暫消費,快速追求快感更迭,并且能將一些運動事物演繹為經典.從根本上講,奧林匹克運動文化通過國與國之間的傳播,使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
奧林匹克運動向人們提供的不僅是一時熱鬧,不止是開幕式和閉幕式,輸與贏,獎牌和名次等等.運動員身上洋溢的健康與拼搏,展現的力量和健美,都在無形地影響著人們.而這些影響正是通過電視、網絡、廣播、報紙、期刊來影射進人們的大腦里,這正是大眾傳媒所需.報紙、期刊以文字描寫體育的拼搏精神;而廣播以柔美的聲線串聯(lián)體育的健美,用聲音的激情感染聽眾心扉.與只能感染耳膜的廣播相比,電視的優(yōu)勢顯得得天獨厚了,電視能多面刺激人們的感官,畫面的實時傳播,甚至無需聲音來渲染氣氛,就能緊扣心弦.比賽的緊張,積極向上的精神,從千里之外飛入方寸之間,激起無數人的共鳴,給人們以頑強精神的洗禮.大量比賽畫面,多角度運用鏡頭,還能給人以美的震撼,而在比賽過程中還融入了大量的題外話,來豐富比賽的環(huán)境氛圍.多視角完整報道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內容,并把最美的懷念留給人們,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從上面看,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最適合廣而告之的途徑就是大眾傳媒.它們關系的密切,不是偶然而是由它們各自追求感官刺激的內在特征決定.
生命在于運動,文化生命力在于傳播.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傳播實現了文化大幅度傳遞,增加了人際交往,信息流通不斷增長[3].奧林匹克運動文化與傳播是一種互為修正和推動的關系.傳播中,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對其它文化會產生一種相互借鑒和融合.文化的發(fā)展在于交流,近代體育的發(fā)展趨勢在于增強國際交流.只有國與國流通開來,文化才會終極壯大發(fā)展,使其不斷進步.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流出了自己的現代結構印記,流出了自己的斑斕色彩并融合五湖四海.
北京奧運會通過大眾傳媒的傳播,帶給世人的文化影響是深刻的.比如:鳥巢的設計理念離不開我國宋代瓷器的影響和明代木格窗的啟發(fā).水立方的設計理念與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恰巧融合.每當人們再次看到“鳥巢”與“水立方”就會想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每屆奧運會給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深深烙上了特色文化的烙印,從而推動了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新發(fā)展,奧林匹克運動文化也給傳播以積極和更廣泛的影響力.
傳播對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影響表現為:“融合”.奧林匹克不斷吸取各民族文化并縱貫整個奧運發(fā)展歷史[4].每換一個舉辦地就是一次不同文化的吸取與融合,奧運會開閉幕式就是最好的證明.正因如此,奧林匹克文化具有親近大眾的特性,因此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是世界的也是全球人民大眾的.如奧林匹克運動支持特色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開展,還包容地設立表演項目,這些表演項目經過發(fā)展,有些從編外制成為了正規(guī)軍,進入奧運會,傳承至今.有些則徹底被現今忘記,曇花一現,銷聲匿跡.武術進入奧運會一直都是中國人的夢想,武術曾作為北京奧運會的特設項目,它既不同于表演項目,因為它設立了獎牌,也不同于正式比賽項目,因為其獲得的獎牌不被記入奧運會的獎牌總數,這是走奧運會模式的非奧運項目.中國武術在奧運會期間參與比賽,這在奧運會歷史上是第一次,對中國武術來說也是第一次.一個非奧運項目能在奧運會期間舉辦比賽,其意義非常重大,為武術進軍奧運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奧林匹克運動在傳播中逐漸發(fā)展,發(fā)展使奧林匹克擁有更廣闊的空間,變得更高、更大、更強[5].但其傳承的宗旨永遠不改變.奧林匹克就是在發(fā)展與變動中感受自己存在的意義.對比其他文化,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更為寬容,能容納“他人”,并吸取精華,從而賦予“他人”生命力.并大力創(chuàng)新,鼓勵突破.正因如此,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在變遷中實現“增殖”.隨著發(fā)展,奧林匹克運動最大化的是文化價值,奧林匹克運動是人為的一種文化,更具備價值.這種價值是寬泛的文化價值,而不是僅限于體育價值,奧林匹克文化具有超出想像的力量,萌動著人們的心理感受、文明導向、道德升華、行為趨向等等諸項.廣而告之使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使其力量巨大,傳播將奧林匹克運動推向廣泛、普遍、美好的未來.
