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玲芬
在我33歲、工作第14個年頭的時候,感受到不一樣的教育。這種不一樣的教育,從一種不一樣的閱讀開始,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成長。
在此之前,我的教育生活算得上安逸,也很平靜:在鄉(xiāng)村小學教了8年語文、5年數(shù)學,學生喜歡、家長信任,教學成績好,順利晉升小學高級職稱。我把更多的時間用于消遣性閱讀:文學、歷史、武俠、古詩詞……也寫了一些小資文字。
直到2008年的冬天,一切開始不同。
遭遇不一樣的閱讀
2008年冬天,是我到孟州市育新小學的第二個學期,我擔任畢業(yè)班數(shù)學教學工作兼班主任,教語文的是副校長謝晨光。知道我愛讀書、愛寫作,他安排我去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天的講習會,會上由干國祥、鐵皮鼓、馬玲等專家主講,主要講階梯閱讀。
當時我想,不就是讀書嗎?剛做教師的時候,我就帶孩子們讀,而且堅持了14年。課堂上,我會將自己看過的文學作品講述給孩子們聽,每天我們都會有一節(jié)自由閱讀課,我們班孩子的書包里永遠都裝有一本課外書。我還經(jīng)常和孩子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去河堤上采風,去田間看莊稼,去河里捉魚。哪怕在教數(shù)學的幾年里,我也經(jīng)常在自習課上給孩子們讀金庸、讀故事……這次會上講的一定還是這些內(nèi)容。
可是到了會上,卻使我大開眼界,聽到了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新穎理念:閱讀要按階梯閱讀,要有選擇。閱讀不是為了提高閱讀與寫作水平,而是為了滋養(yǎng)生命,為了給孩子鋪展廣闊的智力背景。閱讀還要共讀,師生共讀,親子共讀,擁有共同的語言密碼。
回到學校,我向謝校長談了我對會上所講的一些觀點的疑慮:為什么要共讀,自由讀不是更有個性?為什么非要讀詩,唯美的散文隨筆不也挺好嗎?為什么要讀童書,哲理散文不更能對孩子有所啟發(fā)?可是,漸漸地,在謝校長的啟發(fā)下,我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講的還是很有道理的,我不妨在教學中試著去做。
于是,按照講座介紹的,我嘗試著開展了師生共讀,我們共讀的書是《特別的女生薩哈拉》。這種讀書方式對我來說很新鮮,因此也很投入。我上網(wǎng)搜索共讀案例,學著讓學生記錄共讀日記。很快,孩子們每天在日記里寫讀后感,而讀日記成了我每天最盼望的事情。我和孩子們同喜同悲,有時候我的批語甚至達到近兩千字?!八_哈拉”成了我們的語言密碼,我們自己的愿望和夢想也逐漸被這本書照亮。臨近畢業(yè),我們每天都要留一節(jié)課作為我們的共讀課,在課上,我們討論,分角色朗讀,講述自己的夢想和愿望……沒想到畢業(yè)時,孩子們反而取得了更加可喜的成績。
我還記得李鵬飛——一個殘疾孩子,因患腦癱雙腿無法行走,在學校他需要扶著凳子勉強前行,在校外他用三輪車代步。因入學時曾遭到拒絕,他比同班同學要大兩三歲。他有一顆脆弱而敏感的心,經(jīng)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和同學們鬧得面紅耳赤,班上同學多數(shù)對他敬而遠之。在讀到薩哈拉說自己的愿望是成為一名作家時,他在共讀筆記上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我覺得自己就是薩哈拉,躲在操場的角落,大聲地呼喊,自己是個孤兒。但現(xiàn)在我知道,雖然我腿有殘疾,但我是有思想的,我可以閱讀,可以寫作,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長大后可以自食其力,給家人減輕負擔……”在這之后,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的確在變,變得自信、開朗,對人有禮貌,懂得體諒別人。
為什么會這樣?同樣是閱讀,為什么孩子的變化會這樣明顯?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覺到心底某種東西蘇醒了過來,安寧與釋然。
遭遇不一樣的成長
從師生共讀開始,我進入到了新的閱讀世界:兒童課程,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和專業(yè)共同體,有效課堂,校園文化,完美教室,卓越課程……這一切,以閱讀奠基,在我面前徐徐展開。
2009年,送走了畢業(yè)班之后,我接手了一年級,改教語文。想著從此可以帶著孩子們忘情地走在閱讀的道路上是件多么愜意的事情!于是,常麗華老師的《走在農(nóng)歷天空下》成了枕邊書,還上網(wǎng)查閱陳美麗老師的農(nóng)歷天空帖子,簡單模仿著:到什么節(jié)氣,人家讀什么,自己也讀什么。模仿過程中,很快發(fā)覺自己解讀文本的能力很差,而簡單的模仿忽略的是對面的孩子,使得課堂中缺少了生命的元素。于是,為了提升自我素養(yǎng),我又開始了新一輪閱讀。我閱讀教育學、心理學著作,從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入手,每讀一篇就寫一篇讀書筆記??墒?,如此用心讀了30節(jié)之后,卻突然覺得自己讀來讀去只是讀出了自己想要讀的東西,而且,只是在讀文字,無法聯(lián)系上生活。
幸運的是,我又遇到恰逢其時的指引:焦作市教科所的張碩果老師向我推薦了新教育網(wǎng)絡師范學院(簡稱網(wǎng)師)。我申請加入之后立即選修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兩相對比,我發(fā)現(xiàn)以前雖然愛閱讀,卻長期陷入消遣性的狀態(tài),缺乏思考的能力。從此,我開始摘抄,通過筆記再次回想作者的思路與書的結構。而在讀其他書的時候,若遇到相似情境,再迅速把它們調(diào)出來反復揣摩;在教學中,遇到某些與書上相關的情況,也聯(lián)系起來進行反思與實踐。慢慢地,我開始感到自己的閱讀品質在提升,逐漸開始有了與圖書對話的能力。
