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民族主義語境下的民族救亡與復古精神
      ——以科學思潮為視角

      2014-04-09 03:22:38
      關鍵詞:民族主義思潮進程

      韓 晗

      (1.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北京 100099;2.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 教堂山分校亞洲學系,美國 北卡羅來納州 27514)

      論民族主義語境下的民族救亡與復古精神
      ——以科學思潮為視角

      韓 晗1,2

      (1.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北京 100099;2.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 教堂山分校亞洲學系,美國 北卡羅來納州 27514)

      科學思潮隨著“西學東漸”被帶入中國,并帶來了現(xiàn)代民族觀在中國的發(fā)展,形成了中國的民族主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戰(zhàn)時期,民族主義以國民黨推行的中國本位文化建設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推行的延安文藝為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它們都是復古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均以贊揚古代漢族英雄的古裝戲、古體詩詞、歷史小說等等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但這種民族觀又是與現(xiàn)代科學思潮相背離的。因此,抗戰(zhàn)結束之后,民族救亡獲得了緩和,主張復古精神的文藝作品也受到了冷落,但這種“返祖民族主義”思潮在中國社會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學思潮;本位文化;延安文藝;民族主義;復古精神

      縱觀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曾經有無數(shù)種社會思潮出現(xiàn)、衰退、消亡。但是在1930-40年代的抗戰(zhàn)期間,卻有兩種思潮念茲在茲地始終存焉,給當時的中國文化帶來了深遠且復雜的影響。一個是強調救亡圖存的“民族救亡”,另一個則是喚醒民眾救亡意識的“復古精神”,兩者相互依存,共同見證了“民族主義”在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與嬗變。

      筆者認為,“民族救亡”與“復古精神”是“民族主義”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中的兩個投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獨特的文化景觀,深刻地反映了科學思潮與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的密切關系。因此,從“民族主義”出發(fā),系統(tǒng)地考量上述兩個概念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中的變遷,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但遺憾的是,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則明顯不足,國內學界目前就此問題并無系統(tǒng)性研究,筆者曾在《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進程中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與“延安文藝”的比較考察》(原載《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13年6月號)一文中對此問題進行過初步的考察,而在海外學界也僅僅只是在相關方向的著述中予以涉獵,譬如Arthur Waldron的FromWartoNationalism:China’sTurningPoint, 1924-1925(2003)與Edward M. Gunn(耿德華)的UnwelcomeMuse:ChineseLiteratureinShanghaiandPeking, 1937-1945曾以較少的篇幅涉及到了這一問題,但并未有深入探討。

      從這個話題出發(fā),本文擬通過對“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中的發(fā)展為脈絡,審理并嘗試回答如下三個問題:一,科學思潮如何催生出了中國的民族主義?二,民族救亡與復古精神兩者構成了何種復雜關系?三,在中國文化依然朝向現(xiàn)代性進程邁進的當下,重新認識“民族主義”的意義究竟何在?

      “科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大旗,帶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學、思想乃至政治啟蒙運動,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出現(xiàn)。

      但時至今日,“科學”卻成為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研究中一個頗為陌生的語匯。大多數(shù)研究者已經較少關注“科學”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的角色問題,而是將目光聚集于社會思潮、文化傳播、政治體制乃至經濟制度等諸多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在這樣的語境下,“科學”作為一個被逐漸淡化、淡忘的因素,亦不足為奇。

      但筆者同時也發(fā)現(xiàn),科學雖然被遺忘,但“民族主義”卻在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的研究中成為了一個關鍵詞。一些學者認為,“民族主義”乃是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的邏輯動力,正是因為民族主義的萌發(fā),才從本質上催生了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進程。[1]甚至還有學者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與當時民族主義的高漲密不可分。[2]

      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一個無法回避的概念,民族主義受到研究界的普遍關注,自是理所當然。正因此筆者才進一步認為:若不厘清民族主義的內在邏輯與概念歸屬,則無以弄清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中若干規(guī)律性的問題??v觀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進程,“民族主義”恰是溝通“科學”與“民主”之間的橋梁,闡釋民族主義,不應失去對科學立場、科學思潮與科學史的研究視角與相應闡釋。因此,從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進程這一角度出發(fā),應對“科學”與“民主”兩大思潮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有所把握。

