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濤
(嘉應學院 學生工作部,廣東梅州 514015)
這幾年國內諸多大學迎來百年或五十周年校慶,校慶慶典有日益升溫的趨勢。這種“盛世慶典”升溫的背后蘊藏著一種功利性的辦學心態(tài):或為個人政績、或為斂財、或為攀比。在這種心態(tài)下,校慶往往成了按官位財富排名次的高級校友俱樂部。關于校慶理念,“在有些領導眼中,場面不隆重、賓朋不爆滿、花費不驚人,似乎就顯示不了學校的悠久歷史、深厚底蘊”[1]。然而,日益熱鬧喧嘩和花費巨大的慶典卻愈加遠離大學精神的本質,助推了校慶功利性和行政化的取向,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質疑和批評。為此,國家教育部辦公廳于2006年下發(fā)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校慶管理的通知》,對校慶活動的舉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限制,強調校慶要“突出特色,體現思想性、學術性和高品質”。筆者認為,在崇尚功利主義和物質至上的當今,校慶作為學校主體的一種辦學行為,要發(fā)展學術精神和文化品質,須將物質化和空洞化的校慶導以文化,引向人文,實現大學校慶的文化再生產。
校慶,是大學回顧辦學歷程、展示辦學成就和展望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契機。作為學校主體一項獨特的辦學行為,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應圍繞學?;臼姑?育人和促進人的發(fā)展。然而,當前日益頻繁的校慶慶典活動成為辦學的“異象”,偏離大學使命的主線。大學應深研文化之道,激活和整合校慶各環(huán)節(jié)的文化因子,促進校慶文化的生成和顯化,明確其價值定位。
大學是傳播文化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機構,“文化是大學的靈魂”[2]。大學文化是大學群體習得和共享的一切觀念和行為,而大學文化精神反映的是大學的核心價值訴求。大學校慶的功利性和行政化是對大學文化精神的背離。具體表現為:
1.校慶頻繁、浮夸攀比?!皻v史并非一個可以任人打扮的少女,不能割斷,也不應人為拉長?!保?]不少大學在確定自己校慶“年輪”和“日期”的時候,頻繁為之和刻意延長校史,互攀歷史之悠久、規(guī)模之盛大。這其實是一種不尊重歷史事實、盲目攀比的浮夸心態(tài),其背后是不正確的“政績觀”在作祟。
2.鋪張浪費,規(guī)避學術責任?,F今我國大部分大學領導都注重媒體宣傳和廣告策劃的作用,因此在舉辦校慶慶典時追求媒體效應,邀請影視明星、社會名流來校參與慶典以擴大影響效應;在慶典場面上追求盛大布置以顯“辦學成就”。整個校慶耗費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有“媒體新聞報道,某高校校慶晚會耗資200萬元”[4]。中南大學教授曾釗新指出,“現在流行的校慶肯定是一種奢侈。它不是為改變貧富懸殊的現狀填壑,而是繼續(xù)挖溝?!笔⒋髴c典不能帶來教學科研服務水平的提升,反而回避學術責任,與學術精神背道而馳。
3.形式主義,缺乏生氣和特色。中國式的校慶套路,無非就是邀請領導嘉賓致辭、成功校友捐贈,開展幾場講座和學術活動,在校學生才藝展示等,千篇一律,注重形式,忽略內涵,毫無新意。缺乏生氣和特色的校慶只會徒增應為校慶主角的師生的反感,甚至抵抗。
凡此種種“校慶異象”已日益背離大學文化價值訴求,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校慶亟待激發(fā)文化因子,增強文化內聚力,實現校慶文化本位的回歸。
文化,是校慶賴以運行的要素和靈魂。原南京理工大學校長徐復銘說:“離開了對學校辦學歷程中的文化的追尋和總結,校慶是缺少深度的;同樣,在追尋和總結了學校文化而沒有憑藉校慶來加以弘揚和培植,也是遺憾的?!保?]校慶籌辦的過程應是校慶和文化的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過程。校慶中所開展的諸如校史搜集撰寫、學校成就展示、校友聯絡、校園景觀建設及校內外調研活動、文化交流、學術講座和文藝匯演等各種活動,在不斷盤活和拓展現有教育資源的同時,也日益增強和累積大學文化的厚重感和輻射力,將有著某種共同情感的師生聯系在一起,最終使校慶活動的整個過程,成為學校師生和歷屆校友的精神體驗活動。這種精神體驗所形成的價值趨同,就是校慶文化。它是在校慶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綜合校本文化系統(tǒng),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的體現在精神、制度、行為和校園景觀等方面,并被師生所認同的群體意識和群體價值規(guī)范。而文化再生產指的是經由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持續(xù)地改造組織原有的心理圖式、文化習慣甚至信念模式而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產生影響的持續(xù)過程??梢姡幕偕a的意涵強調文化本身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反映了文化以動態(tài)、循環(huán)更新方式的本質存在。
