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
作為從業(yè)二十年的新聞記者,在采訪的經(jīng)歷中,我深切感受到現(xiàn)場采訪及時變通、調(diào)整采訪思維方式很重要。新聞記者的思維是一種高級意識的思維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思維狀態(tài),除了一般人思維的共同特征外,還具有顯著的個性特點,尤其在“搶”新聞的現(xiàn)場,及時、靈通地利用思維更能使新聞精彩、成功。
1.變立體報道為獨一性報道。在我們記者采訪的過程中,總是把一條新聞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很怕報道不全面,殊不知這已經(jīng)成為近幾年新聞報道的大忌。筆者認為:全方位的報道沒錯,但是,沒有側(cè)重點的報道是不具備新聞特質(zhì)的。我在采訪《老李頭的票樣人生》這樣一條新聞時,就犯了一個新聞采訪的大忌。我把老人家從出生到生產(chǎn)隊干活,到娶妻生子,到后來的收集票樣,再到在全國進行票樣展出進行了立體全方位的報道,總編說像是一個說明書。后來總編對稿子提出要求:要從一個特點獨一性進行報道。變通思維后,我再次進行采訪。這次從老人家的一段痛苦身世出發(fā),以老人為什么收藏票樣為切入點,采寫了《可憐的糧票讓他失去了兒子》這樣一條情真意切的報道。原來,當年由于糧食不夠吃,加上孩子多,自己的大兒子因為營養(yǎng)不夠死了。老李頭說他這一生都很沮喪。所以他從1975年起開始收集票樣,把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記錄下來,讓自己和所有以前有這段經(jīng)歷的人都不要忘記那段苦難時期,感激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條新聞報道出去后,很多那個時代的人打來電話,反響很強烈。
2.進行人性化的細節(jié)互動。采訪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角度??捎行┯浾哌M行新聞采訪時,總是一個套路,而且呆板,不生動。筆者認為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最主要的是改變以往的思維,用突出人性化的語言,與被采訪對象進行細節(jié)互動,更主動、更客觀地傳遞信息,讓新聞采訪最終回歸新聞的本源。比如:我在采訪《一個都不能少》這條新聞時,就是用上述方法進行處理的。事件的起因是由于校車漲價,家長有很大的意見,結(jié)果和車主理論起來,大家都互不讓步。采訪過程中,我先讓一位農(nóng)民站出來講話。他對校車車主說:汽油漲價,你不能把費用轉(zhuǎn)嫁到我們身上,孩子上學不能耽誤!不要讓孩子看到這么尷尬的場面!聽了這話,站在一邊的二十多個孩子有的流下了眼淚。接著我又問孩子:你們幾天沒上學了?大家哽咽地異口同聲說:三天了。有的孩子還哭著求車主:叔叔,送我們上學吧,我們再不去的話,有些題都不會做了。這時我看到車主的聲音也低下來,不再和家長嗆嗆了,于是我順勢做思想工作,使孩子們陸續(xù)上了校車……望著遠去的校車,在場的人都平靜得一點聲音沒有。我就是抓住這個細節(jié),讓大家進行互動來解決問題,改變了單一性的新聞采訪,自己當時也深受感動。
3.采訪新聞秉持前瞻性思維。新聞采訪思維的拓展也影響著新聞的成敗。記者要想獲取大量的信息,必須與社會各層面保持聯(lián)系,將自己的思維伸向更廣闊的地方。無論是社會熱點還是群眾關注的問題,記者都要帶著問題去調(diào)研,并在心中總結(jié)出新思路、新對策,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思維,打個提前量,體現(xiàn)新聞人的敏感度和業(yè)務素質(zhì)。比如:我采訪的《穿上“衣服”的黃瓜》這條新聞,從農(nóng)業(yè)角度出發(fā),有意進行新聞服務性引導報道。我認為新聞有服務性的一面,而未雨綢繆正是新聞前瞻性的最好體現(xiàn)。這絕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記者采訪思維跟進的變通。據(jù)了解此報道播發(fā)后,由于進行了前瞻性的引導,我縣農(nóng)民并沒有盲目地跟風——為黃瓜套袋穿衣,而是理智地改善傳統(tǒng)種植黃瓜的方法。后來得知,穿上衣服的黃瓜進入市場后,因為質(zhì)量和外形的原因沒有賣上理想的價錢,而廣大農(nóng)民朋友因為新聞的正確引導,沒有受到經(jīng)濟損失。
現(xiàn)在,電視新聞越來越趨于專業(yè),那么服務于社會是新聞的使命。好的采訪思維方法更能使新聞服務社會,推動社會進步,受到社會的理解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