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清末到民國: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歷史探微

      2014-04-14 21:34:11張繼明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期
      關鍵詞:章程學堂教授

      張繼明

      (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從清末到民國: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歷史探微

      張繼明

      (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大學章程建設是當前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大學史上早有其淵藪。發(fā)掘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歷史能夠為今天大學章程和大學制度建設提供啟示?;厮輾v史發(fā)現,從清末到民國,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經歷了一個由封建性向現代性轉型的過程。而從這一轉型中我們認識到,我國大學章程的演化是一個中西方教育和文化的交流、沖突過程,是在一批志在圖強中華的改革先驅的推動下實現的,而從根本上影響這一演化或轉型的因素則是體制環(huán)境的變化。

      現代大學制度;大學章程;京師大學堂

      在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化進程中,大學章程建設是一個重要內容,在上世紀90年代出臺的兩部教育基本法規(guī)即《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都明確提出了各級各類學校須有章程的規(guī)定。隨著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核心戰(zhàn)略的不斷深化,大學章程建設在制度變革中的地位與功能也愈加凸顯。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對我國未來十年教育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進行了全面規(guī)劃和部署,其中明確指出:“各類高校應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規(guī)定管理學校”,其后教育部發(fā)布《高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并指定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蘭州大學等26所高校作為章程制定試點院校,現代大學章程建設正式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革的重要步驟。今年,教育部核準了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等6所高校的章程。大學章程建設正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而這要求我們對大學章程作深入分析。論從史出,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大學章程,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大學章程的本質,為今天的大學章程建設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提供啟示。關于我國大學章程建設之淵源,有學者認為中國大學章程的最初影像可以在私學稷下學宮《管子—弟子職》中尋找到[1];有的學者還認為國立高等學府章程可追溯到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規(guī)[2](P5);另有學者則認為書院院規(guī)是中國大學章程的古代范型[3](P3),尤其是明代朱熹擬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作為后世書院學規(guī)之范本,被認為是我國大學章程的雛形。[4]然而,無論是稷下學宮、太學及國子監(jiān),還是宋代書院,都難以稱得上是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更普遍的觀點是,我國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教育肇始于晚清引入西方近代高等教育制度。[5](P105)本文亦將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歷史上溯到清末學堂章程。

      一、清末大學堂章程建設:以京師大學堂章程為例

      在清末新式學堂興辦過程中,學堂章程亦隨之出現。其中,《南洋公學章程》因其內容規(guī)范、考究,幾乎成為近現代高等學校章程制定的典范。[6]但鑒于在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京師大學堂的特殊地位,本文將重點分析京師大學堂的章程。

      (一)京師大學堂章程的流變

      興辦新式學堂是晚清維新派發(fā)動新政的重要舉措。1898年京師大學堂設立,并采納近代日本大學章程,成為新式高等學堂的集大成者和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

      在此過程中,清政府相繼頒布了三個大學堂章程,即1898年梁啟超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1902年張百熙主持編訂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和1903年張之洞主持重訂的《奏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其中,《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包含《京師大學堂章程》《考試入學章程》暨頒發(fā)各省的《高等學堂、中學堂、小學堂章程》和《蒙學堂章程》;經由重訂頒行的《奏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除了規(guī)定學制系統外,還訂立了學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學校設置辦法,細致地規(guī)定了文學科大學各門的研究法、教科書以及課程設計等,具體包括《學務綱要》《各學堂管理通則》《畢業(yè)學生考試專章》及各學堂章程;其通儒院章程尤其凸顯了“學習西方大學的努力”[7](P309),例如通儒院章程規(guī)定其生源為“大學之畢業(yè)生”,學生為“研究學術者”,“學員至第五年之末,可呈出論著”,[2](P28)可見通儒院在性質上已具有大學研究生院的色彩,并初步體現出西方大學的管理特征。修訂后的大學堂章程成為清政府所實行的中國歷史上首個正式頒布且在全國施行的近代學制;同時,它將高等教育分為高等學堂、分科大學和通儒院三級,正式確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系統。[5](P113)

