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浩,韓賢強
(安徽工業(yè)大學 工商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弟子規(guī)》是我國清代的一部重要蒙學教材,作者李毓秀,清代山西新絳縣人,他的這部著作形式類似于《老子》,以三字為一句,讀之頗有韻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通過這本書可以滿足兒童啟蒙教育的要求,同時可以將當時社會所公認的社會行為準則灌輸于兒童的腦海中。因之,透析《弟子規(guī)》,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學習和了解清代蒙學發(fā)展的趨勢,更可以使后人熟知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運作的范式,進而古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之服務于當今社會建設的需要。
關于《弟子規(guī)》研究的現(xiàn)狀,目前主要集中在論述《弟子規(guī)》對于兒童啟蒙教育的影響與作用;《弟子規(guī)》對于家庭教育的啟發(fā);《弟子規(guī)》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弟子規(guī)》文本學研究等方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杜維超、蔡志良的《<弟子規(guī)>的兒童人際交往品質(zhì)培養(yǎng)思想及其啟示》、張慧玲的《<弟子規(guī)>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張慧衡的《論<弟子規(guī)>中的家庭教育思想》等文章。其主要的觀點是:其一,“《弟子規(guī)》從人際交往的情感前提、行為準則、價值追求、禮儀規(guī)范四個方面體現(xiàn)了儒家的人際交往倫理思想。”[1]28其二,“《弟子規(guī)》不僅繼承和發(fā)揚了古圣先賢的智慧和美德, 而且還把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文明禮貌、尊重他人、誠實守信等日常行為規(guī)范具體化、生活化, 包含了大量思想修養(yǎng)、待人接物、飲食起居、生活禮規(guī)等做人的基本準則?!盵2]128其三,“《弟子規(guī)》家庭教育思想內(nèi)涵,包括三個方面:家庭教育目標、家庭教育內(nèi)容和家庭教育方法”?!兜茏右?guī)》全文認為:“強調(diào)構建和諧美滿的家庭必須更新子女評價標準,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塑造子女健全人格”,認為“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系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3]。
針對目前的學術研究現(xiàn)狀,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弟子規(guī)》的現(xiàn)實價值,筆者認為應當集中挖掘其書的深層次內(nèi)涵,從傳統(tǒng)的文本研究,深入到其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所謂社會秩序,即社會運行的模式。從社會學誕生之日起,不同的社會學家或流派對這個概念都予以了個性鮮明的闡述,其中馬克斯·韋伯關于這個概念的論述較有代表性,他認為:“在社會行動的范疇中,某些實際上的規(guī)律性可被觀察到,那就是:同一個行動者或許多人的行動過程會在一種典型的相似的主觀意義引導之下重復地發(fā)生?!盵4]38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社會秩序本質(zhì)上就是眾人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形成的某些習以為常的行為范式或原則,如果某個人突破了這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其后果必然是招致生活在同一社會群體中的他人的反對。所以,社會秩序的特征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只要社會全體成員大多數(shù)的行為不發(fā)生變化則社會秩序保持不變;同時,社會秩序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即一種社會秩序規(guī)范很難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徹底替換另一種社會秩序規(guī)范,無論是強力,抑或漸進式的同化。歷史上,羅馬人的征服沒有徹底變革蠻族的社會秩序。同樣,蒙元在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也沒有能夠變更漢族社會生活的秩序。但是,我們并不能武斷地認為社會秩序根本無法變更,從中外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脈絡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世界上無亙古不變的社會秩序,無論是社會改革或者是社會革命,兩者本身就是對社會秩序發(fā)出的變更信號,所以社會秩序的重構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經(jīng)濟的發(fā)達,生產(chǎn)力的進步,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似乎可以很好地解釋社會秩序重構的根本動力。