      “民族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出現(xiàn)、生根并發(fā)芽,乃是與西方科學技術尤其是人類學、生理學在華傳播密不可分,這是民族主義在中國出現(xiàn)的前提。在晚清之前,中國人鮮有“民族”這一概念,在全體國人看來,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族”即“居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漢族居民)”,[3]甚至在秦漢之前,長江地區(qū)(今湖南、湖北)的居住者都被列入“蠻”族之類,最早的“我族”,僅僅只包括黃淮流域以農耕為主的部分居民。

      但隨著歷史的流變,尤其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安史之亂”等民族融合之后,“我族”這一概念的內涵明顯被擴大,特別在元、清兩朝,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使得中國人對于“我族”這一概念的理解明顯有所擴大,晚清一些學者認為,“我族”已經包括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異族”主要是船堅炮利的“夷人”,這逐漸與現(xiàn)代政治學中“國家”的概念頗為接近了。

      由是可知,在古代中國,“民族”這個概念的演進,并非是依靠對于人類學、人種學與民族學諸多考證、抽樣研究之后層層推進的科學結果,而是依據(jù)統(tǒng)治者的政策與天然的人群遷徙、民族融合的漫長歲月而逐漸形成,這種民族概念的形成過程,明顯有別于西方民族概念的形成。

      因此,中國文化雖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歲月,但其民族意識的覺醒卻一直延遲到晚清。中國的現(xiàn)代民族意識,恰因晚清的西學東漸而形成。中國的民族學承襲西方人類學、民族學而發(fā)展早已為學界所公認,研究“民族主義”對于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的影響,無法僭越中國現(xiàn)代科學思潮這一重要范疇。

      “民族”一詞在華使用,始于甲午之殤,興于庚子之變,*最早使用“民族”一詞乃是梁啟超在1899年出版的《東籍月旦》一書中,其后辛丑條約簽訂、庚子國變爆發(fā),“民族”被當時全國諸多報刊爭相引用。因“三民主義”而成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因此被打上了濃重的政治烙印。但究其發(fā)展,則與西方人類學在華傳播密不可分。正如前文所言,中國人先前的“族”之概念,乃是由統(tǒng)治者政策而決定的全民無意識,而非通過科學技術的甄別、遴選與分析而厘清的。

      最先傳入中國的“人類學”(Anthropalogy)是“人種學”,[4]濫觴于1895年嚴復根據(jù)達爾文、赫胥黎的進化論而提出的“保種”主張,在甲午戰(zhàn)敗之后,嚴復猛然發(fā)現(xiàn),中國將被自己“同文同種”的鄰國日本所滅,他發(fā)出了“豈不痛哉!豈不痛哉”的哀嘆,甚至“(嚴)復每念此言,嘗中夜起而大哭”。[5]在這樣的激勵下,嚴復翻譯出了赫胥黎的《天演論》。

      可以這樣說,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天演論》既是中國人類學史的先聲,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基礎。與此同時,西方列強為了給侵略中國制造合法性輿論,遂發(fā)動了聲勢浩大的“種族主義”宣傳,認為白種人優(yōu)于黑種人、黃種人,因此這個世界的主導應該是歐美發(fā)達國家。

      這種充滿荒謬不經但又時不我待的歷史語境,迫使中國人類學、民族性不但要承擔科學研究的責任,還要與救亡圖存的政治語境息息相關。因此,人類學等理工類學科構成了溝通科學技術學科與人文社科的橋梁,甚至清華大學的人類學系依附于社會學系之下。[4]正如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所說,人類學是一門“從人及人種的形態(tài)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歷史的橋梁”[6]的科學,這一特征,在現(xiàn)代中國尤其明顯。譬如潘光旦就曾對自己的研究有過如是的評述:“而東北之事變起,率未能一用,以實我東省民品優(yōu)越之說。今則山河有異,風景亦殊,皮之不存,毛將安附?此種研究及原,尤邈乎不可復得矣?!盵7]