校慶文化再生產的內涵體現在:通過校慶,促進師生、歷屆校友對大學辦學歷史的文化記憶;對大學精神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從新的視角審視大學新形勢下的辦學目標和模式,為大學創(chuàng)造新的競爭優(yōu)勢和適應力提供前瞻性的文化策略,這是大學校慶文化再生產最直接的表現。而通過校慶文化的彌散和影響,大學向外界展示學術成就,加深了外界對大學辦學的理解和認同;大學通過校慶宣揚獨立的大學精神,承擔特定的公共責任,增進對社會風尚的引領,可重塑學校良好形象。這是大學校慶文化再生產的間接體現。可見,大學校慶文化再生產能不斷培植大學新的核心價值并增強大學文化輻射力,為大學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持續(xù)的動力。
校慶應是大學主流文化發(fā)展的載體,校慶文化再生產的價值定位應圍繞促進大學發(fā)展和師生進步的主線。具體體現在育人、凝聚和示范價值上。
1.育人價值的定位。校慶應為師生共同回憶學習經歷和成長體驗創(chuàng)設多元互動平臺,感受大學精神對個人發(fā)展的意義從而促進個人的發(fā)展;在校生和歷屆校友所進行的多層次交流和勵志教育,能促進在校生盡早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增強個人的就業(yè)意識和就業(yè)能力。此外,校史編撰、紀念性的樓堂館所的建立、慶典標識等都可在慶后持續(xù)發(fā)揮校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的功能。如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所建立的“百周年紀念講堂”成為該校舉辦高端學術講座、慶典、會議、匯演等的重要場所,至今仍在進行校慶的文化再生產。
2.凝聚價值的定位。從某種程度上講,大學是在校師生和歷屆校友共同的精神家園。校慶通過文化再生產過程,能促使廣大師生校友在大學精神的感召下獲得身份認同和身份歸屬,增強屬于“某?!钡哪塾∮洝Mㄟ^大學精神的弘揚和大學成就的展示,能夠極大激發(fā)校友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從而將自己的發(fā)展與大學發(fā)展相結合起來,形成極大的組織向心力和凝聚力。
3.示范價值的定位。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校慶客觀上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物化展現,而是蘊含和展現每個大學獨有的精神意義的重要慶典,其實質是大學文化的積淀和大學精神的再生產。倡導學術風尚、公正平等、節(jié)約簡樸、人文特色理念的大學校慶,將會對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品位和人們思想精神境界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
英國高等教育學家阿什比指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產物”[6]。大學通過文化的再生產,在保持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基礎上與外界發(fā)生文化互動,從而創(chuàng)造有利于自我發(fā)展的文化生態(tài)。大學校慶文化再生產發(fā)揮保存、傳承、選擇、批判、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的功能,在秉承傳統(tǒng)與追求創(chuàng)新中保持相對平衡。這種平衡增強了大學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輻射力的聚合。
“秉承、發(fā)揚文化傳統(tǒng),是形成大學內在特質的主要途徑”(李建華,2012),保存與傳承功能有利于大學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的積淀和傳播,是大學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延續(xù)的前提。一方面通過校慶可對大學存在的各種文化因素進行客觀、全面和系統(tǒng)的梳理和整合進而形成具有歷史銜接性和傳承性的核心文化體系。另一個方面保存和傳承功能還表現在對大學特定的理想訴求的持續(xù)追求和大學精神的永恒堅守。大學的理想訴求和大學精神是關于“大學何為與何為大學”的價值定位問題。在英國的紐曼看來,“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為深刻的意義在于建立完全獨立自我的意識,有別于他人的文化標記和精雕細琢的人文品質”[7]。而在注重實用主義的美國大學理想看來,“大學就擁有了一個與公民有關的目的,即用知識和理性武裝學生,使其成為良好的公民并過上有意義的生活”[8]。無論從實現個人價值還是承擔社會責任,大學都應堅持和守望自己的文化品格,其獨特的文化品格是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根本,需要強化對構成大學精神內核的學術自由、學術民主、學術創(chuàng)新與學術自治等的保存和傳承。校慶文化再生產功能的發(fā)揮,可增強校慶參與者對大學文化品格和價值取向的認同,進而形成大學共享的核心價值觀,并通過各地校友的溝通聯絡,傳承關于“大學”的信念。
