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麗,郭 維
(1.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葫蘆島市委黨校,遼寧 葫蘆島 125000)
社會工程:倫理與技術的融合
唐 麗1,郭 維2
(1.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葫蘆島市委黨校,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倫理與技術的協(xié)調(diào)與沖突貫穿于人類社會實踐和觀念的全部歷史。社會技術是倫理與技術的對立統(tǒng)一體。實踐倫理學是社會技術的一種存在形態(tài)。對同樣作為社會技術的社會決策過程倫理意義的評估,是倫理學作為一種社會技術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政治哲學)。社會工程是在關注社會決策相關主體的構(gòu)成、相關責任的分配及其價值取向偏好的前提下,對公平和高效社會決策機制的建設。
實踐倫理學;社會技術;社會工程
我們可否將倫理看作為一種技術?倫理是一種什么意義上的技術?從常識來看,倫理與技術之間似乎沒有什么關系,甚至是互相對立的。但是,縱觀人類社會的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倫理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并非對立,倫理作為一種通過習俗、規(guī)范和知識長久流傳下來的、行之有效的觀念和方法,具有科學和技術的很多特質(zhì)。比如,倫理判斷需要以基于科學研究的事實為依據(jù),倫理實踐需要借助具體的技術和方法才能有效行動。倫理只有依據(jù)科學提供的事實和技術提供的方法,才能成為人類智慧的完整體現(xiàn)。當代社會,應用倫理學知識(理論、方法和原則)分析社會問題的癥結(jié),探究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體現(xiàn)出了倫理作為一種社會技術的特質(zhì),換句話說,倫理學作為一種實踐性知識體系,被應用于社會問題的分析、判斷和解釋,它是一種社會技術。從倫理和技術關系視角詮釋和諧社會工程,在理論上開辟了社會工程哲學研究的新思路,在實踐上有助于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理解和完善。
一
對倫理與技術關系的關注,在遠古的神話故事當中就有了,通常神(或半人半神)是倫理和技術的統(tǒng)一體。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取盜神火,自己甘愿受罰。佛主大慈大悲,同時又法力無邊。新約中的基督具備神的慈悲,還精通醫(yī)學,能夠救治疑難病癥。兼具倫理關懷和技術能力是人類最初對彼岸世界救贖者的期待,也是人類對自身追求美好生活所應具備特質(zhì)的設想,這種設想被賦予神,以神的行為來體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
人類先賢進入理性時代,開始思考自然、人和社會的問題,鑒于所處時代的不同,作者們對倫理與技術關系問題的表述略有差異。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通曉相關知識和技能即是善,或者是使善成為可能,而無知是萬惡之源。亞里士多德將美德細分為:倫理美德和理智美德[1],他認為倫理美德規(guī)定了美德的目的(善目),理智美德是美德目的得以實現(xiàn)的必要手段。倫理美德包括: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理智美德是對智慧這一主德的詮釋。他認為人類智慧的進階是:科學、技術、直覺理解(努斯)、明智和智慧。理解理智與倫理,并能將二者合而為一,才是真正意義的倫理學。亞里士多德的這個觀點,是人類文明社會早期對理想人格的向往,在西方的中世紀,這種理想人格重新被賦予神的身上。因為在當時,人或是人類很難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或者對這兩種能力的獲得在時間上有間隔,有時候這間隔很大,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只能把希望重新寄托在神的身上。
希臘化后期,西方社會動亂、戰(zhàn)爭不斷,個體相對于社會而言,如此渺小、如此無助,這使倫理學的思考進入內(nèi)心,成為一種反身自省的修行,倫理自覺與社會外部環(huán)境越發(fā)疏遠。進入中世紀之后,對神的虔誠代替了世間的倫理,倫理主要成為人類對上帝承擔的義務(十誡)。文藝復興重新發(fā)現(xiàn)了人的價值和人的創(chuàng)造力,對習俗和倫理力量的認識增強了。同時,文藝復興使科學與藝術得到空前發(fā)展,但是,與當時科學和藝術發(fā)展相匹配的倫理共識尚未達成,“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成為大眾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就是一篇針對這個問題的征文,為了引發(fā)轟動效應,盧梭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科學與藝術(技術)更多地是敗壞傳統(tǒng)道德,而不是捍衛(wèi)傳統(tǒng)道德[2]。這實質(zhì)上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對新道德呼喚的心聲。盧梭這篇征文中的觀點和論證成為人文主義技術哲學思想的源頭之一。
現(xiàn)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在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帶來的種種預料或未預料到的后果不斷顯現(xiàn)和疊加,引起的爭議也越來越多。特別是科學技術與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chǎn)方式的結(jié)合,使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初期勞資矛盾更為激化[3],資本家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chǎn)力大量采用機器代替工人的策略,更加劇了普通大眾對科學與技術的反感。批量復制取代了藝術創(chuàng)造,技術造假和工業(yè)污染成為以科學技術應用為基礎的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留給我們的不可磨滅的印象。科學技術成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罪魁禍首。道德家認為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學,敗壞了傳統(tǒng)的基督教道德觀,帶壞了社會風氣?,F(xiàn)代分子生物學對自私基因的解釋[4],以及分子生物技術對生命密碼的揭示和改造,更加徹底地顛覆了人類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由此可見,技術與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似乎是漸行漸遠,無法彌合了。
