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徽 安 然 周志波 李巒松
1.立足地方稅種,將已有的小稅種培育為地方主體稅種。在“營改增”的背景下,地方稅源急劇萎縮,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剛性需求迫切要求尋找新的財政收入來源。如果沒有新的稅源,地方政府可能又會“開倒車”,退回到土地財政的老路上去,而這條發(fā)展道路與包容性發(fā)展完全背離,是不可持續(xù)的。因此,在沒有開征新的地方稅種的情況下,應當著力于將現有的地方小稅種培育為地方主體稅種。實際上,小稅種所潛藏的收入組織能力并不“小”,當前小稅種收入較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稅收征管水平和強度。例如,契稅、印花稅、房產稅等稅種,在實際征管中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因素造成征管率較低,如能通過技術手段加強征管工作,其收入組織潛力將得到極大的釋放。當然,將地方小稅種培育為主體稅種,必須要以稅收信息化建設為前提。尤其是在“營改增”以后,地稅部門失去了發(fā)票這個當前最有效的稅收管控工具,稅收征管將面臨巨大的信息困難。在這種背景下,稅務部門需努力培育壯大地方小稅種、提高稅收征管效能,還要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稅收管控水平。
2.調整管理權限,將部分與地方緊密聯系的稅種劃歸地方。營業(yè)稅作為地方政府第一大稅種,其收入幾乎占到地方政府稅收收入的一半,沿海地區(qū)這一比例更高。如果不調整增值稅分成比例,“營改增”以后地方政府將面臨嚴重的財政資金困難。但是,可以從稅收管理權限方面入手,將車輛購置稅、消費稅等中央稅稅種劃歸地方。車輛購置稅對購置車輛的行為征收,無論是從車輛使用所造成的影響來看還是從稅源屬地來看,車輛購置稅作為地方稅都更加合理。消費稅作為一種間接稅,目的是通過稅收杠桿影響企業(yè)和個人消費習慣,其稅收負擔最終由消費地企業(yè)和居民承擔,作為地方稅理所當然。不過,當前的消費稅一般在生產銷售、批發(fā)和進口環(huán)節(jié)征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抑制奢侈消費和促進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建議將消費稅的征收環(huán)節(jié)后移至零售環(huán)節(jié)。同時,建議對企業(yè)所得稅的收入分配進行調整,可以將企業(yè)所得稅劃歸地方稅,但同時將央企繳納所得稅作為中央稅。至于企業(yè)所得稅的征管機構,應本著與主體稅種一致的原則,在“營改增”后由國稅部門代征,這種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稅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另一方面也不影響地方政府分享企業(yè)所得稅收入。
3.調整稅率結構,重新定位小稅種功能。目前,中國將小稅種都劃歸地方政府,這些稅種由于功能地位偏差、征稅范圍較窄、稅率較低等原因,籌集的收入較少,在稅收征管中往往得不到足夠重視,一直未能成為地方主體稅種?!盃I改增”將倒逼稅制改革,重新定位這些小稅種的地位和功能。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資源稅、契稅等主要實行定額稅率征收,但現行的稅率太低,不但無法反映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也無法為地方政府籌集足夠的收入。土地增值稅是目前唯一采用超率累進稅率的稅種,其政策初衷是限制房地產行業(yè)暴利,但由于稅制設計上的缺陷,土地增值稅的這種功能比較有限,征管也存在很大的困難,并為社會所詬病。究其原因,就在于對稅種的定位不夠科學。因此,在構建地方稅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重新定位這些小稅種的功能,在增值稅結構性減稅的前提下提高稅率水平,強化其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地位。
(李摘自《宏觀經濟研究》2014年第6期《包容性發(fā)展背景下中國地方稅體系構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