恰如《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言:“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chǎn)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fā)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chǎn)生的。”[5]71從這個角度言之,只要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社會結構、國家組成和職能都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任何社會秩序只是暫時地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經(jīng)濟力的上升會動搖這種社會秩序存在的合理性,它的消亡只是一個時間概念。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卷首告訴我們:“人是生來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那些自以為是別人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別人更是奴隸。”[6]6是故,追求人人自由與平等在盧梭的視閾中是一種人類的本性,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每當一個社會秩序瀕臨解體的關頭,發(fā)揮推倒作用的始終是社會成員的大多數(shù)。所以,社會秩序是否需要重構,其決定性的因素是社會成員的大多數(shù),而不是這種社會秩序是否人道、是否民主。換言之,如果社會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在專制制度下生活很不錯,則沒有必要推倒這種專制維持的社會秩序。
社會秩序的概念已經(jīng)明確,社會秩序發(fā)生變革的動因已經(jīng)非常明顯,由此,我們不禁發(fā)問:《弟子規(guī)》是否為我們提供了當今中國社會秩序重構所必須的要素呢?從微觀的角度言之,《弟子規(guī)》首先強調(diào)社會秩序的重構應當從單個的社會成員的道德品質(zhì)著手,其次則延伸至家庭,再次則延伸至整個社會秩序的重構。從本質(zhì)而言,《弟子規(guī)》所倡導的這種變更社會秩序的方式,實則為漸進式的路線,由易到難,由細微而至于宏大,從改造單個的人入手,積累整個社會秩序發(fā)生變化的基干力量,而不是力圖畢其功于一役,解決一切社會秩序重構過程中的障礙性因素。
從另一個側面考察《弟子規(guī)》與社會秩序重構的關系不難發(fā)現(xiàn),《弟子規(guī)》雖是兒童啟蒙之物,但其蘊含的傳統(tǒng)社會生活美德,著實值得今天發(fā)揚,以減輕社會秩序重構過程中的陣痛。尤其值得高度關注的是,它重視調(diào)和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實現(xiàn)社會機體最大程度地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轉(zhuǎn)型中的不適應癥狀,從整體上而不是從局部根除社會秩序重構中的矛盾和問題。
《弟子規(guī)》突出了傳統(tǒng)的富含人道主義的社會秩序規(guī)則,吸收這些精華有助于避免現(xiàn)代社會因拜物教崇拜引發(fā)的極度實利主義、功利主義、唯生產(chǎn)力發(fā)展論等錯誤的社會建設思潮的干擾。同時,透析這本書,我們應該領會到先賢們智慧之偉大。如果我們能夠在當今社會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展、民權意識日漸膨脹的大背景下,適當?shù)亟梃b古人處理社會關系的方法和原則,其對于當今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將有著多么大的啟發(fā)。
筆者認為,《弟子規(guī)》雖是童蒙讀物,但其蘊含的傳統(tǒng)社會秩序運作的規(guī)律確實是無窮的,而這些傳統(tǒng)的東西于今日而言并不顯得過時和陳舊。
馬克思說:“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而言是一把鑰匙?!盵7]59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表面上毫不相關的事物之間,極有可能存在某種尚未被我們洞悉的聯(lián)系。直言之,不剖析《弟子規(guī)》中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某些特性,不對這些特性予以理性的研究,我們就無法從中汲取可為當今社會秩序重構過程中的有益成分。這些有益的成分分別是:
1.“孝”與“悌”的啟發(fā)。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第一大善,俗語曰,百善孝為先?!兜茏右?guī)》把孝道列于首位,暗含之意味是社會秩序之穩(wěn)定是構筑于一級對于又一級的服從基礎之上,而這種“服從”的精神恰是社會運轉(zhuǎn)的重要保障。自家庭言之,子女孝敬自己的父母,即所謂孝道,其本質(zhì)體現(xiàn)的就是服從,家庭之服從關系的確立實則是中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家庭和睦的重要保障。推而廣之,這一張以孝道為原則而構成的家庭權力網(wǎng),出奇地類似于一張按照科層制組織而成的社會功能體,每個社會組織都是以服從和被服從的要求構筑起不同的單位、部門,這些機體疊加在一起能夠保持其內(nèi)部的正常運轉(zhuǎn)和彼此間的相互配合的關鍵正是服從。當今,雖然社會結構呈現(xiàn)出破碎化的傾向,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現(xiàn)象,社會的各種功能體日趨由國家的強制向著公民自治的方向發(fā)展,但這種服從的精神沒有發(fā)生多大變化,這是《弟子規(guī)》給予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啟發(fā)。同時,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當代,社會有機體的正常運轉(zhuǎn)所憑借的是強大的暴力機構、官僚機構、威權勢力,血緣關系和孝道則扮演著輔助性的角色。因之,當今我們可以斷言強調(diào)孝道和悌道的目的之一方面是為了培育家族成員服從尊長的心理,維護家族內(nèi)部的秩序;另一方面,灌輸孝道和悌道的目的更在于推及這種服從的心態(tài)于自己的單位、組織、上級,對待他們的工作要求務必本著“服從”的心理,如此社會的秩序才能步入正軌。所以孔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盵8]118