在科學技術引發(fā)更多倫理問題的同時,科學技術從業(yè)者、關注科學技術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與公眾,對科學技術倫理問題的關注熱情在不斷升溫?;诂F(xiàn)代分子生物學的基因進化思想,生物學家提出了“自私基因”的道德觀,它運用博弈論思想討論道德問題,這是對傳統(tǒng)道德觀的挑戰(zhàn),并為新倫理道德觀的建構(gòu)提供了一個思路??茖W技術共同體對其成員的職業(yè)倫理教育、研究和實踐,正在試圖探求溝通倫理與技術的道路[5]。隨著掌握科學和技術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科學和技術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在系統(tǒng)地分析了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不愿也不能真地逃離科學技術的現(xiàn)實,包括它帶來各種問題。我們必須面對科學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而且發(fā)現(xiàn)對這類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和科技共同體的努力,科學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還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共同體和更廣義的社會技術來解決。
二
倫理學從起源來看,多為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和長者對青少年勸告的箴言錄,比如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是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據(jù)說是寫給他兒子的一本書,至少也是他給學生講課的記錄??鬃拥摹墩撜Z》當然也是孔子教育弟子的記錄。雖然亞里士多德和孔子并沒有把倫理教育局限于個人和家庭,但是通常,人們會認為倫理道德是個人的自律行為,與社會行為的關系不大。這種觀點的一個后果是造就了“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會”悖論[6]。如何將個體的道德行為(私德)擴展為社會群體的實踐行為(公德),這是道德教育的一個難點問題??鬃诱J為,個人道德是可以擴展為社會倫理的,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由己及人、由家及國的類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種轉(zhuǎn)變是非常困難的。社會倫理因為與政治聯(lián)系密切,始終被認為是不太可能與個人倫理目標(人生理想)一致的。面對政治實踐中的諸多復雜情況,哪怕是皇帝/執(zhí)政者也很難實現(xiàn)其單純的倫理目標。
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治哲學家J.羅爾斯復興了政治哲學,開啟了學術界和實踐者對當代社會/政治哲學和社會實踐倫理之間關系的探索[7]。社會/政治哲學通過對社會政治制度的道德評價和對人們建議用來評價社會政治秩序的那些原則的發(fā)展、闡明和評定[8]來探討什么是好的政治,探討社會理念對社會行動的影響。社會/政治哲學提供的經(jīng)過仔細論證的理念為政府行為提供了基本的準則和目標,這也是評價政府行為的標準。政府行為及其后果的評價需要更多倫理學相關知識的運用。社會/政治哲學研究引導社會各界關注和討論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這無疑已經(jīng)超越了傳統(tǒng)倫理學的關注對象。傳統(tǒng)的倫理學至多是對從政者個人品行方面的約束,基本上還是屬于個體倫理學。當代社會的倫理實踐主要是通過職業(yè)群體來踐行,比如工程倫理、醫(yī)學倫理、律師倫理和行政倫理等等。實踐倫理學是社會/政治哲學和傳統(tǒng)倫理學在當代融合的產(chǎn)物,社會倫理實踐與社會組織技術融合,使實踐倫理學成為一種社會技術。
將倫理作為一種社會技術,使其在社會決策和價值觀念形成方面發(fā)揮更積極作用的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亞倫理學家P.辛格。辛格是當代應用倫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辛格將應用倫理學稱為實踐倫理學,是指在社會實踐領域應用公認的倫理學理論與原則,分析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問題,論證各種解決問題備選方案的利弊,以疏導人們的認識,促成共識的形成。辛格以古典功利主義核心思想為依據(jù),分析各種社會問題的原因和社會政策的利弊,在其經(jīng)典名著《實踐倫理學》中,探討了安樂死問題、國家間貧富差距問題、虐殺動物問題、動物實驗和環(huán)境等問題。這些討論為隨后的各國安樂死立法、移民政策的制定、環(huán)保政策制定、環(huán)保行動和環(huán)保理念(素食主義/動物避難所)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辛格引以為據(jù)的古典功利主義者認為,下述行為是正確的,即對所有將受該行為影響的人而言,它產(chǎn)生的幸福增量最多或多于任何其他行為;否則,它就是錯誤的[9]。辛格認為,依據(jù)這個基本原則,在分析各類社會問題時,我們首先要知道,受到某行為影響的人(利益相關者)都有誰;其次,我們要具體分析該行為將產(chǎn)生的與這些人相關的利益和弊端,并進行利弊權衡;再次,如果經(jīng)過理性的利弊權衡,我們找到了對所有人相關利益群體來說,最多或最大幸福的行為,那么這行為就是對所有受此行為影響的人而言的、最優(yōu)的行為,在道德上是正確的。
