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聲無哀樂論》看嵇康的美學觀

      2014-04-09 01:03:13劉曉玉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1期
      關鍵詞:嵇康

      摘 要:本文通過對“聲無哀樂”論的研究,旨在考查《聲無哀樂論》在中國古代美學、音樂美學乃至整個古代美學系統理論中享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而對魏晉時期這一開創(chuàng)美學新風和新的美學觀念誕生的重要時期做深入的了解,進而豐富中國古代美學的內涵??疾樵撐?,對于進一步了解嵇康的人格本體論、審美自覺論以及這種理論對整個魏晉美學思想文化史的新變和新的美學觀念形成產生的影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聲無哀樂論》研究成果作了新的補充,并結合現代社會作了實踐性的闡述,使這一古代音樂美學思想滲透到現代文化中去,有利于促進現代人對人生價值的重新審視,促進個人美學境界的提高,從而帶動整個社會文明層次的提升,深化美育的影響。

      關鍵詞:嵇康 聲無哀樂論 音樂美學觀

      嵇康,魏晉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之一?!堵暉o哀樂論》是嵇康在音樂理論和實踐方面匠心獨運、超凡脫俗的代表作,在中國的音樂美學思想史上也是一部不朽之作,在中國古代美學音樂美學乃至整個古代美學系統理論中都享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稱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劉勰《文心雕龍》)。其思想之嚴密、文辭之精妙,是后世很多相關的理論作品望塵莫及的,在古代相關的文獻中也是極其罕見的。

      《聲無哀樂論》全文不過六七千字,由秦客與東野主人的八次問答構成。在文章中,嵇康通過秦客與東野主人的反復辯駁來論證“聲無哀樂”的命題?!堵暉o哀樂論》對音樂的本體和本質、音樂的審美特征、音樂與情感的關系以及音樂的社會功能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是一篇在思想上自成體系的音樂美學論著。

      嵇康《聲無哀樂論》中的音樂美學思想,是他全部思想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其核心完全是建立在破傳統、反名教、求自然、超功利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之上的,充滿了強烈的思辨色彩,表現出對音樂美和藝術美的獨特理解與執(zhí)著追求。因此,他的思想既獨到新穎,又繁雜不一,包含豐富的學術性、思想性與實踐性,十分引人注目、發(fā)人深思。

      一、從《聲無哀樂論》看嵇康的音樂觀

      《聲無哀樂論》全文以假想的“秦客”(儒家樂教觀的代表)問、“東野主人”(代指作者本人)答的論辯方式,集中討論了有關聲音與哀樂之情之間相互關系的問題,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音聲之作”只有善與不善之分,而這種善與不善、美或不美與人內心的情感無關。全篇共八次答辯,通過這種問答論辯的方式反復論證了嵇康提出的“聲無哀樂”的基本觀點,有針對性地駁斥了傳統音樂觀的不足,進而闡述了嵇康本人的音樂觀。

      1.音樂的清雅平和

      嵇康綜合考察音樂本體和審美主體,將“和”分為三類:自然之和,五音之和,心靈之和。從音樂本體看,五音之和是音樂的基本審美屬性,以金石、管弦為物質載體,它是主體心靈之和外化的物質形式,但它并不是音樂的本質屬性。音樂的本質屬性是自然之和。所謂自然之和就是以自然(道)為體。創(chuàng)造者以五音之和而達到“道”,鑒賞者又借五音之和而悟“道”。在哲學意義上,五音之和本原于心靈之和,心靈之和又本原于自然之和,也就是說,五音之和與心靈之和的本質都是自然之和。這種音聲的“自然之和”,是嵇康“聲無哀樂”觀點的基本出發(fā)點。而他理想的音樂觀,概括起來就是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具有平和之美的音樂。

      隱居生活使嵇康有更多時間接觸自然山水,與眾多詩友相伴交游更使這種自然之境成為一種活生生的存在方式。在這種生命的自然之境中,深處戰(zhàn)亂的嵇康使自己的精神和身體都得到了高度的放松。遠離世俗的喧囂,排除一切煩惱,沉醉于無盡的音韻之中,進入到“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1]的至高生命境界。

