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
初識西羌
了解西羌是5年前從九寨溝開始的。九寨溝黃龍機場,簡稱九黃機場,旅游旺季有北京直達的飛機,旅行社工作的朋友提前給我們打預防針,“九黃九黃,十次飛機九次黃,還有一次在返航”,所以推遲兩個小時到達,我們居然興高采烈,撿著了多大的便宜似的。
確切的說,那時候還不知道九寨是四川阿壩州的地盤,更不知道傳世過千年的羌碉群和神秘的古羌人后裔原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大山深處。這里是攝影愛好者、驢友、背包族和民族民俗學家的天堂。
成都下飛機,且不說逛錦里、訪草堂、拜武侯,走成灌高速直奔都江堰。告別忙碌,川蜀的安逸早有耳聞,坐在奔騰的泯江河畔品茶賞水,悄然偷得浮生半日,別有安閑。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山水之間盤桓兩日,大快朵頤,探秀訪幽,一時忘卻煩惱無數(shù)。
收拾行李,走都汶高速,一路向西羌。
神秘的古羌人
古羌人,是上古時期現(xiàn)今中國領土上一個重要的古老民族,形成于青藏高原,以羊為圖騰,與古漢人、古藏人有較深的淵源。根據(jù)文獻記載,為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姜姓之祖,“古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左傳·哀公九年》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后也?!薄逗鬂h書·西羌傳》載:“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焙髺|向進入中原地區(qū),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地區(qū)獲得空前發(fā)展,成為黃河流域幾個著名的部落集團之一,也是羌人進入中原地區(qū)的先驅。
甲骨文有關于“羌”和“羌方”的記載,從活動情況看,商代羌之疆域廣大,大致?lián)薪窀拭C省大部和陜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帶,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后羌人加入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聯(lián)軍,《后漢書·西羌傳》載:“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師會于牧野?!?/p>
關于大禹是羌人的記載有很多?!睹献印份d“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史記·六國年表》云“大禹出于西羌”,《吳越春秋》、《水經(jīng)注》、《蜀本記》等也都有“禹興于西羌”或“出于西羌”的記載,其出生地是古代汶山郡廣柔縣石紐鄉(xiāng)。近代學者、民國時期汶川縣長祝世德的《大禹志》中,考證出大禹出生在汶川縣綿虒鎮(zhèn)刳兒坪。夏朝、周朝與秦國的祖先可能都是古羌族。原始藏族在漢文史籍中被稱為“發(fā)羌”,而藏族早期的神話傳說認為藏人起源于東方,故有觀點認為藏族起源于羌族,公元7世紀建立的吐蕃王朝盛極一時。公元386年羌人姚萇稱帝于長安,建立了十六國中的后秦。北宋時建立西夏的黨項族被稱為黨項羌,有現(xiàn)代學者考證,現(xiàn)代的嘉絨藏族較多的保留了黨項人的特點,此為一說??梢源_定的是,現(xiàn)代漢族中的“黨”姓,源于古“黨項族”。
古羌人多融合于漢族,或演變?yōu)椴鼐捳Z族的諸民族,今天的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傈僳族、景頗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西南少數(shù)民族均源于古羌人。
古羌人的一支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qū)絡繹遷居于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與當?shù)鼐用裣嗳诤?,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中國羌城 汶川