辛格在《實踐倫理學》中應用這個理論觀點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難民問題[9]。他認為,當時發(fā)達國家的與難民有關的移民政策在道德上是不正確的。首先,他們沒有或是很少考慮到利益相關者——難民的更為重要的利益,而是以關注富裕國家公民的不太迫切的利益為由,拒絕為難民提供更多幫助。其次,他們沒有考慮到富裕國家公民長遠的利益,也就是接受更多難民給當?shù)厝藥淼膶嶋H利益和潛在好處;最后,辛格提出,好的政治不應是只顧眼前利益的政治權宜,而應該是更加積極地促成有利于本國人和難民的最切身利益的移民政策。辛格對移民政策的分析屬于公共政策研究的政策倡議層面,雖然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富裕國家的移民政策,但是他的觀點和論證方式促成了國際社會對廣義難民問題的關注,并為積極解決難民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jù)。
應用倫理學知識分析公共政策,不僅僅是公共知識分子的偏好,在現(xiàn)行的公共政策分析中,對公共政策目標和結(jié)果的價值(包括倫理價值)分析貫穿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與評估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踐倫理學理論和方法正在成為一種用以分析公共政策的社會技術。
三
對社會技術這個概念的關注和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美國社會學家、科學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R.K.默頓。默頓認為社會技術就是應用社會科學知識為社會決策提供服務[10]。這種服務通過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分子在公共科層組織中工作(作為公務員或高級顧問),或是作為獨立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決策而完成。基于默頓的社會技術思想,我們可以將廣義的社會技術理解為:應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相關知識(理論、方法和原則)解釋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并為旨在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決策制定和執(zhí)行提供相關的信息服務。通常我們將應用自然科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社會問題(國家安全、糧食安全、環(huán)保問題等),稱為技術或工程,將應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哲學和倫理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社會問題,稱為社會技術或社會工程[11]。其實一般技術與工程和社會技術與工程在實踐領域的劃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們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更多關注的是應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知識解釋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技術和社會工程。如我們熟悉的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就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和原則解釋和解決中國當代社會的問題。人們期待應用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來解釋社會問題,提出更加人性化與合理的解決方案,這些思想和方案能夠體現(xiàn)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12]。因此,我們可以將社會技術(社會工程)簡單理解為:為了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應用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知識制定和執(zhí)行社會決策。
倫理智慧作為一種社會技術,體現(xiàn)在社會決策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在社會決策的問題發(fā)現(xiàn)階段,對社會群體意愿和目標(核心價值、中間價值和邊緣價值)的認識與選擇,需要做倫理的考量,要運用倫理技術,幫助我們分析社會決策需要考慮到不同社會群體的哪些價值和優(yōu)先考慮哪些群體的利益訴求,并運用民眾知識、實踐智慧和倫理學知識闡釋和論證社會決策問題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運用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及其提供的各類事實來完善對價值和目標的判斷。我們以“免費午餐計劃”[13]為例,具體分析社會技術的倫理意義。
在我國西部地區(qū)特別是貧困山區(qū),很多小學生學校離家遠,沒有食堂,周圍沒有合適的食物供應者,通常孩子們的午餐要自己解決——自己起灶炒菜做飯,或是頓頓黃豆蒸飯是很普遍的事。營養(yǎng)不良是這些孩子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對這個問題寄予極大關注并開始采取行動,是從媒體發(fā)現(xiàn)開始的。2011年3月,媒體人士鄧飛發(fā)起一項為貧困地區(qū)小學生提供免費午餐的慈善計劃,他們組織志愿者捐錢捐食品,并送到一些小學。他們這一善舉的影響越來越大,后又聯(lián)合全國五百多家媒體代表參與進來,這就是“免費午餐計劃”。該計劃施行半年后,效果非常好。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為農(nóng)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yǎng)膳食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3元。這意味著,民間慈善的努力得到了政府的關注和回應,這是一項典型的由民間探索引領國家行動,應用社會技術解決社會問題的案例。
