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俞 寧尹宏 李文
(南京市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活血散凝膠劑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氣滯血瘀型30例臨床研究
孫欣俞 寧尹宏 李文
(南京市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目的:觀察活血散凝膠劑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氣滯血瘀型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60例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使用活血散凝膠劑)、對照組(使用活血散+飴糖制成膏劑),每組30例,分別給予相應外用藥物治療。在治療前和治療第3、7天進行臨床證候計分,治療后評定療效。結果:治療組治療7d后愈顯率9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治療組積分減少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患者疼痛、壓痛、腫脹、瘀斑及功能等癥狀體征評分在治療第3天及治療第7天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降低,治療第7天治療組上述癥狀體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結論:活血散凝膠劑對急性軟組織損傷氣滯血瘀型的主要臨床癥狀體征有明顯緩解作用,且不良反應少,優(yōu)于飴糖劑型。
急性軟組織損傷 氣滯血瘀 活血散 凝膠劑 局部投藥
活血散(制劑批準文號:蘇藥制字Z04000807)為我院骨傷科自制制劑,處方源自南京市名老中醫(yī)李裕順主任多年臨床經驗。我院臨床常將活血散加飴糖作為賦形劑基質調制活血膏外敷患處治療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和四肢骨折腫脹等。活血散凝膠劑是本課題組在活血膏的基礎上研究開發(fā)的中成藥新藥,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我們將之運用于臨床,并進行療效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患者均為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我院門急診及收住入院的急性軟組織損傷患者,通過SPSS16.0軟件進行區(qū)組隨機化分組分為治療組(使用活血散凝膠劑)和對照組(使用活血膏),每組30例。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18~64歲;病程2~42h,平均病程9.7h。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19~65歲;病程1.5~40h,平均病程10.3h。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與辨證標準西醫(yī)診斷與中醫(yī)辨證標準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343制定。
1.3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yī)急性軟組織損傷診斷標準;(2)中醫(yī)辨證為氣滯血瘀證;(3)年齡在18~70歲之間,男女不限;(4)病程48h內,損傷部位限于一處;(5)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1)合并骨折、脫位或骨病者;(2)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3)傷處皮膚破損者,以及神經、血管、重要肌肉和韌帶、臟器損傷或其他如皮膚病等疾病影響到損傷局部用藥者;(4)有與受試藥物及基質成分過敏史者;(5)妊娠或準備妊娠以及哺乳期婦女;(6)不能按方案規(guī)定按時用藥、按時到醫(yī)院復診等研究者認為依從性較差者;(7)懷疑或確認有酒精依賴、藥物濫用病史,或者根據研究者的判斷,具有降低入組可能性或使入組復雜化的其他病變或情況者;(8)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或1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藥物臨床試驗的患者。
2.1 藥物制備藥物組方:劉寄奴170g,地膚子170g,半枝蓮170g,虎杖170g,生南星170g,地鱉蟲75g,黃柏75g。全方藥物混勻,60℃干燥,粉碎研磨成微細顆粒。活血膏(活血散+飴糖)由南京市中醫(yī)院藥劑科制備提供。活血散凝膠劑的制備:將卡波姆-940粉末均勻撒在蒸餾水表面,放置過夜使卡波姆粉末溶脹完全,加入處方量甘油、氨酮,攪拌均勻后,取適量的三乙醇胺加蒸餾水適量,使溶解,加入上述基質中,緩慢攪拌,調節(jié)卡波姆水溶液pH=7,補加蒸餾水,可形成無色、無味、透明、細膩、均勻的空白凝膠800g。加入處方量活血散微細粉末200g,攪拌均勻,調配成1000g的褐黃色細膩、均勻的活血散凝膠劑。
2.2 對照組將調制好的活血膏均勻灘涂于棉紙,外敷于患處,約超過傷區(qū)面積周圍2cm,厚約4mm,紙膠布貼好,繃帶包扎固定,每日1次,每次1貼。
2.3 治療組將活血散凝膠劑直接涂抹于患處,每日1次,每次涂抹范圍約超過傷區(qū)面積周圍2cm,厚約4mm。
2組均治療7d后觀察療效。
3.1 觀察指標2組分別于用藥前和用藥后第3、7天觀察臨床主癥:疼痛、局部壓痛、腫脹、瘀斑及功能障礙,并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344中軟組織損傷癥狀體征量化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記錄2組患者不良反應如皮膚發(fā)紅、瘙癢、水泡、潰爛的發(fā)生率,以評價藥物的安全性。
3.2 療效評價標準痊愈:疼痛、腫脹、瘀斑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關節(jié)活動正常;顯效:疼痛、腫脹、瘀斑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95%,關節(jié)活動不受限;有效:疼痛、腫脹、瘀斑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70%,關節(jié)活動改善;無效:疼痛、腫脹、瘀斑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不足30%,關節(jié)活動無變化。積分減少率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 ×100%。[1]345
