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在路上》垮掉分子的逃避自由機制分析——從弗羅姆自由理論視角

      2014-04-15 04:45:22周志成
      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4年2期
      關鍵詞:在路上迪安爵士樂

      周志成

      (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1]16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就是人類不懈追求自由的歷史?!敖F(xiàn)代歐美歷史的中心便是人謀求自由,擺脫政治、經濟、精神的羈絆”。[1]1小說《在路上》是杰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的成名作,被視為“垮掉的一代”奠基之作。這部小說的研究者基本上認為:以迪安為主要代表的垮掉分子們過著一種幾近瘋狂的生活,體現(xiàn)了他們對精神自由的追求。然而從艾瑞克·弗羅姆 (Erich Fromm)的逃避自由理論的視角來看,垮掉分子們在面對現(xiàn)代自由的時候都選擇了逃避,他們逃避自由的方式是破壞欲。他們通過狂歡來實現(xiàn)對自己的破壞,以此來消除自己的孤獨和無能為力感。

      一、弗羅姆的逃避自由理論

      艾瑞克·弗羅姆是20世紀著名的精神分析和社會理論家,他認為,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人的“個體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自我力量得到增長,但孤獨感也日益加深。中世紀及以前的人,盡管沒有自由,可并不感到孤獨。他們一生下來就有固定的地位和生活,個人在有限的范圍內活動,這種原始束縛給人歸屬感。另一方面,上帝給他們帶來了安全感,他們確信能從上帝那里獲得庇護和愛。總而言之,那時候的人與自然界處于同一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是共生的,人作為真正的個體還未形成,始發(fā)紐帶將個人與某個集體或社會相連,“帶給了他安全,使他有歸屬感,他感到生命的根”。[1]16始發(fā)紐帶賦予個人安全和導向,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人缺乏個體性,缺乏個人自由。

      中世紀以后,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兩次洗禮,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興起和發(fā)展,束縛于人身上的各種鎖鏈被斬斷,特別是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束縛,個人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積極地、獨立地、自主地發(fā)揮作用,去獲得成功。資本主義極大地提升了人的獨立發(fā)展空間,然而也正是這些自由將人拋入競爭與敵意的漩渦中,人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與抗爭來維持生存,人的命運充滿了無數(shù)的不確定性。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在資本和市場的作用之下,人們時刻面臨著競爭對手們的威脅,人們之間的關系逐漸變得敵對和疏遠。無止境地追求和貪戀權力及財富,使人們極端地自私自利。然而,權力和財富的滿足雖然使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快樂,卻也使得他們喪失了在中世紀社會中所擁有的安全感和歸宿感??傊?,現(xiàn)代社會結構“使人越來越獨立、自主,越富有批判精神,同時又使他越來越孤立、孤獨、恐懼”。[1]75現(xiàn)代人雖然獲得了自由,但伴隨而來的是個體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因此,人們真實的生存境遇是,一方面新的自由給他們帶來了力量,另一方面,這些自由使他們變得孤獨和焦慮,人們完全被孤立無助的感受所吞噬。

      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雖然“擺脫束縛,獲得自由”,但是同時心中又充斥著壓抑、孤獨和不堪忍受的無能為力感。針對現(xiàn)代人自由與孤獨并存的生存狀態(tài),弗羅姆認為,雖然人們可以通過自發(fā)性地活動即愛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使得自己與世界建立廣泛的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積極自由,但是,現(xiàn)代人通常無法承受“獲得自由”帶來的負擔,無法沿著“積極自由”方向來重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他們選擇后退,放棄追求自由,即逃避自由,以此來克服他們內心的孤獨和無能為力感。在弗羅姆看來,在資本主義社會,“逃避自由”是現(xiàn)代人選擇的一種心理機制,具體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權威主義、破壞欲和機械趨同。