      嵇康強調音樂與自然的關系,認為音樂來自于自然,體現天地的精神和萬物的本性。音樂應該以平和清雅為審美標準,只有超越世俗的曠遠者、淵靜者、放達者,才能與音樂嬉游、閑止、析理;只有品性潔靜貞正,含至德之平和的音樂,才能感人情至,才能體現和諧的自然之道。他的音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在音樂的結構、音色、節(jié)拍、曲目甚至彈奏姿勢上都反映出一種溫柔敦厚、清和淡雅、恬靜優(yōu)美的風格。因此,“清雅”“平和”便成為他古琴音樂的審美情趣和理想風格。

      2.音樂與養(yǎng)生

      魏晉時期是中國古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期,以“竹林七賢”為人格典范的魏晉風度,所展示的不僅是獨特的處世行為,更是以其超邁的生命境界垂示于后人。他們所代表的那一代文化名人,無一不富于藝術才情。嵇康作為音樂領域以琴見稱的名士,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理論和實踐經驗,而且較之前人更注重從個體養(yǎng)生的角度而不是社會群體的角度對藝術規(guī)律進行探索,重視主體的藝術感知自由。因此,從根本上說,嵇康音樂思想的基礎是他的養(yǎng)生論,他的音樂的最終目標是養(yǎng)成一種理想的人格,即一種至高無上、內涵深邃的人格,如“至人”“圣人”“真人”“大人”等,其他諸如音樂審美等理想皆蘊含于這種人格理想中。

      嵇康認為,音樂是養(yǎng)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養(yǎng)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音樂的本質就是“和”。音樂作用于人體和精神,使人超越塵世的喧囂和人情的復雜,最終達到“怡養(yǎng)悅愉、淑穆玄真、恬虛樂古、棄事遺身”的精神境界,形成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理想人格。

      3.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

      道家崇尚自然為美,排斥人為之樂、有聲之樂,推崇“澹兮其無味”的音樂風格,倡導自然、無為、體現道之精神的“大音希聲”。嵇康從道家這種人的自我意識和精神境界出發(fā),對儒家的這種說法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聲無哀樂論》。在《聲無哀樂論》中,嵇康站在傳統的對立面,以批判的精神,有力駁斥了這些不合理的現象,主張音樂應徹底擺脫其政治附庸物的地位,沖破了傳統功利主義思想對音樂發(fā)展的限制,改變了一直以來傳承的儒家古琴音樂觀,讓古琴成為了體驗個性的良工利器。

      嵇康“善屬文論,彈琴詠詩,自足于懷抱之中”。[2]這種深邃的藝術修養(yǎng),使他能夠擺脫學究的簡單化眼光,感受聲與哀樂關系的復雜性?!堵暉o哀樂論》是在與儒家正統音樂觀的對立抗爭中成長起來的,后來這種觀點常為一些政治家、藝術家所引用,“聲無哀樂”客觀上成為有作為的政治家要求勵精圖治的一種理論依據。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音樂觀、文學觀與人生觀的交融

      嵇康喜好山水,蔑視權貴,隱居山林,他的一生和大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嵇康自覺地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理念灌注到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和人生志趣當中,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張揚人的自然本性的角度闡釋情理,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音樂觀、文學觀和人生觀。

      1.文學觀:清新自然的審美意識

      嵇康的詩文在“任自然”的思想影響下,始終以高潔的人格、出世的志趣和對人生超越的態(tài)度來塑造意象,以崇尚自然的真實情感來抨擊社會的丑惡,形成了崇尚清新自然的審美風格和審美意識。

      在《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之十》中用“仰落驚鴻,俯引淵魚。盤于游田,其樂只且”的詩句寫了飛鳥、游魚;《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之一》中“鴛鴦于飛,肅肅其羽。朝游高原,夕宿蘭渚。邕邕和鳴,顧眄儔侶。俛仰慷慨,優(yōu)游容與”,寫出了鴛鴦的動物形象;……概括起來說,嵇康幾乎每篇詩文中都有對清新自然的贊嘆和描繪,其中又以四言詩為典型。嵇康以極大的熱情去關注自然、感受自然,并用清雅秀逸的語言極細膩地描繪自然。在他的筆下,自然山川充滿清新與生機,充滿和諧與魅力。