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2組間各癥狀評分及治療前后積分對比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3.4.2 2組治療前后各單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2組疼痛、壓痛、腫脹、瘀斑及功能等體征評分在治療第3、7天時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降低(P<0.01)。說明活血散在不同賦形劑下對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作用。治療第3天2組上述癥狀、體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治療第7天時治療組患者癥狀、體征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治療7d后,活血散凝膠劑在改善患者疼痛、壓痛、腫脹、瘀斑及功能等癥狀體征方面明顯優(yōu)于活血膏。結果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各單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各單項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同時期比較,★★P<0.01。
項目疼痛壓痛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前治療第3天3.87±1.04 1.60±0.97▲▲3.80±1.10 2.20±1.10▲▲4.13±0.90 2.07±0.98▲▲對照組治療第7天0.27±0.69▲▲★★0.73±0.98▲▲0.27±0.69▲▲★★0.67±0.96▲▲3.87±0.90 2.40±0.81▲▲腫脹治療組3.40±1.50 1.00±1.15▲▲0.20±0.61▲▲★★對照組3.27±1.53 1.87±1.167▲▲0.80±0.99▲▲治療組1.07±0.69 0.43±0.50▲▲0.17±0.38▲▲★★瘀斑對照組1.03±0.49 0.63±0.62▲▲0.37±0.49▲▲功能治療組1.17±0.87 0.33±0.48▲▲0.10±0.31▲▲★★對照組1.30±0.70 0.77±0.63▲▲0.47±0.51▲▲
3.5 不良反應對照組在貼敷1~2d后局部瘙癢、紅疹等輕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7%,對照組明顯高于治療組。
急性軟組織損傷是骨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相當于中醫(yī)學“傷筋”范疇,其治療除口服中藥外,中藥外治法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大多療效顯著。中醫(yī)學認為人體四肢遭受外力,筋脈破損,血溢脈外,惡血留內,氣血凝滯,流通不暢,血行之道阻滯不通,造成氣血運行失常,不通則痛。瘀積不散,瘀血積于皮膚腠理則腫。本病病機為“氣滯血瘀,絡脈不和”,治療原則宜消腫止痛、散瘀通絡?;钛⒕哂谢钛?,消腫止痛之功效。我院臨床將活血散加以飴糖作為賦形劑基質調制軟膏外敷患處治療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等,至今已有40余年,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并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臨床使用過程中在損傷部位直接給藥,費用少,療效明顯,且飴糖水分揮發(fā)硬結后有固定和保護創(chuàng)處的作用。但由于飴糖調制的軟膏對溫度比較敏感,室溫高容易發(fā)酵變質以及融化后藥膏易流淌,梅雨季節(jié)易霉變[2],遇冷質硬不易均勻敷貼,不適合長期儲存、攜帶以及方便使用,藥物利用度低,嚴重制約其推廣應用。因此,我們對活血散進行劑型改革,研制活血散凝膠劑,進一步提高療效以利推廣應用。
凝膠劑是一類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組分的包含液體的半固體膠凍和其干燥體系大分子的三維網狀體系的通稱,藥物可以均勻分散或完全溶解于凝膠中。中藥凝膠劑具有涂展性好,無油膩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點,適用于皮膚、黏膜及腔道,同時具有使用方便、舒適、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種優(yōu)點,可容納中藥復方的極細藥粉、提取藥等,工藝條件不苛刻,適合中藥復方制劑的生產現狀,便于推廣應用。且凝膠劑具有較好的生物黏附性,能夠較長時間與作用部位緊密黏附。
本臨床觀察證實,活血散凝膠劑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療效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優(yōu)于活血膏劑型,值得進一步研究開發(fā)。當然,本組實驗樣本量較小,而且損傷的程度及部位無法統一,雖然在計分評價上已經只由一名醫(yī)師以統一標準評分,但仍存在評分標準主觀化。以上種種均可能造成偏差,從而影響實驗數據,以后當擴大樣本量,尋求更客觀的指標參與評價,實現隨機雙盲,進一步研究其療效及作用靶點。實驗中有1例在實驗結束后仍未使用完的凝膠劑中發(fā)現少量霉變現象,不排除保管不當的可能,但是凝膠劑型仍可進一步完善。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王和鳴.中醫(yī)傷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52
R274.305
A
1672-397X(2014)04-0033-03
孫欣(1979-),男,碩士研究生,主治中醫(yī)師,主要從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疾病的臨床及研究工作。
俞寧,yuning1601@sina.com
2013-12-27
編輯:韋杭吳寧
江蘇省中醫(yī)藥局科技項目(LZ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