      筆者之所以贅述人類學在華發(fā)展過程,乃是因為要說明一個問題:無論是現(xiàn)代人類學,還是現(xiàn)代文化,他們在現(xiàn)代中國都責無旁貸地要承擔起一個重任:民族救亡。這是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最終會奔流相匯的歷史動因。前者與民族學、倫理學、社會學相融合,為民族救亡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jù),而后者利用現(xiàn)代傳媒業(yè)的發(fā)展,在亂世中為民族救亡而吶喊,形成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最為壯觀的“民族主義文藝”思潮,*關于“民族主義文藝運動”這一概念,筆者有不同于主流學界的看法。請參閱拙文《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進程中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與“延安文藝”的比較考察》,載《逢甲人文社會學報》(臺灣)第26期,2013年6月。但隨著抗戰(zhàn)的爆發(fā)、深入,“民族主義”也受到了曲解、重構,逐漸偏離了其應有的科學內核。

      體質人類學、生理學與人種學,本來是屬于理工科,但卻因為特殊的時代危局,竟成為了人文社科發(fā)展的催化劑并催生出了“民族主義”這一社會思潮,并且與新的文化一道,承擔著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因此,反思民族主義在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地位與影響,無法僭越科學思潮這一宏觀的重要范疇。

      因為民族救亡,“民族主義”在華傳播經歷了從科學思潮向社會思潮的歷史過渡。在這個過渡的過程中,與“國家”這一概念一道,“民族”的概念被明晰了,包括各種少數(shù)民族的“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已經為大多數(shù)中國人所熟知、認可。

      據(jù)此可知,對于“民族主義”在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中地位的研究,務必要追根溯源,回歸到概念最原初的本身?!懊褡逯髁x”肇始于晚清的人類學、人種學等西方科學理論在華傳播,由于國難當頭、民族危亡,進而形成了貫穿全社會的主流思潮,并深刻影響到了文藝創(chuàng)作,成為了促進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民族主義”,必須將其還原為“科學思潮”,而非單純的“社會思潮”。

      科學思潮與社會思潮最大的差異在于,前者源自于實證理性,而后者源自于集體意識。作為“五四”“新文學運動”重要的精神動力,“科學”在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進程中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民族主義”及其所影響的文藝運動、文學思潮,“科學”所起的肇始主導意義,理應不容忽視。

      縱觀抗戰(zhàn)軍興的1930-1940年代,大體來講,“民族主義”有如下幾種形態(tài)表現(xiàn),一種是國民黨推行的“民族主義文藝運動”,一種是中國共產黨推廣的“延安文藝”,一種是用春秋筆法、借古諷今的姿態(tài)來表達的“淪陷區(qū)文藝”;另一種則是侵華日軍扶持偽政權所鼓吹的“東亞民族文藝”。前三者雖強調民族救亡,但卻都不自覺地陷入了“復古精神”的桎梏內,使其難以出現(xiàn)經典作品與強大的生命力;后者則刻意背離了“民族”一詞的基本科學邏輯,進而束縛了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成為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最為荒謬的一頁,因而不屬于本文探討的范疇。

      “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肇始于“九·一八”事變之后,由國民黨政府所推行,旨在一方面宣揚“民族主義”,號召國內社會各階層捐棄階級仇恨,同仇敵愾。當然,不排除推行者的另一層潛在想法:用“民族主義文藝”來對抗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斗爭”文藝學說。在這一文藝思潮下,確實出現(xiàn)了一批良莠不齊的作品,不少“民族主義文藝運動”的刊物在20世紀30年代的前七年步履維艱。用茅盾的話來說,這些是“誰都不要看的小刊物”,如《前鋒月刊》停刊前的一期, 僅僅銷出了三冊。[8]

      這樣的文化運動顯然無法發(fā)動更多的讀者,于是,國民政府開始修改“民族主義文藝運動”的政策,開始在弘揚“國粹”文化、強調“中華民族”整體觀等層面上著力。尤其到了抗戰(zhàn)即將全面爆發(fā)之際,為了號召社會各階層參與,官方以“本位文化建設運動”取代“民族主義文藝”,旨在宣揚“復古”精神,將“民族主義”凝練為中國歷史中的“忠君愛國”思想,并將“民族救亡”曲解為簡單的“夷夏之辨”。在這重語境下,一批“弘揚忠烈”甚至“反清復明”的作品不斷發(fā)表、上演。

