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玨
(山西日報特別報道部,山西太原030012)
有研究者將“自媒體”界定為:憑借科技手段的優(yōu)勢,至少就技術層面而言,個體可以自行支配并向不特定受眾傳播信息、表達觀點的媒體或平臺[1]。以此為前提,毫無疑問,我們正處于一個所謂的“自媒體時代”。其中,傳統(tǒng)的媒體及其傳播方式正在遭受沖擊,并發(fā)生改變。與此相對,微博和社交網站對人們發(fā)布和接受信息的方式產生巨大影響。
如果是這樣,人們首先便會自然提出如下問題: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那么在自媒體中,編輯的意義何在?在新技術條件下,有人將自媒體分為六種類型[2],分別是:寫作型、分享型(如“土豆”)、話題型(如“推特”)、交友型(如人人網)、游戲型和編輯型(如百度百科)。在這幾種類型中,編輯型的自媒體顯然離不開編輯的作用。此外,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些大型的網站(如新浪、搜狐等)一方面很難歸屬于傳統(tǒng)的媒體,因為無論就載體、信息源抑或傳播方式都具有自媒體的特點,但是如果嚴格套用上述的類型劃分,它們也很難被歸入某一特定類中。毋寧是,它們具有一種混合的特征,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也屬于“自媒體”的一種。至少在編輯型和這種混合型的媒體形式中,編輯的角色依然不可或缺。
既然“自媒體”中離不開編輯,那么,如下問題便會接踵而來:這種信息傳播平臺對編輯的角色或曰素質是否有新的要求?要回答這一問題,自然便要首先論及自媒體的特征,以及在這種特征下,傳統(tǒng)的編輯角色的局限性。對這些問題的論述構成本文的核心內容。這樣,我們首先分析“自媒體”的特征,然后簡要提及在自媒體下傳統(tǒng)編輯角色的有限性,最后說明在新媒體形式下,編輯如何進行適應。
“自媒體”一詞最早源于美國學者謝因波曼與克里斯,他們在界定這一概念時,強調了該媒體作為新聞和信息傳播途徑的重要性??偟膩碚f,自媒體及其所傳播的信息帶有如下特征:內容的非“專業(yè)性”,傳播的快速性,方式的多樣性。我們分別予以說明。
自媒體內容的非專業(yè)性是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特質而言的。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或者來源于特定群體的政治意志,或者源于在特定領域具有專業(yè)知識的人,或者源于編輯本身。這些內容來源不僅都具有較高的公眾認可性,而且數量相對有限。在這里,數量雖少,卻和質量似乎具有一種積極的互動關系。就此而言,可以說,傳統(tǒng)媒體的權威性源于較高程度的專業(yè)性,而這種專業(yè)性又源于較高的公眾認可性。在此意義上,傳統(tǒng)媒體及其內容似乎總是精英之間的對話。專業(yè)性、精英性、權威性因此與傳統(tǒng)媒體及其內容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自媒體卻似乎具有相反的特征,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自媒體的內容不再像傳統(tǒng)媒體那樣,強調一種具有精英性質的“專業(yè)化”。這主要表現在“其信息形成的主導者和參與者所具有的廣泛性,即所謂的‘草根階層’”[3]。如前所述,這當然首先得益于科技所帶來的信息傳播技術的現代化,其次得益于人們觀念的變化。這些主導者和參與者可以借助這些技術積累、傳播和共享信息,也許最初是在最小的范圍內,但并不排除這些小眾信息成為大眾焦點。而其他受眾也樂意參與其中,不僅成為接受者,也成為傳播者。在觀念上,這也散發(fā)出一種平等性和個人性的文化信息。傳統(tǒng)媒體關系中純粹的“觀者”也轉變?yōu)樾畔⑿纬珊凸蚕淼摹爱斒氯恕薄>痛硕?,自媒體的出現和發(fā)展實際上與人們平等表達和自由表達的權利緊密相連。人們可以就相關素材進行發(fā)布、評論,表達對事件的觀點和看法。無怪乎有研究者說[4],這種強烈的自主性使得自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人們展示自我的一個平臺。傳統(tǒng)媒體卻往往受制于客觀條件以及自身角色的設定,信息內容源具有較強烈的固定性和單調性,因此,也不具有自媒體所具有的這些特點。
前述多點式參與、鏈條式傳播的方式明顯不同于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廣泛性削弱了人們對傳統(tǒng)媒體權威性和專業(yè)性的理解和認知。與此相隨,在某種程度上,信息傳播的速度也得到極大提高。這種“非專業(y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顧及時常為傳統(tǒng)媒體所考慮和重視的權威性,而且在客觀上也不需要任何制度上的程序,因此傳播飛速,且極有效率。自媒體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時空限制。雖然傳播效率可能對內容質量造成影響,但也可使不同思想觀念即時碰撞,相互辯論交流,形成良好互動。此點可能對于不好言辭交鋒的傳統(tǒng)媒體而言,有些格格不入。不過,這也是上述平等性和個體性觀念的一個表現。