2.“謹”與“信”的教誨。所謂“謹”者,按照古代漢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一般原則當理解為“謹慎”之意,以此類推可知,所謂“信”,理當解釋為“誠信”。謹慎與誠信是“圣人訓”的第二條要義,這是什么用意呢?《弟子規(guī)》中,“謹慎”一詞的含義對于當今的社會秩序建設的啟發(fā)可以歸結為:首先,社會生活中務必要謹慎于細節(jié):“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比藗兂Uf細節(jié)決定成敗,社會秩序的構建,社會和諧的構造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從細枝末節(jié)中窺出。墨子說:“昔者楚靈王好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盵9]67一個社會秩序的細微之處,兩個社會秩序的細微之處出現(xiàn)扭曲,對于社會秩序的運轉(zhuǎn)并無大礙,但無數(shù)個社會秩序的扭曲堆積到一處,如楚王愛細腰,而國人多餓死的慘狀就不可避免,所以《弟子規(guī)》將“謹慎”落腳在留意于細節(jié)。其次,良好社會秩序的確立要求社會成員務須謹慎彼此間的交往,其核心之要義即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例如交友當交益友,勿交損友,待人接物,更當小心翼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完成個人的社會分工,安守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而要持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擁有一種自我反省的精神,是非之心、廉恥之心、惻隱之心是儒教思想中對于人之為人的定位,并將這三種“心”作為先知先覺賦予人類的三種濟世情懷。所以,在社會生活中,為了捍衛(wèi)共同的社會秩序,每個人都要謹慎地解剖自己,對照著圣賢的教誨,祛除一切利小我、損群體的利益訴求,所謂“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之完人”的道理莫過于此,推及此心用之于塑造社會秩序之平穩(wěn)。
“誠信”二字是國人美德之一。孫中山先生曾經(jīng)大加贊譽國人的誠信精神,他恰當?shù)嘏e了一個例子,大意是,西方人與中國人做買賣從來不需要立合同,只要口頭約定,必然能夠?qū)崿F(xiàn),反之西方人則不樂意與日本人做買賣,因為日本人的誠信觀念極差,朝令夕改的事情時有發(fā)生。通過孫中山的講述,我們可以提煉出一種認識——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秩序構筑在人與人之間互求誠信基礎之上,以誠待人是中國人的本色。曾國藩起自湘軍,所倚靠的便是“誠信”,有功則賞,有過必罰,言出即行,令行禁止,故而鑄就了一番功業(yè)。由此可知,誠信之于社會秩序的建構作用的重點在于消弭社會生活之矛盾處,人與人之間開誠布公,消弭因不信任所產(chǎn)生的誤解和糾紛,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爭訟,這樣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才能夠平穩(wěn)地運作上千年。
3.“泛愛眾”與“而親仁”的暗示?!胺骸钡囊馑际鞘裁茨??即普泛或者寬泛的意思?!皭郾姟奔慈收邜廴酥?,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擁有仁者愛人的普世價值觀。于今天而言,在這種“愛”的哲學氛圍里,民族的差別逐漸淡化,社會秩序從生硬的行為教條轉(zhuǎn)而變得溫文爾雅,猶如披上一層迷人的外衣?!兜茏右?guī)》中所稱頌的“泛愛眾”,如果放在當今社會秩序重構的大背景之下,我們可以理解為在承認社會既有的不平等、不合理的秩序前提下,盡可能用“愛”的哲學消除人們對舊有社會秩序的不滿。一方面,教化社會生活中不同階層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輕視人與人因財產(chǎn)、出身不同所造成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異;另一方面,從更加抽象的角度考察社會秩序的重構,即社會成員在行為過程中要把人類所共有的“類”的共性提取出來,要求我們每個人從這種共性角度出發(fā),愛人,愛一切人,讓每個社會成員都籠罩在愛的光環(huán)下。在這個光環(huán)的指引下,社會矛盾被冰凍,普世觀引導下的仁者愛人充斥了我們的頭腦,這種“泛愛”的方法、方式極有利于消弭社會矛盾,在社會秩序發(fā)生重構的短時間內(nèi)發(fā)揮止痛劑的作用。但我們必須要牢記——“宗教是人民的鴉片”[5],“愛”的宗教是人民精神的麻醉劑,它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社會發(fā)展中因為財富分化、職業(yè)地位不同、家庭背景差異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和糾紛。