      而與“本位文化建設運動”同步的“延安文藝”則是“左翼文藝”的精神突變。必須要說明的是,雖然都是中共領導下的文藝思潮,但“延安文藝”無論是從參與人群、寫作套路、思想意識還是表述方式,都與“左翼文藝”相去甚遠。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延安文藝”更是對于“晚期民族主義文藝”的賡續(xù),因此理應屬于廣義范疇的“民族主義文藝”。

      筆者淺識,“延安文藝”是對“五四”以來中國鄉(xiāng)土文學、寫實文學的精神賡續(xù),理應屬于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的重要組成。它雖然沒有對“民族”、“民族主義”提出自己的規(guī)范性定義,但在其綱領、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卻始終將“民族”的內涵置于整個創(chuàng)作實踐當中。一方面,它既包括以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為代表的交響樂曲目、以馬烽的《呂梁英雄傳》為代表的長篇小說,以卞之琳的《慰勞信集》、蕭三的《兒童節(jié)》為代表的詩歌等經典作品,亦包括以延安平劇院、魯藝劇團推出的“新編歷史古裝戲”如《岳飛》《梁紅玉》與《吳三桂》等等——這些作品都是當時延安地區(qū)的文藝工作者們自己改編的或采用左翼劇作家在國統(tǒng)區(qū)的現(xiàn)成劇本。*任均曾回憶:“延安買來戲箱后,在演出傳統(tǒng)戲的同時,我們也開始演出戲裝的新編歷史劇了。那時,我參加演出過兩出。一是《梁紅玉》,用的是國統(tǒng)區(qū)刊物上發(fā)表的歐陽予倩的劇本。我主演梁紅玉,陶德康扮演韓世昌,張東川扮演金兀術。二是《吳三桂》,這是由延安的戲劇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京劇新編歷史劇,王一達和石暢編排?!币娙尉段疫@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記憶》,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頁。從某個角度上看,這與當時國統(tǒng)區(qū)的文化形態(tài),幾乎如出一轍。

      與國統(tǒng)區(qū)的“民族主義文藝運動”、中共領導的“延安文藝”相比,淪陷區(qū)的文藝亦體現(xiàn)出了這種特殊的民族主義傾向——除卻一些媚敵文學如柳雨生(柳存仁)的小說《超乎恩仇之外》、周佛海的文集《往矣集》、張資平的小說《新紅A字》之外,其他仍有不少作品“承續(xù)著中國新文化傳統(tǒng),繼續(xù)沿著五四新文化開創(chuàng)的道路迂曲生長”,[9]如王統(tǒng)照、曹禺、周貽白等人,采取迂回的策略,編演了不少借古諷今的“古裝歷史劇”與歷史小說,這種寫作策略實際上依然是一種“抵抗”——只是并非采取激烈的言辭。在這種柔性抗爭的語境下,客觀上帶動了通俗文化、市民文化的發(fā)展。[10]因此,客觀、歷史地看,這亦是對“民族主義”的弘揚,與“延安文藝”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體現(xiàn)出了三者一致的“復古精神”共性。

      縱觀自鴉片戰(zhàn)爭至1949年的百年近代中國,國難深重,國運衰微。“民族滅亡”宛如一把達摩克利之劍,時刻高懸于四萬萬民眾的頭頂。因此,強調民族獨立的“民族主義”自然也就成為了上至政黨、下達國民的一個念茲在茲的口號。因此,“民族主義”構成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一根極其重要的主線。從鴉片戰(zhàn)爭的“洋務運動”、“詩界革命”運動至今,始終存焉,從未消退。及至當下,“民族主義”依然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推動角色。

      筆者認為,之所以要反思中國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的“民族主義”,主要在于,“民族主義”雖源自于科學思潮,但卻很容易被誤解、曲解甚至篡改。拋開日偽捏造、推行的“大東亞民族主義”不談,僅從在抗戰(zhàn)時期有積極因素、主張抵抗殺敵、號召民族救亡的“民族主義文藝”來看,亦有諸多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于“復古精神”的弘揚——這也是緣何這些作品在文學史上難以獲得較大聲名的原因。