隨著奧林匹克在中國的發(fā)展,西方體育項目不斷進入.中國是從 1904年開始關注奧運會,那年我國多家報紙曾初步報道奧運會,到 1906年,奧林匹克歷史首度走進中國的媒體.再后來,1922年,外交官王正廷成為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這表明,中國正在逐漸接受西式的體育運動[6].1928年到1979年5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發(fā)展奧林匹克運動不斷遭受挫折.直到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國的成員資格,中國參與奧運會幅度不斷增加,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許海峰的第一個冠軍,到“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再到倫敦奧運會中國的成功.奧運會我們看到的是現代西方體育鋪天蓋地的強勢,這種強勢風靡至極,廣泛地在中國普及西方的現代體育.對現代西方體育的吸取與有效傳播,可以為我國體育強國的形成提供保障.如沒有西方體育項目的傳入,我國申奧成功以及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是不可能的.西方體育傳入到中國后,我們看到的是對大眾體育與學校體育的不斷影響,對促進大眾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但從憂患意識上講,民族體育存在潛在的危機,那就是現代西方體育強勢的侵入.從另一個側面來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對比現代西方體育,要靜下心虛心學習.但也不能照貓畫虎,拿來主義.學的空有別人的“模樣”,必須找到靈魂,汲取精髓.因而,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要不斷發(fā)展與壯大,就要學習競技文化的一面.比如武術,即發(fā)展“競技武術”.讓武術成為有血肉的文化,那么利用武術的“競技”效應,弘揚武術文化,強化武術的功能進而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人員學習武術,了解武術.只有更多的人了解武術、學習武術、傳播武術,才有可能進軍到奧林匹克運動正式項目.武術在服裝方面也需要學習西方體育,讓武術的比賽和表演通過服裝來展現人體的美感。面對西方體育強勢的入侵,我們要合理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一方面我們傳統(tǒng)體育項目要善于吸取西方體育項目的精華,另一方面也將傳統(tǒng)文化不斷影響西方體育項目.從而使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得到新的發(fā)展與繁榮.
在對待西方體育強勢的進入,我們要處理得合情合理,一方面,我們要善于學習這種強勢,吸取精華,接受這種西方體育強勢.另一面我們要學以致用,在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上表現這種強勢,發(fā)揚光大,以致影響西方體育.通過這種流通和交融使得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產生新的發(fā)展,更加繁榮,大眾傳媒攜帶奧林匹克運動文化進入千家萬戶,這是極大的傳播和發(fā)展.大眾傳媒是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源遠流長最適合載體,大眾傳媒有著平易近人的特質,它更貼近大眾,有著其它文化無法比擬的功能,大眾傳媒讓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更有力量,并擁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媒體為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架起傳播的橋梁,讓奧林匹克運動文化前行的道路四通八達.國內的傳媒要把奧林匹克運動的種子更加廣泛傳播,同時嫁接中國傳統(tǒng)民族體育,比如武術,即通過各種大眾傳媒加強對武術文化的宣傳.希望藝人、愛國華僑、武術家等聯(lián)合把武術更好地推向世界,從而使得更多的世界人民了解武術、喜愛武術,使武術向全世界得到推廣,這將是奧林匹克運動為中國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
[1] 詹雷澤.奧林匹克憲章[M].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1993:32-36.
[2] 王慧琳.媒介、奧運、教育、影響[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37-38.
[3] 王家宏,羅時銘,王崗.文化視野下的奧林匹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72-74.
[4] 杜捷,張秀萍.奧運傳播與文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30-32.
[5] 胡正榮.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56-58.
[6] 朱慧芳.奧林匹克文化傳播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1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