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林林
(連云港市博物館,江蘇 連云港 222006)
沈云沛(1854—1919),字雨辰,又字雨人,海州人,清末民初著名實業(yè)家[1]29。清授光祿大夫沈公雨人墓志,現(xiàn)藏于連云港市博物館,發(fā)現(xiàn)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錦屏公社崗嘴大隊。碑材石質(zhì)為青灰色石灰石,碑體方形無底座,四周無紋飾;全碑高59 cm,寬105 cm,厚19 cm。志文楷書52行,滿行24字,志文中間部分文字剝落,其余文字較清晰,志文在《文博通訊》(1983年第2期)中有著錄,但未有點校及內(nèi)容研究,現(xiàn)依據(jù)墓志實物將志文標點如下(“/”為墓志原文斷行標志),并對志主及有關人、事略作考釋。
清授光祿大夫沈公雨人墓志
國務院統(tǒng)計局長吳廷燮撰文 南豐趙世駿書丹
昔平輿胙土冠頓許之盟,望蔡列封抗王謝之胄,司州效節(jié)□,緜/鼎緬于五朝,仆射登庸,炫清華于十葉,仙源星譜,顯竹光珉。/公諱云沛,字雨人,江蘇東海人也。曾祖光道,祖士杰,蘊德/邱園,策名黌序,襄陽沖淡,棄冕于開元,會稽高潔遁蹤于建武,/斯鐘積慶,宜有達人。父諱觀國明經(jīng)有舉,觀盛鴻都精舍,曾/開式登鳣席,聽綸氏之講游,從者數(shù)百人,談侍中之經(jīng),盱衡于/五十席。公江夏延譽,人曰無雙,關西角雄,時推第一冠軍。好/武能習兵書,廣饒秉孝,偏知劍術(shù)。有清同治之初,淮海沸騰,角/巢恣肆,公方在妙齡已從武衛(wèi),望□□地來眾,己知聽缶結(jié)/□,危城無恙,□囚推異圣童標名□。癸酉鄉(xiāng)試,李衛(wèi)公之大略,/薄視科名,韓吏部之雄文,律□詞賦,談□合□□之言,演疇窮/鄭孔之蘊,鑿度靈圖,精通奧邃?!蹙S太傅直抉精微,敏學服于/丁先生,幾參于邵子,道存絕緒,言成一家。庚辰以大挑知縣,分/發(fā)浙江,十征卻命,蓋以養(yǎng)親,六劑求方,曰惟盡孝,其后勉應省/符,仍辭縣檄。荷花十里高吟□傳□□,□浦六橋時訪蘇公之/跡,方外司馬醉宣武之□,中兵□軍臥彥升之榻,文弦武帳,石/館金臺,毋折彭澤之腰,豈□□□之□公之為令過人遠矣。/甲午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畢于累舉,玉署終登遲裴/相,于廿年瑣闈莫限,時青邱不□□,江□□四百舟來,莫振劉/相之抵一二軍,□□□榮公之□建□之嚴,海戍倭舶必防隆/安之亂,揚畿水仙其發(fā)共。公素箏濁酒,淚蒐趙郡鄉(xiāng)之兵,石鏡/錦衣,飭湖上子第之部,百□□堵千里晏然,南皮張文襄公朝/野佯□人倫,冠冕大中有□□頗牧□禁中,康定御戎知范韓/為儒將,□□成始安之名,□城坐鉅平之席,清襟所照,前席無/儔。館試授編修,□文之難將□永貞以蜀之訌,□基元祐同游/洛下,忽□吳莼受署□□不忘□,稱□疾而去。識者高之龍門,/貨植千樹漆□之□,勃海循良,小□桑榆之治本,富之重實為/國基,公墾□廣營溢侍御起屯之數(shù),蔬魚畢殖效溧尉對酒/之吟,遂使元樞賞知,置典農(nóng)之司太尉。率先肯□就荒之畝/神皋天府,開饒沃于□京鹿□狼山,疏□渠于六鎮(zhèn)珊□璃墻/之富,仰我稻□珠宮貝闕之□,資夫糧青福華之跡,惠民無疆。/丙午擢農(nóng)工商部右參議轉(zhuǎn)左參議,戊申授右丞署右侍郎,朱/□綠車,每參陪從,鳳池鸞掖,每切疇咨。尋調(diào)署郵傳部右侍郎,/撿署其部尚書兼署左侍郡,充津浦會辦大臣。