      在文學風格上,嵇康不斷創(chuàng)新,摒棄了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傳統詩教觀,沖破了儒家禮教的桎梏,展現出一種獨具一格的清遠風格。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統攝下,嵇康在其作品中展示的是一種豪邁獨立的理想人格,一種追尋人生關懷與生命真諦的抗爭。他以表現人的個性及生命情調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宗旨,并在其中闡述玄學義理,弘揚老莊精神。陳祚明曾評論說:“叔夜詩實開晉人之先,四言中饒雋語,以全不似三百篇,故佳?!盵3]這“不似”正是嵇康的創(chuàng)新之處。他以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學人生觀以及他在《聲無哀樂論》中倡導的“自然之和”的美學思想,使得其詩文在風格上呈現出一種清遠脫俗的獨特面貌。

      2.人生觀:琴瑟和諧,歲月靜好

      崇尚自然,向往自由生活,是嵇康受老莊影響形成的人生哲學,古琴音樂中的自然美、文學作品中的自然美,都是嵇康人生哲學在文學領域和音樂領域的表現。

      嵇康一生都在不斷追求著冰清玉潔、超然脫俗、胸懷大志的人格品質。他認為山水鳥獸等景物的自然屬性,是人格品質如“仁、義、智”的美好象征。因此,他所演奏的琴曲題材大多源自大自然的真實景物,在揮手弄琴弦的過程中,鮮明地呈現著嵇康自然平和的人生觀。嵇康音樂功底深厚,通曉各種樂器,尤擅古琴,并且特別注重對自身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他改變了數千年來一直傳承的儒家琴樂“以己之心會物之神,以達于天地之道”的作用觀,讓古琴和音樂成為表現個體情感、抒發(fā)個性和自由的良弓利器,倡導音樂要成為人們抒發(fā)心聲的藝術,而不是封建統治的工具。用音樂和藝術構建人生的厚重與純美,是嵇康一生音樂審美實踐中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他生命的真實底蘊。

      三、《聲無哀樂論》的美學意義

      1.審美本體論——審美對象的存在方式

      《聲無哀樂論》討論的是音樂的聲音中是否包含了喜怒哀樂的問題。表面上看,它所討論的是喜怒哀樂之類的情感要素是否包含在音樂中的問題。實際上,它涉及的是音樂中的審美對象如何存在的問題。因此,它觸及到了美學中的核心問題,即審美本體論問題,從而在中國美學史上展開了一次極為罕見的有關藝術作品存在方式的討論。

      嵇康從探索音樂的本質出發(fā),認為音樂和世間萬物一樣,是一種客觀存在,并由客觀世界決定;而哀樂是人心的一種狀態(tài),是主觀性的因素,一個屬于物(對象),一個屬于心(主體),兩者互不干涉,所以聲音與哀樂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嵇康的這一觀點,肯定了音樂的形式因素,符合音樂自身的規(guī)律,與儒家傳統音樂的功利性思想有著本質區(qū)別。這是《聲無哀樂論》在中國音樂美學發(fā)展史上最大的貢獻。曹宗璠說《聲無哀樂論》“其言甚辯,能逆折難者之喙”[4]。嵇康從現實事物的層次出發(fā),正確地非難了過去一向也是建立在同一層次上的“聲有哀樂”論,使它處于一種難以自圓其說的境地,從而在事實上圍繞音樂藝術展開了一場關于審美本體論的討論。

      2.自律論音樂觀——形式美與內容美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的,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盵5]“魏晉之際是文的自覺的時期。”[6]這個“文的自覺”首先是以“人的自覺”為先導的。這個“人”是一種在變幻莫測的時代風云中追求自我完善、追求靈魂凈土的人。而嵇康正是處于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之中,以道家人性自然與儒家社會倫理相融合的玄學思潮沖擊著他的思想,形成了他類似于老莊的真率自然個性。

      嵇康認為音樂來源于自然,體現天地的精神,萬物的本性。音樂的美就在于自然音聲的形式美,把音樂視為不假功利和人工、獨立存在的美。音樂的這種形式美使人的感覺、情感、意志、品格、思想在音樂的審美實踐中得到陶冶和升華。這種嶄新的音樂觀念,將音樂由異化的他律回歸到本性的自律,生動地體現了魏晉人由“人的自覺”向“文的自覺”的轉化,這正是嵇康自律論音樂美學的基本觀點。

