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張 澍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客觀方面存在的問題及立法完善
王琳琳,張 澍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2009年2月28日公布實施的 《刑法修正案 (七)》在 《刑法》第388條后增加了一條作為第388條之一,是對當前腐敗問題從 《刑法》角度的積極回應。我國已經(jīng)加入 《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政府對于受賄罪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強,力求多方面借鑒經(jīng)驗以打擊官員腐敗。相對于傳統(tǒng)的貪污賄賂犯罪而言,這是一種利用影響力的新型犯罪。結(jié)合司法實踐,其客觀方面的規(guī)定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過立法和司法解釋加以完善,以此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實踐價值。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客觀方面;行為
2009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該修正案的亮點在于首次對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犯罪做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出臺有助于保證國家權力的正常運轉(zhuǎn)和維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加大受賄罪的打擊力度,保證國家公職人員行使職權的廉潔性。但是,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立法的諸多不明確導致司法實踐無所適從。在當前反腐治貪的司法改革背景下,筆者主要對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犯罪客觀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闡述,同時從立法完善的角度論述相關解決對策,以期為預防和懲治腐敗提供若干建議和參考。
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司法制度漸趨完善,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提高。在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博弈中,公權力的使用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增加了反腐敗形勢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督⒔∪珣椭魏皖A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guī)劃》的頒布和實施,顯示了中央反腐敗的決心。《刑法修正案(七)》第388條之一的規(guī)定更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際上受賄罪的立法模式和趨向,可以視為我國反腐敗立法進程的一大突破,其反腐敗的力度和廣度都是空前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嚴格區(qū)分和辨識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犯罪的構成要件,將有助于從根本上完善我國賄賂犯罪的法律體系。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其第13條具體、明確地說明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犯罪的內(nèi)容。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作為一種新型犯罪,從定義上只有保證其規(guī)范性和普遍性,具有嚴格的結(jié)構和層次,才能確保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的準確性。在司法實踐中,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客觀方面要素存在一些異議,對正確和深入把握利用影響力受賄罪這一犯罪類型具有不當影響。
(一)對不正當利益的理解
在司法實踐中,對“不正當利益”的界定關系到我國對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正確判斷和對腐敗犯罪的打擊力度?!缎谭ā分械牟徽斃媸侵高`背了國家權威的各種規(guī)章的規(guī)定或者是提供違背國家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規(guī)章規(guī)定的便利條件。利益本身的不正當或者是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螢檎埻腥酥\取違犯法律、法規(guī)的正當利益,是規(guī)范理解和界定“不正當利益”的重點。在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案件判定中,如果行為人通過不正當手段,但堅持認定是為請托人“謀取正當利益”,即利益的本身并沒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是否屬于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就成為懸而未決的疑問了。
(二)對職務、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的判斷
首先,所謂“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關于執(zhí)行〈關于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guī)定〉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明確規(guī)定,既包括利用本人職務上主管、負責、承辦某項公共事務的職權,也包括利用職務上有隸屬、制約關系的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職權。其次,“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是指離職國家工作人員的原來職位與地位所形成的影響力。比如,離職國家職務人員在離職之前掌握職務期間行使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時,利用其地位的優(yōu)勢及人脈資源對下屬或同事形成的影響力。在這些下屬或者同事行使國家職權期間,也就存在離職國家人員的便利條件。同時,離職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也可以通過這種影響力犯罪。在中國這樣的“人情味兒”十足的社會環(huán)境下,如此巨大的關系網(wǎng),對法律的規(guī)范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三)對利用影響力的認識不夠明確
利用影響力是本罪客觀行為的本質(zhì)特征,在對影響力的解讀上,“關系密切的人”內(nèi)涵不夠明確。所謂“關系密切的人”,通常是指事實存在的血緣關系,生活上、經(jīng)濟上或政治上的交往密切,也有因地緣、感情、利益而形成的密切關系等其他密切關系,如此多的密切關系甚至是“其他”關系的界定,給司法實踐中如何把握帶來許多困難。
(四)缺乏對現(xiàn)任國家工作人員的相關要求
國家工作人員雖然沒有索取或者收受財物,但是基于關系密切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相關行為人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加之社會風氣的影響,國家工作人員也會間接地得到若干好處。也可能是國家職務人員直接參與了索要或收受財物的行為卻沒有證據(jù)證明,因此存在國家職務人員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假設張某是國家工作人員,其妻子王某利用甲的影響力收受了請托人的財物,為請托人謀取了利益,也許其中存在張某與妻子王某的共謀。當案件審理時,王某為了保全丈夫,堅持不承認與其共謀受賄,則只能判定王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犯罪,張某則不構成犯罪?;蛘咂拮油跄撑c張某是近親屬關系,王某的收受他人好處,是不是也等同于張某也接受了請托人的財物呢?國家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思想修養(yǎng),應該自覺提高自身素質(zhì),努力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知法犯法應該受到社會更嚴重的指責和法律更嚴格的懲罰。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出臺是新時期新環(huán)境下完善刑法制度、加大反腐打擊力度的一個明智決定,符合時代的發(fā)展要求。該罪中利用影響力索取和收受請托人財物的行為難以查處,隱蔽性強,可以合理借鑒《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中影響力交易罪的內(nèi)容,參照公約以及其他國家類似的規(guī)定,并結(jié)合司法實踐的需要來完善立法,將掌握公權的國家職務人員納入公眾的視野,從而創(chuàng)設良好的反腐倡廉環(huán)境。
第一,明確“不當利益”的內(nèi)涵和外延。利用影響力交易罪是以“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為要件,在《刑法》第389條規(guī)定的行賄罪中也有“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規(guī)定。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利益本身的不正當,極少請托人會利用影響力為之謀取“利益”,大多數(shù)請托人是為了謀取看似正當?shù)睦?,而這些不確定性的利益,才使有關的國家職務人員放松了警惕,也使不少違法之人鉆了法律的空子。在刑法實踐中,必須準確把握立法宗旨,緊密結(jié)合現(xiàn)實,不正當?shù)氖侄我舱求w現(xiàn)了不正當?shù)哪康暮屠?。對于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不正當利益”的難度把握,可以將一切通過不正當手段取得的正當?shù)幕蛘卟徽數(shù)睦?,都定義為“不正當利益”,以此來降低偵查的難度,加大對腐敗的打擊和懲治力度。也可以通過大量的司法實踐案件歸納、提取和總結(jié),或者借鑒國外法律等,最終形成權威的、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解釋。