“愛眾”與“親仁”僅僅依靠個人的自發(fā)產(chǎn)生的行為遠遠不夠?!俄n非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則事例,“殷之法,刑棄灰于道路者”[10]585,原因是什么呢?很簡單,深恐傾倒出來的灰燼弄臟了行人的衣服,引發(fā)斗訟,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得出的結論是 “愛眾”與“親仁”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法律手段,需要強力推行。先代的圣賢們時常把治國比喻成治水,使之就東則就東,使之就西則就西,所仰仗的正是國家強力,近年來政府似乎也意識到強力手段之于社會秩序構建的重要性,諸如以立法手段強制人們孝老敬親即為明證,但這種方式似乎應當在不得已的時候使用之,畢竟法律、刑罰不能妥善處理好一切社會問題,老子說:“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4.“有余力,則學文”的啟發(fā)。此處所謂“余力”與“學文”,本質(zhì)上即強調(diào)“知難行易”的觀點,其要旨是人類認識世界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但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卻比較容易。它給我們的啟發(fā)是,每個社會成員須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不斷提升個人之學識與道德境界,看淡物質(zhì)享樂,追求精神領域的提升,不要醉心于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更不能放任心性地游弋于社會生活之中,恰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盵11]407實現(xiàn)這種超脫或提升的方式必須強調(diào)“學文”。古代士人通過學習古代賢圣的為人處世之道,然后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磨礪和鍛煉秉性和才干。今天,我們沐浴在現(xiàn)代文明的陽光之下,苦讀圣賢書已經(jīng)不再是必須,但讀書和學習確實是提升社會成員精神和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徑,這就意味著物質(zhì)文明發(fā)達的同時,更應當留意于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設。最近網(wǎng)絡盛傳一則信息:“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zhì)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而韓國人均年閱讀量約為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8.4~8.5本,美國8.7”雖然讀書的數(shù)量之于精神文明的建設并無必然關聯(lián),但至少從這種對比中足見國人之于讀書、學習的重視程度顯然有限。同時,由小知大,良好的社會秩序的養(yǎng)成正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細節(jié)培養(yǎng)中悄然形成,漸進式地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態(tài)勢,新的社會秩序的產(chǎn)生和舊的社會秩序的消亡,依靠的正是成千上萬的普通社會成員的共同力量。由此,從《弟子規(guī)》中,我們能得到的啟發(fā)更在于:
首先,每一個人不要做后知后覺的人,更不能做不知不覺的俗人,而要先知先覺地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脈絡,在社會實踐之中摸索出社會發(fā)展的“道”。由此,《弟子規(guī)》非常強調(diào)對儒家典經(jīng)的學習:“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币孕凶C知,以知促行,社會實踐可以培育社會成員之社會意識的產(chǎn)生,再使每個社會成員自發(fā)地維護社會秩序運行的基本規(guī)則,而貫穿于其中的主線正是儒家所標榜的意識形態(tài)。于今日而言,社會秩序之重構工作要緊處是盡快地形成學習型社會的良好氛圍,大力普及公民對于民權意識的學習與教育,在現(xiàn)實中創(chuàng)造機遇令其有機會參與到社會秩序重構工作中。如此,一個新型的社會將逐漸映入我們的眼簾。
現(xiàn)在,在人們“學文”的路徑中,最尋常的方式是通過學校完成其社會化的進程,理解社會秩序之真諦所在。同樣,社會秩序的重構所依靠的也是這些單個的受過教育的人。當今公民道德建設的落后,其根源于教育領域出了岔子,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更應當凸顯公民德育養(yǎng)成的重要性,尤其在高等教育中,在思想政治課課堂上庸俗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行為必須禁止。我們要花費極大的氣力向?qū)W生傳授公民意識,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觀,要告訴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其所謂公民自由必須在社會秩序架構內(nèi)才受到法律保護,所謂自由絕不是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由僅僅是無政府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必須在思政教育中占有相當?shù)姆至?,我們培養(yǎng)的是未來公民社會的公民,不是培養(yǎng)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單憑灌輸了解社會的無用機器。所以,《弟子規(guī)》中“學文”之真諦是努力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成為一個真正現(xiàn)代社會的公民,現(xiàn)代人雖然為物化的世界所迷惑,但是墜入物化的迷陣畢竟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善于引導,不斷教誨,全方位地運用好學校教育陣地,使未來社會的主人明白社會秩序之基本原理與社會和諧之于每個社會成員的重要性,才能使社會秩序的構造和維護獲得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和擁護。