2008年汶川大地震,讓國內外學界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搶救這里的羌文化,它保留著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文化符號。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就位于汶川縣境內,美麗的四姑娘山終年積雪,俯瞰著這片神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
汶川,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綿虒縣,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維州,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維州為威州,“威治西羌”,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廢威州。但威州作為地名沿襲至今,建國后為汶川縣政府所在地,是一座擁有厚重歷史的文化名城。
汶川縣城距離成都市不到200公里,不足2個小時的車程,很是方便??h城位于岷江兩岸狹長的河谷地帶,經(jīng)過災后重建,已經(jīng)恢復了舊日繁華。傳說這里是大禹的故鄉(xiāng),一座巨大的大禹雕塑坐落于縣城南郊,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國內外游客。三國名將姜維出生在這里,縣城東部至今還保留著姜維廟和姜維城遺址,東北面的姜射壩傳說是姜維年輕時候練習騎射的地方。如今岷江依舊逝水滾滾,浪花淘盡英雄。
“中國羌城”的圖騰柱在縣城里面格外醒目 ,街頭不時可以見到頭戴漂亮頭巾、身穿艷麗羌族服飾的中老年婦女和可愛的女孩子們。她們的服裝一般都是手工刺繡,稱為“羌繡”,工藝繁復,紋飾精美,以變形的花鳥蟲魚、藍天白云等生活圖案為主,隨性而至,風格粗獷,妙手天成,別有民族風情,與細膩曼妙的蜀繡頗有不同。羌繡是羌家女子傳統(tǒng),一般從七八歲就開始跟從長輩學習,繡品通常是做給自己和家里人的,每逢五月、中秋和羌歷年,未婚女孩還要繡禮物給男朋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工業(yè)的介入,這種傳統(tǒng)手工技藝已漸漸離我們遠去,除在一些偏遠山區(qū)還保留著手繡傳統(tǒng),機繡代替了大多數(shù)的手繡。
紅軍長征紀念塔和紅軍橋,是縣城著名的紅色旅游圣地。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英雄史詩,就發(fā)生在這里的崇山峻嶺之間。這是一片盛產英雄的神奇土地,13世紀統(tǒng)一藏地的格薩爾王就生長在這里。奔騰不息的雜谷腦河在紅軍橋下注入岷江,正是雨季,一橋之下,褐翠色的雜谷腦河水和土黃色的岷江顏色分明、并肩奔流,綿延出去幾公里,頗為壯觀。
縣城北部山地,是著名的國寶級文物“布瓦黃泥碉群”景區(qū)。布瓦,羌語之意是“住在云朵上的人”,布瓦寨是汶川威州鎮(zhèn)岷江西岸一個海拔2170米的山寨,現(xiàn)存3座千年稀有黃泥羌碉,經(jīng)歷了1933、1976、2008年大地震,是四川僅存一處且分布集中的黃土群碉。
羌人谷
羌族聚居區(qū)一般建在高半山,山脈重重,地勢陡峭,故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沿雜谷腦河逆流而上,河谷兩岸的大山深處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羌族村寨,這里盛產各類水果,尤以汶川大櫻桃、獼猴桃、核桃和青脆李、紅脆李最為聞名。
春夏季節(jié),高山崖壁間,不知名的花兒叢叢簇簇競相爭艷,白的擠擠挨挨,紅的隊列齊整,藍的勾肩搭背,紫的孤芳自賞,在澗水溝谷間,好不熱鬧。遙遠的盤山道,九曲回腸,隱約云霧間,一片杉林都不見。
317國道向西三十里,就到了羌人谷的入口——龍溪溝東門寨。羌人谷地處汶川縣西北雜谷腦河東岸,古時是著名的茶馬古道西北線,西連理縣桃坪鄉(xiāng),東、西北兩面與茂縣接壤。東門寨原名東門口,經(jīng)過近幾年的搶救性開發(fā),這里已經(jīng)成為成都周邊市民遠近聞名的休閑度假區(qū),品羌族美食,住羌家民宿,賞溝谷美景,購羌寨特產,接待能力和水平初具規(guī)模。東門寨羌碉高聳,羌樓林立,墻壁上隨處可見拙樸的古巖畫和描繪圖騰的象形文字,尤其是羌族釋比帶領族人跳羊皮鼓舞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進入大山,道路變得狹窄起來,有些地方僅容一車通行,但山路并不難行,隨澗水蜿蜒爬升。怪石嶙峋,水鳴山澗,草木蔥蘢,白云蒼狗,偶爾可見風情獨特的羌族村寨,恍若置身世外,游覽畫中。