“免費午餐計劃”或稱“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制定目的在于,幫助處于貧困生活中的小學生,讓他們吃飽飯,并對未來充滿期待,將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但是該計劃在政府接棒之后,由于擴大了計劃實施范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出現(xiàn)了很多事先未預料的問題。比如,在食品供應方面,食品采購、運輸和加工的配套費用沒有或是不夠,地方政府不愿意或是無力承擔不足部分的費用。很多食品供應企業(yè)覺得無利可圖,也就沒有積極性為這個計劃提供必要的服務,參與的服務人員不足使計劃難以執(zhí)行。還有就是該計劃制定之初未考慮到物價上漲因素和各類成本(如食品運輸和加工費用)的問題。有些食品來源把關不嚴,污染和有毒食品安全事件偶有發(fā)生。還有一些小學生因為家庭太困難,自愿將個人的午餐和補貼帶回家中與更弱小和需要營養(yǎng)的家庭成員分享等。
類似于“免費午餐計劃”這樣惠及困難群體和普通公眾的社會決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是非常復雜和艱難的。比如,醫(yī)療制度改革、各種安全標準和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等。其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對所牽涉價值觀的認識,以及對各種價值的衡量和選擇,這既關系到價值本身,還關系到相關事實的認定?;谟邢蘩硇缘纳鐣Q策過程就像是建造和使用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社會機器[14],對機器本身的認識,對機器建造者、設計者和使用者的認識,這些都是與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知識和經(jīng)驗分不開的問題,需要專門的機構(gòu)和研究者來做專門的研究和考量,這些工作不是傳統(tǒng)政策研究的理論和經(jīng)驗可以應付得來的。
四
如果將社會技術理解為,為了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應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知識制定和執(zhí)行社會決策。對這種社會技術過程的反思包括對其中蘊含復雜倫理意義的闡釋,那么社會工程就是指包含社會相關主體及其價值判斷的完整的社會技術建構(gòu)和應用過程。對社會工程的評價和爭議遠遠多于對社會技術,這種爭議的焦點就是社會工程主體的目標和價值是否合理,他們運用的手段是否合理。有學者據(jù)此將社會工程大致劃歸為四種類型[15]:適當?shù)纳鐣こ?;樸素的社會工程;胡吹的社會工程;黑暗的社會工程。其中適當?shù)纳鐣こ淌侵赣行鐣袆拥睦碚?,就是一種應用社會科學,它假定已具備一套被接受的價值(目標)體系,和經(jīng)過檢驗的描述和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命題,社會工程就是應用這些命題,為潛在的實踐者提供實現(xiàn)其目標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這種社會工程就是波普所說的“漸進社會工程”。它從現(xiàn)有問題和實際情況出發(fā),提出解決此類社會問題的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隨時觀察其效果,特別是事先未曾預想到的后果,隨時糾正偏差,逐個和逐步地解決社會問題。適當社會工程就是問題和理論驅(qū)動的社會改良計劃。
樸素的社會工程又稱自力更生的社會工程,是指在社會或科層機構(gòu)的社會實踐工作形成的一些經(jīng)驗教條,其中包含有價值的實踐智慧,也混雜一些無效的成規(guī)和慣例,它們在類似的情況下有效。通過有效的試錯分析,有些經(jīng)驗可以轉(zhuǎn)化為可檢驗的命題,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更多經(jīng)驗只是一堆難以做出解釋和科學論證的指引而已。比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發(fā)展模式、經(jīng)驗和道路,有些成功經(jīng)驗可以復制和推廣,更多經(jīng)驗是無法說清楚和復制的。樸素的社會工程是目前最普遍存在的社會工程方式,以實踐者的需要和經(jīng)驗為主導。適當社會工程與樸素社會工程在現(xiàn)實中難以區(qū)分,它們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應用倫理學和實踐倫理學的關系。
吹牛的社會工程是指基于某種空洞的社會理想和教條,但缺乏有效的實踐和理論支持,難以真正為社會實踐提供切實可行指導建議的烏托邦社會幻想。黑暗的社會工程是指將上述三種社會工程用于產(chǎn)生傷害的目的,即應用適當社會工程的科學命題,樸素社會工程的經(jīng)驗法則,胡吹社會工程的理想和熱情,去實現(xiàn)壞的目的,比如大屠殺計劃、殘害人類普世價值計劃等。
在當代社會,社會工程具體體現(xiàn)為各國內(nèi)政和外交決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這些決策由誰制定?為誰制定?誰來執(zhí)行?怎樣執(zhí)行?這些決策的利益相關群體可能是誰?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反思是盡量避免黑暗社會工程和通向和諧社會工程的必要條件。