      因此,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到,“延安文藝”、“民族主義文藝運動(本位文化建設運動)”以及部分淪陷區(qū)文藝作品,縱然有積極、科學的一面,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因為抗敵宣傳的需要,致使不同的政治力量在詮釋“民族主義”這個名詞時,又不免出現(xiàn)了一種“退化”,藉此,筆者暫稱其為“返祖民族主義”(Reve-nationalism)。

      “返祖民族主義”中的“返祖”(reve)即英文的“reversion”一詞,該詞在英文中有“逆轉、倒退”的意思。關于這一名詞及其涉及的概念內涵,學界尚無準確定義與相關研究。筆者認為,這一問題在“城邦國家”向“民族國家”進行現(xiàn)代性進化的國家或地區(qū)中尤顯得突出。在這些國家或地區(qū)中,無論是哪種社會階層,在民意表達、執(zhí)政理念里總會有“民族主義”概念在使用上的反復與暫時性倒退,即會無意識地在先前狹隘的民族主義歷史敘事中尋求“救亡”、“自強”的精神寄托,進而形成一種對自身歷史的重構。這一政治現(xiàn)象在中國、西亞與中東等國家或地區(qū)中尤為明顯。[11]

      在“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及后期“本位文化建設運動”那里,“民族主義”便遇到了“退化”,國民政府開始宣揚岳飛、文天祥與史可法等歷史人物在對抗少數(shù)民族政權入侵時的戰(zhàn)功,并稱其為“民族英雄”,藉此來鼓舞抗戰(zhàn)時期的人心。譬如在有官方背景的文藝刊物《越風》中,曾刊發(fā)了相當多的“借古諷今”類作品,如秋宗章的《庚子拳禍與浙江三忠》、謝興堯的《南宋時水滸傳與忠義軍》、黃華的《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陸丹林的《侯承祖父子金山衛(wèi)抗清記》等文章,這種“民族主義”固然精神可嘉,但卻是一種對于“民族”概念科學性的背離。[12]

      與國民政府官方宣傳相呼應的是,上海淪陷區(qū)的文化人也開始行動起來。阿英的《明末遺恨》、周貽白的《花木蘭》與顧仲彝的《梁紅玉》等“新編古裝戲”在淪陷區(qū)火爆一時。尤其是上海的古裝電影如岳楓的《關云長忠義千秋》、吳永剛的《岳飛》與張善琨的《葛嫩娘》等等,幾乎場場爆滿,給聯(lián)華電影公司、新華電影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與此同時,在延安,在魯藝平劇團成立前后的1942年,為了配合抗日需要,他們演出了不下10出京劇古裝戲演了些配合抗日宣傳的新編歷史劇。[13]

      這一切正如耿德華(Edward M. Gunn)日后所言,“這是一個國家生死存亡問題比其社會問題更為重要的時期,劇作家們發(fā)現(xiàn),他們能夠通過歷史劇來反映這兩個問題,能夠穿戴他們祖先的服裝來擺脫上海的復雜局面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1936年,戰(zhàn)爭顯然已無法避免,國民黨政府發(fā)起了‘本位文化’運動(引者注:即‘本位文化建設運動’),并且公布了被準許用于藝術作品的中國歷代英雄人物名單。左翼作家和共產黨作家也對利用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素材感興趣,因為它對于中國社會各階層都具有天生的感染力……作家有責任寫愛國作品,這是無可非議的,但人們對像《桃花扇》之類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趣不能不感到懷疑?!盵14]

