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華
誰來救贖替罪的羔羊
——《羊脂球》小說與電影結尾的比較欣賞
■朱華華
19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就是一個典型的迫害文本,小說講述一行十人通過名為羊脂球的妓女的自我犧牲而逃亡出境的故事。就其主題而言,這是一個關于救贖的故事。羊脂球以先拿出食物、后獻出身體的方式救贖了大家,但由誰來救贖羊脂球呢?誰給這只替罪羔羊以應有的公正?誰給這位風塵女子以最基本的保護與尊嚴呢?小說和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給了不同的答案。
同乘一輛驛車逃難的九個有身份的人,一上車即表現(xiàn)出了對妓女羊脂球的無比歧視,但在饑腸轆轆的時候,他們又在一番惺惺作態(tài)后如狼似虎地吃完了羊脂球主動拿出的為自己三天旅程預備的食物,這是羊脂球的第一次自降格調的犧牲。
驛車在過哨卡時被普魯士軍官扣留,軍官要求羊脂球陪他過夜,否則驛車就不能通過。羊脂球出于民族尊嚴斷然拒絕,可是和她同車的有身份的乘客們?yōu)榱烁髯运嚼烂舶度坏卣驹诘赖碌母叩夭扇〖w軟暴力的方式大講女子獻身即是愛國的故事誘惑羊脂球讓步,羊脂球為了大家再一次犧牲自己。
可當?shù)诙煸缟象A車出發(fā)時,那些昨天還殷勤備至的同行者們卻突然換了一副嘴臉,個個疏遠她,不屑再與她講話,“仿佛她的裙子里帶來了什么傳染病”。在車上,闊人們愉快地享受著佳肴,亢奮地高歌,但誰也沒有給挨餓受凍的羊脂球分一口食物。
而同名電影則作了大幅度的增改,導演將高尼岱塑造為一位真正的民主革命者,并在結尾部分增設了一個情節(jié),驛車在經(jīng)過下一個哨卡時又被攔了下來,車上除了修女外的四位女士被強行帶到了普魯士軍官的寓所供他們消遣取樂,剛剛發(fā)生在羊脂球身上的事情又降臨到了闊太太們的面前,闊太太們不可一世的尊貴再也找不到了,她們或哭哭啼啼、或忍辱屈就,只有羊脂球表現(xiàn)出了凜然之態(tài),并在激憤中一刀殺死了對其無禮的普魯士軍官。事后羊脂球于慌亂中逃到教堂避難,并為軍官的葬禮愉快地敲著喪鐘。劇終前還通過幕外音交代了羊脂球后來的命運:“不久之后,一個愛國者因為她的英勇行為而愛上了她,娶她為妻,使她成為跟其他婦女同樣受人尊重的人。”電影給故事安排了一個光明的尾巴,試圖給替罪羔羊尋找兩條救贖之路。
“宗教救贖”之路 一座教堂成為羊脂球的避難處所,但同樣傳承宗教衣缽的兩位修女和神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修女先是在游說羊脂球屈就普魯士軍官時假上帝之名,行罪惡之實,宗教的虛偽可見一斑。后來在驛車上,面對饑寒交迫倍受冷遇與歧視的羊脂球,信奉天主教的修女與上層闊人們一樣鐵石心腸、冷漠無情,沒有給予這個孤苦的妓女任何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修女與神父這些宗教信徒們的不同表現(xiàn)是不是也在暗示著宗教的蒼白無力呢?宗教救贖不了替罪的羔羊!
“婚姻救贖”之路 導演將小說想占羊脂球便宜不得的道德敗壞的偽君子高尼岱塑造為一位真正的民主革命者,在伯爵和巨商們倉皇逃離第二個哨卡時,他怒斥這些自私的闊人們,并表示永遠不再與他們同路,他選擇留下來保護羊脂球,并最終娶其為妻。但這樣一位在電影中搖身一變的愛國者、一位最終給羊脂球帶來幸福的愛國者,在羊脂球面對普魯士軍官脅迫的過程中卻基本保持緘默,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為。僅在普魯士軍官得手后,氣憤地選讀了一段雨果的宣言。如此的救贖難免給觀眾以中氣不足之感。
另外透視中外經(jīng)典中風塵女子甚或偶一失足的良家女子的命運: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孔尚任筆下的李香君、哈代筆下的苔絲……我們不難感受到,在世俗的壓力下,“婚姻救贖”顯得多么孱弱無力!難怪電影也只是通過幕外音的方式草草交代。
通過對《羊脂球》小說與電影的結尾比較,筆者更欣賞小說的結尾,它讓筆者想到了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移用到文學作品上,就是以無勝有,意到筆不到,即司空圖在《詩品·含蓄》中提到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小說的結尾即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而電影結尾則過于追求人物命運的完整和作品的意旨,反而降低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羊脂球傷心哭泣的嗚咽聲中,小說戛然而止,這種恰到好處的藝術留白表現(xiàn)了文字最大的張力,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在孤弱女子的眼淚中、在替罪羔羊的悲啼中,讀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在人情淺薄的環(huán)境里,在道貌岸然、有身份人的集體軟暴力的迫害下,率真善良的妓女羊脂球被蹂躪、被漠視的“替罪羊”的悲劇命運必然是無處逃遁的。
人類起初犯了罪,得罪了上帝,必須用一只沒有瑕疵的小羊羔向神獻贖罪祭,以免除罪孽。法國當代文學批評家勒內·吉拉爾曾提出了“迫害文本”及“替罪羊”機制等主張。他指出,在人與人的競爭與沖突以及社會的混亂中,為了解決沖突,團體會找出一個所謂“罪犯”承擔這場沖突的責任,通過殺害一只替罪羊,犧牲一名無辜的受害者,來挽救社會的危機,調和團體的矛盾,即“一個人的犧牲來換取大家的平安”,這就是“替罪羊”機制。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