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科,李 永
(中南民族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湖北武漢,430074)
全球范圍的信息化發(fā)展為我們變革教育教學,增強教育能力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大規(guī)模開放網絡課程在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如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的成功試驗,使之成為越來越多高等學校拓展自身課程內容,開展個性化學習的資源平臺。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豐富的培訓內容、自主靈活的學習方式使其被看作基于學分教學的一種非常吸引人的課程形式。
通識教育作為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早在19世紀初即由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 S. Parkard)提出,并嘗試運用于教學實踐。[1]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區(qū)別,通識教育主張以人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強調非專業(yè)性和非職業(yè)性教育,注重培養(yǎng)情操優(yōu)美、見識通達、知識博雅的高素質公民。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通識教育的理念逐步得到推廣,通識課程成為美國乃至全球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通識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國高等教育,成為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
中南民族大學2004年開始試行學分制,為適應學分制選課需要,學校采取措施加強全校的公共選修課程建設。全校公共選修課程分為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就業(yè)與技能類四個課程群,由此組建公共選修課程模塊,將之歸屬于通識教育平臺。學校把開設公共選修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全方位動員,鼓勵教師開設公共選修課程。在“05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要求學生必須選修不少于8個學分的公選課,且必須從自然科學類公選課、人文、社科類公選課中各選2門以上;在“09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要求學生選修不少于10個學分的公選課,且理工類專業(yè)學生選修人文、社科類公選課不少于4個學分,人文、社科類專業(yè)學生選修自然科學類公選課不少于4個學分。雖然從課程結構體系來看,我校的公選課建設已經趨于規(guī)范化,然而從我們組織的教學質量滿意度調查來看,學生對公選課的滿意度并不高,對公選課表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比例僅有35.8%。
從數(shù)量上來說,公共選修課程課源不足。以2010—2011和2011—2012學年為統(tǒng)計期,平均每學期開設152門,一般每門課程2學分,要達到10個學分就必須選修5門課程,學?,F(xiàn)有本科生約2.3萬人,4年的公選課總容量要達11.5萬人次。而按照每學期152門課程的平均數(shù)計算,四個學年共可開設1216門課,每門課平均要容納95個學生,如此大的班額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從內容上來說,人文、社科類的課程多,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較少。雖然我校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覆蓋面比較廣泛,所涉及的知識領域也基本符合教育部關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要求,但與當前科技進步、社會發(fā)展的程度還有較大差距。并且從課程特點來看,很多課程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诖?,系統(tǒng)、適量地引入網絡通識課程,是學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有益補充。通過引進網絡課程,首先是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網絡課程可以將名校、名師、名課聚合在一起,學生通過網絡就能獲取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這使得師資不再成為通識課程建設的制約因素。其次,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網絡課程不僅提供了涵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豐富的課程內容,同時還可以提供大量的網絡教學資源和配套教參書、作業(yè)、試題,多樣化的選擇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隨時隨地學習、交流,不受時空限制的新穎學習模式,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角??梢哉f,網絡通識課程的引入,對于高等院校開展通識教育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網絡通識課程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開設網絡通識選修課是我校在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上的一個新舉措,在帶來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給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問題,尤其是對傳統(tǒng)教學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形式是師生共同處于一個時空當中,師生面對面進行交流,教師可以通過考勤、現(xiàn)場提問等方式檢查學生的上課情況。網絡課堂由于“太過自由”而使得教學過程的管理相對比較松散,對于那些自律不強的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放任自流的情況,反而不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2]有些學生由于對網絡資源不能很好地加以掌握和利用,較拘泥于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思想,達不到很好地利用資源的效果?,F(xiàn)在由于某些原因,很多的網絡學習只是單純地轉移了一下上課的地點,由原來的面對面教學改成了“聲音教學”,但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xiàn)狀還是沒有得到改變。傳統(tǒng)課堂的學生在同一個空間里進行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正常的人際交往,這也是網絡課堂所缺乏的。