第二,明確對“職務、職位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的認定,加大查處力度?!奥殑?、職位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是司法實務中的難點,請托者可以通過現(xiàn)任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以及職務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也可以通過離職人員的原職位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而中國人特殊的人文情懷決定了用這些便利條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龐大的關系網(wǎng)和復雜的人情世故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壓力,在此基礎上必須嚴格把關,加大力度建立現(xiàn)任國家職務人員和離職國家工作人員信息庫,加強各地區(qū)和各部門之間偵查信息的交流;在查辦案件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線索,重視技術偵查措施的運用;通過宣傳新法,使非國家工作人員和國家工作人員明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以此使其加以警惕和重視。
第三,區(qū)分受賄罪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這兩種不同的犯罪類型。受賄罪作為一種職務犯罪,指的是國家工作人員在行使本人工作職權的過程中接受請托人的賄賂進行利益輸送。受賄罪的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則有所不同,它指的是行為人在自己與國家工作人員之間,國家工作人員與其他國家工作人員之間,產(chǎn)生利用職務行為與被利用的關系,進而謀取不正當利益,表現(xiàn)為影響力和賄賂的交易。在這一過程中,行為人并未直接行使作為國家工作人員的職權,這就體現(xiàn)出影響力在此罪認定中的重要性。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整個過程中,存在的兩種行為,即中間人(利用影響力受賄的人)所實施的索取或收受請托人財物的行為與被利用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自身的職務便利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之間的共謀關系。因此,模糊了受賄罪共同犯罪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界限,影響力的限定對于認定該罪就有條件性的意義,應該正確把握“影響力”的內(nèi)涵,確定行為人是否能利用國家職務人員的影響力進行受賄。為了避免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成為某些貪官的“免罪符”,對影響力的定義及其范圍,立法機關應該做出權威的解釋,充分地體現(xiàn)兩者之間不存在共同犯罪的故意。與此同時,我們要將刑事立法深植于生活的土壤,根據(jù)現(xiàn)實情境,綜合考慮案件的客觀事實,并在以后的司法實踐中不斷修訂、完善立法,在懲罰犯罪的同時,保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
第四,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共同犯罪的認定。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關系密切的人利用影響力受賄的社會危害性大,但給予關系密切之人提供幫助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直接侵害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性更大。將國家職務人員提供便利的行為認定為犯罪,國家職務人員與關系密切的受請托人的共謀受賄行為、國家工作人員對于關系密切的行為人提供幫助和便利條件行為等,一并在《刑法修正案》中予以嚴格規(guī)定。嚴密法網(wǎng),使得司法實踐在確定國家工作人員和與之關系密切的行為人之間有無共謀的工作更方便、準確。
第五,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立案標準的認定。根據(jù)《刑法修正案(七)》的規(guī)定,“數(shù)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jié)”是構成利用影響力犯罪的重要條件。在數(shù)額與情節(jié)雙重標準判斷上,綜合性和實質(zhì)解釋對于本罪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必須盡快加以解決,做出合理的解釋和規(guī)定,結(jié)合定罰處罰的把握,參照《關于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jié)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精神,集約資源,堅持嚴厲打擊腐敗行為,明晰法律規(guī)定,秉承公平、公正的信念,運用到司法實踐中,做到不枉不縱,堅持正義。
[1]曲伶俐.刑法修正案(七)及網(wǎng)絡犯罪實務問題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2]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張智輝.刑事責任通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
[4]王珂.中外事故犯罪客觀方面之比較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2008,(2).
[5]張開駿.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本質(zhì)與受賄特征[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2).
[6]李冠煜.論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客觀方面[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0,(2).
[7]劉廣三,莊乾龍.對犯罪構成刑事推定功能的質(zhì)疑——兼論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之證明責任分配[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7).
[8]胡云騰,于同志.案例指導制度若干重大疑難爭議問題研究[J].法學研究,2008,(6).
(責任編輯:孫秀娟)
Crime of Acceptance of Bribes through Influence: Problems of Its Objective Elements and Legislation Improvement
Wang Linlin,Zhang Shu
(Jilin Police College,Changchun Jilin 130117)
In“the Amendment(VII)to the Criminal Law”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on February 28,2009,“one of the article 388”is added after article 388,which is a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criminal law to the current corruption.China has joined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rime of embezzlement and bribery,the government officials’crime of bribery and corruption is a new kind of crime based on the influence.In judicial practice,there are imperfections in the provisions on its objective elements.The provisions need to be perfected through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article on the crime of acceptance of bribes through influence.
crime of acceptance of bribes through influence;objective elements;behavior
D917
A
1671-0541(2014)04-0035-04
2014-05-27
王琳琳(1979-),女,吉林東豐人,吉林警察學院法律系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刑事法學;張澍(1964-),女,遼寧新民人,吉林警察學院法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法學。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我國〈刑法〉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法律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立法完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吉教科文字〔2014〕第55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