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平 蔣 麗 芬 周 歆 瑜
(1.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48;2.南京市六合區(qū)團委,江蘇南京 211500)
基于高校與地方共培模式的學生骨干培養(yǎng)體系研究*
李 季 平1蔣 麗 芬1周 歆 瑜2
(1.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48;2.南京市六合區(qū)團委,江蘇南京 211500)
長期以來,高校學生骨干在學校管理、服務及育人工作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新時期,高校應針對當前出現的問題以及上級的有關要求,以高校團干地方掛職為契機,加強高校與地方的交流與合作,從選拔方式、培養(yǎng)模式、使用機制、考核形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積極構建、完善校地共同培育模式下的學生骨干培養(yǎng)體系.
高校與地方;共培模式;學生骨干;培養(yǎng)體系;構建
高校學生骨干約占在校人數的30%~40%,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還承擔著教育、管理、服務等職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高校應針對學生骨干隊伍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上級有關部門的新要求,以高校團干地方掛職為依托,認真分析研究并制定解決辦法,積極構建校地共同培養(yǎng)模式下的學生骨干培養(yǎng)體系,進一步發(fā)揮學生骨干橋梁紐帶、組織管理、服務引導等作用,并讓其在服務師生、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等具體活動中不斷鍛煉能力提升素質,為高校的穩(wěn)定與地方的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1.1 研究背景
上級有關部門對高校學生骨干提出新要求.2014年1月,共青團中央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轉發(fā)《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意見》指出,長期以來,在黨的領導、團的指導下,高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在團結和引導廣大同學緊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服務同學成長發(fā)展、維護同學切身利益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相對于黨團組織要求、高校改革發(fā)展趨勢和廣大同學期待,仍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突出問題,亟需引起重視,切實予以解決[1].
高校團干地方掛職鍛煉為深入校地合作提供新平臺.2010年11月,團中央、教育部黨組發(fā)布《關于從全國高等學校中選派共青團干部到縣級團委掛職工作的通知》.2011年以來,各地團省委根據團中央的要求,發(fā)布通知并先后選派四批高校團干前往地方團委掛職鍛煉一年,推動了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加強了高校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促進了高校與地方的交流與合作.
1.2 存在的問題
培養(yǎng)模式單一性明顯.對于學生骨干隊伍的培養(yǎng),有些高校傳統(tǒng)模式較為單一.所謂單一,不僅體現在對外合作育人長效性機制方面的缺失,而且體現在對內培養(yǎng)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qū).
使用機制工具化傾向.一些高校往往是忽略了學生會干部的特殊角色定位和身份特點,而僅僅把他們當作學校黨委、團委制訂的學生工作相關決策的直接執(zhí)行者和實施者[2],工具化傾向明顯.該種使用機制對學校有關工作目標的實現以及學生骨干自身的工作能力快速提高或許有所幫助,但長期來看,學生骨干習慣性“眼睛向上”,勢必對青年學生的合理訴求與實際困難產生“視角性盲視”,進而脫離學生并得不到學生認可,背離學生骨干培養(yǎng)的初衷.
高職院校學生骨干是學生中的先進代表,他們品學兼優(yōu)、綜合能力突出,在特定的學生群體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因學制一般為三年,其中頂崗實習大約半年,高職學生實際在校時間大致兩年半左右.綜合考慮在校時間較短、延長服務周期等因素,學生骨干選拔工作應早謀劃、早準備、早啟動.高校應主導選拔方式,從松散型向規(guī)范化轉變,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與統(tǒng)一部署,杜絕選拔工作各自為戰(zhàn)、標準不一的局面.同時,高校與地方應重點從培養(yǎng)模式、使用機制、考核形式等方面出發(fā),切實構建新型學生骨干培養(yǎng)體系.
2.1 培養(yǎng)模式,校地共育,從單一型向多樣化轉變
從全員育人的角度出發(fā),高校育人工作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同時也是家庭、社會的職責所在.學校與地方共同加強學生骨干隊伍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為了幫助他們轉變角色身份、提高綜合素質、發(fā)揮骨干作用,而且其培養(yǎng)過程也是實現全面育人的切實需要.培養(yǎng)模式要從傳統(tǒng)的講座、報告等形式的理論培訓向理論與實踐培訓并重轉變,從短期性、局部性向長期性、系統(tǒng)性轉變,具體可從雙師培養(yǎng)、項目培訓、虛實實踐等方面實施.