      (二)現代大學章程要素在京師大學堂章程中的體現

      京師大學堂章程已經表現出現代大學章程的一些基本要素?!蹲喽ň煷髮W堂章程》分為七章,涉及大學堂的辦學宗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入學標準、課程設置、治理結構、教師職責、學生管理及章程修訂等內容,相對于略早的同文館及南洋公學章程,不失“首善體制”,達到了章程建設的新高度:大學堂辦學宗旨為“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在培養(yǎng)目標上,“以各項學術藝能之人才足供任用為成效,通儒院以中國學術且有進步,能發(fā)明新理以著成書,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為成效”;在大學設立標準上,經學科、政法科等“八門分科大學在京師大學堂須全設”,外省設立大學者“惟至少須置三科”;在課程設置上,例如經學科大學設置周易、尚書、春秋左傳、周禮等經學十一門,格致科大學設置算學、星學、物理學、化學等六門等;在入學標準上,“各分科大學應以高等學堂大學預科畢業(yè)生升入肄業(yè),但其應升入學人數若逾于各分科大學預定之額數時,則須統加考試,擇尤取入大學”;在治理結構上,規(guī)定了大學堂設有大學總監(jiān)督、分科大學監(jiān)督、教務提調、監(jiān)學官等機構及其責任和相互關系,確立了大學總監(jiān)督的最高權力,“總管全堂各分科大學事務,統率全學人員”,此外還規(guī)定大學堂受制于政府即總理學務大臣;在教師職責上,“正教員分主各分科大學所設之專門講席,教授學藝,指導研究”,“副教員助正教員教授學生,并指導實驗”;在章程修訂上,“……應由學務大臣博采眾議,復加審定……”。[2](P29)從大學堂章程的構成和內容來看,已體現了現代大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反映了向西方大學學習的意圖。

      (三)封建性:京師大學堂章程的歷史局限性

      表面上看,京師大學堂章程是一種新型學制,其體制結構是在學習日本大學的基礎上建構的,但實際上它對日本大學教育體系的模仿,只是著眼于組織架構、專業(yè)分類、課程設置等外部框架。從內部結構分析,它依然有著顯著的歷史局限性,即封建性,“中體西用”的思想仍是其根本宗旨,“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這是制訂章程所奉行的根本原則?!蹲喽ù髮W堂章程》之《學務綱要》明確寫道:“各學堂章程以忠孝為敷教之本,以禮法為訓俗之方”,這種以忠君尊孔為本位、培養(yǎng)皇家子民的取向決定了章程的封建性本質。京師大學堂章程的封建性集中表現在對“經學”的重視上。經學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理論依據,也是封建社會結構得以維持的思想和文化基礎。

      張百熙擬定《欽定大學堂章程》時未把經學單獨列為一個學科,在很大程度上是該章程旋即被《奏定大學堂章程》取代的重要原因。而后者的最大特色在于將其從文學科中分離出來,并位列眾學科之首。①在張之洞看來,“若是學堂不讀經書,則是堯舜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謂三綱五常者盡行廢絕,中國必不能立國矣”。維護經學的傳統地位,成為貫穿章程的主線。[8]因此,京師大學堂章程的實質仍為“上承太學正統”的封建王法,因而也不可能成為大學堂走向自治與學術自由的根據。而這種封建政治本位的大學章程所具有的局限性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9](P85)同期的山東大學堂章程也體現著這種封建特質,在具備了一定的現代大學章程要素的同時,更強調“課士之道,禮法為先,而宗圣尊王尤為要義”[10]。

      二、民國時期的大學章程建設:從大學令到北京大學章程

      在很大程度上,清末新式學堂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舊式官僚養(yǎng)成所的實質。直到1912年國民政府頒行《大學令》,才標志著中國近代大學理念從傳統到現代轉型的真正開始?!皬?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到民國教育部推出《大學令》,十余年間中國大學教育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保?]