經(jīng)過龍溪鄉(xiāng)小學,直奔我們的目的地,群山深處的古羌族村落——阿爾村。阿爾,古羌語,“高山上的平臺”之意。阿爾村目前由4個寨子組成,依次序分別為白家奪、巴奪、阿爾、立別,其中巴奪寨為該村最大一個自然村寨,99%都是羌族。全村目前保留4座羌碉。高近30米的巴奪寨古羌碉現(xiàn)僅余兩層底座,上層部分毀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爾寨的古羌碉,歷經(jīng)多次地震,在懸崖邊屹立1000余年,為西羌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羌碉之一。
阿爾村是羌人谷最深處的古村落,有2000余年的歷史,民風淳樸,民俗濃郁,保留著較為完整的羌族民俗和文化傳統(tǒng),是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高等院校和國內外研究機構研究羌文化的基地,常年有師生在這里駐扎,為羌文化的搶救、傳播、整理和修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沿山間小路深入大山,有一片兩千余公頃的原始森林,入口處叫“阿扎窟”,羌語意為秀麗神秘之地。這里山高谷深,風景迷人,有國家珍稀植物珙桐、蓮香樹、銀鵲、圓葉玉等,杜鵑花150余種,野生動物中僅列為國家二級以上的保護動物就達30多種,有大熊貓、金絲猴、鹿、巖驢等珍稀動物隨時出沒。我們有幸在谷中遇到一只掉隊的野豬,棕色帶花紋的皮毛,獠牙外露,聽到我們驚奇的聲音后,迅速沒入?yún)擦稚钐?,可惜的是沒來得及拍到野豬的身影。溝谷盡頭就是海拔4000多米的龍湖,高原湖泊,風光秀麗,也是采摘冬蟲夏草的天然山脈。
這次進山,雖是冬季,我們依然在歸途中遇到7位來自成都的自駕驢友。他們把車停放在寨子附近,帶著一只威風的昆明犬,徒步背包沿阿扎窟進山,夜宿溝谷深處的1號營地。攀談中我們了解到,一個小伙子已經(jīng)是第三次徒步進山,他們打算第二天繼續(xù)徒步約20公里夜宿2號營地,在大雪滿山的季節(jié)讓我們肅然起敬。巴奪寨距離1號營地約15公里,距離龍湖約40公里。早上9點出發(fā),從1號營地一天一個來回下來,天已經(jīng)擦黑,腳也有點不聽使喚了,不經(jīng)一番艱難的跋涉,怎知一杯熱茶,已是世間最為溫暖的幸福。
冬季進山,與其他季節(jié),又別有不同,冰雪皚皚,流水淙淙,雖是一片冬日光景,但處處蘊涵著春的勃勃生機。呼吸著暢快的空氣,聽聽鳥鳴山澗,看看青松翠竹,離得近了,才發(fā)現(xiàn),身邊的枯枝敗葉也是別有一番疏朗風致的。不覺放慢腳步,攜三五知己在海拔3400米的幽深秀谷放浪形骸,也算沒有平白辜負這一趟快意江湖吧?
羌笛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也許是無意間記錄了一個古老民族歷史久遠的文化符號,使聲調綿長的“羌笛”成為偏遠邊塞戍國守邊將士們思國懷鄉(xiāng)的精神寄托。
羌笛有2000多年的歷史,羌族地區(qū)至今仍保留著這一神奇的民族樂器。羌笛在唐時,是西北邊塞地區(qū)常見的一種樂器,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唐人邊塞詩中。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八)》“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王維《涼州賽神》“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李頎《古意》“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都是膾炙人口的詩篇。但在唐“十部樂”中并未出現(xiàn)羌笛,可見羌笛在唐時只是邊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所用樂器,并未正式進入唐代宮廷或軍隊。
唐宋以降,文人詩文中多有羌笛的描述,但這時候“羌笛”的含義,更多的演變?yōu)檫吶鴳燕l(xiāng)、別愁離恨的一種文化指代了,如宋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宋徽宗趙佶被虜北方凄然寫道:“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眼兒媚》)”。