與此同時,我?guī)缀趺刻於荚谟涗浗淌依锇l(fā)生的故事,記下自己的閱讀思考,記下我們的晨誦、午讀與暮省,記下我們的一個個活動……共寫下了30多萬字。這沉甸甸的30多萬字,不僅讓我在不斷的反思、研究中得到了成長,將專業(yè)閱讀和專業(yè)寫作變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樣把父母們也帶上了一條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道路。我的教育生活不再安逸,甚至每天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睡過覺。我每天發(fā)瘋地讀書,讀書筆記寫了一本又一本。我覺得自己很充實、很快樂。
這樣的成長,還在繼續(xù)——2012年10月9日,我到四川成都參加新教育寫作研修培訓班,這次培訓顛覆了我的很多思想和行為。培訓結束的作業(yè)是每個學員寫一篇《我的得意弟子》的文章。我的文章表達的主題是呈現(xiàn)一個逐漸從內(nèi)心朝向卓越的孩子,自己覺得這個主題還是不錯的。可是培訓班的王艷芬老師找我談話,指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是有關寫作技巧,而是從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的教育思想。我在和她的對話中既闡述自己的觀點,又反思著自己。王老師說:“回到生活本身,回到人本身,人所有的我都有。真正把這句話體現(xiàn)出來,就能明白我說的意思?!庇眠@樣“簡單”的標準來看,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不懂得教育。這種“倒空”的感覺讓我惶恐而痛苦。2012年冬天,我成為“種子教師計劃”公益項目的一員,開始嘗試著用更純粹的目光來關注教育,注視孩子。我經(jīng)常靜靜地觀察某些孩子,留意自己和孩子的每句對話,注意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是否真正地把孩子放在了首位,是否尊重了每個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把橫在自己腦子里的各種標準杠桿放下,回到孩子的本身,冷靜客觀地觀察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甚至生命狀態(tài)。而我由此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懂得“教室”一詞的含義,越來越明白“生命”二字的分量。
共同成就幸福
在不一樣的閱讀和不一樣的生活中,“成就孩子的生命幸?!背蔀槲倚哪恐薪逃慕K極意義。我期待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發(fā)生內(nèi)在的生命聯(lián)結,渴望和孩子們建立更真實的師生關系,相互信任、敞開,彼此接納。我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熱情付諸在自己的教室,根據(jù)班上孩子的生命節(jié)奏和現(xiàn)狀摸索前行,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完美教室。
我們擁有了全班同學參與的口風琴樂隊。每天下午10分鐘訓練,每周兩節(jié)音樂課時間鉆研。這一次,我們想把口風琴和我們的農(nóng)歷天空課程結合起來,使得孩子的生命更加豐盈。
當然,我們繼續(xù)晨誦、午讀、暮省。我們繼續(xù)以課外閱讀推薦課為孩子們打開課外閱讀的大門。結合我們教材的內(nèi)容,根據(jù)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我相繼向他們推薦了一系列的圖書。我們繼續(xù)共讀課,在每個章節(jié)留下我們師生共同行走的痕跡,或圈,或點,或畫,或批。我們繼續(xù)分角色朗讀,從中讀到了自己,讀到了父母的心,讀到了理解與尊重,讀到了自我的人生尊嚴。閱讀,成為我們最為期待的時光。
通過孩子們身上的改變,通過活動的展示,閱讀同時也喚醒了很多學生的父母,這些文化素養(yǎng)并不高的父母們,也下決心和孩子一起閱讀。班上有個孩子,每堂課上僅僅是學會認字和寫字就讓他筋疲力盡,寫一段話幾乎是拼音大串燒,并且拼音也拼得面目全非。一篇課文讀3遍仍然像“迸炒豆”,憋得滿臉通紅,寫字的速度又如蝸牛爬行,讓人急不可耐……家委會上,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句子給家長朋友們聽,我給他們談親子共讀的意義,我在黑板上寫下史斯克蘭·吉利蘭的詩句:“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睍螅麐寢寣ξ艺f:“黨老師,我要做這樣的媽媽?!睆拇?,面對孩子的每一篇日記,她都會在不正確的拼音上進行更正,在不通順的句子旁做潤色,并且在每篇日記后面,她都會寫上鼓勵孩子的話。每到周末,她都要帶著孩子到公園、河岸或田地,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去感受,尋找日記的素材。她還專門買回魚缸喂養(yǎng)小魚,或是種花種菜,讓孩子學習觀察,平時堅持和孩子一起讀故事……
這個孩子今后會長成什么樣子呢?我不知道。但我深信,此時此刻他就在幸福地成長著。因為我也和他一起,遭遇了不一樣的閱讀,進行著不一樣的教育,有著不一樣的成長。
【童喜喜點評】
一個人軀體的成長,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停止,然后開始委頓,最終歸于泥土。一個人的精神,卻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重新開始,都可以繼續(xù)豐盈,直至無限壯美,在時空里永生。
后者的成長,需要一些“不一樣”來與日常生活碰撞,從而閃耀出火花。
但是,在這個信息無限豐富的網(wǎng)絡時代,歸根結底的“不一樣”其實是緣自內(nèi)心的相信:你相信教育可以在現(xiàn)狀下與平常所做的不一樣嗎?你相信人生可以在平凡中又與多數(shù)人度過得不一樣嗎?
只有相信不一樣,才能看見不一樣,才會遭遇不一樣,才會擁有不一樣的現(xiàn)在與未來。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