自媒體的傳播方式還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傳統(tǒng)媒體借助紙張和印刷術進行傳播,表現形式主要是報紙、雜志或書籍。但得益于現代科技,自媒體信息內容的傳播者可以利用相對簡單的操作,借助文字、圖片和視頻等不同方式進行信息傳播,微博、博客、個人主頁、論壇甚至電子郵件等都可以作為自媒體的展示平臺。而借助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的介質進行信息傳播,自媒體的信息內容可能更具有沖擊力和吸引力。
我們也可以用“地位弱化”來描述傳統(tǒng)編輯角色在自媒體時代的局限性。當然,無論是在傳統(tǒng)媒體中,還是在自媒體時代,編輯所扮演的都可以說是“把關人”角色。那么,我們還是根據上述自媒體的特點,來說明傳統(tǒng)編輯角色可能存有的局限性。
首先,傳統(tǒng)媒體中編輯的精英化角色可能會與自媒體的特征發(fā)生沖突。這種精英化角色源于傳統(tǒng)媒體內容的權威性。而隨著自媒體內容“非專業(yè)性”的形成,傳統(tǒng)編輯恐怕得對自己的精英角色稍作調整,“放下身段”,以平民化的視角去審視對象內容。換言之,對象的非精英性影響到了傳統(tǒng)編輯更濃烈的主導意味。既然自媒體具有上述特點,傳統(tǒng)編輯角色就勢必在新情勢下帶有局限性。
其次,在享有其優(yōu)勢的同時,自媒體也必須承擔因此產生的不良后果。自媒體內容上的“非專業(yè)性”特征使得自媒體上的內容顯得豐富多彩,同時也嘈雜喧嘩。因為缺少專業(yè)性,所以信息雜亂;因為缺少精英性,因此內容往往是理性與非理性并存;因為缺少權威性,因此在真實性上就可能產生問題。總體說來,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自媒體的傳播內容顯得良莠不齊,并因此具有“泛娛樂化”情形。這一切不僅給編輯工作帶來挑戰(zhàn),但也帶來新的內容。所以,一方面使傳統(tǒng)編輯去精英化,另一方面卻是“把門人角色”的加重。
以新聞為例。傳統(tǒng)媒體和自媒體的編輯在決定某信息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時,其標準可能不同。有些可以登錄在傳統(tǒng)媒體上的稿件不一定就能直接被編輯進網站信息之內,反之亦然。自媒體編輯可以更為寬松和靈活的標準選擇信息,進而引發(fā)受眾的討論和傳播。這就意味著,傳統(tǒng)媒體的編輯在進入自媒體時代后,其傳統(tǒng)的精英化色彩削弱。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在自媒體時代就完全無可作為。只不過,這里存在的是“把門人”職責內容的些許變化,甚至可以說是“加重”。因為,前已述及,“去精英化”和“非專業(yè)性”就意味著所面對信息內容的良莠不齊,這與傳統(tǒng)媒體精英化的特征不同。就此而言,傳統(tǒng)編輯如果采取傳統(tǒng)的標準可能導致兩種不利后果:一方面,將本該納入新媒體之中的信息內容排除在考慮范圍之外;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沒有任何標準,又會將不該納入的信息內容置于考慮范圍之內。另外,自媒體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對傳統(tǒng)編輯的把關新任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一旦編輯沒有盡到把關人角色,使虛假信息進入傳播渠道,負面后果會更加嚴重。所以,在新媒體時代,編輯的角色或任務應該加入一些新的內容。
最后,也是非常明顯的,是自媒體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對編輯的技術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傳統(tǒng)媒體的編輯所從事的技術工作主要指精英化的、與文字質量有關的工作,而新媒體時代則不僅要求這樣的職責,還要求編輯能追隨傳播技術的大潮,熟練使用新的編輯和傳播技術。
在自媒體時代傳統(tǒng)編輯必須進行一些調整,以適應新的傳播方式的要求。我們認為,根據前述的自媒體的特點,這一調整和適應至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理解和把握傳播理念;提高專業(yè)和技術水平;在精英化和平民化之間進行平衡。下面對此分別予以分析。
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自媒體,只要是與其相關的編輯工作,都有一些共同的規(guī)律與傳播理念,即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所以,無論內容和技術上的特征如何變化,但一些傳播理念總是自媒體也不能忽視的。
也許自媒體傳播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的“非專業(yè)性”與“去精英化”使其顯得更接地氣,但自媒體的編輯必須認識到,自媒體在整體上也是一種媒體。因此,在傳播時要針對符合不同的信息內容的本質要求。同時,要以受眾為本,正如有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樣[5],“把敬畏民眾”作為編輯的必備意識。比如,新聞內容要保持盡量公正客觀,不能為了吸引受眾而忽視媒體傳播所要最終實現的目的。