      “民族主義”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一條重要的脈絡,尤其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戰(zhàn)爭期間,這種思潮很容易激發(fā)為一種凝聚社會各階層的動力。但當時中國的文學家與政治家會因為功利的目的,忽視了“民族主義”作為科學思潮的重要因素,致使所推出的作品缺乏應有的生命力。在抗戰(zhàn)結束之后,無論是國統(tǒng)區(qū)的“借古諷今”類小說、散文,還是淪陷區(qū)的文化活動,實質上都在抗戰(zhàn)之后逐漸銷匿——歸根結底,這與“返祖民族主義”的負面作用密不可分。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的漢族甚至中原政權人士與少數(shù)民族甚至邊疆政權相斗爭的史事,很容易被賦予“愛國英雄”或“民族英雄”的事跡而進行歌頌宣傳。這種“愛國”或“愛民族”的情結更大程度上是對本政權、本民族的熱愛,而并非是基于中華民族這一現(xiàn)代性的“大民族觀”。在經歷了鴉片戰(zhàn)爭、庚子國變,并已經主張“五族共和”多年的民國時期,再以這類觀點示人,難免有失偏頗。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返祖民族主義”乃是自上而下的。最早推行這一觀點的,當是國民政府領袖蔣介石,在“四全講話”中,蔣介石聲明:“我們要以無數(shù)的無名岳武穆,來造成一個中華民國的岳武穆,我們對黨國今日無他可恃,只有拿一片赤心,如諸葛武侯所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來報答國家和我們的總理,和全國國民?!盵15]甚至到了后期,國民政府為了宣傳“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甚至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改名為“本位文化建設運動”,意在宣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忠君”、“抗韃”等思想,來凝聚抗戰(zhàn)時的人心。

      抗戰(zhàn)勝利后,上海、北平的古裝電影一度停演,古裝戲的票房也頗為蕭條,延安開始排演以《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為代表的現(xiàn)代戲劇,在國統(tǒng)區(qū),現(xiàn)代派風格的話劇、電影逐漸開始盛行,*傅葆石在《雙城故事:中國早期電影的文化政治》中饒有興趣地分析了這個問題。抗戰(zhàn)勝利后,古裝電影在上海毫無市場,絕大部分導演、劇組改弦更張拍攝現(xiàn)代風格的電影,部分導演干脆去了香港。由于當時香港仍有一些老派的內地移民喜歡粵劇,但由于粵劇門票高昂而使得他們不得不轉而選擇電影。用傅葆石的話說就是“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雙重變奏。而這也恰在無意中構成了香港粵語電影的重要開端。古裝戲、新編歷史小說逐漸從文學場內消失。

      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抗戰(zhàn)勝利的結果,日本人被驅逐出了中國,這類作品再也沒有了社會功能,因此自然被歷史所淘汰。但若將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這段歷史難免有突兀之感,而且是對于“五四”精神的一種反動。利用曲解“民族主義”來解決政治、社會問題,至今仍是被政治學界時常提起的一種施政方式。因此,反思“民族主義”之于中國現(xiàn)代文化、社會思潮的影響很有必要。藉此筆者認為有如下兩點可供審思。

      首先,在現(xiàn)代社會里,“民族主義”必須是基于科學理念的民族觀。“返祖民族主義”偏離了基本的科學精神,因為“師出無名”,所以“行之不遠”。

      在抗戰(zhàn)結束以后,這些作品基本上都已經從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的進程中消失。宏觀地說,肇始于晚清,與人類學、人種學同步傳入中國的“民族主義”,構成了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的精神基礎,但在抗戰(zhàn)時期,由于戰(zhàn)爭動員需要,而不自覺形成的“返祖民族主義”,則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是對于“五四”精神的悖反。盡管在短期內形成了較大的反響,但卻最終歸于無聲無息。

      當然,人們可以將其視為與戰(zhàn)爭共生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但是任何文化現(xiàn)象都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它確實對于救亡圖存、凝聚人心有著強大的號召力,但是從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的進程來說,這是反動的。它既與“五四”時所弘揚的平等、啟蒙等普世意識有著天壤之別,更是對于“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否定與顛覆。

      因此,在抗戰(zhàn)結束之后,這類“復古”題材的作品很快就失去了原有的受眾基礎。*耿德華認為,之所以“復古”會流行,乃是因為日本侵略者的高壓殖民政策,使得文藝從業(yè)者不得不“穿戴他們祖先的服裝”,對于這一問題,亦有不少學者有類似看法。但筆者認為,這只能解釋淪陷區(qū)的“復古”精神之勃興,無法解釋延安與國統(tǒng)區(qū)緣何也會出現(xiàn)“復古”的文藝風潮。取而代之的是類似于戰(zhàn)前的市民生活、都市文化類題材作品,聯(lián)華、新華電影公司開始拍攝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都市類題材電影,延安的作家、戲劇家亦開始重新?lián)炱稹半A級斗爭”題材類的作品。