      這三種形式中,破壞欲所采取的形式是摧毀一切威脅到自身安全存在的外力。與外部世界相比,個人是如此渺小,必然會變得焦慮,甚至感到孤立和無助。當這種焦慮感、無助感在心中不斷淤積而變得極其強烈時,就會產生一種將對象破壞掉的心理沖動。消滅了外部世界也就將自己從這種無力感和渺小中解放了出來。弗羅姆所指的破壞欲并不包括有正當理由的“反擊性”敵視,而是特指一種時時盤桓在人心中的、伺機而發(fā)的破壞欲,是一種無端由的、恣肆而為的破壞欲?!捌茐臎_動是人體內的一種激情,它總能找到發(fā)泄的對象”。[1]128破壞欲可以對外也可以對內,對外可表現(xiàn)為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甚至殺人,對內可表現(xiàn)為破壞自己、產生生理疾病甚至是自殺。“破壞性的心理機制在根本上來源于現(xiàn)實的長期壓抑,是技術理性戕害人性的最佳明證”。[2]

      二、垮掉分子無能為力感的形成

      小說《在路上》創(chuàng)作于1951年,1957年由維京出版社出版。小說由五大部分組成,主要講述“我”(薩爾)同一個狂熱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亞蒂以及其他幾個“垮掉”伙伴們從東到西、由北及南的穿梭旅行。他們一路上開快車,吸食毒品,飲酒作樂,尋找女人和刺激,迷戀爵士樂,他們過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 《在路上》中的垮掉分子的表現(xiàn)是:在社會生活中焦慮不安,因此聽信本能,一直奔跑在路上。實際上,小說在向我們揭示當時人們的生存境遇。筆者認為,以迪安為代表的垮掉分子之所以采取的這種生存方式和態(tài)度,是因為他們想擺脫無能為力感。通過研究小說文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戰(zhàn)后美國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美蘇冷戰(zhàn)的威脅導致了這種無能為力感的形成。

      1.社會現(xiàn)實催化了個人的無能為力感。《在路上》主要反映的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普通美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小說主人公生活情境中出現(xiàn)的汽車、高速公路、商業(yè)區(qū)、電視等等現(xiàn)代經濟及科技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美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似乎步入了一個繁榮鼎盛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沖擊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西歐國家普遍衰落。而美國的經濟實力在戰(zhàn)爭中空前膨脹,在工業(yè)生產領域、國際貿易和金融方面確立了統(tǒng)治地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國家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及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對傳統(tǒng)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人際關系都產生了極大的沖擊。許多人,特別是中產階級,拋開傳統(tǒng)的清教思想和較為牢固的家庭觀念,酗酒、性自由和極端個人主義幾乎成為時尚。在經濟活動中,“美國社會日益自私起來,物質主義盛行”。[3]43人們注重物質上的占有,獲得物質利益成為目的。個人臣服于物質,成為實現(xiàn)經濟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巨大經濟機器上的一個齒輪。在人際關系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異化,呈現(xiàn)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特征。由于市場規(guī)律成為人際關系的準則,個人與他人之間變成競爭對手。這種情況使普通美國人感到恐懼孤立,他們內心充滿了微不足道感及無能為力感。正如弗羅姆所觀察到的,“個人迷失在巨大的城市里,高聳入云的建筑;震耳欲聾的無線電廣播,一日三變的新聞標題使人無法斷定什么最重要;百名女子同時演出,她們的動作像時鐘那樣精確整齊,像機器那樣流暢自如,而個人卻被湮沒了;還有節(jié)奏強勁的爵士樂。種種細節(jié)表明人只不過是廣袤空間里的一粒塵土。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像一個長途跋涉的士兵或流水線上的工人那樣隨波逐流。他能活動,但獨立感、意義感已不復存在”。[1]94

      2.戰(zhàn)爭的威脅加劇了個人的無能為力感。二戰(zhàn)結束后,美蘇戰(zhàn)時同盟的合作基礎喪失,雙方因國家利益和社會制度的矛盾日益顯現(xiàn),戰(zhàn)時同盟關系逐漸破裂,美蘇從戰(zhàn)時同盟逐漸發(fā)展成了戰(zhàn)后的對手。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在國會發(fā)表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提出了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岸糁乒伯a主義”,即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冷戰(zhàn)”的正式開始。隨后,出現(xiàn)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兩極格局形成,美蘇兩國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擴軍備戰(zhàn)和軍備競賽。冷戰(zhàn)時期,爆發(fā)了美蘇發(fā)動或參與的局部戰(zhàn)爭,使世界局部地區(qū)經常處于動蕩不安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朝鮮戰(zhàn)爭。

