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洲?。暇煼洞髮W文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系年》是“清華簡”的第二輯整理成果,是繼西晉《竹書紀年》之后又一次發(fā)現(xiàn)秦以前的竹簡史書。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楚簡(貳)》出版,整理時題為《系年》。李學勤先生著《初識清華簡》於2013年6月由中西書局出版。是先生研究清華簡的論文集。李先生在《〈系年〉出版的重要意義》(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4月)一文中對《系年》做了很明了的介紹:“《系年》竹簡一共138支,……。全書記述了從武王伐紂一直到戰(zhàn)國前期的全國的歷史大事,是一部十分珍貴的史書,也是近現(xiàn)代秦以前史書絕無僅有的重大發(fā)現(xiàn)?!彪S著中西書局2012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楚簡(貳)》一書的出版,學術(shù)界有關(guān)“清華簡”《系年》的研究也隨之展開,學者們主要圍繞《系年》的史料學價值、文獻學價值、文字學價值等方面展開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今略以回顧、總結(jié),希望能夠在此基礎(chǔ)上取得更高的成果。
《系年》的很多記載大多和歷史有關(guān),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尚書》和與《尚書》類似的文獻。李學勤先生在《初識清華簡》(《光明日報》2008年12月)中說《系年》是“一部重要的史書,所記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戰(zhàn)國前期,與《春秋》經(jīng)傳、《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nèi)涵。特別要指出的,這種史書的體裁和一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書紀年》?!逼涫妨蠈W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補充傳世文獻,二是考證先秦史實,三是探尋先秦文化。
此外,趙之順的《由清華簡〈楚居〉再論楚文化與商文化的關(guān)系——兼及對楚人始居地的思考》(《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6月),王紅亮的《清華簡〈系年〉中周平王東遷的相關(guān)年代考》(《文學史研究》2012年第4期),陳曉麗、萬德良的《清華簡〈系年〉所見息國史事小札》(《棗莊學院學報》2013年6月),鄧麗的《重耳流亡考》(《深圳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肖蕓曉的《〈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系年〉之西周部分校釋及相關(guān)史事討論》(武漢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2012年6月),胡凱、陳民鎮(zhèn)的《從清華簡〈系年〉看晉國邦交——以晉楚、晉秦關(guān)系為中心》(《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6月)等一些與清華簡《系年》相關(guān)的論著都頗有創(chuàng)見,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點,都是根據(jù)《系年》探討先秦史的佳作,體現(xiàn)出了清華簡《系年》的史料性價值。
文獻流傳,歷時愈久,愈易失真。以今日所見古代文獻而言,文字訛誤,文句顛倒,篇章脫漏增益,記事殊異,乃至于隨意增竄改作,不勝枚舉。出土文獻長期埋藏,因而得以保持較為原始的面貌。有些文獻經(jīng)歷了幾千年(如甲骨文、金文等),少者亦有數(shù)百年,其可貴性不言而喻。清華簡《系年》屬于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比未經(jīng)后人刪改,亦無不同時代傳抄改寫之憂,《系年》體例與古本《竹書紀年》相類似,其文本對于戰(zhàn)國史書編寫體例等方面的研究亦有重大意義,《系年》所記載史事本末完整,將它與《春秋》三傳、《國語》《史記》等傳世文獻相互校正,可補傳世文獻之不足,糾正傳世文獻之訛誤,具有相當可貴的文獻學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字、篇章進行???,二是辨?zhèn)魏痛嬉伞?/p>
李學勤先生的《〈系年〉出版的重要意義》(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4月)一文中指出《系年》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史書,對于補充傳世文獻、糾正古書記載、解決經(jīng)學和古史上的一系列疑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陳偉的《清華大學藏竹書〈系年〉的文獻學考察》(《史林》2013年1月)一文,主要從《系年》的寫作年代、作者國別及其題材等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探討,且涉及到《系年》與《紀年》的區(qū)別、《鐸氏微》的聯(lián)想等方面。袁金平的《利用清華簡〈系年〉校正〈國語〉韋注一例》(《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第12期)根據(jù)清華簡《系年》的記載,認為《國語》中“以間陳、蔡”一句中的“間”應(yīng)讀作“縣”,即以陳、蔡為縣,而韋昭注“間”為“假”,袁金平認為是錯誤的。牛鵬濤的《清華簡〈系年〉與銅器銘文互證二列》(《深圳大學學報》2012年3月)把《系年》所記述的相關(guān)史實與銅器銘文相互印證,對其中有關(guān)“共和”史事,秦人興起的歷史過程和秦公簋的作器者問題進行了討論。馬楠的《據(jù)清華簡釋讀金文、〈尚書〉兩則》(《深圳大學學報》2012年3月)、沈建華的《試說清華〈系年〉楚簡與〈春秋左傳〉成書》(簡帛?經(jīng)典?古史國際論壇論文)、等文章從不同方面探討了有關(guān)清華簡《系年》的文獻學價值。
目前出土的秦、晉、楚、燕、齊五系戰(zhàn)國文字資料,在數(shù)量上以楚文字最多。時代明確、國別明確的出土文字材料是進行斷代文字學研究的最好對象。而《系年》字跡清楚、自帶編號、所記史事完整、字形材料豐富、保存狀態(tài)完好等特點使得它與以往出土文獻相比,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戰(zhàn)國中晚期楚文字的優(yōu)秀文字資料。戰(zhàn)國竹簡《系年》一經(jīng)出版,便得到文字學專家的普遍青睞,學者們結(jié)合其中比較關(guān)鍵的字形,對一些文字考釋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研究成果紛呈。
此外,孫飛燕的《讀〈系年〉札記三則》(關(guān)于此篇文章可參考復(fù)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站)、單育辰的《由清華二考釋舊有文字一例》(關(guān)于此篇文章可參考復(fù)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站)、黃甜甜的《〈系年〉第三章“成王屎伐商邑”之“屎”補論》(《深圳大學學報》2012年2月)、蘇建洲《利用〈清華簡(貳)〉考釋金文一則》(復(fù)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站)、郭永秉的《疑〈系年〉64號簡的“射”字實為“發(fā)”字》等,對清華簡《系年》在文字學上價值做了一一探討,取得了一些成果。
李學勤先生在《〈系年〉出版的重要意義》(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4月)一文中對《系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方向,不僅包括對于《系年》的整理考釋,重要的是與傳世文獻結(jié)合研究,與金文等考古成果結(jié)合研究會取得重大的成果的。學術(shù)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對于清華簡《系年》的研究也是無止境的,不僅限于史學、文獻學、文字學方面,隨著相關(guān)研究成果和更新的地下出土材料的發(fā)掘,相信對于清華簡《系年》的研究也會隨之進一步地推進。
參考文獻:
[1]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楚簡(貳)》[M].上海:中西書局,2011.
[2]李學勤.《初識清華簡》 [M]上海:中西書局,2013.
[3]陳偉.《清華大學藏竹書〈系年〉的文獻學考察》[J].《史林》.2013.
[4]劉建明.《〈系年〉的史料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
[5]李學勤.《釋清華簡〈金滕〉通假為“獲”之字》[C].《出土文獻》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
[6]李學勤.《〈系年〉出版的重要意義》[J].河北:邯鄲學院學報,2011.
[7]李守奎的《清華簡〈系年〉與吳人入郢新探》[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