      筆者在此擬舉一例來證明“復古”題材所受到的旁落。1935年,梅蘭芳組織編寫古裝京劇《生死恨》,講述北宋末年全民一致抗金的歷史傳奇。1936年2月起,該戲在上海天蟾舞臺首演3場,場場爆滿,此時上海尚未淪陷,日軍已經恐慌此戲所帶來的效應,遂委托租界當局向梅蘭芳施壓。迫于壓力,梅蘭芳移至南京大華戲院又演了3場,結果愈發(fā)火爆,竟打破了當時京劇票房的歷史紀錄,甚至排隊購票的觀眾竟然將票房的門窗玻璃擠碎。

      1947年,華藝電影公司導演費穆出于對商機的考慮,力邀梅蘭芳將《生死恨》拍成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盡管梅蘭芳賣力出演,拍攝水平在當時亦屬一流,但放映之后,竟然票房慘淡至極。而與此同時由費穆指導的《小城之春》卻反響強烈。

      同樣的內容,為何會形成這樣反差劇烈的對比?在鄭培凱看來,這是由于“新型藝術形式”的電影鏡頭敘事扭曲了戲劇舞臺的美感,使得一部分熱衷于戲劇“在場感”的觀眾無法獲得觀劇的滿足感。[16]如果這一說法真的完全符合事實的話,那么何以解釋技術、演技都不如《生死恨》的古裝電影《葛嫩娘》與《李香君》在戰(zhàn)時上海的場場爆滿?

      其次,中國現(xiàn)代文化根源于“五四”的“民主”與“科學”兩大思潮,尤其不能忽視科學思潮在文化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重要意義,惟有“科學”才是“民主”的基礎,喪失了科學的“返祖民族主義”,只會淪為專制的思想工具。

      “民族主義”的本質是科學思潮,是西方人種學、生理學引入中國后,讓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歸屬有了科學理性的看法,一改過去“忠君報國”的落后理念,形成了社會啟蒙思潮,進而又變?yōu)檎胃锩木駝恿Α?當然在這一進程中也有特殊的個案,譬如康有為曾主張一方面認可“大民族觀”,一方面又要“?;省保@種思潮使他自己陷入到了兩難的境界。辛亥革命之后,執(zhí)政黨又打破了“種族”與“民族”的概念差異,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張,初步建立了現(xiàn)代性的“民族國家”,這為后來的“新文化運動”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1919年之后,“民族主義”曾潛移默化地推動著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進程。我們看到,從“新文化運動”到官方推行的“民族主義文藝運動”的十余年里,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一直在啟蒙的進程中不斷探索前行,期間從未有過“重拾衣冠”的倒退。因此,抗戰(zhàn)期間的“復古”風潮,從歷史的維度來看,無疑是一種倒退。

      20世紀80年代,李澤厚曾提出“救亡壓倒啟蒙”的學說,認為源自于“五四”的啟蒙主義思潮,在1949年之后被中斷了。李楊在解讀李澤厚的這個觀點時,曾援引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的觀點,認為這一悖論出自于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缺陷,即對“民族國家”既建構又超越的矛盾。[17]但是筆者認為,“救亡壓倒啟蒙”并非中斷于1949年,而是在抗戰(zhàn)時期就有中斷的痕跡,在那些頌揚忠君事主、遵綱守常的“復古”作品中,“民族主義”拋卻了它的科學本質并倒退到了鴉片戰(zhàn)爭之前“夷夏之辨”,淪為了“返祖民族主義”。

      歸根結底,抗戰(zhàn)時期關于“復古”精神的文藝作品,雖然在短期內凝聚了人心,反映了特定時代的政治需求,并為號召各階層的民族救亡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我們又必須要正視其違背科學、理性,有悖于“五四”精神的科學主義,亦是對自身作為科學思潮的反動。因此,“返祖民族主義”給正在走向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中國文化帶來的是歷史的倒退。但是,作為一種文化保守主義的“復古”思潮,卻一直存在于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進程當中,并時常在民族主義冒頭時與之一道被呈現(xiàn),而這又恰是后世所需要特別警惕的。

      [1] David Kenley.NewCultureinaNewWorld:TheMayFourthMovementandtheChineseDiasporainSingapore,1919-1932[M].New York:Routledge,2003:65.