那么,羌笛到底是什么樣子?據(jù)史料記載,西漢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紀,音樂家京房增加一個高音按孔,成為五孔。東漢馬融《長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故本四孔加以一”。許慎《說文解字》:“羌笛三孔”。宋《樂書》:“羌笛五孔”。發(fā)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分三組均勻排列,自下而上分別為三孔一組,兩孔一組,一孔一組。
羌笛制作工藝復雜,如今古老的羌笛制作技藝幾近失傳,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羌笛共分三部分,一是吹管,二是笛管,三是裝飾。羌笛用兩支長約15—20厘米,直徑1厘米左右的油竹制作,管體被削成方柱形,用絲線綁扎在一起,兩管長短、孔距和音高相同。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個帶竹簧片的吹管,豎吹,音色高亢而略有悲涼感,是人們在喜慶豐收、過年過節(jié)、勞動之余常用的樂器。制作最精良的是鷹骨羌笛,現(xiàn)保存在羌笛國家級傳承人——茂縣三龍鄉(xiāng)合心壩王國亨老人家里,羌笛吹管由雄鷹左右兩只翅膀上最長的羽毛管制成,笛管由鷹的兩根腿骨制成,裝飾部分則由鷹的羽毛組成。據(jù)說,此鷹骨羌笛為世間僅存的一支。
羌笛吹奏技法特殊,是文化傳承中的精品。吹奏時用特殊的“鼓腮換氣法”,指法與笛相同,需要一口氣吹奏整首曲調,中間不停頓,樂譜沒有間隔符和停頓符,與其他管樂器明顯不同,技巧性要求很高。羌笛吹奏中還有喉頭顫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其音質和旋律獨具特色,音色柔和纖細,悠揚婉轉,空曠悲涼,動人心魄。它有十余首古老曲牌,表達內容廣泛,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詞》、《思鄉(xiāng)曲》、《薩郎曲》等。
在羌族地區(qū),女孩子吹口弦,羌笛一般由男人吹奏,需要從小練習“鼓腮換氣法”,初練者用一根吸管在杯子里不間斷吹氣,升騰的氣泡不能停,一邊吹氣,一邊換氣,難度極高,逐漸增加持續(xù)吹氣時間,最終才能掌握羌笛吹奏技巧。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愿意學習制作和吹奏羌笛的年輕人幾乎沒有,復雜的工序、講究的選材以及吹奏技法難度高、耗時費力等諸多因素正成為羌笛技藝瀕臨失傳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技藝當前面臨的共同困境。我希望這幾千年的技藝以后不要變成詩詞中美麗的傳說。
釋比文化
如今的羌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崇尚萬物有靈,通稱為“釋比文化”。
宗教首領稱“釋比”,是羌族傳統(tǒng)宗教中不脫產的宗教教士或祭師,漢語泛稱為巫師、端公等,其祖師叫阿爸木納。在羌族社會中,釋比掌握著宗教經(jīng)典,是溝通神、人、鬼之間關系的人,需熟記民族歷史文化和科技、醫(yī)學、藝術、音樂、舞蹈等豐富知識,且在羌族民眾中屬德高望重的人物。在羌族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比如婚喪嫁娶、祭祀、祈雨、祈福選吉、起屋架橋、占卜、還愿、春耕秋收等活動都需要釋比主持進行特殊的法事活動,護佑一方平安。
釋比們有一套特殊的服飾、法器和師承方式,有十分繁雜眾多的口誦經(jīng)典。釋比經(jīng)文分上、中、下三壇。在重大節(jié)日和重大活動期間,釋比帶領男性族人跳羊皮鼓舞時用古羌語唱誦,分別祭祀天、地、人(祖先)。近代釋比的傳承一般為家族、師徒傳承,傳男不傳女。老釋比授徒要進行嚴格的篩選。由于羌族無文字書本,所有經(jīng)典全憑口傳耳授,且只能在勞動之余進行,所以只有記憶力強、能吃苦、心無惡念之人方可拜師學藝,學期短則3年長則9年,拜師后一般能學成一壇經(jīng)文就是優(yōu)秀的釋比,而三壇經(jīng)文皆通、能學成蓋卦者歷朝歷代均屈指可數(shù)。
龍溪羌人谷為古羌人冉駹(máng)部的繁衍生息地。這里釋比人數(shù)眾多,居所有羌族聚集地之首,是我國唯一的羌族釋比文化發(fā)祥地。巴奪寨是目前羌族釋比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的村寨,從高空看,整個寨子像一只“金鳳凰”在蒼莽群山中展翅翱翔。為有效保護和傳承西羌地區(qū)的釋比文化,政府撥專款在此地修建了釋比文化傳習所,占地2000多平方米。寨子里有4位釋比:朱金龍、余世榮、余正國、朱光亮,均為老釋比余明海的高徒。老人精通三壇釋比經(jīng)文,世所罕見,不幸的是老釋比已以96歲高齡在2006年辭世。文化部、四川省各級領導在老人生前曾多次到家中探望,余家也被譽為羌族“釋比文化傳承世家”。余世榮、余正國叔侄分別是余家第28代、29代釋比傳人,其中32歲的余正國是西羌地區(qū)最年輕的釋比。