      除了局部戰(zhàn)爭,人們還意識到,冷戰(zhàn)可能帶來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包括毀滅性的災難:核戰(zhàn)爭。1945年二戰(zhàn)結束前夕,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了一枚原子彈,瞬息之間兩個城市幾乎變成一片廢墟。自從一戰(zhàn)以來,戰(zhàn)爭的破壞力劇增,它可能波及所有國家和民族,必然無一例外地使所有人遭遇滅頂之災。戰(zhàn)爭和原子彈所造成的災難使人們意識到:在這個地球上人已經找不到可藏身的地方,沒有人可以逃過滅頂之災?!皯?zhàn)爭威脅成了一場噩夢,戰(zhàn)爭的陰影籠罩了人們的生活,加劇了他們的恐懼感及個人的無能為力感”。[1]94

      三、垮掉分子的逃避自由方式——破壞欲

      處于這么一個特殊時期,面對如此強大的外部世界 (國家、社會和可能的戰(zhàn)爭),小說中的垮掉分子,作為普通美國人中的一員,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孤立和不安全。然而,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就得想方設法努力擺脫這種難以忍受的孤獨和無能為力狀態(tài)。根據弗羅姆的自由理論和小說文本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垮掉分子沒能向“積極自由”的方向發(fā)展,自發(fā)地在愛和勞動中與外部世界相連,而是選擇退縮,放棄自由。他們的逃避機制是破壞欲——摧毀自己,以此來消彌個人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鴻溝。

      垮掉分子勢單力薄,只是社會的邊緣群體,無法成為社會的主要群體。就像“垮掉的一代”一樣,雖然他們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一股獨特的文學、文化和社會思潮,但無法成為社會的主流,因此垮掉分子們沒有足夠的力量與社會抗衡,他們只能轉向破壞自己,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著社會擊碎他們。當然,就垮掉分子而言,成功驅逐外部世界是他們渴望的第一種結果。雖然這樣做他們得面對新的孤獨孤立,但是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孤立是光榮偉大的。他們想要的第二個結果就是成功地摧毀自己,然后可以自豪地對自己說:我自身之外的世界盡管強大無比,但我并沒有被它擊碎。《在路上》中的垮掉分子采取狂歡方式來消費、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身體,從而達到破壞自己的目的,以消除無能為力感之苦。

      1.爵士樂和酒精。小說中,薩爾與垮掉分子搭順風車或者自己駕車 (自己買的或者偷來的車)又或者乘坐灰狗長途公共汽車幾次橫越美國大陸,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 (紐約、丹佛、舊金山、夏延、芝加哥等等),最后甚至到鄰國的墨西哥城,一路上他們走走停停,到處流浪、亂轉,經常光顧聚會、性派對、電影院、夜總會、酒吧。在這些場所,他們喝酒、唱歌、打架、神聊、嗑藥、聽爵士樂、找姑娘、大喊大叫、尋釁滋事,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真正的生活。有文章認為垮掉分子的這種生活具有狂歡化特征。文章援引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以及尼采的酒神規(guī)則,從垮掉分子為之狂熱的爵士音樂會和美酒兩個方面來加以闡述?!霸谶@種流浪漢般的生活中,他們表面上無拘無束,實際上是希望通過尋求刺激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以求參透生命的終極意義……可以視為一場精神朝圣以及對社會的消極反叛”。[4]筆者認為,如果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解讀垮掉分子的這種狂歡,我們似乎可以得到另一種結論。垮掉分子處在社會的邊緣,被人冷落,沒有安全感。只有在人群中,他們才能暫時忘記無能為力感從而獲得安全感。 “使他[丹佛·D·多爾]醉的并不是酒精,他是陶醉在他所喜歡的熙來攘往的人群里”。[5]69迪安“喜歡同人們廝混,不這樣的話,人們不會理睬他”。[5]7酒精和爵士樂只是一個工具,與人為伍才是真正的目的。酒精和爵士樂把各式各樣的人集合在一起,使人增進彼此的了解,疏遠、敵對和束縛暫時消失,使人們暫時忘卻了現(xiàn)實的煩惱和身份,忘記了種族、性別、職業(yè)等方面的區(qū)別,從而把卑微渺小的個人置身于一個瘋狂的群體,這樣,個人獲得了安全感,擺脫了無能為力感。

