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昭通文學現(xiàn)象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啟示
      ——“當代文學與昭通”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4-04-10 12:59:16
      昭通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作家群昭通作家

      王 琨

      (云南民族大學 外國留學生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文學研究

      昭通文學現(xiàn)象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啟示
      ——“當代文學與昭通”學術研討會綜述

      王 琨

      (云南民族大學 外國留學生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由中共昭通市委宣傳部、云南民族大學、昭通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當代文學與昭通”學術研討會于2014年6月27日至30日在云南省昭通市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澳門大學及山東大學等高校和《文學評論》、《文藝爭鳴》、《民族文學研究》等文學期刊的60多位專家學者、編輯及部分昭通作家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對昭通作家作品進行了多元剖析,也對昭通文學現(xiàn)象所關涉的文學教育理念、地域文學生態(tài)和昭通文學創(chuàng)作前進的方向等作了深入探討。

      昭通文學現(xiàn)象;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啟示; 研討會; 綜述

      “昭通作家群”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文學界引起了良好的反響,其創(chuàng)作成就顯著,并成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唯一一個以地級市命名的作家群。在這個群體中,有兩人獲魯迅文學獎,三人獲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昭通文學繁榮壯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局限,如不改進將會陷入發(fā)展的瓶頸。為了進一步推進昭通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從理論和方法上發(fā)現(xiàn)和提出學理上的基礎性問題,中共昭通市委宣傳部、云南民族大學、昭通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當代文學與昭通”學術研討會于2014年6月27日至30日在云南昭通市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澳門大學及山東大學等高校和《文學評論》、《文藝爭鳴》、《民族文學研究》等文學期刊的60多名學者、編輯及部分昭通作家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對昭通作家、作品論進行了多元剖析,也對昭通文學現(xiàn)象所關涉的文學教育理念、地域文學生態(tài)和昭通文學創(chuàng)作前進的方向等作了深入探討。

      一、昭通文學作為一種文學教育現(xiàn)象引發(fā)的思考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的發(fā)言首先從文學教育的學理性梳理入手,在探討昭通文學現(xiàn)象的過程中關聯(lián)并回應了“當代中國文學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這一問題。他指出,當代中國20年,文學教育未能經(jīng)受住兩個沖擊,即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和教育評價體系的改變。因此在中國很多地方,特別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省、市,文氣、文脈已逐漸消失,相比之下,文氣、文脈卻在昭通這個特定的地域里得到了很好的延續(xù)和傳承。

