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 李儀
(重慶市開縣人民醫(yī)院,重慶 405400)
趙申祥診治慢性腎功能不全驗案3則
羅立 李儀
(重慶市開縣人民醫(yī)院,重慶 405400)
慢性腎功能不全 中醫(yī)藥療法 驗案
慢性腎功能不全又稱慢性腎衰竭,是各種腎臟病和(或)累及腎臟的系統(tǒng)性疾病發(fā)展到晚期所出現(xiàn)的代謝產(chǎn)物和毒物的潴留,水、電解質(zhì)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diào)以及某些內(nèi)分泌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嚴重癥候群[1]?,F(xiàn)代醫(yī)學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合理的運用中醫(yī)藥治療,能改善慢性腎衰竭患者腎臟的微循環(huán),調(diào)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延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趙申祥主任醫(yī)師是宣漢縣名老中醫(yī),從事中醫(yī)診治工作40余年,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趙師采用溫腎化瘀、健脾益腎、益氣養(yǎng)陰等法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延長了患者的生命?,F(xiàn)將其診治慢性腎功能不全驗案3則介紹如下。
陳某,男,68歲。2012年10月12日初診。
患者有高血壓腎病5年。感倦怠乏力,腰膝酸軟,食少納呆,大便秘結(jié),肌膚甲錯,肢體麻木、下肢常伴冷感,夜尿清長,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脈細澀。查血肌酐478μmol/L,尚未進行腹膜透析或血液凈化治療。辨證為腎虛血瘀。治擬溫補腎陽、活血化瘀。處方:
黃芪30g,熟地30g,制附片15g,當歸30g,川芎20g,三棱20g,莪術(shù)20g,赤芍20g,鎖陽20g,淫羊藿20g,益智仁20g,巴戟天30g。水煎,每次300mL,每日3次,2日1劑。連服10d。
2012年10月22日復診:癥狀緩解,夜尿較前減少,大便正常。舌質(zhì)紫暗,瘀斑變淡,脈細。血肌酐436μmol/L。守方加至10倍量,碾粉制成水丸10g,每日3次,連服2月。服用中藥過程中控制血壓,進行低鹽低脂、優(yōu)質(zhì)低蛋白飲食等健康教育。
2012年12月28日三診:精神如常,二便正常,舌質(zhì)紅潤,脈象從容和緩。血肌酐163μmol/L。予以口服金水寶,每日3次,每次3粒,共服5月。
隨訪1年,血肌酐在正常范圍。
按:趙師認為本案系患病日久,年事漸高,腎陽衰弱,溫煦無力,氣血運行不暢,血脈凝滯,瘀血內(nèi)生所致。方用制附片、鎖陽、益智仁、淫羊藿、巴戟天溫腎助陽,重用熟地滋補腎陰,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瘀血不袪,氣血難復,故以川芎、三棱、莪術(shù)、赤芍破積消瘀,使血脈通暢,氣血得復。黃芪、當歸既能益氣養(yǎng)血,使氣血生化有源,又能防破積消瘀之品傷正。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助陽,破積消瘀之功,故收佳效。
王某,女,30歲。2011年5月5日初診。
患者患慢性腎炎7年,先后兩次住院治療,每因外感、過勞浮腫加重,近日因過勞復發(fā)。述腰膝酸軟,少氣乏力,眩暈耳鳴,食少納呆,小便不利,四肢微腫,大便溏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弱。查尿蛋白(+++),血肌酐287μmol/L。辨證為脾腎氣虛。擬治補腎固本,健脾益氣。處方:
熟地20g,山藥30g,茯苓30g,人參15g,黃芪50g,枸杞20g,棗皮20g,桂枝10g,川續(xù)斷15g,白術(shù)15g,車前子20g,桑寄生15g,菟絲子15g,五味子15g,薏仁20g。水煎,每次300mL,每日3次,1日1劑。連服20d。
2011年5月26日復診:浮腫減輕,腰膝酸軟好轉(zhuǎn),體力漸增,舌質(zhì)淡紅,脈象和緩。查尿蛋白(+),血肌酐208μmol/L。上方去桂枝、車前、桑寄生、薏仁、五味子。每日1劑,連服10d。
2011年6月7日三診:無明顯不適,浮腫消失,體力倍增,舌質(zhì)淡紅,脈象和緩。查尿蛋白(-),血肌酐正常。囑防過勞、避免感冒,適當鍛煉??诜鹚畬毭咳?次,每次3粒,共3月。
隨訪2年無復發(fā)。
