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詠梅 董作求
【摘 要】隨著電視節(jié)目的越來越多,節(jié)目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豐富,任何一個電視節(jié)目,都離不開人的影子,特別是近些年,電視現場直播和電視訪談類節(jié)目的興起,電視采訪越來越重視人文精神與平等觀念,采訪者和被采訪者之間建立起一種對等的關系,營造融洽的“對話”語境,進而展開和諧的交流,順利完成采訪任務或節(jié)目現場交流,達到滿意的節(jié)目效果。
【關鍵詞】電視 采訪 語境
語境,顧名思義,就是語言環(huán)境。在電視采訪中,語境可以為電視采訪的現場氣氛和現場環(huán)境。電視采訪現場對話互動,需要一種相應的氛圍,或熱烈,或凝重,或輕松,或嚴肅等等,不同的節(jié)目內容,需要不同的情緒氛圍和環(huán)境襯托。語境如何營造?本文從工作實踐的角度進行探索。
一、采訪者的預熱能力
營造對話語境,采訪者要花些心思,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一般情況下,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是初次相遇,彼此陌生,因此,在正式采訪之前,要進行一下交流,彼此做個溝通。但并不是每一次溝通都是順暢的,這就需要采訪者在短時間內找到雙方共同感興趣的地方,消除對方的陌生感,獲取對方的信任,進而在思想與感情上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營造出融洽的對話語境,達到采訪的目的。
去年,麗水市廣播電視總臺文化休閑頻道推出《蓮都創(chuàng)衛(wèi)零距離》,這是一個帶有問政性質的訪談節(jié)目,一看涉及問政,前來的嘉賓就緊張,于是筆者在節(jié)目前跟他們做些交流,問問他們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做起來有哪些難處?適當地聊聊,嘉賓緊張的情緒得到緩解,也使他們在節(jié)目前能夠梳理一下思路,靜一靜心,更快地進入到節(jié)目中。
采訪的預熱,需要采訪者善于觀察,揣摩被采訪者的心理,尋找情感交融點。景寧是華東地區(qū)唯一的民族自治地方,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畬族自治縣,畬族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但電視記者中絕大多數為漢族同行,怎樣培養(yǎng)與畬族同胞的采訪溝通技巧,成了記者們要做的功課。他們就從畬族日常畬語入門,用畬語開啟畬族同胞的采訪話匣子。比如:稱呼、一般禮貌用語,甚至拉點家常,慢慢地切入正題,一句句畬族語也許說得不地道,但足可以使被采訪者愉快地“交心”。所以,在進行采訪之前,一定要經過一個預熱過程,這樣才可以讓被采訪者放下戒心,信任采訪者,說出真實情況,達到采訪的目的。
二、采訪者的對等身份
在電視采訪中,最常見的是記者問一句,采訪對象答一句。有的采訪對象開朗善談,出口成章;有的內向木訥,回答就是幾個字,冷場了;更多的現象是采訪對象緊張,前面聊的時候,很輕松,談得好好的,等到記者話筒一遞過去,滿腦子的話消失得無影無蹤,尷尬地呆在那里,詞不達意,采訪不得不中斷。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經驗的記者會調節(jié)氣氛,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以平視的心態(tài)和語態(tài)跟采訪對象交流,舒緩對方的緊張情緒。有這樣一個事例,景寧臺《新聞直通車》欄目記者在街頭采制《擦鞋師傅的愛》,擦鞋師傅夫妻在街頭擦鞋28年,其中殘疾人和70歲以上老人到他們那里擦鞋全部免費,他們還結對資助貧困大學生圓“大學夢”。但樸實的擦鞋師傅在接受采訪時“怯場”,面對年輕漂亮、衣著光鮮的主持人的提問,臉一下漲得通紅,“結巴”不出一句完整的話。第二天,記者穿著大眾化,主持人打扮也樸實,坐在他愛人那個攤位上,一邊伸腳擦鞋,一邊和他夫妻倆以聊天的方式進行采訪。主持人平和的話語,對等的身份,營造了輕松的語境,使被采訪者無意中松弛下來,進入工作常態(tài),再加上是側機位采訪,主持人用的是無線話筒,十足一個“擦鞋人”的裝束,也不影響市民前來擦鞋,一幅融洽、和諧的畫卷呈現在鏡頭前,觀眾看到的是擦鞋師傅自然的工作狀態(tài)。由此可以看出,在采訪過程中,采訪者適時營造語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被采訪者感受到親和力,也讓觀眾體會到采訪者的親和力。
一名優(yōu)秀的采訪者是一個穿針引線者,能在觀眾與被采訪者之間起到引線作用,所以要充分了解觀眾的預知,增強提問的針對性;在采訪過程中,要充分尊重采訪對象,不能居高臨下,以俯視的心態(tài)進行采訪,給被采訪者以壓抑感。我國著名記者邵飄萍說的“謙恭不流于獻媚,莊嚴不流于傲慢”,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三、采訪者的冷靜心態(tài)
采訪的過程,是語言不斷交鋒的過程,特別是在輿論監(jiān)督的采訪或問政節(jié)目中,言語的交鋒,有的像是針尖對麥芒,針鋒相對;有的像打太極,柔中有剛。不管是何種呈現方式,采訪者都應該是一種冷靜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種冷靜的前提是采訪前的充分準備。
首先,選題和報道策劃的充分準備。采訪進行中,采訪對象說什么,或者什么精彩語言脫口而出,有時候是料想不到的,尤其是一些輿論監(jiān)督節(jié)目,面對采訪者的尖銳提問,被采訪者會惱羞成怒,這時,采訪者必須適時調整氣氛,張弛有度,學會掌控被采訪者的情緒。像央視記者王志,看似面容溫和,提問卻綿里藏針,他以一種質疑的態(tài)度向被采訪者提問,使得被采訪者不得不順著他的思路走,這種語境的營造,把對立性強的輿論監(jiān)督化解在一種冷靜的氛圍中,放松了被采訪者的警惕性,一些關鍵的話語由此被套出來。