      (一)我國近代首個高等教育法令:《大學令》

      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訂的《大學令》既是由政府頒布的教育方針和法規(guī),又在很大程度上作為規(guī)范北京大學(1912年原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辦學的組織規(guī)則,即具有北京大學章程的性質?!洞髮W令》第一條就明確了“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的大學宗旨,擯棄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第二條規(guī)定大學學科為文、理、法、商、醫(yī)、農和工等七科,經學科被取消,這就消除了維護中國封建社會傳統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并奠定了近代學科體系和知識系統的基本框架。第六條“大學為研究學術之蘊奧,設大學院”,彰顯了大學之學術使命,以學術為志業(yè)是現代意義的大學區(qū)別于傳統教育機構性質的重要標志?!洞髮W令》與之前的大學堂章程相比其顯著進步還表現在:規(guī)定了大學評議會、教授會這兩大組織機構,明確規(guī)定各科教授自主選舉代表參與全校事務管理,并規(guī)定了其天然的講座、教學權。評議會與教授會的的設立在形式上改變了傳統封建教育機構的組織結構,是建構適于教學與學術要求的組織與權力圖式的基礎,它使得教授以民主方式參與治學和治校成為可能,而將教授教學與學術權力作為一種天然的、本然的權力,這標識著現代大學基于學術本位的內在邏輯。《大學令》規(guī)定了學位制度,“大學各科學生……得稱學士”,“大學院生有新發(fā)明之學理或重要之著述,經大學評議會及該生所屬某科之教授會認為合格者,得遵照學位令授予學位”。學位及學位標準的設置是現代大學的重要制度構成,大學評議會和教授會在學位制度體系中的管理主導權尤其反映著大學基于學術本位邏輯的權力關系。此外,《大學令》規(guī)定了大學教師分教授、助教授兩級,規(guī)定設置講座,強調文、理科的基礎地位等。[2](P381)

      《大學令》反映了在蔡元培主導下中國大學教育從效法日本模式向效法德國模式的轉變,引進了德國近代大學評議會、教授會以及教授參與學術管理的基本制度,體現出大學學術本位這一內在邏輯的端倪。作為北京大學辦學的規(guī)范性文件,《大學令》的頒布和實施有助于推動蔡元培大學理念的實施,進而推動了中國現代大學制度范型的產生和進化。從教育法規(guī)的角度而言,《大學令》及其后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令法規(guī)如《專門學校令》《大學組織法》《私立大學規(guī)程》等,成為當時大學制定章程的重要依據。

      (二)民國時期北京大學章程的演變

      1919年,北大校長蔡元培組織修訂北京大學章程,次年《國立北京大學現行章程》獲教育部批準實施。從章程制定過程來看,就反映了現代大學章程建設的民主化、規(guī)范化要求。②《國立北京大學現行章程》從動議到頒布,經歷了一個完備的立法過程。1919年11月5日,北大評議會設立組織委員會,負責起草章程。章程稿先后開會討論了四次,于12月1日通過。經評議會修正,在全校試行。1820年,組織委員會對章程再度進行多次修訂,經評議會確認,于10月5日報教育部備案。10月26日,教育部指令準予備案。該章程內容涉及學制、組織結構、教務等方面,確立了從預科經本科而到研究所的三級學制,從課程設置上來看已初步具備了現代大學學科體系和知識系統的基本圖式。在組織結構上,確立了校長與評議會共同領導下教務會議、行政會議分管教務與行政事務的模式。更重要的是,教授會首次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入大學章程,并賦予了教授會選舉學系主任、規(guī)劃學習教科事務等權力,而選舉權與學術管理權的獲得正是教授治校理念的主旨。

      1932年,北大校長蔣夢麟以“校長治校,教授治學”為指導理念,主持重新頒行《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大綱》首條就確立了大學宗旨:“研究高深學術,養(yǎng)成專門人才,陶融健全品格”,體現了學術研究和全人培養(yǎng)的大學使命。大綱還規(guī)定大學設文、理、法三學院,學院下設學系,這就確立了大學的學院制和校、院、系三級管理的體制;同時規(guī)定,校務會議、院務會議和系務會議作為三級組織的管理機構,其中院務、系務會議具有處理院、系事務的廣泛權力,體現了大學基層學術組織自治的思想;大綱還確立了教授、副教授和助教三級職稱體系,且教授的地位得以進一步提高,例如,院長、系主任、圖書館長等均要求“就教授中聘任之”,在校權力機關校務會議中則包含了全體教授和若干副教授代表席位,等等。如此,教授治校理念進一步地得到了制度化建構。