      反思如何守住文氣和文脈?昭通文學現(xiàn)象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積極元素從某種程度上為解答“當代中國文學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些參考,對此,陳平原進行了闡述。其一,需要多角度審視文學教育的價值。有關文學教育的追朔,人們從孔子的“不讀詩,無以言”,蘇東坡的“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等名言中均可見一斑。廣義上講,先賢們所指的詩、詩書即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也是文學。且縱觀東、西方所有學科,文學的教育也是發(fā)展較早、最為久遠的教育,它在任何時代都有存在的必要。在昭通,文學教育的社會教化功能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比如:朱提文化熏陶下的“其民好學”,此外還有許多人通過文學實踐實現(xiàn)了個人命運的改變等。其二,客觀看待文學教育的地位弱化。曾今,中國人談文學就是教育,但18、19世紀以后文學教育遇到的挑戰(zhàn)顯而易見。一方面,在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逐漸興起,二戰(zhàn)以后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明顯超過了人文科學;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專業(yè)化,當人文學科以往名列前茅的位置被社會上其他一些熱門專業(yè)所取代時,人文學科(文學、史學、宗教和藝術等)在現(xiàn)代綜合大學中的位置迅速下降,導致文學教育也隨之走向了邊緣化。面對文學教育地位弱化的客觀現(xiàn)實,昭通作家群、還有昭通學院廣大師生們的做法值得肯定,他們選擇平靜地接受現(xiàn)實,但內心深處卻從來也不肯讓 “文學夢”的火焰熄滅。其三,提倡營造文學創(chuàng)作及文學教育的精神文化氛圍。昭通文學現(xiàn)象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文學的理想主義在當?shù)貜V大的人群中保留了下來。一方面,昭通作家群堅守了文學的理想主義,他們默默耕耘,沒有過多的商業(yè)性追求,這與其他地方的作家更多談及的是諸如版稅和發(fā)行量等話題形成了鮮明對比。另一方面,文學作品在昭通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文學類書籍在當?shù)氐母哳~銷量便是最好的證明。其實,在我國的大城市,文學早已變成一種奢侈品,被人們束之高閣;在昭通,每個外來者卻都能感受到文學實實在在的存在。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精神文化氛圍,中國文學才有未來。其四,文學教育雖然存在著很多實際困難,但高等院校應當主動承擔起的一系列責任。首先,大學的文學教育不應忽視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在大學里設立一個學科即文學,并明確中文系的主要職能就是進行文學語言的研究及教學,可是現(xiàn)代文學教育的目標和培養(yǎng)作家是不同的事情。作家主要依靠情感、想象力和生活經(jīng)驗,并不是專深的學問和知識。因此文學教育的目標也應因需而異。其次,重視學科建設。正如胡性能在《昭通文學現(xiàn)象調查》一文中所指出的“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家都與昭通師專有關”。誠然,在中國不難發(fā)現(xiàn)眾多師專、師院中文系對作家的培養(yǎng)和貢獻遠遠超過了的綜合性大學,究其原因,這還得益于中文系是許多師專、師院中最前沿、師資力量最強的學科。再者,強烈呼吁調整一下教育評價體系。當今,許多大學的評價指標里不含文學這種指標,而是強調自然科學獎、社會科學獎和各種科學技術指標及專利,比如:魯迅文學獎在北京大學就不被認可,許多大學也避而不談文學創(chuàng)作。然而,只談各種各樣的指標是不合適的,并且文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一個起點低、門檻低但堂奧難窺的學科。陳平原說:“好的大學,應有科學技術獎,同時也應有詩歌獎(這里的詩歌是一個廣義的文學現(xiàn)象)。沒有詩歌、沒有想象力、沒有情感和追憶的大學會干枯,這個東西很古老、但它很養(yǎng)人、很值得懷念。多年后,無論學生成為著名科學家,還是政治家,雖然文學不是他們的主業(yè),但校園中各種各樣的文藝活動都將會是他們青春記憶中最鮮活的部分?!?/p>

      湯曉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雜志主編)指出,抓文學教育還應該重視文學表達的養(yǎng)成階段。昭通作家群的優(yōu)勢之一就在于聽故事、講故事的傳統(tǒng)很好地保留在了昭通民間,作家們從小就在與“故事”有關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學表達的訓練,因此創(chuàng)作時才能得心應手地把故事中所獲取的地方性知識、生動形象的“活”素材等經(jīng)過領悟與積淀后重新融入到作品中,從而實現(xiàn)了文學作品在表達內容上的接地氣與思想內涵的不斷升華。李騫(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獲得者、云南民族大學教授)認為文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文化的傳承,他強調高校的中文系有責任和義務引導教師和學生參與到國學精髓的傳承之中,這有利于開闊師生學術視野,提高師生文化素質,也有利于審美情感的提升。關于上述觀點,李騫認為昭通學院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鑒。比如,一是秉承“五四”遺風,辦好文學社團。如今,由昭通師專(昭通學院的前稱)中文系學生張廣生于1982年創(chuàng)辦的文學社團“野草文學社”已經(jīng)成為了云南高校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文學社團。最可喜的是,其社團成員在國內知名文學刊物上不斷的發(fā)聲和頻頻傳來的獲獎捷報又強勁地助推了昭通文學氛圍的良性發(fā)展,特別是昭通師專中文系畢業(yè)的詩人雷平陽,他的詩集《云南記》獲魯迅文學獎后,對昭通學院的文學社團無疑是一支超興奮的強心劑。二是發(fā)揚本土名師的學術風范。姜亮夫身為昭通籍的國學大師,昭通人能在縮小了的時空感中,輕易地從他的故居、留傳的著作中捕捉到文學的氣息,同時獲得文化的自信。昭通學院近年籌辦“姜亮夫大講壇”、“首屆校園文學大賽”,設立高?!耙安菸膶W獎”等舉措緊跟了時代的文學脈搏,找準了切入地方文學教育的適宜點,是對文學教育一種本土化的有效實踐。黃玲(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獲得者、云南民族大學教授)肯定了以活躍文學教育來助升青年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做法,同時提出高校的文學教育也要關注文學研究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她站在主編的角度,以論著《文學昭通》的研究、寫作和編輯過程為例,指出從長遠來看,引入高校研究生群體參與地方文學研究的方式是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她認為,通過關注昭通作家群,一方面,高校年輕的研究者走近了昭通文學具體的文學現(xiàn)場,和作家、作品有了廣泛深入的接觸,這對他們今后的研究而言既是一次實戰(zhàn)也是一種準備;另一方面,也許他們中的一些人今后會帶著熱情繼續(xù)關注昭通作家群,或者又會以更深入的研究來推動這個作家群的發(fā)展與進步。