收三關之直道/,利八路之商車,驛□六十無假璧田風水五□斯通,昕夕羽書/校尉竟見電馳,藥市壺公真看地縮期九垓之□限使十道之/咸,通鮑侯之賦,密途奚慨于七奔干,紀所□□□可歌于八極,/遽遷吏部 公之措施蓋未盡也。泊乎!圖□□□□□更新,齊/堂可虛降蓋公之禮,漢輪特束重枚州之□,□□□舒實限衡/霍,江左列藩重南豫北司之戍,浙右宅宇嚴淮西肥上之屯,處/天下之勁兵為域中之捷道。 公內(nèi)諏匡譯,外咨撢寄,貸明月/夜光之賈,通鲖陂鵲岸之途,目有浦信鐵路督辦之拜。戊午就/醫(yī)天津,積痰已深,群醫(yī)莫挽,柳聞喜之星隕,□愛長存,鄭襄城/之原,封嗣徽不替,以己未十月,葬于海州錦屏。之原妻劉氏早/故無出。繼配吳氏,子六人,長葵,稟膳生、七品小京官,早卒;次蓨/癸卯舉人,民政部主事、國會議員;次祖歡,度支部主事,早卒;次/葭邑庠生;次芃邑庠生、法政專門畢業(yè)生;次蕃法政專門畢業(yè)/生、省會議員。女三人:長適程,守節(jié)撫孤;次適姚;次未字;孫曾十/余人。
中華民國八年歲次己未十月刻石
沈氏家族為連云港海州地區(qū)的名門望族,家學淵源,在明清朝多受重用,正如志文載“緜鼎緬于五朝……仙源星譜,顯竹光珉”。連云港劉風光先生曾詳細考證過沈氏家族,礙于篇幅不再復述,僅就志文所載人物作一梳理。
沈云沛愛好武藝熟讀兵書,尤其精通劍術(shù),見識廣博而秉持孝道,因其武藝高超在江夏(今武漢)即享有盛譽,人稱“無雙”,在關西(今西安)參加武術(shù)比賽獲第一名。同治初期,淮海沸騰,角巢恣意肆虐,沈云沛少年英勇從武戍衛(wèi),危城安然無恙,有“圣童”之名。
沈云沛之曾祖光道志文未記載其在朝任職。祖父士杰,蘊德邱園,因仕宦而獻身朝廷之事,襄陽為官,后棄官不做。志文載“棄冕于開元,會稽高潔遁蹤于建武”,其中“開元”“建武”顯然非年號,二者可能為地名,詳細地址難考。沈云沛父親諱觀國“明經(jīng)有舉”。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稱為進士,以經(jīng)義取士稱為明經(jīng)。到明清時代,明經(jīng)便作為貢生的別稱?!峨躁柤o略》也記載:“觀國先生字利賓,西門恩貢。古取入學補廩。家塾設教,董書院,辦充公學田,控壯快,禁捐考,勒石學門。考恩貢?!盵2]60
沈云沛與原妻劉氏沒有子女,與繼室吳氏育有六子三女。長子葵,稟膳生(“生員色目,曰稟膳生、增廣生、附生”[3]3115),七品小京官,早卒。次子蓨,癸卯科舉人,民政部主事,國會議員?!懊裾渴乔逭诠饩w三十二年(1906年)定名的中央機構(gòu),總管民政內(nèi)務,設民治司、警政司、疆里司、營繕司、衛(wèi)生司,所轄豫審所(后隸大理院),路工局,教養(yǎng)局,俱遴員分治之”[3]3452,民政部主事為正六品。三子祖歡,度支部主事,早卒?!岸戎Р渴乔逭诠饩w三十二年(1906年)設立的中央機構(gòu),由戶部改設,將財政處并入,并十四司為十司總管財政事務”[3]3454,度支部主事為正六品。四子葭邑庠生。五子芃邑庠生、法政專門畢業(yè)生。六次子蕃,法政專門畢業(yè)生、省會議員。女三人,長女嫁程姓,次女嫁姚姓,三女尚未出嫁。孫子曾孫有十余人。
古代男性墓志銘內(nèi)容為官者多以仕途經(jīng)歷為主,其生平事跡、性格儀貌等往往也在仕途經(jīng)歷中展現(xiàn)。
志文載癸酉(1873年)鄉(xiāng)試時沈云沛便展現(xiàn)出過人的才華,既有李靖的雄才大略,又有韓愈的文采風流,詞賦音律皆有所長,“演疇窮鄭孔之蘊”。鄭孔指鄭經(jīng)與孔安國,吳廷燮以鄭孔的典故來暗指沈云沛的學識淵博,擅長演繹推理,“鑿度靈圖,精通奧邃”?!峨躁柤o略》載“云沛未冠中舉捷春官”[2]60,志文中卻未見記錄。