2.1.1 雙師培養(yǎng)
學生骨干在成為普通學生的榜樣之前自己要有學習的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帶動并促進他們快速成長.榜樣可能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身邊的教師或同學,也可能是由學?;蛟合到y(tǒng)籌安排的導師.指導導師可由校外導師、校內教師和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骨干組成.
校外導師可由學校與地方團委牽頭選聘,充分發(fā)揮高校團干地方掛職的優(yōu)勢,主動聯系地方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相關部門以及地方大型企業(yè)團委等部門,并根據學校與地方雙方實際需求、學生培養(yǎng)方向、后期作用發(fā)揮等方面共同選聘相關人員,加強重點學生骨干的培養(yǎng)與指導,以點帶面促進學生骨干健康成長.從校外導師職責來看,校內教師主要培養(yǎng)學生骨干組織、協調等基礎能力,重在打基礎;校外導師側重完善、固化學生骨干的基礎能力,培養(yǎng)其大局意識、服務意識以及整體統(tǒng)籌、突發(fā)應變等能力,重在提升.
2.1.2 項目培訓
校外導師來自地方政府及企業(yè),對當地經濟發(fā)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更有切身體會,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他們也更有發(fā)言權.高校邀請校外導師參與學生骨干理論培訓,準確的數據,生動的案例勢必深受學生的歡迎,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一是鎮(zhèn)長書記大講堂項目,高校定期邀請地方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主要領導進校介紹當地人文歷史、發(fā)展現狀、基層熱點、政策執(zhí)行等方面的信息,帶領學生重溫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國家及地方的相關政策,激發(fā)學生刻苦學習投身地方基層建設的熱情.二是企業(yè)領導論壇項目,通過企業(yè)領導介紹行業(yè)發(fā)展趨勢、企業(yè)運營模式、人才衡量標準等情況,特別是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企業(yè)家分享其創(chuàng)業(yè)歷程與感悟,幫助學生了解企業(yè)人才觀并結合自身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三是與大學生村官面對面項目,通過大學生村官介紹當下的農村,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學生深刻理解“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光榮使命與崇高職責.
2.1.3 虛實實踐
專題實踐可以檢驗雙師培養(yǎng)、項目培訓的實際效果,幫助學生骨干找出不足與差距,明確整改提高方向,并在改進過程中積累經驗,進而形成穩(wěn)定的、具有個人特質的工作模式.
高校與地方共同根據學生骨干后期的服務類別及具體崗位的不同要求,結合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制定每種服務類別中具體崗位的勝任能力模型,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實踐.專題實踐可從虛實兩方面開展.一是虛擬情景實踐,將學生骨干隨機置身于事先設計的特定情景,指導教師通過觀察其在情景中的綜合表現并給予相應的評價.虛擬實踐情景可根據不同的考核內容進行設置,并根據相應規(guī)則劃分不同情景模塊.二是真實任務實踐,對通過虛擬情景實踐的學生骨干,指導教師可結合工作實際需要安排一定的具體任務,并在指導導師的協助下獨立開展工作.
2.2 使用機制,校地共商,從工具型向服務化轉變
對于學生骨干的作用發(fā)揮,高校與地方及學生骨干均應本著“以貢獻求支持、以支持促發(fā)展”的原則.高校與地方應共同協商并建立學生骨干的使用機制,通過學生骨干地方掛職鍛煉、志愿服務、企業(yè)實踐等定期與臨時活動,切實將學生骨干作用發(fā)揮從工具型向服務化轉變,充分發(fā)揮學生骨干志愿服務、橋梁紐帶和思想引領等作用.
2.2.1 志愿服務
高校與地方定期共同開發(fā)志愿服務項目,可以滿足高校、地方及學生三方各自的實際需求.一是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滿足地方客觀需求.以六合區(qū)為例,2014年六合區(qū)旅游局推出“四季花?!表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觀光.對于地方此類季節(jié)性特征明顯的項目,短期志愿服務需求極其旺盛,高校應積極參與、主動作為.二是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滿足高校育人需要.以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2003年與大廠街道成立“周末愛心學?!?,參與其中的學生骨干從當初的幾人發(fā)展到如今的數百人,服務項目由單一的課業(yè)輔導延伸到親情陪伴、心育輔導、行為指導、科普宣傳等方面,每年輔導貧困中小學生達350余人.高校與地方共同打造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務項目,將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接受鍛煉.三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滿足學生鍛煉需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通過參與地方志愿服務項目,進一步了解當前社會發(fā)展現狀,檢驗自身認知與現實情況的差別,發(fā)現服務能力與服務需求的差距,并在日后的學習和服務中不斷加以完善.