校慶文化,應傳遞大學的精神價值和理想訴求。因此大學舉辦校慶應有自我的選擇權力和批判高度。校慶文化應對社會沉淪、世風淪喪進行抵制、批判和引導。這樣才不會導致大學輕率迎合社會的各種要求而喪失自我本真。因此,校慶文化的再生產應具有選擇與批判的功能:應是大學貫徹何種價值、追求何種理想、承擔何種責任的重要價值取向。隨著辦學開放性和社會性的增強,大學已成為各種利益沖突、文化碰撞的集中場所。大學中廣泛地存在著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積極文化因素和消極文化因素等的博弈和抗衡。從某種程度上看,校慶是一個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系統(tǒng)。大學應利用這個重要契機“正源清流”,重申自己的價值導向,維護社會正義,這須要大學校慶文化具有高于現實、超越世俗的自我選擇與批判反思精神。校慶文化中對自我選擇與批判反思的價值體現和彰顯,將有助于大學重塑文化價值、培養(yǎng)更具與時俱進的集體心理圖式和核心價值觀,而且通過對各種怪異思潮的審視和批判有助于大學精神在整個社會中的輻射和展現。
伯頓·克拉克說,“大學是所有社會機構中最保守的結構之一,同時,又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能促進社會變革的機構”[9]。大學之所以能促進社會變革,是因為“高等學校一向是創(chuàng)造和傳播文化的中心”[10],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命,也是現代大學取得適應力和競爭力,建構良性的文化生態(tài)的重要功能。校慶既是對歷史的回顧和紀念,更是大學對未來發(fā)展高瞻遠矚的謀劃。需要借助校慶的多層次集中性的文化互動對大學原有文化進行更新,使之具有適應性和前瞻性,也就是形成校慶文化。校慶文化是不同層次的文化在思想交流、碰撞和融合基礎上所促成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文化所形成的價值趨同。校慶文化再生產中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功能,不僅體現在對大學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揚棄,更是對之進行革新與超越。當今大學已成為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中樞機構,歷史上人們從沒比今天更為關注大學的發(fā)展,大學從某種程度上講已成為全社會的聚焦點。大學校慶應積極回應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和價值判斷,經過文化再生產繼續(xù)創(chuàng)造出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和新的成果,引領整個社會創(chuàng)新,這是大學的基本責任。
大學的根基是學術,學術的根基是文化。校慶文化是在校慶籌辦、運行和總結反思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校慶文化再生產功能發(fā)揮須遵循大學的學術性、人文性和反思性邏輯,將物質化的、形式化的和空洞化的校慶辦成“文化的”校慶?!拔幕摹眱仍诘匾夂磳τ顾住⒌种聘≡?、追求創(chuàng)新進步和民主平等的積極精神內核?!拔幕摹毙c被賦予了大學核心價值和文化內涵,是匯聚大學精神和實現大學價值取向的載體。
學術是筑起大學結構的生命基石。校慶須緊緊圍繞學術傳承與發(fā)展而展開才能抓住校慶的靈魂。1923年在慶祝北大建校25周年之時,李大釗曾發(fā)出召喚:“只有學術上的發(fā)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只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大萬萬歲的歡呼”。要求北大“從學術的發(fā)明上預備將來偉大的紀念品”[11]??梢?,校慶文化的精神內核應是推動學術文化的繁榮以及師生學術信念的生成。校慶中的學術活動所倡導的科學精神、嚴謹治學態(tài)度、實踐出真知以及大師風范等理念將對學校的學術發(fā)展以及師生學術信念的形成產生重要的激勵和示范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75周年校慶以學術活動取代傳統(tǒng)慶典活動,包括開展20位左右名師大家開設的校慶公開課堂,20場左右中青年學者主持的學術沙龍,50多個國家留學生參加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節(jié)”等。學術類活動約121項,占全部活動的1/3。該校組織“千人百村”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1000名大學生,深入國內的100個村開展社會服務和入戶調研,并形成《中國農村民生狀況報告》,為學生搭建深入基層、了解國情、服務社會的平臺,增強了學生研究、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人大校長陳雨露指出,這樣一個理念的變化,是想讓校慶充分體現學生和學術是大學的原點,育人是大學的本質,所要倡導的是實現回歸大學學術本位的校慶。