羌寨與羌碉
羌寨有“云朵上的街市”之美稱。羌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之巔,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古巴蜀為邊疆重鎮(zhèn),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隨古羌人東遷和南遷,民族融合加劇,戰(zhàn)事頻繁,故羌族所居之地的建筑形制與作用,與漢地平原大不相同。羌寨本身就是一個設計精巧的防御工事,巷道、吊腳樓、房頂、照樓子,高高低低,環(huán)環(huán)相扣,宛如迷宮,寨子四邊的建筑另建一些錯落有致的小碉樓,與懸崖邊上高大的羌碉一起,共同守衛(wèi)著寨子的安寧。
2012年,黃渤和余男主演的電影《殺生》,大量的外景取自羌寨,看過電影的人應該印象深刻。在寨子里,泉水從雪山上來,通過地下暗道流向各家各戶,所有的地下水道相連,平時給山寨的人們帶來生活生產用水的極大方便,一到戰(zhàn)時,它還可以作為逃離敵人圍困的交通暗道。雖然幾百年過去了,羌碉和羌寨早已失去了戰(zhàn)時防御的作用,但寨子的舊模樣依舊依稀可辨。
羌族人修羌寨,要先修羌碉。羌碉是中國歷史古文明的標志,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和偉大創(chuàng)舉,作為民族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被專家學者稱為“石頭的史書”。號稱千碉之國的四川羌區(qū),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后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羌碉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十角等多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羌族工匠不繪圖、不吊線、不用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jīng)驗,讓人驚嘆。碉的下面幾層用來駐兵和堆放糧食,最高一層用來觀察敵情和施放煙幕。
一般在羌族聚居地,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碉樓,連接起幾百里間的村村寨寨,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馬上點燃碉上的煙幕,很快就把戰(zhàn)爭的信息傳到百里之外。這個作用類似于漢族邊疆地區(qū)的烽火臺。
現(xiàn)存的羌碉一般為6-10層高,第一層最高,面積也最大,以后逐層遞減,樓層由獨木梯相連,僅容一人上下。每層隔板有一個不足一米見方的方孔,供人進出。戰(zhàn)時撤掉獨木梯,蓋上蓋板,下面的人基本就無可奈何了。每層均有窗,或者叫做射孔,里面寬大,向外收口,這一點與西藏的建筑開窗形制相仿,方便里面的戰(zhàn)士隱蔽觀察和射殺敵人。爬羌碉純屬技術活,以前獨木梯是不固定的,僅斜斜支撐在擱板上,一不小心樹木翻滾,人就會掉落下來。但這對于驍勇善戰(zhàn)的羌族人來說,就是小事一樁。我親眼所見就連身材瘦小的羌族阿媽攀上數(shù)十米高的陡壁也不費吹灰之力。作為羌族特有的一種建筑形式,羌碉蘊含了羌族的千年歷史與建筑文化,凝結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使羌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戰(zhàn)亂紛爭中得以傳承,并隨著羌族的遷徙向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播。
立春過后,山風拂過,并不覺得寒冷,大小羊角花,山桃花,苞蕾滿枝,欲動還靜,又將是一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嫵媚春天。羌人、羌寨、羌笛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更是愈加得魅力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