2.2.2 橋梁紐帶
學生骨干的橋梁紐帶作用不言而喻,具體來說可分為校內與校外兩方面.
對校外來說,學生骨干主要指參與地方志愿服務或掛職鍛煉的學生.學校應充分運用高校團干地方掛職工作平臺,加強校地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準確把握地方工作大局與實際需求,結合自身供給情況爭取更多服務崗位,讓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骨干走出校門融進地方接受鍛煉.學生骨干應在校內與地方導師的雙重指導下,努力爭當“三員”青年——服務員、宣傳員與信息員.一是認真履行地方服務崗位工作職責,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并在地方導師的具體指導下切實做好基層服務員.二是在完成服務崗位工作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宣傳員,增進地方、學校、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尋找并抓住合適時機加強學校的對外宣傳,加深地方對學校的了解,為今后更多的合作打下基礎.三是主動收集地方需求信息,做好信息員,促進校地合作深入開展.學生骨干可在服務崗位具體工作中注意收集有關地方需求信息,及時報送校內指導導師,從而經過收集需求信息、分析供給能力、洽談對接項目等環(huán)節(jié)開展校地新項目的合作,進而帶動更多學生投入地方服務.
2.2.3 思想引領
思想引領工作始終是高校共青團的根本職責和基本任務.高校學生骨干既是學生中的骨干,又是學生的一部分,能夠通過自己的感染力量形成風氣,在引導大學生思想變化中起到其他人無法替代的作用[3].
高校與地方如何引導學生骨干在相應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思想引領功能,必須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強化學習,完善自我.打鐵還需自身硬,學生骨干平時應主動學習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及科學文化知識,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與各級黨團組織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成為一名政治堅定、動機純正、師生擁護、成績優(yōu)秀、能力突出的優(yōu)秀學生骨干,從而為日常生活中引領身邊的青年打下堅實基礎.二是服務為先,取信于人.學生骨干威信的樹立、能力的認可、信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過程.學生骨干在服務他人的具體事務中的表現是否令人滿意,橋梁紐帶作用的發(fā)揮是否解決實際問題,久而久之,普通青年心中均會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全心全意服務他人的學生骨干,心中裝著青年公正做事,勢必贏得青年的信任與擁護.三是多管齊下,全面引領.學生骨干要充分運用集體活動的組織權、公開發(fā)聲的話語權、服務過程的主動權不斷加強對身邊青年的思想引領,合理選擇線上線下交流方式,及時將正確的、正面的、積極的能量傳遞出去,切實將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與維護青年合法權益做到有機結合.
對于校地共育模式下學生骨干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高校除了要抓好選拔方式、培養(yǎng)模式與使用機制三個環(huán)節(jié)而外,還應重點考慮考核形式與保障措施兩個環(huán)節(jié).有關調查顯示了以往考核方式的誤區(qū),對學生會干部提拔任用的“政績考核”指標也是直接對其貫徹落實學校行政部門具體工作指標是否得力和高效來判定[2].高校與地方應共同參與學生骨干考核,從服務對象評價、學生骨干互評、校內校外指導導師點評等維度出發(fā),切實將考核形式從唯上型向多元化轉變.對于保障措施,高校與地方應真誠溝通,密切合作,共同明確隊伍保障、經費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具體規(guī)定.以經費保障為例,學生會組織的工作經費可通過學校撥付的專項工作經費、符合國家及學校規(guī)定的公益捐贈和校友捐贈、經學校批準的商業(yè)贊助等方式籌集.高校與地方合作育人長效機制的建立可以依靠但不能僅僅依賴高校地方掛職團干或其他相關人員的個人魅力,只有通過建立相應制度明確人員及經費等保障措施,創(chuàng)造性開展學生骨干培養(yǎng)工作,從而實現保障措施從魅力型向制度化轉變.
[1]共青團中央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轉發(fā)《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Z].中青辦聯發(fā)[2014]3號.
[2]石國亮,萬磊.對高校學生會及其工作若干理論問題的新探討[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71).
[3]王學儉,朱大鵬.大學生思想變化規(guī)律與學生骨干理論素質培養(yǎng)[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責任編輯 印亞靜)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高校掛職團干促進新型校地合作育人體系構建研究——以近幾年南京市六合區(qū)為例”(項目批準號:2014SJD258),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年人文社科教研項目“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骨干培養(yǎng)體系研究”(項目編號:NJCC-2014-YB-35).
2014-09-28
李季平,男,江蘇如皋人,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
G645
A
1671-1696(2014)11-0066-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