      二、昭通文學現(xiàn)象深層內涵的開掘及啟示

      “開掘昭通文學現(xiàn)象的深層內涵”是本次會議的一個熱點話題,引發(fā)了與會專家、學者們廣泛且深入的討論。朱壽桐(澳門大學教授)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下,關注了昭通文學現(xiàn)象背后的文學生態(tài)問題。他指出昭通文學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一種健康的、有生命力和文化底蘊的文學生態(tài),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者眾多,并有強大的精神支撐。在昭通,文學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單說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數(shù)就超過了3000人,并且上到市委書記,下到普通職工甚至是農(nóng)民都不離不棄地追求文學,他們延續(xù)了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潮,把文學夢帶到了職場、帶到了生活,也帶進了自己參與的社會當中,從而形成了一種風尚。二是參與形式豐富。以創(chuàng)作門類為例,昭通作家群對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等每種文學樣式都有涉及,并且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隊伍。另外,文學活動匯集了來自民間和官方多種力量的共同參與。比如,除了校園內興起活躍的百余個文學社團外,還有近80多種公辦或自辦報刊、雜志活躍于昭通文學愛好者之間。三是文學作品散發(fā)出獨特的靈氣、底氣和地氣之光。昭通作家群對本土地域文化深厚的生活體驗反映在作品中,使得作品地氣十足,而有關靈氣和底氣之說在有關昭通文學作品的評論中已有眾多論述,此處不再贅述。四是承前啟后,良性發(fā)展。一方面,昭通地區(qū)保持了文學敬畏的傳統(tǒng),這里的讀者和作家群都不會隨波逐流,當?shù)刂焯嵛幕?、紅色革命文化等的精髓不用刻意提倡,就能如地泉水一般生生不息地涌動和流淌;另一方面,昭通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的新人輩出,50后、60后昭通作家發(fā)揮“傳、幫、帶”作用的成效明顯。