庚辰年(1880年)大挑知縣, “大挑”是清乾隆年間制定的一種選舉制度,“六年一舉行,三科以上舉人與焉。欽派王大臣司其事,十取其五。一等二人用知縣,二等三人用學正、教諭。用知縣者,得借補府逕歷、直隸州州同、州判、縣丞、鹽庫大使。用學正、教諭者,得借補訓導”[3]3212。然而云沛“分發(fā)浙江,十征卻命”,問及原因為奉孝養(yǎng)親,其后雖然接受尚書省下達的命令,仍婉拒赴浙江任知縣,后游歷到過杭州訪蘇公之跡。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沈云沛舉進士,名列第二甲第86名[4]2855,授以翰林院庶吉士。甲午戰(zhàn)爭期間,兩江總督張之洞認識到通州、海州兩地為南洋門戶,可登岸處太多防御位置重要,因而在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奏請留張謇沈云沛辦通海等屬團練:“海州在籍紳士、翰林院庶吉士沈云沛,品行端謹,才具優(yōu)長,盡心任勞,鄉(xiāng)人推重。該二員于本處之地利民情均極熟悉,而于保衛(wèi)桑梓均能力任不辭,當經(jīng)照會張謇辦理通州、海門廳兩屬團練,通、海唇齒相依,正可互相聯(lián)絡。沈云沛辦理海州屬團練?!盵5]972沈云沛遵圣諭在海州辦理團練,加強防務海戍倭舶,吳廷燮評價其“清襟所照,前席無儔”。
庶吉士期滿考試叫館選,“初制,分習清、漢書,隸內(nèi)院,以學士或侍讀教習之,自康熙九年專設翰林院,歷科皆以掌院學士領其事,內(nèi)閣學士間亦參用……三年考試散館,優(yōu)者留翰林為編修、檢討,次者改給事中、御史、主事、中書推官、知縣、教職”[3]3165。由此可知,沈云沛館試授編修的時間為1897年。在散館考試中,沈云沛以“永貞革新”為主題述其變法圖強的政治主張,得到光緒賞識而被授翰林院編修。其后因與元佑黨人(由于元佑年間反對新政的舊黨當政,因此后來的黨爭中,“元佑”一名又被用來指稱舊黨及其成員[6]1498)政見不同而爭執(zhí),離開北京返回海州。在家鄉(xiāng)期間,沈云沛大力興辦實業(yè),開辦廠坊、開辟荒山野地、廣種經(jīng)濟樹木、養(yǎng)殖蔬魚頗有成就,“遂使元樞賞知,置典農(nóng)之司太尉”進行農(nóng)業(yè)開發(fā)事宜,其業(yè)績“惠民無疆”。
丙午(1906年)擢農(nóng)工商部右參議轉(zhuǎn)左參議,戊申(1908年),即光緒三十四年,授右丞署右侍郎,根據(jù)前后文意思為署農(nóng)工商部右侍郎。而《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載“沈云沛光緒三十三年署農(nóng)工商部右侍郎”[4]493,兩者在時間上有所出入。
志文載“尋調(diào)署郵傳部右侍郎,撿署其部尚書兼署左侍郡”?!肚寮韭毠俦怼穭t詳細記錄了沈云沛的到職、離職時間:“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九日署郵傳部右侍郎,二月十三日離職……宣統(tǒng)二年七月十四日署郵傳部左侍郎,宣統(tǒng)二年十二月六日離職。”[7]509“宣統(tǒng)二年十二月六日,唐紹儀因病解職郵傳部尚書,候補侍郎未到任前,沈云霈暫署郵傳部尚書”[7]508。清末郵傳部職責涉及船政、路政、電政、郵政各方面,沈云沛就職郵傳部期間運籌帷幄積極改善交通而“收三關之直道,利八路之商車”,郵政朝出夕至。宣統(tǒng)元年六月,以徐世昌充督辦津浦鐵路大臣,沈云沛副之[3]974,由此與津浦鐵路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宣統(tǒng)二年署吏部右侍郎[7]509。志文中“浦信鐵路督辦之拜”為民國政府1913年任命沈云沛籌辦浦信鐵路事宜[8]。