在現代社會中,大學肩負著維護公共價值的重要責任?!肮矁r值是涉及公民的公共生活和公共實踐的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認可的價值。”[12]它是人們處理人際關系、判斷是非、對錯、善惡等的價值認同,是增進社會公平公正、寬容尊重與和諧共處的支撐。大學要自覺維護公共價值,就必須在大學中培植和倡導人文精神。作為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倡導公平公正理念,追求公共價值。校慶是大學培養(yǎng)和倡導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機。多年來,大學校慶已成了“精英校友”或者“成功校友”的盛宴。所謂“精英校友”或“成功校友”不外乎高官、將領、巨富,抑或知名學者、文藝家等。而那些畢業(yè)后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無聞、辛勤勞動為社會做出自我貢獻的普通校友,往往不屬于此列,自然也就不會受到母校的待見。這反映了一種對校友厚此薄彼的功利勢利觀念,人為地增強不平等觀念。伯頓·克拉克說:“現代高等教育系統(tǒng)承擔著一項任務,即實現社會正義……讓每個人都受到公正的待遇?!弊鳛楹霌P大學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機,校慶應增強學術精神的高貴,堅守學術領地的純潔,不向世俗低頭,不隨波逐流,自覺肩負起維護和推廣公共價值的責任。
近年,有兩所大學校慶引人注目,因為它們在校慶之際共同秉承了以人為本的公平公正理念,突破常規(guī)。人大75周年校慶當天沒舉辦傳統(tǒng)的慶典大會,在接待上不按行政級別對校友進行排序,不局限于關注少數重點校友。南京大學公布110周年校慶“序長不序爵”的接待原則,慶典當天,慶典儀式上沒有主席臺嘉賓位,“銀發(fā)校友”全部前排就座,主持人介紹出席慶典嘉賓時,最先介紹的不是領導,而是年齡最長的老校友?!靶蜷L不序爵”體現了對校友一視同仁,不分彼此,彰顯了大學精神中平等公平的理念。據南大校慶負責人透露,在接待校友時,不在物質上做文章,而是注重在精神上溫暖他們,不僅贈送校友光盤,而且還給校友專門制定了“終身網絡學習”的計劃。這種打破大學校慶官本位、財本位的傳統(tǒng)做法,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尊重,而是一種對校友平等的關愛和包容,是一種對公共價值的維護,更能激勵校友形成一種整體堅實的歸屬感。
“批判反思精神是大學的靈魂?!保?3]大學在發(fā)展過程中有成功的經歷,也有失敗的教訓,需要集中、系統(tǒng)和整體的反思,才能適時調整辦學戰(zhàn)略以增強適應力和競爭力。校慶無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校慶所開展的校史編撰、學術交流、成就展現等活動,實質上是對辦學歷史和現實的一種集體反思,是對學校辦學既定方針的客觀嚴肅的審視,也是對大學未來發(fā)展的冷靜思考。這種勇于自我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在每一次校慶時若得到持續(xù)發(fā)揚,將會形成一種動態(tài)式發(fā)展的校慶文化,有助于學校形成團結向上、正視現實和民主協(xié)作的治學精神。
國外諸多大學在舉辦校慶時比較傾向于促進學校整體的反思,以謀劃大學未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50周年校慶的主題是:“反思:如何繼續(xù)走進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著名的牛津大學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至今卻沒舉辦過像樣的校慶,對此牛津大學歷史學專家威廉·懷特表示,牛津大學如果選擇開校慶,是因為需要把目光投向下一步,而不是單純地籌錢[14]。外國大學注重“實利”的校慶理念,忽略校慶的慶典意義而追求反思價值,本質上是一種對學術精神的信守和尊重科學探究精神的文化品格。
[1]鳴 俠.欣聞學術交流成校慶重頭戲[J].教育與職業(yè),2012,(12):86.
[2]顧明遠.大學之道的根基[N].科學時報,2005-11-07.
[3]劉海峰.研究型大學的歷史與文化底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1):42.
[4]韋 微.大學校慶:變相的“政績工程”[J].煤炭高等教育,2005,(5):40.
[5]徐復銘.以校慶為契機,大力培植人文精神[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0.
[6][英]阿什比.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7][英]紐 曼.大學的理想[M].徐 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7.
[8][美]詹姆斯·杜德斯達.21世紀的大學[M].劉濟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1.
[9][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10]潘懋元,朱國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選擇與創(chuàng)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7.
[11]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8.
[12]金生鈜.公共價值教育何以必要[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31.
[13]陳學飛,展立新.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觀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9,(8):25.
[14]劉 磊.校慶為誰慶,怎么慶[N].中國教育報,2012-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