參與網絡課程這一自主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最大挑戰(zhàn)便是自制力。相比傳統(tǒng)課程,網絡課程缺乏真正的課堂學習氣氛,學生需要更高的積極性?,F(xiàn)在很多網絡課程都是使用視頻教學方式,還有一些測試用于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但這只是借助新的技術來進行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電子學習革命使得學生需要越來越多地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缺乏社會參與度的自主學習跟傳統(tǒng)的學習環(huán)境有很大差異,所以學習成果非常難以控制,也很難監(jiān)測,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開展教學過程管理、如何開展過程管理是一系列全新的問題。
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3]因此,通選課程的開設應該圍繞著培養(yǎng)“合格公民”與“完整的人”開展。這就意味著通識教育不僅僅要傳授學生不同學科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同時更要以通識課程為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在思維方式、道德修養(yǎng)、人格魅力等多方面的共同成長。而目前網絡通識課程所提供的評價方式還是以抽取試題庫中的客觀問題考查學生的知識水平為主,輔以觀看課程視頻、完成平時作業(yè)、互動提問討論、期末考試成績等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非直觀、虛擬的網絡平臺與學生互動,考核和評價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需要引入網絡通識課程的學校進一步思考如何改革評價方式,提高學習評價的效果。
網絡通識課程是將“優(yōu)質通識課程資源”和“自主修學分系統(tǒng)”緊密結合的一站式學習體系。開設網絡通識選修課程,對加強課程建設、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通過引入“名家名師”入課堂,豐富了通識選修課的課程資源,提升了通識課堂的教學水平,優(yōu)化了通識選修課的課程結構,讓廣大學生能通過網絡這種新型的教學平臺與方式接受高水平教師的授課,學習到更多更權威的通識性知識。其次,通過網絡授課與網絡學習,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靈活度、自由度與選擇性。再次,網絡課程建設通過引入了名師授課,配備教師對學生進行課程輔導,這種做法既滿足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與答疑需求,加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同時還有助于加強課堂監(jiān)管,解決傳統(tǒng)網絡課堂隨意性較強、管理缺位的問題,實現(xiàn)了網絡虛擬課堂與實體課堂的有機結合。[5]如何讓網絡通識課程的成效真正落到實處,這是我們更新網絡通識課程觀念必須思考的問題。
網絡通識課程輔導教師輔助學生學習,并進行答疑解惑,如公布課程信息、考試公告,解答學生關于課程內容的疑問以及學生信息、學習成績及學分的導入、導出等。因此,學校在選擇課程輔導教師時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能夠經常上網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督促學生按進度學習,認真解答學生關于網絡課程的問題;二是能熟悉多種計算機軟件,確保通過網絡與學生保持密切聯(lián)系以及開展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三是對通識課程有充分的了解,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通識教育理念,指導學生科學有效地學習。[4]
教學評價就是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原則,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方法及技術對教學過程及預期的效果做出價值判斷,以提供信息改進教學和對被評價對象作出某種資格證明。教學評價的價值在于對教學起到調節(jié)、激勵、促進作用。[5]因此,在制定網絡通識課程學習評價方法時,可以將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互融合,考核內容包括觀看課程視頻、完成平時作業(yè)、互動提問討論、期末考試成績等,同時,將學分認定嵌入到網絡通識課程模塊中,即根據(jù)上述考核方法核定并最終得到教務處確認的綜合成績在60分以上者,可以認定相應學分;最后核定綜合成績未達到60分者,不能獲得相應學分,需要重新修讀或者選擇其他課程修讀。
網絡通識課程建設應采取“分批建設、分期開課、外購課程與自建課程相結合”的方式規(guī)范有序地推動,將引入的網絡通識課擇優(yōu)納入到學校本科通識課程體系當中,面向全校本科生開放,在網絡通識課程平臺上進行統(tǒng)一管理,對完成發(fā)言、提問、作業(yè)、考試等考核要求的,承認其網絡學習獲得的學分。這一階段對目前教學管理帶來的挑戰(zhàn)是巨大的,如建立課程助教團隊,在線實時答疑等,但同時帶來的機遇也是巨大的,如對微小學分的管理,建立超出培養(yǎng)方案學分要求的學分銀行,實時累計學生的碎片學習時間等,這些都是網絡模式教學管理發(fā)展的新方向。
全球范圍的信息化發(fā)展為我們變革教育教學,增強教育能力提供了難得的契機,高校通識課程改革要順應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培養(yǎng)寬口徑、厚基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只有給學生提供更多優(yōu)質的網絡通識課程,才有助于學生打通學科專業(yè)壁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最近,美國新媒體聯(lián)盟(New Media Consortium)發(fā)布的《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稱,“新的基于信息化技術的教育模式正給傳統(tǒng)高等教育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我們應順勢而為,結合國家和社會提高教育質量的緊迫需要開展應用新技術提高教學質量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探索,繼續(xù)推進通識課程改革,充分發(fā)揮通識教育課對于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價值。
[1] 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96-101.
[2] 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編者注:應為“聯(lián)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3):30-36.
[3] 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9-10.
[4] 海鶯.對地方工科院校網絡通識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39):9-10.
[5] 沈曉昕.價值:教學評價的應然追求[J].江蘇教育研究,2013(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