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檢春
摘要: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非常注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但不可否認當前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現象仍然存在著。本文擬就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原因、影響進行分析,并重點分析解決問題的舉措,它包括: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前提;體制制度建設是重點;提高能力建設是途徑,克服形式主義是方略。
關鍵詞:黨員干部;脫離群眾;影響;原因;對策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工作路線。實踐證明,什么時候群眾路線貫徹得好,黨的事業(y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就發(fā)展得好,黨的執(zhí)政基礎得以鞏固;反之,黨就會失去人心,黨的事業(yè)就會遭受極大的挫折。盡管如此,在我們黨內違背黨的群眾路線,脫離群眾的現象仍然存在著,而且在少數黨員干部中嚴重地存在著。當前,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主要表現: 從工作路線來看,心中無民,決策研究不問計于民,調查研究不深入于民;從思想表現來看,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奢靡之風、浪費之風盛行;從現實表現來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層出不窮甚至貪污腐化,瀆職犯罪等。這一問題不解決,黨的形象將會受到污損,黨的執(zhí)政基礎將會受到侵蝕。
一、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影響
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得怎樣,黨員干部表現如何,體現的是黨的性質和宗旨意識,展現的是黨的精神面貌,黨的作風和形象。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無論對自己本身的發(fā)展和還是對黨的形象和黨的事業(yè)都有著極大的消極影響。
(一)對黨員干部本身的影響
1.理想信念的影響。與群眾密切聯(lián)系,關心群眾疾苦,覺民生之艱難,感民心之善良,體民力之宏大,心靈得以洗禮,往往愿意為民眾為人民奉獻力量,宗旨意識更加堅定。反之,脫離群眾,遠離群眾,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盛行,必然理想信念墮落,精神空虛,自私自利,甚至違法犯罪皆有可能。
2.黨性修養(yǎng)的影響。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黨員干部保持先進性和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需要。黨員干部的威信說到底是建立在人民群眾信賴和支持基礎上的。一些黨員干部所以出現這們那樣的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脫離了人民群眾。實踐證明,黨員干部花架子越少,作風越扎實,人民群眾就會離你越近;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密切了,就能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風上保持黨員和干部的本色,具有鮮明的奉獻意識、憂患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3.個人能力提高的影響。黨員干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將自己的工作與群眾利益的實現結合起來,可以提高黨員干部的民主決策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專業(yè)服務能力。反之,脫離群眾,不學無術,在辦公室作“謀劃設計”;在文山會海作“學習研究”;在交杯應酬中“溝通協(xié)調”,必然不是毛澤東所說的一到群眾中腦袋里的東西就多了,而是能力平平,表現平庸。
(二)對黨的形象和執(zhí)政地位的影響
1.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不僅影響個人的形象還必定損害黨的形象。我們黨同群眾的關系、干部同群眾的關系總的說是好的。但是,這些年來,在一些黨員干部中也滋長了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個人主義和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有的發(fā)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如果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傷害群眾的情感,無視群眾的力量,侵蝕群眾的利益,長此以往形成一種風氣,積習難返,黨的形象將深受損害。早在1956年,毛澤東在致八大開幕詞中便指出:思想上的主觀主義、工作上的官僚主義,和組織上的宗派主義都是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和作風,并強調“這些觀點和作風都是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是不利于黨內黨外團結的,是阻礙我們事業(yè)進步、阻礙我們同志進步的?!盵1](P.116)
2.侵蝕黨的執(zhí)政基礎。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是一勞永逸的”,人民選擇政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人民對政黨的選擇,不僅看這個黨和黨員干部以前為人民做了什么,而且看它現在為人民做了什么、更看這個它將來能為人民做些什么。黨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員干部帶頭實現人民的利益,人民群眾必然認同、信任和支持黨,必然與黨共度安危。反之,各種脫離群眾的弊病不除,人民對黨的信任度下降,長此以往會動搖黨的生存基礎,甚至危及黨的執(zhí)政地位。 所以,毛澤東告誡全黨“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2](P.326)
(三)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影響
1.影響黨內和諧。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要么獨斷專行,要么指手畫腳,要么損害群眾利益,往往首先是黨委會或是領導班子不和,其次是干部與普通黨員不和,黨內民主形同虛設,影響黨內團結。
2.影響黨際和諧。我們國家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黨制度,無論是在革命還是在建設時期,各民主黨派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群眾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必然影響我們黨與民主黨派的和諧關系,不利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和新世紀黨的三大歷史任務的完成。
3.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胡錦濤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量工作同黨的群眾工作有密切聯(lián)系,要求我們把聯(lián)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的工作做得更好?!敝挥邪l(fā)揚黨的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作風,營造良好的黨群干群關系,才能組織、調動、激發(fā)人民群眾投身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偉大事業(yè)。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做出的決策及貫徹決策的結果漠視甚至損害群眾利益,必然引起群眾的不滿,甚至引發(fā)群體性的事件,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毛澤東指出“如果脫離群眾,不去解決群眾的問題,農民就要打扁擔,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學生要鬧事。”[2](P.324-325)
二、新時期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原因分析
(一)黨的地位和黨的主要領導方式的變化,客觀上增加了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性
我們黨已經由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它的領導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執(zhí)政之前,黨的領導主要是通過對人民群眾的直接領導來體現,分布各處的基層組織團結和引導群眾,進行著推倒“三座大山”的斗爭,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實現黨的政策、完成黨的任務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工作手段。執(zhí)政之后,黨的領導更多地通過國家政權這一主要方式體現,主要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對社會進行規(guī)范和領導。由于客觀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黨員干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外部壓力減小,特別是沒有了生死攸關的危險,黨群之間相互依賴性減弱。這使得一些黨員干部容易淡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觀念,一些黨員干部錯誤認為,只要貫徹好上級要求就行了,聯(lián)系群眾的必要性沒有了,眼睛只“向上”,出現脫離群眾、侵害群眾利益等不良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總理就指出“特別是因為我們搞社會主義,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利益,集中最大權力,人民比較滿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做錯了一點事情,容易為人民諒解,這就使我們很容易忽視發(fā)揚民主而犯官僚主義和主觀主義的錯誤?!盵3](P.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