      一般來說,藝術作品的美包含著兩個方面——形式美和內容美。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認為,音樂之所以成為音樂的地方不在于它用聲音傳達了某種喜怒哀樂之情,而在于它的聲音本身具有和諧的動聽的效果。音樂的本質體現的就是“無系于人情”的“金石”“管弦”,是與人的情感無關的“自然之和”?!暗秋嫡J為音樂的本質和作用僅限于這種形式美。他把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完全分離,把音樂和自然地聲響完全等同起來,否認音樂是一種社會意識”[7],認為音樂的本體只在于形式,否認音樂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體現出他對音樂本質問題認識的局限性。

      但嵇康“聲無哀樂”的觀點卻并不因此而沒有價值。它的另外一個重要價值在于它把音樂乃至一切藝術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審美特性(即形式美與內容美)凸顯了出來,有助于促使人們去思考兩種不同的美的存在問題。這可以說是《聲無哀樂論》的又一重要的美學意義。

      嵇康《聲無哀樂論》在我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對音樂思想的許多重要問題,如音樂的本體和本質、音樂與情感的關系、音樂的審美特征、音樂的社會功能等,嵇康都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嶄新而系統的理論論述。劉勰曾云:“叔夜之辯聲……市心獨見,鋒穎精密,蓋人倫之英也?!笨隙恕堵暉o哀樂論》的獨特歷史地位。在儒家音樂思想占統治地位的魏晉時期,嵇康能夠反其道而行之,這不僅在當時是難得可貴的,而且至今仍對我國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嵇康的音樂主體思想表現出的清醒的時代意識,值得世人尊敬。

      時至中國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聲無哀樂論》所反映出的美學內涵仍舊具有非凡的意義。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審美的平面化與市場化,以及物質文明的高速擴張,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審美觀念日漸世俗化。對于一個社會人來說,具備一定的審美理想和浪漫主義精神,以審美的心態(tài)來觀察世界、享受生活是很有必要的,而《聲無哀樂論》帶給世人的正是那種清新淡雅、注重自我內心情感體驗的超越世俗的美的感悟。從這點上看,《聲無哀樂論》在中國美學思想和審美觀念的發(fā)展長河中,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注釋:

      [1]嵇康:《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之一。

      [2]參見《三國志·魏書·王粲傳》。

      [3][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頁。

      [4]戴明揚:《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230頁。

      [5]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頁。

      [6]參見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7]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頁。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車坤.論心與音樂的關系——嵇康《聲無哀樂論》音樂思想初探[J].山東社會科學,2010,(9).

      [3]陳小亮.《聲無哀樂論》音樂美學思想研究述評[J].西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5]黃應全.審美本體論之辨——嵇康《聲無哀樂論》的美學意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6]黃鐘.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與其“養(yǎng)生論”的關系[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3,(3).

      [7]吉聯抗譯注嵇康.聲無哀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8]李曉岑.《聲無哀樂論》研究述評[D].東北師范大學,2009.

      [9]石蔚.嵇康《聲無哀樂論》音樂美學思想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10]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王光照,倪永強.嵇康《聲無哀樂論》的主體意識[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4).

      [12]徐文武.嵇康《聲無哀樂論》音樂美學思想中的典型命題及其論證[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

      [1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4]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A],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劉曉玉 江蘇省南京林業(yè)大學研究生院 210037)

      猜你喜歡
      嵇康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樂府新聲(2021年1期)2021-05-21 08:09:06
      嵇康 山濤 絕交于江湖,相知于內心
      藝術品鑒(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24
      嵇康
      四川文學(2020年10期)2020-02-06 01:22:34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學意境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知識窗(2014年7期)2014-08-01 08:57:02
      魏晉名士的友誼
      從阮籍、嵇康與傅玄的詩歌看正始與西晉詩風的嬗變
      微博| 垫江县| 蒲江县| 平塘县| 藁城市| 麻栗坡县| 萨嘎县| 台山市| 郯城县| 棋牌| 藁城市| 南陵县| 抚宁县| 邵阳市| 阿图什市| 海口市| 武胜县| 永宁县| 宁都县| 江华| 宁强县| 道孚县| 宝兴县| 左权县| 桐庐县| 沙河市| 绿春县| 高平市| 门头沟区| 宁阳县| 黄陵县| 锡林浩特市| 汉阴县| 仁布县| 万安县| 阿拉善右旗| 赤峰市| 鄂尔多斯市| 梅河口市| 大安市|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