《弟子規(guī)》雖然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秩序之重構有巨大的借鑒價值,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這本誕生至今數(shù)百年的書籍,其自身的缺陷已經(jīng)非常明顯。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它極度強調(diào)服從精神,以至于這種“服從”幾近于“盲從”;它倡導師法經(jīng)典,但在現(xiàn)世,經(jīng)典的概念已經(jīng)不是四書五經(jīng)所能囊括;它倡導“泛愛眾”,但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殘酷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已經(jīng)是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它倡導人性的內(nèi)斂,但現(xiàn)世的情況卻是人性的張揚在某些時候恰恰成為必須。總此以上數(shù)點,筆者認為改造《弟子規(guī)》已經(jīng)是當務之急,可行之法在于:
1.《弟子規(guī)》文本的革新與新內(nèi)涵的注入。注釋和改造《弟子規(guī)》為代表的所謂經(jīng)典,將當代社會秩序的建構要求灌注于其中,這是最基礎的一步。《弟子規(guī)》是歷史的沉淀,當今欲重新編撰全部文本,未必可行,但舊貌換新顏確實是可行之舉,所以在重新注解《弟子規(guī)》過程中務須努力使之符合于構建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需要。
從原則角度言之,改造《弟子規(guī)》應當清除的就是不利于新社會、新風尚興起的舊內(nèi)容,其目的是為了使《弟子規(guī)》在當代社會流傳過程中具備其應所需的面目,一切違背于此種目標的說教性論述皆應推倒,或做出必要的刪改。在“破”的同時要注意“立”,“立”者,“樹立”之謂也,言下之意是有所甄別地將必要的內(nèi)容灌輸與文本之中。更要在傳播《弟子規(guī)》的過程中注意引導人們正確地看待這本書,既不要盲從,也不要輕信,使大家對于文本的解讀保持正確性,而不是被曲解。
此外,具體到實踐中,革新文本內(nèi)涵的方式極多,筆者比較贊成的是“舊瓶裝新酒”。這種方式,其要義是不舍棄經(jīng)典的文本和體裁,而是灌注以新的意義與內(nèi)涵,通過更新文本的詮釋與文本自身的文句,使《弟子規(guī)》去封建化,而步入現(xiàn)代化。毛澤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盵12]534其言下之意是文化遺產(chǎn)只能夠傳承而不能割裂,文化的載體可以不變,但其內(nèi)涵應與客觀的人類社會變遷相順應。原始的儒家學說與漢代以后的儒家學說存在明顯的內(nèi)涵差別可為明證。本此精神,我們同樣可以對《弟子規(guī)》進行類似的改造。此事項之核心就是努力將傳統(tǒng)語境之下的舊意義代之以現(xiàn)代社會之公民規(guī)范,如解說“愛眾”條目時,務必強調(diào)當今的“愛眾”是指愛國、愛家,是一種“大愛”;反之,出于私利的愛小群體、愛小家庭則是一種狹義理解的“小愛”,又如論及“仁義”,要格外突出對社會、集體、社會成員之大多數(shù)的“大仁”和“大義”,而絕對不是針對某人、某幾個人的“小仁小義”。這種注解文本的方式,意在保留舊有文本的同時,使新的內(nèi)涵融入舊的機體,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xiàn)改造《弟子規(guī)》之目標。
部分編修《弟子規(guī)》也是可行之舉。前不久,《南方周末》報道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的《新綱常》,其要義“有兩項內(nèi)容,一是‘五倫常’,分別是‘天人合’、‘族群寧’、‘群己公’、‘人我正’、‘親友睦’?!彼淖髌肥窃谂f有的關于道德倫常的認識基礎之上對于既有文本的再創(chuàng)新和再注解,這種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在重新認識《弟子規(guī)》文本過程中借鑒與使用,特別是有針對性地改變《弟子規(guī)》文本中某些不適宜現(xiàn)今社會秩序要求的成分,應采取變更文本的方式,補充其自身的不足。
但是,我們應當將何種社會秩序規(guī)范灌注其中呢?如果不明晰這個問題,則改造《弟子規(guī)》之工作必將是虎頭蛇尾。綜合多方面考慮,筆者認為,務必將如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納入考慮范疇,即“群體意識”“人道關懷”“和諧共進”。此外,關于當代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要求,新加坡的提法頗有創(chuàng)新,他們將社會秩序簡單地概況為:“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助,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勇敢寬容?!毖院喴赓W,并且具有可行性。只有通過這種努力,才能盡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弟子規(guī)》由傳統(tǒng)向著現(xiàn)代的推進。