通觀全文關于“清授光祿大夫”卻未提及,清代官制中有封贈之制,文官封贈之階中五品以上稱大夫,光祿大夫為正一品[3]3193。
吳廷燮(1865—1947),字向之,又字次蘷,晚年號景牧,江蘇江寧人,1865年(清同治四年)生于山西榆次,著有《明春秋草》《萬歷百官表》《同治紀年録》《山右石刻叢編》《蒙古備志》《藏事輯要》《女子豫政事略》《景牧堂文集》[9]350。吳廷燮馳騁騷壇,一生纂輯甚富。其為沈云沛所作墓志銘特點有二:其一,以典故敘事。志文中關于沈云沛的性格和儀貌,用大量的典故來進行敘述,如形容他有鄭經(jīng)和孔安國的學識淵博、推理演繹,有李靖的雄才大略,又有韓愈的文采風流,等等。其二,不拘于體例。一般墓志銘包含志和銘兩部分,志用散文撰寫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而本篇中以韻文起頭再散文寫志再韻文抒情最后以家世結(jié)尾,打破了固有的體例。
趙世駿(?—1927),江西南豐人,字聲伯,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曾為袁世凱幕僚;擅長書畫,書學鐘、王,晚學諸遂良,工寸楷,亦善畫花卉,為陳寶琛弟子。袁閣郵傳部大臣之楊士琦墓銘出其手,孫蔭亭見之謂“睹此君書,幾疑河南尚在人間”,可見得諸法之深[10]209。
因能力所限及志文缺漏,點?;蛴胁划斨?。沈云沛為連云港海州地區(qū)歷史名人,對其研究遠非寥寥數(shù)筆所能道明。本文僅就墓志銘所涉及各方面進行梳理,以期有證史、補史之意義。
參考文獻:
[1] 連云港市地方志辦公室.連云港人物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 張衛(wèi)懷.朐陽紀略標點注釋本[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0.
[3] 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4] 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張之洞全集奏議[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6]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7] 魏秀梅.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Z].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8] 存萃學社.中華民國史事日志[M].香港:大東圖書公司印行,1978.
[9] 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Z].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0] 陳玉堂.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續(xù)編[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