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冬生,左勇,馮欣亮
(特種作戰(zhàn)學院a.軍事體育法規(guī)教研室;b.學員9隊;c.研究生隊,廣東廣州 510500)
特戰(zhàn)青年軍官隊員10 km負重跑的生理生化指標分析
艾冬生a,左勇b,馮欣亮c
(特種作戰(zhàn)學院a.軍事體育法規(guī)教研室;b.學員9隊;c.研究生隊,廣東廣州 510500)
通過對10 km負重跑的代謝特點進行了初步分析,指出10 km負重跑中的代謝屬于有氧、無氧混合,以有氧為主的供能方式;研究認為此次運動的強度和量對于大多數(shù)研究對象是適宜的。
10 km負重跑;心率;血乳酸;尿蛋白
本研究對特種作戰(zhàn)青年軍官聯(lián)合培訓班的10名隊員進行了10 km負重跑的生理生化分析。研究對象負重為25 kg。
使用Polar team 2團隊心率表測試研究對象在10 km負重跑開始前、運動中的即時心率。
利用便攜式血乳酸儀 (SY114 Lacate-Scout對研究對象運動前和運動結(jié)束后即刻進行血乳酸測試。
在10 km負重跑當日晨、跑后10~20 min,以及次日晨采用URIT-180尿液分析儀進行尿蛋白的測試。
表1 隊員心率變化情況(次/min)(±s)
表1 隊員心率變化情況(次/min)(±s)
跑前心率 運動平均心率 最大心率87.8 ±12.5 177.6 ±5.4 191.9 ±4.2
運動結(jié)束后,通過對心率表記錄數(shù)據(jù)的分析,得出了研究對象跑前、運動中平均和最大心率。(見表1)。
10名研究對象10 km負重跑后的血乳酸值明顯高于運動前,見表2。
表2 隊員跑前后血乳酸值(mmol/L)(±s)
表2 隊員跑前后血乳酸值(mmol/L)(±s)
注:1)P <0.01。
運動前 運動后2.27 ±0.59 5.42 ±1.821)
通過對研究對象晨尿的收集測試,發(fā)現(xiàn)在10 km負重跑當天早上并無出現(xiàn)尿蛋白,在運動后和次日晨尿中分別檢出4例有尿蛋白。
10 km負重跑由于時間較長,因此參訓人員需要大量動用有氧代謝來提供能量。在訓練的過程中,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心率也升高,當以同樣的強度持續(xù)運動超過2~10 min,心率就停留在一定水平上 (穩(wěn)定狀態(tài))。在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之前,心率與運動強度之間基本是呈線性相關。因此,在心率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之前,心率可以作為運動強度的指標。當心率超過了最大攝氧量水平時,心率不能準確地反映運動強度。有研究人員把150次/min和175次/min作為訓練強度高、中、低的臨界值心率[1],并發(fā)現(xiàn)150次/min和175次/min心率對應的血乳酸值分別為2 mmol/L、4 mmol/L,對照此種說法,就會發(fā)現(xiàn)10 km負重跑整體剛好處于中、低強度的臨界點,主要是以有氧功能為主,這點從整體的平均心率 (177.6±5.4次/min)也可以推斷。另一方面,研究對象在運動中的最大心率(191.9±4.2次/min),已經(jīng)接近甚至達到了研究對象本人的最大心率,此時的運動強度肯定已轉(zhuǎn)為以無氧供能的方式為主;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對象可能處于上坡、下坡或沖刺等運動狀態(tài),屬于高功率輸出,因此動用了較多的無氧代謝。
來自血乳酸的測試結(jié)果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10 km負重跑主要為有氧供能的假設。10名研究對象運動后的血乳酸均值為5.42±1.82mmol/L,比4 mmol/L略高??紤]到研究對象在身體訓練方面具有一定基礎,應被視為有訓練者,加之其最后大都以沖刺的方式來完成最后200 m左右的奔跑,因此,我們認為血乳酸的指標同樣反映了研究對象機體采用了處于有氧、無氧混合的,以有氧為主的供能方式。
從本研究結(jié)果整體來看,研究對象對于10 km負重跑均能盡力完成,且在運動過程中保持了較高的心率,說明研究對象相關力量、耐力訓練具有一定水平,且在運動中盡力而為,沒有保留。其中,有2例運動中平均心率較低者,其運動成績與其他人無明顯差異,不能肯定其心率低是由自身特點造成的,還是因為沒有完全盡力,或是運動技術(shù)方面的原因。
從運動前后尿液分析結(jié)果的對比情況來看,10 km負重跑對于大多數(shù)研究對象來說并沒有造成明顯的影響,只有部分對象出現(xiàn)了少量的尿蛋白,有些在運動后即刻出現(xiàn)尿蛋白經(jīng)休息后不再出現(xiàn),因此,此次10 km負重跑的負荷量和強度是適宜的[2]。
由10 km負重跑的生理生化指標,特別是直接反映運動強度的心率和血乳酸來看,該項目整體屬于耐力性運動,因此,要想提高運動成績,應該保證隊員具有基本的耐力水平,如快速完成10 km或更長距離跑的能力。另一方面,負重跑對于下肢力量和軀干力量的要求高于徒手平地跑,且越野地形的變化更增加了跑動的負荷,因此,要想進一步提高成績,必須考慮增強力量,并提高機體間歇性完成高負荷運動的能力。在訓練實踐中,可利用力量訓練來有針對性地增強所需力量,并在訓練的提高階段采用間歇跑的形式,以提高隊員加速、上坡、超越等所需能力。
[1]楊錫讓.實用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140-141.
[2]張愛芳.實用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208-210.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in 10 km Loading Running
AI Dong-shenga,ZUO Yongb,F(xiàn)ENG Xin-liangc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a.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Sport Laws;b.the 9th Student Team;c.The Postgraduate Department,Guangzhou 510500,China)
Objective:By the analysis of the metabolizable characteristic of 10 km loading running,the authors induced that the metablism is mixed with aerobic and anaerobic modes in 10 km loading running.The aerobic mode is primary metabolizable style.The 10 km loading running is appropriate in intensity and volume to the objects in this study.
10 km lading runing;heart vate;blood lactate acid;urine protein
G804.2
A
1671-1300(2014)02-0048-02
2014-03-15
艾冬生 (1977-),男,河南新蔡人,講師。研究方向:軍事體育訓練的生物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