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博 陳一川 彭獻代
腎病綜合征是腎小球疾病癥候群,屬于中醫(yī)學“水腫”、“腰痛”、“尿濁”范疇[1]。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癥、大量蛋白尿、水腫,西醫(yī)主要采用對癥治療和激素治療,長期的激素治療導致患者副反應較大,常難以堅持治療。中醫(yī)認為,長期的激素治療,患者衛(wèi)氣不固,外邪易侵襲機體,脈絡不和,血瘀不通,導致血瘀形成。腎病綜合征的基本病機是瘀血,血瘀可貫穿在腎病綜合征的病程始終。因此,腎病綜合征的治療強調(diào)活血化瘀,故筆者采用活血化瘀方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2007年4月至2013年3月經(jīng)明確診斷為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患者76例,按照隨機平行對照原則分為治療組38例,對照組38例。系膜增生性腎炎28例,微小病變型22例,膜性腎病18例,局灶性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6例,膜增生性腎炎2例。治療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16~65 歲,平均年齡(38.4±5.7)歲;病程15 天至4 個月,平均病程(2.9±0.6)月。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14~62 歲,平均年齡(39.2±6.3)歲;病程20 天至3.5 個月,平均病程(2.8±0.5)月。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xiàn)及生化指標等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jù)王海燕《腎臟病學》[2]制定:(1)蛋白尿>3.5 g/天;(2)高脂血癥;(3)低蛋白血癥(<30 g/L);(4)水腫;(5)排除繼發(fā)性腎病綜合征。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jù)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血瘀證:主癥為面色晦暗,腰刺痛或固定痛,舌色紫暗或有瘀斑;次癥為肢體麻木或肌膚甲錯,脈細澀,尿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含量升高,血漿黏度升高。
納入標準:(1)年齡在14~65 歲;(2)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妊娠期婦女和哺乳期婦女;(2)繼發(fā)性腎病綜合征;(3)合并尿路感染、出血性疾病及精神疾患;(4)依從性差,無法評價療效;(5)有嚴重的心、腦、肝器質(zhì)性病變;(6)先天性或繼發(fā)性凝血功能障礙;(7)血肌酐≥178 μmol/L;(8)動脈、靜脈血栓形成者。
對照組給予低脂、低鹽、優(yōu)質(zhì)蛋白飲食,同時對癥處理水腫、高血壓、感染等情況。給予激素治療,醋酸潑尼松首劑量1 mg/kg·d,晨起口服,治療8 周評估療效。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活血化瘀方治療。方劑組成:川芎10 g、桃仁15 g、赤芍10 g、紅花15 g、黃芪30 g、當歸15 g、黨參30 g、水蛭6 g、大黃15 g、益母草30 g、牛膝15 g。加水1000 ml,煎煮30 分鐘,至藥液200 ml,二煎加水500 ml,煎煮20 分鐘,至100 ml。將藥液混合,兩次水煎300 ml 藥液,150 ml/次,2 次/天。4 周為1 個療程,兩組均治療8 周,觀察療效。
(1)癥狀體征:治療前、后各觀察記錄1 次,并記錄各項積分。(2)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檢查尿常規(guī)、腎功能;24 小時尿蛋白定量(urine protein quantitative,UPQ)、纖維蛋白原定量指標(fibrinogen,F(xiàn)BG)、D-二聚體(D-dimer,D-D)、血漿白蛋白(albumin,ALB);(3)血脂監(jiān)測: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G)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C)。
參照腎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制定療效標準。(1)完全緩解:癥狀體征消失,蛋白尿多次檢查呈陰性,尿蛋白定量<0.2 g/24 h,血白蛋白≥35 g/L,腎功能正常;(2)顯著緩解: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定量<1 g/24 h,血白蛋白明顯改善,腎功能正?;蚪咏?(3)部分緩解:癥狀體征有所好轉,蛋白尿多次檢查有所減輕,尿蛋白定量<3 g/24 h,血白蛋白改善,腎功能好轉;(4)無效:癥狀體征存在或加重,腎功能無好轉,尿蛋白定量及血白蛋白無改善。
使用SPSS 17.0 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t 檢驗(組間進行方差齊性檢驗,以0.05 作為檢驗水準),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Wilcoxon 秩和檢驗。假設檢驗統(tǒng)一使用雙側檢驗,以P<0.05 作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05%,兩組總有效率經(jīng)卡方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9,P<0.05),見表1。
治療組治療前中醫(yī)癥候平均積分為37.02,對照組中醫(yī)癥候平均積分為37.04,兩組經(jīng)正態(tài)檢驗,P>0.05,符合正態(tài)分布,因此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P>0.05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雙向方差分析,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治療組癥候積分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兩組24 小時UPQ、ALB 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FBG 較治療前也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24 小時UPQ、ALB、FBG、D-二聚體、改善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治療組治療前總膽固醇為12.32 mmol/L、甘油三酯為3.52 mmol/L,對照組總膽固醇為12.28 mmol/L、甘油三酯為3.49 mmol/L,兩組經(jīng)正態(tài)檢驗,P>0.05,符合正態(tài)分布,因此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雙向方差分析,兩組TG、TC 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癥候積分對照組(n=38)治療前 37.04±3.97治療后 11.04±3.02a治療組(n=38)治療前 37.02±4.03治療后 6.78±2.89 ab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24 小時UPQ(g) ALB(g/L) FBG(g/L) D-二聚體(μg/L)對照組(n=38)治療前 5.07±0.83 22.87±3.28 5.43±0.78 340.8±65.3治療后 1.01±0.32a 34.21±5.42a 5.39±0.67 290.8±58.7治療組(n=38)治療前 4.98±0.78 22.98±4.02 5.52±0.84 338.5±60.2治療后 0.62±0.21ab 28.82±3.20ab 2.51±0.59ab 180.2±55.1 ab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TG(mmol/L) TC(mmol/L)對照組(n=38)治療前 12.28±2.67 3.49±0.84治療后 8.74±1.87a 2.34±0.38a治療組(n=38)治療前 12.32±3.20 3.52±0.85治療后 6.02±1.23ab 1.68±0.42 ab