      2.性放縱。除了爵士樂和酒精外, 《在路上》還談到了另一種狂歡方式,那就是性放縱。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人在道德上比較保守,性被烙上了濃厚的道德色彩,性欲遭壓抑,且被人們與罪惡聯(lián)系起來。在小說中,薩爾為此悲嘆道:“美國的青年男女經歷了一個如此可悲的時期;世故要求他們不必寒暄客套,可以立即進入性愛程序?!保?]74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里,垮掉分子反其道而行之,索性采取了性放縱。迪安經常有意赤身裸體,就像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早晨起床無遮無攔站在陽臺上看日出,全裸著開車飛奔,赤條條地在公路旁的草叢里又蹦又跳,房間墻上貼著自己的巨幅裸體畫。除此之外,迪安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與其他的垮掉分子到酒吧或派對去狂歡,找姑娘,找妓女。在小說記述的短短幾年在路上的時間里,迪安三次結婚,兩次離婚,離婚之后,還暗中繼續(xù)與前妻同居。對他來說性非常美妙,“性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5]4在性方面他是個出色的老手,正如他自己承認的,丹佛所有的姑娘他都認識,“可以同時和三個姑娘睡覺”。[5]59然而,我們必須指出,在垮掉分子們眼里,所有的女人 (包括他們的妻子)無異于妓女,是滿足他們肉欲的工具,他們的眼里只有“性”,沒有“愛”。無論迪安與兩個前妻愛得怎樣的死去活來,“那最多只是激情而不是愛情。于是,性與愛失去了關聯(lián)”。[6]垮掉分子們不修邊幅,赤身裸體,隨性放縱,他們并不以此為恥,反而樂此不疲。他們拒絕束縛,渴望爆發(fā),渴求燃燒,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他們意在借助這種瘋狂的極端行為來發(fā)泄自己的精力,展示自我的力量,表達他們的決心:自覺遠離主流社會,拒絕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規(guī)范。

      四、垮掉分子逃避自由的結果:加速死亡

      通過爵士樂、酒精和性放縱等方式來實現(xiàn)的狂歡,能夠使人在極度興奮的瞬間麻醉人的精神,使人達到一種虛無縹緲的狀態(tài),使人暫時忘記了精神與物質、理想與現(xiàn)實、靈魂與肉體的巨大差距,暫時掩蓋了垮掉分子的無能為力感,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安全感,然而,狂歡只是暫時緩解人的孤獨,不能夠使人真正克服孤獨、焦慮等狀態(tài)。它并未解決根本問題,不能帶來幸福與積極自由。因此,對于破壞欲這種逃避積極自由的方式,弗羅姆認為不可取。他坦言,只有沿著積極自由的方向,才能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克服難以忍受的無能為力和孤獨狀態(tài),“他能夠自發(fā)地在愛與勞動中與世界相連,能夠在真正表達自己的情感、感覺與思想中與世界相連;他又能成為一個與人、自然、自己相連的一個人,且用不著放棄個人自我的獨立與完整”。[1]100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垮掉分子將自我與社會對立,他們保持了自己,丟棄了世界,因而未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垮掉分子的尷尬生存方式恰恰印證了弗羅姆強調的自由所固有的雙重性——個體化和孤獨感之間的矛盾,即自由一方面實現(xiàn)了人的獨立和個性,另一方面也使人陷入孤獨、憂慮的困境之中。

      “人們并沒有體驗到現(xiàn)代性建構理想許諾的所謂幸福與美滿,反而越來越深刻地感到了現(xiàn)代社會的構建與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給人的自我生存帶來的巨大威脅,特別是在平等、民主、幸福與科技進步名義下對人的自由的剝奪。而這種剝奪,又往往披著合法性的外衣”。[7]由于不滿現(xiàn)狀,在令人失望的現(xiàn)實面前,行動主義者往往采取直接行動,比如通過靜坐、游行、演講、暴力等方式來與社會抗衡。然而,垮掉分子并不是行動主義者,相反,他們是逃避主義者。他在自己生活的社會中找不到心靈的棲身地,又不愿向現(xiàn)實妥協(xié),因此逃遁著。他們在社會現(xiàn)實面前感到失落,感到無能為力,于是,他們拒絕正常上班,自我放逐,采用爵士樂、吸毒、性愛、州際旅行等標新立異的形式默默地表示著他們對整個社會及其價值觀念的蔑視,以此來消極對抗社會,更確切地說,就是逃避現(xiàn)實。

