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上上/浙江省樂清市樂成公立寄宿學校
淺談多媒體教學在演示實驗中的應用
虞上上/浙江省樂清市樂成公立寄宿學校
實驗是科學教學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學手段,在農村,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未能真正體現(xiàn),使現(xiàn)有的實驗不能完全地發(fā)揮其教學作用。為了解決農村學校傳統(tǒng)教學方式、方法的弊端問題,根據當今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發(fā)展和教學需求,探討關于多媒體應用于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構想和做法,以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實驗的作用。
多媒體;教學技術;中學科學實驗
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思維、訓練方法、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而進行的示范性操作演示活動。它本來應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直觀教學過程,可是由于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及實際儀器、設備的性能制約,大多數演示實驗的操作過程、發(fā)生的現(xiàn)象可見度很低,無法讓全體學生同時獲得有效的刺激并形成直觀的感性認識,達不到教學要求。雖然實驗在科學教學中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使得農村實驗教學現(xiàn)狀并不令人樂觀。
1.在硬件上:實驗儀器、設備相對落后,不能滿足實驗教學要求。
2.在軟件上:實驗教學效果有待進一步加強。
初中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認識物體必須建立在充分感知物體的基礎之上,感知得越深,認識就越準確,興趣就越濃厚。如在感知蚯蚓的運動方式時,將蚯蚓放到玻璃片上,學生用放大鏡從玻璃的另一面看到了剛毛,但要觀察其運動方式并不容易,一是有些學生不太會觀察,二是在玻璃片上蚯蚓的運動幅度不大,看不清。實驗時我靈機一動,將蚯蚓放到視頻展示臺上,打開視頻展示臺,學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一條蠕動的蚯蚓,教室里靜極了,幾十雙眼睛緊緊地盯著屏幕。由于視頻展示臺的放大作用,蚯蚓蠕動的動作非常清楚。學生不僅感知了蚯蚓的運動方式,而且印象非常深刻。這以后,我把觀察昆蟲或其他動物的動態(tài)實驗也盡可能采用視頻展示臺投影進行有效的觀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視頻展示臺的光熱作用,動物放在視頻展示臺上的時間不宜太長。
為了提高演示實驗的可見度,傳統(tǒng)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實驗儀器,抬高實驗裝置,增加實驗藥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實驗結果,然而實驗儀器的擺放在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實驗結果又浪費時間,且有些現(xiàn)象在實驗中是瞬間而逝的,這些都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采用多媒體技術,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實驗的效果。例如:在做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的實驗和濃H2SO4稀釋實驗時,對實驗中關鍵性的觀察點──天平指針的偏移和溫度計讀數的變化,通過投影技術進行擴大,克服演示實驗可見度小的缺陷,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使驗證性實驗的驗證更具科學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為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提供條件。
由于多媒體可以進行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演示,將教學內容按一定的結構,用文字、圖像等形式呈現(xiàn)在投影屏幕上,把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器官都調動起來,使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觀察燒紅的木炭在純氧中燃燒時,我先做實驗,學生很感興趣,然后應用軟件,用計算機將教學內容投影到屏幕上,燃燒時的動態(tài),聲音、顏色顯示一一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和腦中。這樣學生就很直觀,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會由于本身學科內容的限制,或條件限制而不能很好地進行實驗,在農村學校中,有些教師就直接把實驗結論告訴了學生,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探究。美國芝加哥大學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究學習”,認為學生應該像“小科學家一樣”,以主人身份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fā)展技能、培養(yǎng)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能力。運用CAI課件能給學生提供大量探究的材料,創(chuàng)設探究的情境,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我們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先通過課本實驗引導學生得出: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進得越遠,再讓學生猜想:若表面絕對光滑、受到的阻力為0,小車將怎樣運動?這是無法用實驗驗證的。這時我引入伽利略推理,用CAI展示推理:小車以恒定不變的速度作勻速運動。這樣形成一種虛擬的理想場景,營造一種“真實”氛圍,讓學生根據設計去思考、去感悟,從而使這個探究過程能更好地進行下去,為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實驗相結合,展現(xiàn)實驗過程,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圖景,加深對實驗的認識,從而通過探究總結出實驗結論和規(guī)律。例“凸透鏡成像”,學生通過做實驗可看到凸透鏡成像的幾種情況。為了總結出成像規(guī)律,便于學生記憶,原來我們都是拿著尺子反復地畫、講,費時費力不說,學生也不愿聽,只能靠死記硬背,而且學生的心理上存在著實驗與規(guī)律的不連續(xù)性。為此在實驗后,我們采用三維動畫模擬整個成像過程:物體從很遠的地方逐漸靠近凸透鏡,像從一點逐漸變大,像離透鏡逐漸變遠,直到u=f時,像消失,u〈f時出現(xiàn)虛像,整個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連續(xù)過程,同時配上光路圖,物像圖和光路圖同時移動,形象直觀,一目了然,使學生既觀察到了物和像的大小變化關系,又能很容易總結出成像規(guī)律。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體現(xiàn)了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1.要恰當運用多媒體,不是什么地方都用。
2.應用多媒體教學不能完全沒有教師的板書。
3.運用多媒體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師,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
總之,作為一名當代科學教師,如果能夠熟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合理選擇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且使之與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合理結合,必將極大地豐富實驗的內涵,增強實驗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也就能實現(xiàn)農村實驗教學的現(xiàn)代化。同時,多媒體技術與實驗的整合是一項艱苦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參與,并獻身于這場改革之中。多媒體技術與實驗整合的探索需要真誠的奉獻者,我們面臨的普遍現(xiàn)實是任重道遠。
[1]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王屹、韋海偉、黃敬東:《教育信息資源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第1-2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