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會鎮(zhèn),李成林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南寧 53000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也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我國最新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發(fā)現,35~74歲成年人中約有400萬心衰患者,病死率為30%,5年病死率達67%[1]。65歲以上患者80%為男性,70%女性患者生存期不超過8年[2]。本病已成為21世紀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些年來很多資料表明,中醫(yī)藥治療CHF是通過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以及整體協調性發(fā)揮療效,最終能很好的改善CHF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改善預后[3],且不良反應少[4],使得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醫(yī)認為,慢性心力衰竭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陽氣虛為主,標實是以水飲、瘀血為主。治則以溫陽利水活血法為基本治法[5]?,F代醫(yī)學治療CHF以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洋地黃等[6]藥物為主。但治療中往往會出現不良反應、藥物禁忌及后期生存質量不高等問題,這些都是現代醫(yī)學所不能避免的,且使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處于困境中。目前,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倍受關注,以溫陽利水活血法為基本法則。
在中醫(yī)學中雖無“慢性心力衰竭”這一病名,但早在《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等醫(yī)籍中記載了類似慢性心力衰竭癥候表現及病因病機的大量相關論述。在中醫(yī)學中并無“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這一病名,它屬于中醫(yī)學中的“水腫”“胸痹”“喘證”“心悸”“怔忡”“痰飲”范疇。1997年在《中醫(yī)內科疾病診療規(guī)范》[7]中將“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病名確立為“心衰病”,且以“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標本俱病”為本病的病機特點。
1.1 中醫(yī)古籍對“心衰病”癥候表現的描述 在《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等醫(yī)籍中有許多關于心衰病癥候表現的描述。如《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薄端貑枴け哉摗酚涊d道:“心病者,腫不消,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素問·水脹》曰,“水始起也,目案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足脛腫,腹乃大?!薄端貑枴つ嬲{論》曰:“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曰:“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p>
1.2 中醫(yī)古籍對“心衰病”病因病機的概述 心衰病的病因病機在中醫(yī)學中也有一定的論述。如《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曰:“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币燥嬍呈д{為病因,引起血脈痹阻為病機?!端貑枴づe痛論篇第三十九》曰:“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币蜻^度勞累,導致心氣虛為病因病機?!端貑枴ち⒅即笳摗吩唬骸吧讯?,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位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睆挠钪嬲w來闡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從而演繹出心腎之間的關系,即“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薄毒霸廊珪ご佟吩唬骸皻獯?,最為危險,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蓋實喘者有邪,邪氣之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之虛也。實喘者,氣長而有余,虛喘者氣短而不續(xù)。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惟氣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边@是對喘證虛實的進一步闡述。《傷寒雜病論》原文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贝藶閭?,導致心脾陽虛,水氣上沖心?!堆C論》曰:“水病累血,血病累氣?!睆乃V吗鲅又?,瘀血累及氣虛來論述心衰病病機。
1.3 現代中醫(yī)醫(yī)家對“心衰病”的認識 中醫(yī)學認為“心衰病”主要病機是本虛標實,導致水飲、血瘀痹阻心脈。心陽氣是維持血液循環(huán)的主要因素,陽氣具有推動、溫煦、氣化與營養(yǎng)作用,是水液代謝運行的主要動力。病理狀態(tài)下,心陽氣不足,導致血液、水液運行不暢,引起血瘀、水飲停滯?,F代中醫(yī)醫(yī)家嚴世蕓教授[8]指出,心衰病的病理基礎是心氣虛,心陽虛是疾病不良進展的標志,心腎陽虛則是疾病危重階段,瘀血、水停是疾病過程中出現的病理狀態(tài)。朱明軍等[9]認為,“心衰病”病機為本虛標實,氣虛、陽虛為本,血瘀、痰飲、水停為標,為標本俱病,虛實夾雜之證。嚴夏[10]指出,心衰病病程中始終是正虛邪實,病因主要是疾病遷延日久、外邪入侵、情志內傷及年老體衰等導致心氣、心陽受損,水飲、瘀血等濁邪內生。汪慰寒教授[11]同樣提出,心氣虛衰、憂思過度、外邪侵襲、飲食所傷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發(fā)病因素。鄧鐵濤教授[12]認為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陽)虛為本,標實以痰、水、瘀多見。
心衰病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腎三臟,以心腎陽氣虧虛為本,血瘀水泛、外溢肌膚為標,治以溫陽、活血化瘀、利水為原則。苗靈娟[13]研究發(fā)現,溫陽利水活血藥物(附子、葶藶子、茯苓、丹參、紅花、當歸等)提高CHF生存質量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組。李亞川等[14]在利用附子、葶藶子、茯苓、白術、五加皮等藥物的基礎上再加一些益氣藥物配合西藥治療50例CHF。結果發(fā)現,配合中藥治療組的CHF患者后期生存質量明顯高于西醫(yī)治療組。
2.1 改善心功能及心衰癥狀 劉紹屏[15]在補氣溫陽利水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中發(fā)現,溫陽利水活血法配合西藥比單純西藥治療更能明顯改善心功能及癥狀,提高心肌收縮力及心輸出量。李林等[16]根據溫陽利水活血法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的療效分析得出,配合溫陽利水活血藥物的治療組比單純西醫(yī)治療的對照組更能很好的改善心功能,增加6分鐘步行試驗距離,提高射血分數。鄧滿霞等[17]在觀察溫陽益氣、活血利水法對CHF心功能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溫陽利水活血藥通過降低BNP水平而改善心功能。安海英等[18]通過自擬溫陽益氣利水湯治療CHF的療效觀察表明,溫陽利水藥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蔣紅紅[19]運用溫陽活血利水藥物治療CHF比單純西醫(yī)藥治療能更好地改善心衰癥狀。