      [2] Arthur Waldron.FromWartoNationalism:China’sTurningPoint, 1924-1925[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52.

      [3] 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3.

      [4] 費孝通.關于人類學在中國[J].社會學研究,1994(2).

      [5] 王栻.嚴復集: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521.

      [6] 〔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50.

      [7] 潘光旦.人文史觀[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2.

      [8] 左文,畢艷.論左翼期刊的非常態(tài)表征[J].文學評論,2006(3).

      [9] 陳吉鋒.60年后中外學者重新詮釋——淪陷時期的北京文學不是“漢奸文學”[N].北京青年報,2005-08-15.

      [10] 孔慶東.超越雅俗——抗戰(zhàn)時期的通俗小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88.

      [11] 韓晗.早期抗日文藝期刊研究——以社會思潮變遷為視角(1931-1938)[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109.

      [12] 韓晗.“越風東南清”——重讀《越風》雜志及相關史料考辨[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13] 任均.我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記憶[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112.

      [14] 〔美〕耿德華.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qū)文學史(1937-1945)[M].張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20~121.

      [15] 蔣中正:在國民四全大會閉幕式上的講話[C]//榮孟源,孫彩霞.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第2卷.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60.

      [16] 鄭培凱.戲曲與電影的糾葛——梅蘭芳與費穆《生死恨》[M ]//在紐約看電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137.

      [17] 李楊:救亡壓倒啟蒙?[J].書屋,2002(5).

      (責任編輯:畢光明)

      OnNationalSalvationandClassicRevivalintheContextofNationalism——FromthePerspectiveoftheScientificTrendofThought

      HAN Han

      (1.InstituteofHistoryofNaturalScienc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99,China;2.DepartmentofAsianStudies,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NorthCarolina27514,USA)

      The scientific trend of thought was ushered into China alo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of Western learning”,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national concept in China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nationalism.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of 1930s-40s, nationalism was 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Native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Movement practiced by KMT and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by CCP, which are both concret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pirit of classic revival and mainly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costume plays in praise of heroes of Han nationality in ancient times, old-style poems, historical novels, etc. Such a national concept was, however, deviant from the scientific trend of thought. Therefore,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literary works upholding classic revival tended to be obscured along with the ease up of the national salvation, but this ideological trend of “atavistic nationalism”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society.

      scientific trends of thought; native culture;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nationalism; classic revival

      2014-07-22

      韓晗(1985-),男,湖北黃石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后,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亞洲學系訪問研究員。

      I206.6

      A

      1674-5310(2014)-08-0001-07

      猜你喜歡
      民族主義思潮進程
      春秋時期重民的社會思潮
      從震旦到復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論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近代嬗變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2
      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與展望
      中國外匯(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8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向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淺析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6
      論20世紀初年的“興女學”思潮
      社會進程中的新聞學探尋
      民主與科學(2014年3期)2014-02-28 11:23:03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程與反思
      “文革” 后期的民間批判思潮(1968~1976)
      恭城| 垦利县| 新巴尔虎左旗| 亳州市| 昌宁县| 高雄市| 新乐市| 永济市| 瑞昌市| 大庆市| 涡阳县| 昌图县| 云霄县| 鄱阳县| 拜泉县| 苗栗市| 阜城县| 张北县| 宽城| 同德县| 麦盖提县| 连山| 孟津县| 内丘县| 苗栗市| 延津县| 嘉荫县| 克拉玛依市| 鹿泉市| 广安市| 科技| 高要市| 浙江省| 新营市| 泰来县| 上高县| 景泰县| 沐川县| 景德镇市| 平乐县|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