      和其他與會代表一樣,朱壽桐也清醒地看到了昭通文學的軟肋(在李騫的《“昭通作家群”探析》一文中已有系統(tǒng)歸納),但他強調更應該重視一個地域的文學生態(tài)。在昭通這片土地上所形成的文學生態(tài)是一種特色,涉及了文化人類學的很多層面,其本身就已經(jīng)具備了學術研究的價值,讓人深受啟發(fā)。他指出,對文學生態(tài)問題的探討正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甚至文學研究領域中應該開拓的一種資源。朱壽桐說,以往學界對文學史、文學作品等的研究,只一層不變地采用一種基本的方法,即文學的優(yōu)選法,目光只集中在一個時代、一片地域或者一種文體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卻常常忽視與之相關的那片土地上的文學和文化生態(tài)。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看,社會出現(xiàn)分工,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然而文化上出現(xiàn)分工,未必就是文化上進步的表現(xiàn)。文化是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的集中體現(xiàn),每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都應當參與其中,從這個層面的意義來看,文學健康的生態(tài)指向能有越多的人可以自由、愜意地參與其中。同時,這樣的文學生態(tài)也越接近自然的、健康的人類生態(tài)系統(tǒng)。這種生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可能是某種地域的文學,也可能是一種文學媒體,比如網(wǎng)絡文學。這樣的文學可以不到文學的星光大道,不參與文學史和美學方面的文學優(yōu)選,然而人們還不得不正視它的客觀存在,并了解它在一定歷史階段已經(jīng)取得的價值。

      其他與會專家和學者也對“開掘昭通文學現(xiàn)象的深層內涵”表述了各自的看法。邢少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學評論》雜志資深編輯)認為昭通文學現(xiàn)象的一個亮點就是作家和評論家之間保持了良好的互動,兩者密切交流與合作,創(chuàng)作與評論并駕齊驅。他指出這種作家與評論家間良性互動的現(xiàn)象在20世紀80年代初較為常見。比如《文學評論》等雜志曾長期與知名作家和評論家進行深入交流,并為他們以組織小型座談會的形式搭建起了一個溝通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作家能就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感想及時與評論家進行溝通和對話。同時,知名作家又把其他成長、發(fā)展中的作家介紹給評論家,他們相互促進、推動創(chuàng)作、推動評論。然而,自80年代末期以后,作家逐漸走向學院化、市場化,文學評論類的刊物也走向了職業(yè)化、學院化,導致作家與評論家真正深入的接觸越發(fā)少見,只有在學術會議上才會出現(xiàn)少數(shù)作家與評論家的零星交流與對話。在昭通,作家和評論家之間不僅延續(xù)了具有80年代特征的良性互動模式,他們還不拘泥于學院派的文學研究方式,這可見于作家與評論家同入鄉(xiāng)間采風、互換角色體驗生活等鮮活的景象。此外,政府部門在組織、政策上的鼎力支持,為當?shù)氐奈膶W創(chuàng)作者們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和愜意的發(fā)展空間,以上種種現(xiàn)象都讓人深受啟發(fā)。賀仲明(山東大學教授)以《彝王傳》單個作品的解析為例,從微觀現(xiàn)象延伸到對昭通文學現(xiàn)象整體精神的一種思考。第一,昭通作家群沒有人為渲染異域的情調,也沒有商業(yè)寫作的奇幻故事,相反他們之間對使用樸實、真誠的創(chuàng)作手法達成了共識;第二,文學創(chuàng)作深入本土,不掩飾和回避現(xiàn)實,尤其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既有尋根精神,也有對現(xiàn)實問題的批判精神;第三,作品中的民族自信、多元的文化立場、強烈的國家和人類意識均反映出昭通作家群對文學開放的心態(tài)和高遠的視野。黃玲指出,昭通文學中云南精神的蘊含和體現(xiàn)是昭通文學現(xiàn)象深層內涵的又一可開掘層面。所謂云南精神,按照云南省委的闡述,就是高遠、開放、包容的高原情懷,就是堅定、擔當、務實的大山精神。這種精神體現(xiàn)在昭通文學中,它指的應該是昭通作家直面生活的勇氣,也指堅持以現(xiàn)實主義精神書寫艱難環(huán)境中人的奮斗精神,寫出人與環(huán)境、人與命運的抗爭。從客觀上說,昭通是一塊貧窮落后的土地,自然生存環(huán)境極其艱難,而當?shù)厝似D苦卓越的精神也正是在與自然的搏斗與抗爭中得到了生動的呈現(xiàn)。艾自由(昭通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則從小說在“再現(xiàn)現(xiàn)實”中尋求突圍、網(wǎng)絡文學與紙質文學并行不悖和文學自覺性下的“突破”與“超越”等六個方面論述了從昭通作家群看文學自覺與當代文學發(fā)展的趨勢。