2.2 提高生活質量 鄺開安等[20]利用隨機單盲的方法將70例心衰患者分成中醫(yī)治療組與西醫(yī)治療組。實驗結果分析發(fā)現,2組均能很好地改善心輸出量、射血分數等,雖然西醫(yī)組效果比中醫(yī)組佳,但在藥物不良反應、生活質量等方面,中醫(yī)組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組。張銘熙[21]臨床研究發(fā)現,溫陽利水法比單純西醫(yī)治療能明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陳麗燕等[22]通過溫陽強心飲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現,溫陽利水活血藥物配合西醫(yī)治療明顯優(yōu)于單獨西醫(yī)治療效果,且能增加患者運動耐量,明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近年來,隨著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病率的逐漸提高,使得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研究不斷深入。西醫(yī)治療也日益改善,但目前西醫(yī)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處于瓶頸期。隨著西醫(yī)治療時間的推移,多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心功能及心室重構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最終患者活動耐量明顯下降,致使患者生存質量嚴重下降。由于西醫(y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涌現出許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都是西醫(yī)治療不可避免,并且是目前難以解決的。所以,許多醫(yī)家把治療目光轉移到中醫(yī)藥上來,希望傳統中醫(yī)藥能給處于瓶頸期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療帶來福音。其實,中醫(y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慢性心力衰竭癥狀的相關記載,并且中醫(yī)體系對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與治療有自己的認識。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腎三臟,以心腎陽氣虧虛為本,血瘀水泛為標,治療以溫陽利水活血為原則。經過大量研究表明,西醫(yī)配合溫陽利水活血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比單一的西醫(yī)治療效果佳。并且,溫陽利水活血藥物可以很好的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改善心功能及臨床癥狀,提高患者后期的活動耐量,最終顯著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中醫(yī)藥在治療中是多靶點、多方位的起作用,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中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中醫(yī)藥治療的現代機制還不明確,且相關研究甚少。
[1]金玫,鄧揚揚.上工治未病對心衰防治的指導意義[J].北京中醫(yī)藥,2008,27(6):406-407.
[2]Rosamond W,F legal K,Furie K,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 2009 update:are 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9(119):101-104.
[3]張命熙.溫陽利水活血法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質量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7,2(25):412-413.
[4]鄺開安,黃英俊.溫陽利水、益氣活血法治療心功能不全35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5,2(24):91-92.
[5]徐叔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6]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61-175.
[7]朱文鋒.中醫(yī)內科疾病診療規(guī)范[S].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39.
[8]徐燕,楊愛東,唐靖一,等.嚴世蕓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經驗[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6,40(10):10-11.
[9]朱明軍,李彬,王永霞,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yī)病因病機分析[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4):1-2.
[10]陳潔真,嚴夏,李俊,等.嚴夏用升清降濁法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經驗[J].中醫(yī)研究,2006,19(1):60-61.
[11]武蕾,何紅濤.汪慰寒教授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衰經驗[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5,23(18):1780-1781.
[12]鄧鐵濤,鄒旭,張敏州,等.暖心膠囊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量和血漿B型鈉尿肽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08,29(7):1228-1229.
[13]苗靈娟.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5,26(6):2.
[14]李亞川,闞淑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5):134.
[15]劉紹屏.補氣溫陽利水活血法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2,30(2):85-86.
[16]李林,方家,劉中勇,等.溫陽活血利水法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2,43(350):14-15.
[17]王建湘,譚元生,鄧滿霞,等.溫陽益氣、活血利水法對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和心功能的影響研究[J].2012,30(8):1912-1913.
[18]安海英,侯雅軍,尚菊菊,等.自擬益氣溫陽利水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7,26(8):493-495.
[19]蔣紅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yī)藥,2010,30(5):408-409.
[20]鄺開安,黃英俊.溫陽利水、益氣活血法治療心功能不全35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5,24(2):91-92.
[21]張銘熙.溫陽利水活血法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質量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7,25(2):412-413.
[22]陳麗燕,于劍文.溫陽強心飲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