2.調(diào)和《弟子規(guī)》與現(xiàn)世社會生活之抵觸處。編修、注釋文本只是從字面上使《弟子規(guī)》去除了與當今社會秩序重構過程中某些不適之處,但在現(xiàn)實的實踐中需要做的則更多。首先,必須處理好“爭”與“不爭”之間的關系問題。由此《弟子規(guī)》給予我們的第一個重要啟發(fā)是社會生活中共存與競爭之間不僅不存在矛盾,反之在很多情況下,兩者可以處于共存狀態(tài)。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對于人際關系有一個非常恰當?shù)谋扔鳌叭藢θ耸抢恰?,暗含在此種社會經(jīng)濟運行條件下,人際關系本質(zhì)上是一種“勝者王侯,敗者賊”的局面。但是,此類競爭僅僅存在于某些方面,某些領域之內(nèi)的競爭,如果不分場合,不分層次的全面競爭,只會引發(fā)全社會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所以面對競爭應當將之局限于有限的領域之中,一團和氣在更多的場合應是帶有褒義色彩的詞匯。檢視《弟子規(guī)》中“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薄暗廊松?,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薄庠诟嬲]我們無論在近代社會,還是在現(xiàn)代社會,兼愛的思想斷不可少?;舨妓乖?jīng)一再告誡我們,國家這只巨靈產(chǎn)生的根源就是為了克服人與人之間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所以保持社會和諧,將競爭局限在有度的范圍之內(nèi),可以彌合社會矛盾,緩和階層對立,維護社會秩序之穩(wěn)定性。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考察,這種社會政治主張有其合理性。
民主與威權是社會秩序建設過程中的一對二律悖反式的難題,就是說兩者間并不存在著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的困頓處,所以,在未來中國社會秩序的重構,不必太過拘泥于民主與威權孰優(yōu)孰劣的難題。從政治發(fā)展的角度看問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不能無道德權威。馬克思評價歷史上的法蘭西社會時,形象地將其比喻成“一袋馬鈴薯”。毛澤東評價中國社會時形象地說道,一百個人,有一百二十種政治主張。可見中國社會秩序維護之艱難和社會變動之頻繁,所以樹立社會秩序之道德權威是必須的,是迫切需要的。無論是韓非所主張的法治,還是近代從西方泊來的“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確實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反觀這兩種社會秩序維護機制所發(fā)揮的作用則十分有限。秦王朝三世而亡,孫中山所提倡的西方民主法治也在袁世凱的專制橫行中,最終走向破產(chǎn),民國陷入動蕩。反觀今日,西方所稱道的社會秩序原則,雖已廣為人知,但社會問題依舊呈現(xiàn)出綜合爆發(fā)之態(tài)勢,“事愈繁,而法愈孳”的道理再一次顯現(xiàn)出來。故重樹為全社會公認的道德權威,以之為整肅社會秩序的利器,不僅僅是需要,而且迫在眉睫。
如何才能形成這種道德威權呢?當務之急是選擇為公眾所能普遍接受的公共秩序規(guī)則,譬如說自由、平等、敬業(yè)、奉獻等核心詞匯是可供選擇和借鑒的理想道德參照物。同時,應不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體化、通俗化和大眾化,使之廣為流傳,使之具備親和力,在實踐中具有導向性。中國共產(chǎn)黨可以在塑造社會道德權威過程中把握其領導地位,并逐步成為道德權威。這不僅符合中共作為執(zhí)政黨地位的利益,更能使道德評價的風向標為中共所控制,可以遏制破壞社會秩序的不安定因素,使我國社會處于一種長期和諧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注重小群體對于維護社會和諧作用的發(fā)揮,從社會生活之基礎角度維護社會生活健康和穩(wěn)定。正如前文所述,血親家族不存在了,按照職業(yè)分工、地域分化形成的社會群體日漸成為參與社會秩序重構的重要參與者。所以,在當今社會中,牢牢抓住社區(qū)、工廠,使之成為專門的社會秩序維護機構,并由專門人才掌理此項專門事務,以之作為社會秩序完善之專門力量,而這些機構、人才勢必將取代傳統(tǒng)社會秩序下的家長地位,成為社會秩序營造的參與者與直接的基層領導者,其意義十分巨大。
[1]杜維超, 蔡志良.《弟子規(guī)》的兒童人際交往品質(zhì)培養(yǎng)思想及其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
[2]張慧玲.論《弟子規(guī)》中的家庭教育思想[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3]張慧衡.論《弟子規(guī)》中的家庭教育思想[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序言).
[4]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1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8.
[9]墨子[M].喀什: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2011.
[10]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老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