      三、昭通作家、作品論及“昭通文學”的提升空間

      (一)會議對“當代文學與昭通”展開研討

      此次會議展示了昭通文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宋家宏(云南大學教授、云南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從強調地域文化精神的揭示以及分析作家群與地域文化的聯(lián)系兩個方面提出了關照昭通作家和評論其文學作品的一種構想。他指出云南文藝界歷來重視地域文化的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論中都突出和強調了邊地和民族文化特征。但是,以往文學作品的研究中對顯性的地域景觀,即氣候、地理、物產(chǎn)及一定程度的人文景觀等方面的分析甚多,對隱形的文化精神,即人物的性格、心態(tài)、生存方式及精神價值等方面的深度涉入?yún)s遠遠不夠。昭通作家群的成敗與其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密切聯(lián)系。地域文化精神不是一種外在的深入,而是內在地存在于人的精神品質中,并不斷地積累和演變,對地域文化精神進行總結、概括和分析有一個較長的理性認知過程。昭通作家群在書寫昭通這個地區(qū)的人物性格、精神品質時還有很多欠缺,比如在分析負面的精神品質時,通常欲語還休,因此揭示昭通地域文化精神厚重的作品還未出現(xiàn)。其次,他對“作家群”這個概念作了理論方面的深入探討。他認為一方面作家群的發(fā)展離不開作家個人的努力,另一方面文學史也無數(shù)次證明了作家的成長有相互影響并成為群體出現(xiàn)的模式。作家群的界定關鍵在于看這些作家是否有共同的創(chuàng)作特色?是否有共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表現(xiàn)手段是否大致相近?關注領域是否大致相同?價值取向是否相近?相比之下,流派則還具備了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相似的政治觀點和相似的社會理想這幾個特征,因此作家群是一個準流派的概念。另外,宋家宏的分析認為作家群間的相互影響往往與時空距離成反比關系,即時空距離越遠作家之間影響越小,時空越近則影響越大,比如莎士比亞對昭通作家的創(chuàng)作影響并不大,相反昭通作家之間聯(lián)系密切,同類題材的作品會像雞樅菌一樣呈“群生”狀態(tài)出現(xiàn)。

      胡性能(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在自己已經(jīng)發(fā)表的《昭通文學現(xiàn)象調查》基礎上,就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原因補充了幾個觀點。原因一,物質相對貧乏、經(jīng)濟相對落后和生活節(jié)奏相對緩慢。他認為,在物質貧乏、經(jīng)濟落后的環(huán)境里成長起來的文學愛好者往往都是文學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在精神上有更強烈的表達欲望,而文學創(chuàng)作正好是他們比較理想的表達渠道;另外,如果一個地區(qū)的生活節(jié)奏快得讓人都沒有喘息的時間,那里的人很難付之于文學性的想象和思考。具備了以上三個因素的外部環(huán)境客觀上成就了昭通作家群的成長。原因二,昭通漫長的冬天促成了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及情感的發(fā)酵。從云南的文學版圖來看,氣候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清晰可見。云南有實力的作家和文學創(chuàng)作比較活躍的區(qū)域都集中在北部,一個是位于滇西北的麗江、香格里拉地區(qū);另一個就是位于滇東北的昭通、曲靖地區(qū)。究其原因,一方面冬季寒冷的天氣客觀上縮小了作家的活動范圍,使得昭通作家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四季分明的氣候,充實了作家對自然的體驗。原因三,20世紀90年代以后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昭通的每個縣都有幾個文學帶頭人,這在全國都是一個比較罕見的現(xiàn)象。這些帶頭人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并構建了昭通文學堅實的基礎,在他們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文學。現(xiàn)今,通過這些領軍人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文學在昭通地區(qū)形成了一種類似體育聯(lián)賽的發(fā)展勢頭。原因四,昭通有一顆永不停息的“文學心臟”,即昭通學院。該學院在昭通地區(qū)的文學歷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正如這所高校辦刊時間最長的文學刊物《守望者》的名字一樣,90年代以后當很多人遠離文學時,它仍以獨有的韌性和堅持,一直在這塊土地上守望著文學,它的跳動也源源不斷地為昭通文學的土壤提供了新鮮血液。