這種“敬畏民眾”的理念包含極為豐富的內容。首先,它體現在對自己的尊重上,這是尊重他人的前提。其次,以此為基礎,它體現在對受眾的尊重上。在這里,可能會涉及編輯倫理道德的問題。道德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規(guī)則應發(fā)揮作用:當認為某事物對自己或自己關愛之人都構成一種不尊重時,則應該認為把它傳播給受眾將構成一種不尊重。在價值判斷的主觀性較為嚴重甚至形成虛無性的時代,這至少可以成為一個基本的判斷基礎。因此,如果為了滿足一些粗俗需要,而散發(fā)不符合道德底線要求的新聞內容時,不能說是尊重,只能說是“迎合”;或者,為了吸引眼球,而散發(fā)夸大其真實性的信息時,也不能構成一種“敬畏”。因為,無論如何,對于編輯自己而言,如將自己置于受眾的位置,也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尊重。
只有具備了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傳播理念(它同時也是編輯道德的基本要求),才可能進一步發(fā)現編輯工作的一般規(guī)律,并將這些規(guī)律與“敬畏民眾”的傳播理念結合起來,并將之用于對具體編輯工作的指導之中。
在上述編輯理念的指導之下,自媒體的編輯應該提高自己的專業(yè)和傳播技術水平,以適應自媒體編輯工作的要求。
首先,編輯要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即信息的甄選水平。傳統(tǒng)媒體下,編輯的專業(yè)水平其實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如前所述,自媒體的一個特點就是信息內容繁雜多樣,所以,編輯的甄選水平就極其重要。一方面,要將受眾喜愛和需要的內容散播出去,另一方面,還要敬畏民眾,剔除不尊重受眾的信息。換言之,編輯需要提高自身對內容的鑒別和處理能力。在這里,編輯必須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研判輿情。這樣,在專業(yè)知識方面,對大眾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可能就極為重要。只要編輯做好這一點,自媒體的公信度就會相應提高。
現在人們普遍認識到,新興技術使謠言更難以辨識,但又更容易傳播。就此而言,謠言具有隱形性,在傳播上,則可能呈枝狀分裂結構方式傳播。有人將這種謠言稱為“隱形信息源”,而將其傳播方式稱為“樹形信息道”[6]。此外,娛樂化也使得一些虛假信息產生并散播。如有些傳播者為迎合大眾的獵奇心理而傳播一些雖然無害卻并不真實的信息。對于這些信息,自媒體的編輯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不使其魚目混珠。為此,在某些特定自媒體領域,編輯就應該嚴格把關,杜絕虛假信息,做好“把門人”角色。在某種程度上,編輯有時候還要兼任記者或調查者的身份。
其次,自媒體時代的編輯還要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這是由自媒體與現代傳播技術密不可分的特征所決定的。一方面,編輯在做好“把門人”角色的同時,要利用現代技術拓展信息來源渠道,利用現代技術把握焦點新聞,并適時地與信息受眾進行互動交流,這也是掌握輿情民意的一種重要途徑。另一方面,編輯還要熟練掌握和運用網絡和電腦編輯,以便很好地完成上述任務。
對上述分析進行總結,對于自媒體時代的編輯而言,也許關鍵的一點是要在傳統(tǒng)的“精英化”角色和現在的“平民化”角色之間進行平衡。一方面,媒體自身需要編輯具有精英化的色彩,這不僅體現在其專業(yè)水平上,也表現在其道德要求上。無論是現代科技,還是傳統(tǒng)技術,編輯的這一特色皆不可或缺。另一方面,自媒體的某些特點又需要編輯必須獲得一些平民化的特征,這主要體現在其對信息內容的處理上,以及其可能作為受眾一環(huán)的地位上。
這樣,在自媒體時代,編輯必須意識到自己可能具有的雙重任務,作為一名編輯,必須堅守傳統(tǒng)編輯的某些職能和操守,同時又要善于從草根階層汲取信息內容,并豐滿自己的角色形象。
[1]孫東東,萬蓮姣.輿論格局與輿情判斷[J]湘潭大學學報,2012(4):148-151.
[2]周曉紅.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J].新聞界,2011(4):20-22.
[3]劉建軍,沈逸.網絡政治形態(tài):國際比較與中國意義[J].晉陽學刊,2013(4):94-106.
[4]岳淑珍,李軒英.自媒體時代社會化媒體與個人媒體的互動互補[J].中國傳媒科技,2013(1):110-111.
[5]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的輿論格局與輿情判斷[J].天津社會科學,2013(6):37-43.
[6]陳喻,徐君康.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傳播解探析[J].新聞界,2013(1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