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其病因病機[4]主要是脾腎兩虛,脾氣不攝,腎虛不固,脾虛運化失司,腎虛精微下注排泄,患者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同時水液代謝紊亂,引起面部浮腫。肺脾腎功能失調(diào),影響膀胱、三焦功能,引起水濕停滯,而成水腫。腎虛是本病根本,可致其它臟腑發(fā)生失調(diào),引起一系列的癥狀。濕、熱、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產(chǎn)物,在整個病程反復,病情遷延不愈。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機,水腫和血瘀聯(lián)系密切,血能致水,水能致血,瘀血停滯,氣化不暢,導致水腫。引發(fā)血瘀的主要病因有腎精不足,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停聚,氣滯血瘀;陽氣虛衰,無力助血運行,血行瘀阻;或脾腎陽虛,失去溫煦,寒凝血滯,形成瘀血。瘀血是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病機關鍵,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蛋白尿形成和代償性蛋白質(zhì)含量增加,導致纖溶系統(tǒng)成分發(fā)生改變[5],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出現(xiàn)水腫時,患者有效血容量降低、血液流速減慢、高脂血癥等均可加重血液黏度,高凝狀態(tài)持續(xù)貫穿整個病程。因此,在治療腎病綜合征上強調(diào)整個過程活血化瘀,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腎功能。
本研究采用活血化瘀方治療,活血通絡,利水消腫。方中桃仁為活血化瘀常用中藥,主瘀血血閉?,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桃仁能夠擴張血管,對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改善微循環(huán)[6]。紅花性味溫辛,疏通活血,祛瘀止痛。常與桃仁協(xié)同使用。紅花行血,桃仁破瘀,兩藥合用,祛瘀生新能力強[7]。益母草、赤芍、黨參共為臣藥,活血化瘀,清熱補血,利水消濁。大黃瀉下,通瘀導滯。黃芪性味溫甘,補中益氣,利水消腫。與活血藥聯(lián)用,加強活血化瘀功效。藥理研究表明,黃芪能夠改善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川芎性味溫辛,同時具有活血化瘀和行氣止痛功效,是血中氣藥。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減輕脂質(zhì)細胞毒性作用[8]。懷牛膝補益肝腎,通利血脈。水蛭破血逐瘀通絡,抑制血栓形成。其有效成分水蛭素具有強效抗凝血酶作用,能夠溶血栓、降血脂,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變性,以上各藥共奏活血化瘀功效。本研究顯示,治療組采用活血化瘀方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活血化瘀方能夠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且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腎病綜合征的發(fā)生與脂質(zhì)代謝異常相關,高脂血癥可以增加血液黏稠度,導致血栓形成。調(diào)節(jié)血脂可以減少脂質(zhì)在腎小球的沉積,且可減輕脂質(zhì)的細胞毒性作用[9]。本研究治療前患者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范圍,治療后患者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明顯下降(P<0.05),活血化瘀方治療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活血化瘀方能夠調(diào)節(jié)患者血脂,從而改善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
腎病綜合征的發(fā)生與機體凝血—纖溶系統(tǒng)密切相關,腎病綜合征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狀態(tài)[10]。血漿D-二聚體是纖溶酶降解后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是體內(nèi)存在繼發(fā)纖溶的特異性指標。在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顯著高于正常人,監(jiān)測血漿D-二聚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應患者高凝狀態(tài)和血栓溶解情況,指導臨床用藥?;钛龇侥軌蛎黠@改善24 小時UPQ、ALB、D-二聚體、FBG 水平,緩解高凝狀態(tài)和蛋白尿癥狀。
綜上所述,活血化瘀方能夠明顯改善腎病綜合征患者血瘀證,調(diào)節(jié)血脂紊亂,降低24 小時尿蛋白定量水平,促進纖溶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改善高凝狀態(tài)。
[1]張營,張振忠.腎病綜合征臨床治療探討[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9(1):42-43.
[2]王海燕.腎臟病學[M].2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683-694.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6-158.
[4]符逢春,劉新祥.中醫(yī)藥治療腎病綜合征臨床研究述評[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4):571-573.
[5]李深,王素霞,饒向榮,等.174例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患者血瘀證與臨床及病理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27(6):487-491.
[6]林小明.桃仁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蛇志,2007,19(2):130-132.
[7]鐘隆欣,陳培智.活血化瘀方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2,3(1):49-50.
[8]王亞平,李伯樣.川芎嗪防治腎間質(zhì)纖維化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2:3(2):77-78.
[9]朱美鳳.滋陰清利化癖方治療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陰虛濕熱證高凝狀態(tài)的理論與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
[10]羅秀清.D 二聚體檢測在腎病綜合征的應用[J].中原醫(yī)刊,2001,28(8):25-26.