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峰
(松陽縣第一中學 浙江松陽 323400)
加強人文精神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潘宏峰
(松陽縣第一中學 浙江松陽 323400)
中學歷史教學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要以人為本,改進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活躍課堂氛圍,對學生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本文從背景分析、內涵指向、策略表達三個方面作了論述。
中學歷史教學;人文精神教育;策略表達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人文素養(yǎng),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歷史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以下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探討如何加強人文教育。
工業(yè)革命后,西方社會片面追求物質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對物質和科技的盲目崇拜,使教育中的純自然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泛濫,教育日趨功利化。人們只關心教育的經濟和商業(yè)價值,忽視教育的人文價值和功能。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歷了物質世界繁華后的荒涼,經歷了科技轉化為殺人武器后的慌恐,人們開始反省。人類,難道真的是物質至上、科技第一嗎?物質生活提高了,科技發(fā)展了,但精神的迷茫與心靈的空虛,道德水準的下降與個人主義的膨脹等問題不斷困擾著西方社會。鑒于此,西方國家提出要重視人文教育,為此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西方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本來應該給我國人民帶來教訓和啟迪。遺憾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生活發(fā)展,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忽視了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都在追求“應試成績”,使得歷史、社會、藝術、倫理、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地位一降再降。這是我國教育中最大的不足。因此,尋找缺失的人文精神成為了歷史教師應盡之責。
“人文”,是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人文教育,就是要將“人類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通過不斷的教育和熏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等深層次的東西,成為人的內在品格。”而人文精神,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由優(yōu)秀文化沉淀、凝結、孕育而成的。它是人類的靈魂、寄托和歸宿,以追求真善美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和全面發(fā)展為最高目的。人文精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時代性和歷史性。一個國家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是長時期物質生活和歷史發(fā)展的產物。不同時代的人文精神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受所處的時代及歷史條件制約。
二是開放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時人文精神又是兼收并蓄、不斷開放的。新航路開辟以來,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各民族的精神產品又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呈現開放和融合的特征。
強調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自然科學的價值。人文教育應該與自然科學教育并駕齊驅,共同豐富人類文化的內涵和精神。
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最后階段,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少年走向成年的關鍵時期。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對于學生“心靈的喚醒”,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豐滿的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曾說:“歷史教學關鍵主要有三條,第一條講做人的道理,第二條講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講歷代治亂興衰。在這三條中,第一條是最緊要的,也就是說,學歷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歷史專家趙亞夫指出:“為什么要學歷史?為了學會做人。”在歷史教學中,不斷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適應文明社會所需要的品格和人格,是重中之重。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闡述:“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蓖ㄟ^學習歷史,要把學生培養(yǎng)一個具有發(fā)展意識、人文意識、生存意識、環(huán)境意識、科學意識、合作意識的人,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備符合社會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
人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人,根據這個目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應包括四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一:人文素質的初步形成。培養(yǎng)目標:通過高中歷史學習,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判斷,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態(tài)度。
第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培養(yǎng)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關系形成一種全面、客觀、理性的判斷,并使學生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現代文明史觀。
第三:人文關懷的形成。培養(yǎng)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關愛他人,尊重他人的價值和尊嚴,形成一種健全人格和博愛胸懷。
第四:人文精神的最終確立。培養(yǎng)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求真務實的精神情操,寧靜致遠的人生風骨,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注重責任的人生情懷。
這四個層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文素質是基礎,人文關懷是核心,人文精神的形成是最高要求。
針對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規(guī)律,加強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應該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第一要改進歷史教學的內容。歷史要體現一定的階級性、時代性和民族性,但對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具有普世價值的內容,歷史教材更要有所體現。比如在歷史和時代變遷過程中普通人生產和生活的介紹,或者一種大愛精神,一種在災難面前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等等,這些體現了人性中最閃亮的東西,體現了對于生命的珍視,對于疾病和厄運不屈的精神以及對環(huán)境的熱愛,都是應該薪火相傳的。遺憾的是,翻遍歷史教材,這方面的內容和知識幾乎沒有。
第二要增加道德的要素。以往上課時,主要肯定這個人物或事
件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推動作用,而對弱勢群體的破壞和傷害,多數一筆帶過。如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教師是一邊倒的肯定,說新大陸的發(fā)現對世界市場的形成,對美洲大陸的發(fā)展所起的劃時代作用。而對印第安人的痛苦和血腥,卻忽略不提。這種唯英雄論,唯發(fā)展論,唯生產力論的史觀,是對人文精神最大的傷害。如果學生只接受這樣的史學教育,容易沒有社會責任心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所以,在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價時,需要對以往的成王敗寇的史學觀進行糾偏,加進道德的因素,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第三要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要營造一種人文化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抒發(fā)個人見解,使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的舞臺,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思想、感情、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具有不可替代性?!耙谎蕴谩焙汀疤铠喪健钡氖谡n方式,沒有討論,沒有參與,沒有反詰,不利于平等和民主精神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成為一個冷漠的人甚至是一個遇事不擔當的人。歷史課堂,應形成研討的氛圍和自由的氣息,在交流討論中學會與人合作,營造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
第四要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作為歷史老師,要打破狹小、封閉的課堂教學空間,把學生引向自然、社會和生活,讓學生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去觀察、去思考、去設問、去解答。教師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其中感悟、體驗和升華,如: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歷史的真善美;鼓勵學生去歷史遺跡,去博物館,去名人故居,去平常人家,尋找豐富的人文內涵等。另外,開設選修課、舉辦講座、開展研究性學習等,都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和思維空間,豐富他們的人文閱歷。
第五要把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歷史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掌握一門新的技能或謀生手段,而是要學習做人的品德。高中歷史教學就是要借鑒古人生活的成敗得失,來告訴學生如何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反思。如在講授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時,讓學生結合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諸如環(huán)境破壞導致霧霾橫行、誠信缺失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道德滑破導致人情冷漠等,分小組進行討論,分析古代兼愛和諧、天人合一、義重于利等觀點對現代社會的借鑒和價值。這種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和引導學生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且使人文精神的滲透,也得到充分的體現,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高中歷史教師應站在時代的潮頭,高舉人文主義大旗,不僅要夯實歷史的基礎知識,更要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涵養(yǎng),彰顯歷史教育的美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決非一朝一夕之功,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
[1]何成剛.歷史教育的價值:回歸人文精神[J].北京教育,2002(2):45-46.
[2]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J].課程·教材·教法,2004(3):69-70.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Pan Hong-feng
(Songyang County First Middle School,Songyang Zhejiang, 323400, China)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knowledge,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create all kinds of situation,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the students a sou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strategies three aspects.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humanism education; strategy to express
G640
:A
:1000-9795(2014)011-000053-02
[責任編輯:鮑 雨]
潘宏峰(1975-),女,浙江松陽人,松陽縣第一中學歷史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