      1947年,北大教授會通過了新的《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新大綱中關于校務會議構成中,詳細地規(guī)定了教授代表的選舉辦法:“每學院教授十人選舉一人,其零數足五者亦舉一人,但每學院至少有一人,每年改選一次”;根據規(guī)定,大學首次建立了校級教授會組織,“本大學教授、副教授全體組成教授會,由校長召集,審議校長或校務會議交議事項,每學期至少開會一次”。以上規(guī)定為教師切實參與學校管理提供了合法性基礎,并為之提供了程序化、操作性較強的實施路徑,這進一步加快了教授治校理念的制度化、實踐化進程;而且從技術角度而言,程序化是大學章程的重要作用機制。

      從《京師大學堂章程》到《北京大學章程》的演變可以發(fā)現,大學章程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具備了現代大學章程的基本要素和精神氣質,即在體例、結構及內容上都反映著大學組織的內在要求,這是大學章程發(fā)揮治理功能的根本前提,尤其是關于大學組織結構的設計、對于教授和教授會組織的重視等都反映了現代大學組織的核心特征。北京大學章程的演變史,在很大意義上標識著我國大學章程從源起到相對成熟的一段發(fā)展史。在此過程中,大學章程在一定范圍內推進了大學改革先驅者先進理念的貫徹和改革方案的執(zhí)行,體現出其大學治理價值。

      三、從封建性到現代性:我國大學章程演化的啟示

      (一)我國現代大學章程在中西教育交流過程中產生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近代“向西方學習”思潮下移植西方教育制度的直接產物,而非我國教育自覺性成長的結果,現代意義上的我國大學與歷史上“國子監(jiān)”“太學”等都沒有直接的歷史承接關系。[11]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根本上而言大學是知識發(fā)展和孕育的產物,大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是知識管理的組織化、制度化過程。無論是大學里的知識類型或體系,還是系所、學科或課程等大學組織形式,西方大學及大學制度的引入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高等教育近代化以至現代化的發(fā)軔和進程。大學章程從本質上說是大學場域中知識、權力、利益等各要素間相互關系的反映,西式新學堂的建立意味著一種新式關系譜系的逐漸建立,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章程是在近代以來“向西方學習”的進程中產生的,是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探索圖強之道、引進他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過程中產生的。另外,我國大學章程從一開始打著深深的封建性烙印,發(fā)展到在形式、內容、精神品質方面都逐漸具備了西方現代大學章程的若干特征,這一現代性轉型過程同樣也是一個中西教育交流的過程,當然,這種交流中往往存在著深刻的文化沖突。

      (二)我國大學章程的演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沖突

      清末新式學堂在建立之初直至其后較長一段時期內仍體現出濃厚的封建性。廈門大學別敦榮教授指出,中國首批近代大學雖有某些“新學”的特征,但更有著濃厚的封建社會文化特征:大學不具有獨立地位,學術管理從屬于政治統治;政府官員主持校政,學者群體尚未形成;經學統帥諸學,缺乏學術自由,新學發(fā)展緩慢。[12](P37)也就是說,從清末新式學堂開始,中國高等教育或大學的近代化、現代化進程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在中西方教育交流期間發(fā)生著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間的沖突。這種交流與沖突在我國大學章程的演變過程中有著明顯的反映,即大學章程本身是伴隨西式新學堂而來的學習西方的產物,必然反映著西方大學的學術文化、管理文化乃至社會文化等,但顯然新式學堂的章程仍深刻反映著“中體西用”的思想,在內容上更是體現著維護封建秩序的意圖,如章程所規(guī)定的課程設置仍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中國傳統知識體系,尤其是保持和維護著經學的主導性位置,反映了當時中國封建主義的傳統和文化的本質。在較長時期內,這兩種文化共同反映于我國大學(高等學堂)章程之中,而在最后現代性特征逐漸標識了現代大學章程的性質,則是這兩種文化間沖突暫告一段落的結果。

