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近幾年,“網絡問政”備受各方關注,人們不斷求證其價值,其中,就有一些人說它是一種“形式主義”。事實是否如此?近幾年的探索實踐給人以越來越清晰的答案。各地區(qū)以熱線、微博、微信、網站等網絡載體,全方位打通了普通民眾與政府的溝通渠道,7x24小時式的貼心服務,真正地開門式辦公,不斷地提升著政府執(zhí)政能力。
微時代來了,就要黨委政府的工作跟到網上,服務好網民群眾。從很大程度上說,黨委政府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是做群眾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群眾在哪兒,工作重點就應該在哪兒。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18億,而其中手機網民達到5億。當下,越來越多的網民群眾大都用網絡了,黨委政府也要跟上來,用好網絡為群眾提供便捷的服務。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更加廣泛,市民群眾認為用網絡溝通起來便捷、成本低,那我們就要跟上來,滿足他們的這一新需求,老辦法要用,新辦法也要積極去用,我們的工作要跟上人民群眾的這種“習慣遷移”。只有主動控制網絡問政,用好微博等信息化新手段,才能更好地調動全社會力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微時代來了,就要將決策思維跟上來,用好網民群眾“智慧”。樹立“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充分利用網絡“調研”,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微時代來了,就要建立黨和政府面向社會、感受社會脈搏的動態(tài)開放系統(tǒng),保持干部隊伍與社會各階層所思所想所行雙向溝通,使社會治理體系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朝氣的動態(tài)系統(tǒng)。通過利用微訪談等網絡手段廣泛聽取民意,可以強化問題導向和問題意識,更好更快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網絡調研”是一種很好很真實的調研方式,不斷提醒注重決策效率、準確性等,對工作方向和部署有好的提示作用。它不但把黨政系統(tǒng),也把社會系統(tǒng)的力量引過來,使得黨委政府決策更加能夠落得實處,與群眾的訴求契合,形成這樣一個“閉合”的回路,還是實實在在地在解決民生熱點問題,避免了“最后一公里”問題。
微時代來了,就要用好網絡,構建“群眾全呼叫,政府零距離”新格局。畢竟,疏好于堵。網絡作為相對“中立”的平臺,用好了,可以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jiān)督,保障人民知情、參與、表達、監(jiān)督權,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工具。微時代來了,就是要利用網絡透明、便于社會監(jiān)督的特性,“倒逼”職能部門不僅承擔起自身的職責,而且還要再造行政流程,不斷提高服務效率。佛山市南海區(qū)網絡問政的實踐探索,實際上是在推進“全網全時全覆蓋問政”,這無疑有利于形成“群眾全呼叫,政府零距離”新局面。
微時代來了,就要樹立“大數據思維”,對民情民意“一網打盡”。隨著傳統(tǒng)政府向網絡政府發(fā)展,傳統(tǒng)部門割裂必將打破?;ヂ?lián)網1.0時代,網絡問政是方向性探索,步入大數據時代,系統(tǒng)性轉變成網絡行政將是趨向。以互聯(lián)網絡包括政府微博、微信為核心渠道,走向南海探索的“網絡問政、網絡行政、網絡監(jiān)督”的三位一體的“三網融合”格局,這是與時俱進,也是“接地氣”。就要向南海那樣,實行“三網融合”、“三單管理”均上網,利用統(tǒng)一的網絡統(tǒng)一“入口”、統(tǒng)一分辦、統(tǒng)一反饋,做到“痕跡管理”。利用現代電子網絡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政府治理方式,整合現有資源,科學規(guī)劃打造政民互動大平臺,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打造全方位、常態(tài)化、便民化的政民互動體系,形成“群眾全呼叫,政府零距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