按:本案系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水濕停滯,加之勞倦過度,傷及腎氣所致。全方重用黃芪、人參健脾,利尿消腫;茯苓、白術(shù)、薏仁、山藥健脾除濕止瀉;車前子通利小便;熟地、棗皮、枸杞、菟絲子、五味子、桑寄生、川續(xù)斷補腎填精;佐桂枝以溫陽化氣,氣化得行,小便自利。全方重在補后天之本,固先天之元,配以淡滲利濕之品,使脾能健運,腎氣得固,氣化得行,故水邪不治而消。充分體現(xiàn)了趙師治病必求其本的學術(shù)思想。
張某,男,49歲。2009年9月7日初診。
患者腎炎反復7年,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型,曾住院治療13月。本次夜尿頻數(shù),色黃,每晚4~5次,腰脊酸楚,兩耳鳴響,神倦乏力,舌質(zhì)紅、苔少、根部黃膩,脈沉細。查尿蛋白(+++),血清蛋白26.8g/L,膽固醇8.72mmol/L。辨證為氣陰兩虛,濕濁留滯。予以益氣養(yǎng)陰、利濕化濁。處方:
黃芪30g,棗皮10g,生地20g,白茅根15g,黃柏12g,銀花20g,牡蠣20g,金櫻子15g,芡實15g,黨參20g,杜仲20g,菟絲子15g,茯苓20g。水煎,每日1劑,連服30d。
2009年10月9日復診:每晚小便2次,疲乏腰痛減輕,尿檢蛋白(+)。處方:
黃芪30g,棗皮10g,生地20g,菟絲子15g,黃柏12g,銀花20g,牡蠣15g,金櫻子15g,芡實15g,黨參20g,茯苓15g。水煎,每日1劑,連服20d。
2009年10月30日三診:夜尿1~2次,腰酸耳鳴減輕,體力漸增。連續(xù)3次尿檢蛋白陰性,血清蛋白68g/L,膽固醇5.22mmol/L。
隨訪3年無復發(fā)。
按:本案系濕濁留滯、郁而化熱,日久必耗氣傷陰,致氣陰兩虛。方用黃芪、黨參益氣健脾,配茯苓健脾滲濕,使脾氣健運,濕濁自消。生地養(yǎng)陰清熱。棗皮酸溫不熱,菟絲子、杜仲甘溫不燥,三藥合用助生地養(yǎng)陰補腎。牡蠣、金櫻子、芡實斂陰固腎。配苦寒燥濕的黃柏和清熱解毒的銀花于溫補之中,既能燥濕清熱而袪其濁,又圖陽中求陰而存其陰。白茅根清熱利尿,使?jié)駶峄”愣ァH街卦谝鏆怵B(yǎng)陰,兼以清熱除濕利濁,使其補而不嫌滋膩,瀉而不虞傷正,故臨癥選用,效如應桴。
慢性腎功能衰竭可歸屬于中醫(yī)學“水腫”、“關(guān)格”、“癃閉”、“虛勞”、“溺毒”等范疇,趙師認為本病系各種疾病轉(zhuǎn)化而來,損傷脾腎致脾腎虛弱,失其正常功能。隨其病情進展可累及心、肝、三焦導致臟腑、陰陽、氣血俱虛,無力驅(qū)邪或因虛致邪,以至濕濁水溢,瘀血內(nèi)生,氣機阻滯而發(fā)本病。腎虛血瘀,脾腎氣虛,氣陰兩傷,濕濁留滯為主要病機。趙師認為慢性腎功能衰竭腎虛血瘀型,以腎虛為主,日久損傷臟腑氣血,氣血運行無力致血行不暢而瘀血。溫補腎陽、破積化瘀、活血通絡,改善腎小球微循環(huán)是治療的關(guān)鍵。脾腎氣虛型主要以氣化功能逐漸減退為主,乃至衰竭的過程,而氣化功能不僅與腎有關(guān),還有多個臟腑參與。腎主水,是人體氣化水液功能的原動力,脾主運化,升清,因此脾腎氣虛貫穿疾病始末。予補腎填精,健脾益氣,蒸精化氣為要務。氣陰兩虛型多系濕熱濁邪滯留,郁而化熱,日久耗氣傷陰所致,擬益氣養(yǎng)陰、利濕化濁。方中生地益腎養(yǎng)陰能入血分,涼血散血,《本草疏注》謂其:“乃補腎之要藥”養(yǎng)陰血之上品,合棗皮有補肝腎之陰,滋陰而不助濕,澀精利尿的作用。各方均采用了大劑量黃芪,黃芪性溫味苦,補氣健脾,利水消腫,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劑量黃芪有改善腎功能的作用[2]。黃芪可以減少尿蛋白,促進蛋白合成,利水消腫;調(diào)節(jié)免疫,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凝血狀態(tài);糾正蛋白及脂質(zhì)代謝異常,減輕脂質(zhì)過氧化對腎臟的損害,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組織纖維化[3];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恢復腎單元,延緩腎功能衰退。諸藥合用,共奏益腎補脾、破積化瘀、活血通絡、利濕化濁之效。
[1]董德長.實用腎臟病學.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9:1
[2]蔡光先.腎臟病特色方藥.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13
[3]宋錦葉,孟立強,李曉玫.黃芪與當歸的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腎病雜志,2008,9(9):833
編輯:傅如海
R277.525.05
A
1672-397X(2014)04-0053-02
羅立(1966-),男,本科學歷,主治醫(yī)師,中醫(yī)學專業(yè)。
李儀,kx-liling@163.com
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