其次,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采訪者同各行各業(yè)、各個年齡層次的人打交道,有的配合,有的躲避,有的反感,在采訪遇到挫折的時候,采訪者更要保持冷靜,以誠待人,以心換心,打消被采訪者的各種顧慮,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配合。作者曾經采訪一個農民音樂教師,這個人很有個性,他無師自通,吹拉彈唱,會演奏很多種民族器樂,他無償教村民的孩子學器樂,教出的學生在第四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當記者采訪他時,他愛理不理,兩三次碰壁。后來記者干脆把自己當作學生,在一邊跟著學二胡,看到記者瞎擺弄,他忍不住過來指點,與他的交流就這樣開始了,隨后的采訪很順利。如果記者心理受不了,一碰壁就走,隨后的采訪就不可能進行了,一個獲獎作品就不可能誕生了。
第三,在采訪的過程中,有些因素是沒法掌控的,那就是被采訪人想表達什么與會表達出什么。同樣一個問題,被采訪者的經歷和閱歷不同,他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因此,采訪者一定要盡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訪者的工作業(yè)績,甚至愛好及生活情況,這樣在營造語境時,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隨機應變,自如駕馭現場,贏得被采訪者的好感。
四、采訪者的環(huán)境營造
在采訪的過程中,周圍的環(huán)境氣氛直接影響著采訪效果,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也不相同。在演播室聚光燈下,被采訪者常常會感到很不適應,想要表達,卻忘了原來熟練準備的話語,走出演播室,才突然想起來,好多該說的話沒有說出來,而采訪者所采到的那些卻不能表達主題,甚至是廢話。
去年筆者走基層到遂昌采訪,看到很多外地游客到遂昌的小山村里度假,當筆者拿出話筒采訪時,被采訪者只是簡單地說,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到底怎么個好法?沒有下文了。后來筆者跟攝像事先講好,進門開機記錄現場,筆者在一家農家樂里坐下來,跟游客聊天,一位游客高興起來,邊切西瓜邊唱京劇“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招呼起筆者來了,結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當筆者問游客怎么反客為主,當起主人了?游客說這里夏天涼快,空氣好,民風淳樸,他們有的連續(xù)三四年在這里度假,還在農家樂過年。有的游客看到農家樂住宿緊張,干脆出資幫他們擴建農家樂??吹脚阌浾咭煌皝淼泥l(xiāng)領導,這些游客幫農家樂說起好話,建議鄉(xiāng)政府加大農家樂建設力度,他們會把更多的城市游客帶到鄉(xiāng)村養(yǎng)生養(yǎng)老。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攝像在一邊拍攝,筆者跟游客聊天,現場的氣氛輕松,笑聲不斷,妙語不斷,像那位唱京劇的游客贊揚自己同伴出資助建農家樂,就說了句“他們扶貧我們享受,一舉兩得,大家都得”,一句話又帶出連串的掌聲和笑聲,做出的新聞極其鮮活生動。
同樣的,景寧臺一個主持人在主持對農節(jié)目時,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專業(yè)戶、農業(yè)專家打成一片,使所有采訪都在融入和互動中實現。比如,該縣金獎惠明茶采摘時期,主持人就和茶園業(yè)主、茶農等一起在茶園里來個采茶“競賽”,雖然在采茶大賽中處于“落后”狀態(tài),但其在輕松的采訪環(huán)境里,向關注該節(jié)目的觀眾普及了采茶知識。他們還常把領導、部門負責人、專家及相關人員拉到現場,進行“屬地”交流。在采訪環(huán)保局長時,就到受污染的現場去訪談;采訪林業(yè)局長時,就到原始次生林密布的峽谷里,談加大公益林建設的經驗和做法,讓天然“演播室”刺激被采訪者的神經,打開他們的思路,達到了理想的傳播效果。
采訪語境的營造,除了上述要注意的幾點外,還要采訪者學會傾聽,事實上,傾聽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對被采訪人的尊重。在采訪過程中,專注的傾聽可以感染被采訪者,引出他們的心里話。例如在采訪過程中,被采訪者在講述到關鍵點時,如果不是直播時間限制的關系,就不要隨意打斷被采訪者的話,干擾他們的思維,否則會把原本可以到手的有效信息搞丟掉。同時,采訪者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抓住對方語言的閃光點,進行追問,進一步打開被采訪者的話匣子,深化報道,提升主題。
總之,電視采訪對話語境的營造是采訪成功的基石,也是對采訪者業(yè)務功底的考量;真誠、和諧的對話語境,可以讓被采訪者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進而豐富采訪內容,增加節(jié)目亮點,達到預期的采訪目的?!?/p>
參考文獻
①鄭祖武:《電視新聞報道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②周憲、許均 主編:《電視受眾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4
③張小琴、王彩平:《電視節(jié)目新形態(tài)》[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④王文英,《淺談語境的定義》[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7)
(作者單位:陳詠梅,浙江省麗水市廣播電視總臺;董作求,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