      (三)我國大學章程的轉型和進化仰賴于改革先驅的推動

      從鴉片戰(zhàn)爭后魏源等率先提出向西方學習,引領西學東漸之風,到清末新政期間張之洞等人學習西方教育,創(chuàng)辦新式高等學堂,再到民國年間蔡元培等人建章立制,推動建立中國現代大學體系,中國新式高等教育的興起和發(fā)展離不開一批具有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并且勇于實踐的仁人志士的努力探索。我國大學章程從無到有,從為封建秩序保駕護航到逐步兼具現代大學章程的形式與內容,這一演變過程同樣反映了一些思想者、改革者、實踐者的引領和推動。在北京大學之肇端即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建中,代表著當時進步方向的洋務和維新力量起了主要推動作用,其間梁啟超、張百熙、張之洞等制訂修訂《京師大學堂章程》,標志著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起始;民國時期蔡元培主持制訂《大學令》,組織修訂《國立北京大學現行章程》,蔣夢麟主持重新頒行《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這一步步推動我國大學章程實現從封建性向現代性的轉型;其他諸如陳嘉庚、鄧萃英之于廈門大學章程(《廈門大學組織大綱》),周學熙之于山東大學章程(《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曹云祥、梅貽琦之于清華大學章程(《清華學校組織大綱》《國立清華大學規(guī)程》等),都反映了在我國大學章程發(fā)育和進化中個體(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群體)發(fā)揮的推動作用。

      (四)大學章程的演變反映并受制于外部體制因素

      從清末至民國,我國高等教育在形式、性質、角色及功能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本質上反映了封建性高等教育機構向現代大學的轉型。促成變化的因素中,既有知識進步的影響作用,但主要凸顯的是外部環(huán)境尤其是體制因素對高等教育的深刻影響。具體來說,清末封建體制決定了新式高等教育機構即使顯示出西方先進教育制度的形式,也不可能脫離封建性的本質;而民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獲得較快發(fā)展,產生了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為我國現代大學體系的發(fā)展奠定了理念與制度基礎。除了因為大學趁政府忙于戰(zhàn)亂之暇獲得了較大自主發(fā)展空間外,封建體制向新的民主體制的轉變也為大學建立基于知識生產需要的內部秩序提供了可能,民主體制和民主的精神還為大學的自由探索提供了一種激勵。同樣,外部體制因素的影響也反映在我國大學章程的演化之中,即隨著清王朝統治結束和民國建立,封建專制制度向民主體制轉變,我國大學章程建設也在總體上逐漸擺脫了清末封建專制體制及相應的價值取向的鉗制,到民國時期則具備了現代大學章程的基本要素與本質,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術本位的基本邏輯。當然,那時的大學章程所呈現出的大學圖景并非完全的歷史事實,但從整體的趨勢來看,外部體制變化反映在我國大學章程演變的進程之中。

      [1]季玲燕.大學章程的歷史生長邏輯與價值預期[J].教育學術月刊,2009,(7):41-44.

      [2]張國有.大學章程(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鄧洪波.中國書院章程[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

      [4]胡莉芳.大學章程制定的核心問題與原則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32-34.

      [5]劉海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湛中樂.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7]馬陸亭.大學章程要素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8]周谷平.中國近代大學理念的轉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97-103.

      [9]夏仕武.大學教師學術權利的制度設計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0]楊敏.尋訪《山東大學章程》[J].中國新聞周刊,2011,(11): 80-82.

      [11]張斌賢.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1):32-40.

      [12]別敦榮.中美大學學術管理[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楊旻

      G642

      A

      1671-3842(2014)05-0053-05

      10.3969/j.issn.1671-3842.2014.05.12

      2014-03-12

      張繼明(1979—),男,山東濰坊人,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大學制度與大學章程。

      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重點課題“現代大學制度視角下山東省高教強省戰(zhàn)略研究”(2013GZ006)。

      猜你喜歡
      章程學堂教授
      古稀之年上學堂
      《水土保持通報》第七屆編委會章程
      《水土保持通報》第七屆編委會章程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娃娃畫報(2015年6期)2015-07-30 04:48:07
      Direct calculation method of roll damping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CFD approach*
      寶寶國學堂
      娃娃畫報(2014年5期)2014-07-31 08:18:10
      淺談我國大學章程的制定依據
      手机| 崇左市| 咸阳市| 图片| 新建县| 新余市| 沐川县| 阜新市| 文成县| 柘荣县| 东阿县| 仪陇县| 富顺县| 安塞县| 舟曲县| 台北市| 鹤山市| 双牌县| 新邵县| 安阳市| 溧水县| 芮城县| 金秀| 阿瓦提县| 达孜县| 商城县| 虹口区| 收藏| 杭州市| 阿克苏市| 夏津县| SHOW| 凭祥市| 法库县| 德阳市| 庄河市| 渑池县| 禄劝| 阳信县| 田林县|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