      湯亞平(云南民族大學教授)探討了史籍中的昭通與《姜亮夫全集》中語言文字之略述;郭冬勇(昭通學院教師)認為昭通作家長篇小說中呈現(xiàn)的苦難意識、民族意識、平等的女性意識等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追求和自覺的開拓動向;和勇(云南民族大學教授)指出從沈洋的《遙遠的洛澤河——彝良抗震救災記》等災難題材的作品中看到了昭通作家群對故土的摯愛、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感恩情懷;楊潔(云南民族大學副教授)和孫金燕(云南民族大學教師)都對雷平陽的詩歌進行了探討,楊潔認為從詩歌《孤兒》中看到了詩歌,或者說是文學比鄰墻角的一條可能性出路,那就是“絕處”找“生機”,同時創(chuàng)作者能以“一個孤兒,在煉丹爐里/硬生生地活著”的姿態(tài)接受磨練、守持貞正并保有自信;而孫金燕通過《云南記》中石頭這個重要意象透視到貫穿在到雷平陽詩歌寫作中的一種復雜精神和緊張感,以及令人驚異的血性與尊嚴。另外,本次會議中魯迅文學獎的獲得者夏天敏與雷平陽作為昭通作家群的代表,分別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創(chuàng)作感想,并對部分作品進行了自我剖析;《文學昭通》課題組的研究生代表劉啟濤、張兵兵、姚佳、孫偉民、祁春陽、李宏雄、潘婉婉、解玲潔、李耿陽等也分別就昭通作家群及其作品作了解讀。

      (二)昭通文學的提升空間

      會議還針對當下昭通文學存在的軟肋,圍繞如何“如何提升昭通文學”進行了闡發(fā)。

      第一,提高作家的創(chuàng)作水平,力爭出現(xiàn)標志性的厚重作品。高遠東(北京大學教授)認為作家的才華可分為天才、地才和人才三種類型。天才型的作家能把文學精神的高度提得足夠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信仰傳達和情感份量等方面的把握能達到一個思想家和哲學家的高度;地才型的作家通地氣,能把人和地理、和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或是民俗)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來;而人才型的作家能從人性出發(fā),對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有特別深刻的探討。昭通作家若能在“天、地、人”的文學版圖里做到三居其二,尤其在已接地氣的基礎上,再向著“地”的深層內部繼續(xù)探尋,并延伸到“天”或“人”的方向走一走,那么他們離一流作家的距離也就更近了一步。昭通籍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夏天敏認為,昭通是一塊物質貧乏而精神豐厚的沃土,昭通作家要關注昭通底層人群的疼痛,并且用深刻的悲劇表現(xiàn)人性深處的正能量,用藝術的燭光傳達對人生和對生命的思考,昭通文學才有可能出現(xiàn)厚重的文學作品。湯哲聲(蘇州大學教授)指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傳統(tǒng)的民風和民情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特有的土壤。很多名家的作品,一旦描寫家鄉(xiāng),就經(jīng)典疊出,比如看到汪曾祺的作品就想到江蘇的高郵縣;看到阿來的作品就想到四川的馬爾康縣,看到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想到了哥倫比亞小鎮(zhèn)阿拉卡塔卡。當下的昭通文學缺乏體現(xiàn)昭通地域特色的厚重作品,而厚重的文學作品(如阿來的《塵埃落定》)既需要作家好的文學修養(yǎng),更需要深度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思考,這個產(chǎn)出的過程對昭通作家來說,耐心的磨練至關重要。湯曉青也認為昭通文學創(chuàng)作還未塑造出一個典型的文學形象,她以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為例,指出昭通作家的一個突破口可以在“昭通文學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什么?以及人物靈魂的揭示到底如何?”等高價值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尋找到。