      其實,《在路上》中,狂歡并不是垮掉分子的生活目標,而是他們的生活手段。他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手段來來克服孤獨和焦慮,然而,事與愿違,不管是酒精、爵士樂還是性,它們和毒品一樣只能給人予肉體和精神上的片刻快樂,讓人暫時忘卻孤獨、忘卻煩惱和焦慮等情緒,但人清醒過來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疲憊不堪,仍然感到孤獨和空虛。正因為如此,垮掉分子們不得不循環(huán)往復地使用它們,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追根究底,這種狂歡最終將損害他們的身體健康,耗費他們的精力和體力,加速他們走向死亡。對于垮掉分子自己選擇的這種極端的生存方式,小說本身也暗示了一種否定的態(tài)度。正如小說中薩爾承認的那樣,“促使迪安到來的是一系列毫無意義的情況,我隨他出行也根本沒有道理”。[5]149-150薩爾本人也認識到像迪安那樣的自我毀滅的生活方式在現(xiàn)實社會中是行不通的。有一次薩爾對迪安、瑪麗盧和埃德·鄧克爾說:“我要同一個姑娘結婚……我們兩人老了的時候,我的靈魂就可以在她身邊得到寧靜。不能老是過現(xiàn)在這樣東跑西顛、緊張忙亂的日子。我們終究要找個地方安頓下來,找些事做做?!保?]150

      五、結 語

      蜂鳥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鳥類,蜂鳥飛行時,翅膀的振動頻率非???,每秒鐘在50次以上。為適應翅膀的快速拍打,蜂鳥的新陳代謝在所有動物中是最快的,它們的心跳能達到每分鐘500下??宓舴肿觽兙拖袷欠澍B,他們帶著快速震動的“翅膀”(汽車)和狂跳的“心臟”(狂歡),飛速地消耗著他們的體力和能量。他們反反復復地從一個地方沖到另一個地方,“東奔西顛,全國亂跑”,[5]187一路狂歡著,直到最后,奔跑累了,筋疲力盡了,然后死去,終結自己在社會的存在,這樣,他們在強大社會面前的微不足道感和無能為力感也就隨之而去了?!八劳霰囟ㄔ谖覀兊竭_天國之前趕上我們”。[5]161凱魯亞克借薩爾之口為垮掉分子的一生寫下了腳注。

      [1]弗羅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2]董琦琦.三種人——弗羅姆對人的生存境遇的觀照與反思[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22-26.

      [3]張國慶.“垮掉的一代”與中國當代文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袁蕾.論《在路上》的狂歡化特征[J].考試周刊,2008(6):135-136.

      [5]凱魯亞克.在路上[M].王永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6]陳杰,黃靜.性與愛的分離——淺析凱魯亞克小說《在路上》的性主題[J].當代文壇,2010(1):113-116.

      [7]黎新華.“幸?!迸c自由的兩歧—— 《這完美的一天》中的反烏托邦精神[J].文藝爭鳴,2012(11):142-144.

      猜你喜歡
      在路上迪安爵士樂
      公交站里的背影
      中外文摘(2021年22期)2021-12-30 02:17:18
      阿維迪安黃金公司簡介
      礦產勘查(2020年6期)2020-12-25 02:41:14
      對不起,我愛你
      新青年(2017年11期)2017-11-23 18:30:47
      論爵士樂在中國的傳播及發(fā)展
      黃河之聲(2017年5期)2017-01-28 15:04:01
      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的生態(tài)主義解讀
      考試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5:46:24
      別致的人生 與眾不同的風景
      《在路上》中的父親形象解讀
      對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認識
      他鄉(xiāng)
      文學港(2016年3期)2016-03-17 15:28:41
      當代音樂寶庫中的瑰寶:爵士樂
      襄垣县| 清徐县| 宿松县| 太和县| 积石山| 济阳县| 图片| 绥芬河市| 富川| 灵璧县| 阜新市| 绥宁县| 凉城县| 寿宁县| 那曲县| 平罗县| 乐平市| 涞水县| 海门市| 溆浦县| 秀山| 奉新县| 高陵县| 福海县| 梅河口市| 垦利县| 玉林市| 腾冲县| 赤壁市| 来宾市| 茂名市| 临潭县| 韩城市| 乐业县| 无棣县| 乐安县| 孝义市| 福泉市| 建德市| 突泉县|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