和諧社會工程首先要充分考慮社會工程的主體構(gòu)成,即決策主體、參與主體與受眾主體。決策主體包括決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他們是擁有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國家和地方官僚及其附屬機構(gòu)。參與主體包括影響決策的各類群體,比如各種利益集團、智囊機構(gòu)和一些公民代表等。受眾主體通常被認為是決策的客體,又稱為決策對象或目標群體,他們是受到特定決策影響和制約的社會成員。由于受眾通常與決策問題一起被作為決策客體,所以他們對決策的參與作用會被有意無意地忽視。其實,受眾作為相關社會決策后果,特別是一些未預料的不良后果的直接承擔者,應當受到特別的關注。受眾是一個包含最多群體的概念,因為決策者和參與者也是受眾。大多社會決策受眾最初對于與其相關的社會決策了解不多,除非在意識到其切身利益受到社會決策影響情況下,受眾參與社會決策的積極性才會普遍提高。因此,社會決策相關受眾應當成為社會工程主體的構(gòu)成部分(參與主體)或是決策主體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受眾有權利更有責任提供更多相關信息為明智的社會決策制定和執(zhí)行服務。
和諧社會工程還要充分了解和考慮上述各類主體的價值取向和目標所在。決策者、參與者和受眾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即使同為決策者,不同層面的決策者亦有不同的價值傾向。比如,有些中央政府的決策在推行后,經(jīng)常會被不同的地方政府以不同的方式或執(zhí)行或推諉。執(zhí)行效果的差異除了執(zhí)行能力之外,更基于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對決策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決策參與主體(包括受眾)之間價值的競爭是影響社會決策公平的另一主要原因。各利益群體如果固守內(nèi)群體的利益,勢必造成對其他相關群體利益的侵害,如果這種侵害通過社會決策的形式合法化,那么一個不公正社會決策的影響和后果,可想而知。正確理解和闡釋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形成和改變的機制,以及協(xié)調(diào)利益內(nèi)群體與外群體之間的關系,這是和諧社會工程關注的最主要問題??傊?,和諧社會工程是在盡量考慮各方主體、價值及其作用的前提下,協(xié)調(diào)各方利益和訴求,并通過周密的調(diào)查研究,廣泛的宣傳和充分的討論,建立一個相對公正和高效的社會決策程序和機制。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王旭鳳,陳曉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37.
[2]盧梭.論科學與藝術[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5.
[3]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M].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8.
[4]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盧允中,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238.
[5]Martin,Mike.Ethicsinengineering[M].4thed.NewYork:McGraw-Hill,2005:4.
[6]尼布爾.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M].蔣慶,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201.
[7]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7(序).
[8]西蒙.社會政治哲學[M].陳喜貴,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
[9]辛格.實踐倫理學 [M].劉莘,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3;243-258.
[10]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jié)構(gòu)[M].唐少杰,齊心,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6:361-380.
[11]Turner.Jonathan H.Social Engineering [J].Socio logical Practice,2001,3(2):99-120.
[12]Hodg kinson.Who Wants to bea Social Engineer? [EB/OL]. SociologicalResearchOnline,2000,5(1)http://www.socresonline. org.uk/5/1/hodgkinson.html.
[13]免費午餐計劃 [EB/OL].鳳凰網(wǎng)評論 (495).2011.11.2http: //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mianfeiwucan/.
[14]Edwards,PaulN.“AVastMachine”:Standardsas Social Tech nology[EB/OL].Science2004,304 (5672):827-828.http: //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04/5672/827?ijkey=G5JIk P07tZcn.&keytype=ref&siteid=sci.
[15]Podgorecki.Sociotechnics:Basicconceptsandissues[EB/OL]. Knowledgein Society,Spring1990 (1):23-57.http://www. springerlink.com/content/17654444tk267765/.
【責任編輯 李 菁】
C35
A
1674-5450(2014)02-0026-05
2013-11-24
2009年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L09DZX019);2013年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基地課題(ZTS201310)
唐麗,女,吉林通化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