      第二,題材創(chuàng)新與填補創(chuàng)作領域的空白。劉建華(中共昭通市委書記、作家)認為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沃土,從這個層面來看,昭通可深入挖掘和創(chuàng)新的寫作題材眾多,比如昭通歷史上出現(xiàn)的僰人懸棺、扎西會議、烏蒙回旋戰(zhàn)、組建滇軍赴臺兒莊大戰(zhàn)和國學大師姜亮夫等都是較好的創(chuàng)作資源。以詩集《云南記》摘取“魯迅文學獎”的昭通籍著名詩人雷平陽則認為,每一個詩人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這是詩人永遠的精神資源,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暴發(fā)點。一個有著終極思考的詩人,他內心的故土時時刻刻都會撞擊著自我的靈魂,因此,寫好童年詩意的棲居地,是詩歌照亮自己和照亮他人的最高寫作策略。尹宗義(昭通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也指出昭通作家在兒童文學領域的創(chuàng)作幾乎空白,期待有新的力量來填補和完善。

      第三,開闊視野與外來力量的交流溝通。呂亞平(昭通市文聯(lián)主席)提出昭通作家還應加強與其他地方優(yōu)秀作家與文學評論家的溝通與交流。趙升奎(昭通學院教授)認為昭通作家對自己的作品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外來力量的引入促使昭通作家從他者的視角進行自我對照,可為昭通作家群的發(fā)展注入更多的新鮮空氣。劉大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雜志編輯部副主任)指出,曾今的對外交流促成了昭通文學多元立場的展現(xiàn),加大交流的力度有利于接續(xù)文脈、豐富文化想象和文化符號的生產(chǎn),并在此基礎上誕生更有份量的文學評論。

      [1]李騫, 黃玲, 黃立新. 文學昭通[M]. 昆明: 云南出版集團,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Abstract:Co-hosted by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PC Zhaoto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Yunnan Minzu University and Zhaotong University,the Symposium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Zhaotong” was held in Zhaotong Yunnan province between June 27th and 30th.More than 60 experts,scholars,editor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Macao University,Shandong University and various literary journals as well as Zhaotong writers participated in the meeting. The representatives present at the seminar reviewed the works of Zhaotong writers and discussed Zhaotong Literary Phenomenon’s literary education concept,regional literary environment and the prospective and direction of Zhaotong’s literary creation.

      Keywords: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Zhaotong;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tudy; enlightenment; symposium

      OntheEnlightenmentandInfluenceofZhaotong’sLiteraryPhenomenononModernand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Study——AReviewoftheSymposiumof“ModernLiteratureandZhaotong”

      WANG Ku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500, China)

      I206.7

      A

      2095-7408(2014)06-0014-06

      2014-10-18

      王琨(1982— ),女,云南宣威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作家群昭通作家
      莫言與“紅高粱作家群”
      文學與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2:14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發(fā)展中的昭通學院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寧夏青年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困擾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英語學習(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文學自覺與當代文學發(fā)展趨勢——從昭通作家群說開去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6
      小地方文學史的可能與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學三十年》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4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與局限
      西南學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00
      新乡县| 温泉县| 讷河市| 武陟县| 彭州市| 和龙市| 七台河市| 南城县| 仁布县| 镇巴县| 大丰市| 大理市| 馆陶县| 巴林右旗| 邹城市| 黔东| 福海县| 兰考县| 茂名市| 庆安县| 县级市| 从江县| 郑州市| 诏安县| 海兴县| 准格尔旗| 锦州市| 武川县| 邓州市| 石台县| 福州市| 蒲江县| 天门市| 屏山县| 临汾市| 峨眉山市| 扶余县| 望江县| 阿拉尔市| 汉川市|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